level 12
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弓,他说:“失弓的是楚国人,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找弓呢?”这件事在两方面显示楚王宽广的胸襟:一方面,楚王不介意失去弓,愿意让另一个楚国人得弓;另一方面,他虽是君王,却不介意让一个臣民得弓,视君王与臣民都是平等的“楚人”。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1
level 12
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心胸尚不够宽广,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得弓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每个人与天下的任何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
老子听到孔子的说法后,他提出更宽广的说法,那就是把人这个范畴也消除掉,应该说:“失弓,得弓”。在老子的心目中,人与天地万物也是一样的,都是造化和自然的平等产物。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2
楚王不在乎个人利益,因为国家的利益就是他的利益
2016年06月28日 09点06分
level 12
今人张远山对此有一概括性的评价:楚王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达到了伦理的道德境界;孔子是一个世界主义者,达到了哲学的自由境界。老子是一个宇宙主义者,达到了宗教的天地境界。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3
level 12
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他的 《竹窗随笔》里,从佛家观点又有了新的解读:
他对楚王的“沧海之胸襟”和孔子的“乾坤之度量”都很嘉许,但对他们的说法还觉得言犹未尽。虽然孔子的境界高于楚王,却还【不能忘情于弓】。
楚王失弓或得弓,他本身犹如故往,无所谓失或得。这还不够,因为还不能忘情于【我】。连求所谓【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这是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5
level 12
从此处反思修行次第,可知学佛,当从最浅处做-------即,先要到达伦理的道德境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哲学的自由境界,才能进行之后老子的天人合一境界,和佛家的四大皆空境界。 今人学佛,多关注佛家空性,却不肯从做人修起,一切知见只能算是镜花水月了。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6
+10086
2016年06月28日 09点06分
level 11
阶级利益不同,价值观就不同。楚王是民族主义者。在民族内部公有制的萌芽思想。孔子是国士,有天下为公思想。老子是方外人士,因此关心的利益不仅是人。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9
嗯,阶层不同。
2016年05月13日 06点05分
到底是屁股决定了脑袋,还是脑袋决定了屁股?这个值得思考
2016年06月28日 09点06分
回复 laiwei20 :用屁股是思考不明白的,放弃吧
2016年06月28日 11点06分
level 9
境界有大小,但情感有远近,人生有立足,需供有恰当,并不是什么境界越大就越好的和越对的,要知道话语有时是需要应用的,不仅仅是对自己言说,很多时候更是对别人演讲呀!有时候话语主要是可以拿来洗脑用的。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11
level 11
弓,物,空。弓为器具,物为本质,空为本元。
我,王,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场,地,天。场为情境,地为自然,天为宇宙。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
12
格物致知,成我。修身齐家,成王。治国平天下,成人。
2016年04月28日 04点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