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芬芳花香 别样芬芳花香
只有了解足够大的世界,才能认识自己的渺小。只有认识自己的渺小,才肯放下错误的追求。
关注数: 233 粉丝数: 574 发帖数: 32,716 关注贴吧数: 1
【中哲】如何学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闲坐.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问:“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问:“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琴的声音逐渐稀疏了,铿的一声,放下琴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啊!” 摘自《论语.先进》
【原创】所谓普度众生,所谓菩萨畏因 小时候我们经常受到这样的教育: 一个小孩跑步玩耍时,没注意看路,绊到石头跌倒了,就爬在地上哇哇大哭。这时候,我们的父母如何做呢? 大多数都是赶紧跑过去,把小孩扶起来,一边安慰他,一边对着石头大骂,甚至还对石头踢两脚。 这给孩子造成如下认识: 都是石头的错,不是我的错。 然后父母为了让小孩不哭,就去买来好吃的哄他。 这给孩子另一个认识: 只要我哭我闹,爸爸妈妈就会给我买好东西吃。却从来不问爸妈为此受的累。 我们就带着这样的观念,慢慢长大成人。虽然生理上我们是大人,心理却仍然还停留在被父母扶起的那一刻。 等我们进入社会,【石头】变成了具体的人、恶劣的环境时,我们就把这种错误的观念进一步发挥: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是环境的错。 因为自己从被父母扶起,买来好吃的那一刻起,我们的贪心和脆弱就已然形成。父母从来就没有意识到他们那样做的后果会有现在如此糟糕的结局: 都是别人的错,不是我的错。进而把这个别人或环境,发展到更高的层面:国家制度的错、宗教的错、某个修行人的错,从而去寻找同病相怜者,组成联盟,并试图推翻和颠覆。 由一个脆弱而贪心的心灵,引出一个如此奇葩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深思,不能不反思:当我做父母时,当我的孩子绊倒石头跌倒时,我要怎么做?
修行人要警惕【五邪命】 对出家人及现今一些以宗教为职业的人来说,不清净的来源除十不善业外,还包括五邪命。“邪命”的意思是“不如法的谋生手段”。 第一种邪命是攀缘,即巴结施主以求取好处之意。以这种方法谋供品或生活,是不正确的,所以以此手法换来之供物,来源是不清净的。如果是真心赞美施主而内心并非为了讨好,则不算是邪命。   第二种邪命是以暗示来求取利益,譬如出家人对施主说:“某某居士去年供养了我一大包粮食,对我帮助很大!”,而心中是为了暗示对方今年对他作供等等例子。如果并非为了暗示而求利,则不算是邪命。   第三种是送于施主小礼物,以期对方回报以大礼。但如果送礼并非为了换取大礼之心,则不算是邪命。   第四种是假装好修行人以求供养,譬如说一个出家人平时很懒散,但一见有施主来,马上假装正在打坐或诵经,希望别人生敬而供养。当然,如果一个出家人平时也精进,或并非为了让人供养而假装修行很好,就不算作是邪命。   最后一种是假装有神通能力以求利,譬如说一个出家人根本无神通,但他对施主说:“我在定中见到观音,他说如你不广作供养,今年恐怕会有障碍!”这类的话。   别人虽不知我们坛上供品的来源是否清净,但我们自己会心中有数。如果要以五邪命换取供品的话,不如戒除五邪命而索性不作供,这样反而会更令佛众欢喜。
【中哲】谈谈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的演变 佛教兴盛于唐李世民时代,而李家皇帝向来推崇道家,因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嘛。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夺的皇位,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他害怕底下的人不服他,所以才把道家推出来,搞迷信宣传,以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后来他怕道家势大会威胁他的皇位,所以才找佛家来制衡道家,这个就等于是帝王之道吧。 但因为他要在老子那认亲戚,所以并不真心喜欢佛家,所以对佛家一直有些排斥。再说当时的佛教遵从的都是印度原始佛教的教义,过于注重避世独立,讲求出家修行,断绝子嗣,这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的理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念起了冲突。再加上唐代时,国民的平均寿命还不到50岁,生育力低下,你再让老百姓抛弃家庭出家,这不是要威胁皇帝的统治嘛。所以李氏的几代皇帝都不喜欢当时处于小乘的佛教。 再加上佛教刚刚兴盛起来时,唐代的老百姓不识佛理,把佛教当神教一样的搞封建迷信,人们又借着佛教来逃税,不事生产,又借寺庙发财。这种种前因,才最终导致了佛教历史上的三武一宗法难。 也正是因为三武一宗法难,才使佛教在不抛弃核心教义的前提下,吸收和改造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形成了如今适合中国人的大乘佛教。 因此罗列以下几点: 1、佛教本身无错,错在到了一个不适合发展的环境。 2、佛教本身无错,错在没有深刻了解佛理的人们,错在被邪恶的人心所利用。 3、任何宗教一旦被统治阶级推到国教的层面,宗教的戒律成为国家的法律,教义成为国家最高意识形态,就必然会出乱子,因为人心不同,就必然导致专制独裁,此时的宗教已然变质。 4、某些人借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大做文章,恰恰是因为不了解任何文化、宗教、制度,都会被不正的人心利用了来搞私利这一事实。 5、不破不立的当代佛教,要深刻认识三武一宗法难的消极影响和积极意义,早日实现自我改造,为当代民众的精神生活增添光彩。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