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从明代洪武年间开始,官手工业的各行各业匠户(旧称匠班或班匠),都要轮流到京城无偿服役,即 轮班分役 ,时间一至五年长短不等。明成化年间稍有变化,只要匠户出征银便可免役不去京城当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政府正式规定匠户征银的数量。匠户均有匠籍身份,匠户不管是否改业,均不得免其征银。如本户逃亡,就累及宗党。这种对手工业者的残酷剥削,极大地阻碍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清入关后不久,便对这种匠籍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先,清政府陆续废除匠户的匠籍身份。顺治二年五月,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 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①,免征 京班匠价 ②。到了康熙三十年(1697年)以后,各省的匠班银陆续并入地丁银中,匠籍制度也就完全废除了。解除对手工业者匠籍身份的束缚,部分地减轻了手工业者的沉重负担,有利于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匠籍制度废除之后,官手工业的工匠都采取雇募形式。顺治二年,清政府令 顺天府属州县,各派匠役一百名赴工应役。时以营建太和殿,需用工匠,行令各州县派解应役,按工给值.③改变了明代的无偿服役。各工场和作坊都有了明确的工资规定,工资形式也有计时和计件工资,工资的标准也不低于当时劳动力的价格。并按技术的高低难易,给予不同的报酬。如苏州织染局的机匠工价,锻纱花机每日工银一钱五分,锻素机每日工银一钱三分五厘。挑花匠和画匠每月各给工银二两,而倒花匠每月则给工银五钱。这些是计时工资形式,车匠、染匠、接边等工种都实行计件工资。
2016年03月16日 12点03分
7
level 13
顺治、康熙时期赋税收入情况表
顺治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是赋税。从顺治到康熙初年,国家赋税收入增加的速度十分缓慢,但历年都有所增长。当时,由于国内大规模的战争连年不断,军费开支十分浩大,所以国家财政支出严重不平衡。顺治时期不仅历年入不敷出,而且财政亏空额越来越大。康熙时期,国家田赋征银收入在 三藩之乱 中的康熙十五年降到最低点。平定三藩之后田赋征银逐年增长。
自康熙中叶以后,国库充裕,完全扭转了顺治建国初期的亏空局面。康熙四十八年以后,国库存银由原先的一二千万两增加到五千多万两,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也说明了社会经济已经得到基本恢复。
清代前期的社会经济,从清军入关到康熙六十一年,经历了七八十年的调整和恢复,才出现初步繁荣的景象。这比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朝代,在建国初期恢复社会经济的时间都要长。比如西汉,从建国到出现文景之治,不过三四十年时间。唐代从建国到出现贞观之治,则时间更短。明代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乐年间,也不过40多年。与以上几个朝代相比,为什么时代在进步,而调整和恢复社会经济的速度却放慢了呢?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明末出现的社会危机和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程度都十分严重。与元末相比,明末社会危机的深度和广度都要严重的多。而在汉初和唐初,虽然分别经历了战国和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战乱,秦末和隋末也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危机,但由于分别出现了秦和隋两次全国的大统一局面,这种大统一的局面为汉、唐社会经济的恢复以至出现高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汉初和唐初而言,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点要低得多。特别是秦、隋建立的一套社会经济制度,对以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① 据《清实录》和《大清会典》有关年度记载。
2016年03月17日 11点03分
18
level 13
清初皇庄采用庄头制进行直接经营,畿辅皇庄上的劳动者,称为壮丁。
皇庄有一定编制,如顺康时粮庄以十壮丁为单位,选一人为庄头,各庄按等交纳租粮,庄头负责监督生产和向壮丁收地租,汇总向主人交纳。地租采取实物和货币定额制两种。如康熙五十一年,头等庄征租322仓石,二等庄征租292仓石,三等庄征租262仓石,四等庄征租192仓石,每亩征租2。4斗至4。1斗,每一丁应缴粮19。2石至32。2石。各庄还要上缴大量的猪、鸭、鹅、蛋、草等物。
皇庄的壮丁世代充当皇室奴仆,其户籍不载在民户册籍之内,免纳赋役,由内务府所属各司管治,严禁逃亡与冒入民籍。壮丁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清朝入关前原来的奴隶迁入关内,约占畿辅粮庄壮丁总数的62%①;二是投充人。皇室可以把壮丁任意赏赐,壮丁的婚姻也受到严格限制。
王公勋戚等贵族庄田也称王庄。其土地来源,一是入关初皇帝按照品级爵位分予不等的田园庄所;二是皇帝将圈占的土地,按王公贵族所占的壮丁配给的,因此也称壮丁地。庄田采取子孙承袭制,国家不再收回。
2016年03月18日 08点03分
26
level 13
雍正、乾隆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有了一定的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工具的普及改进,也引起一些农民的重视。在松江地区,耕田和犁地使用牛耕,已很普遍。在耕耘除草技术上,一般讲求实行 三耘 (耘三遍)。精耕细作普遍为人们所重视。浙江桐乡县的农民,种田 宁可少而精密,不可多而草率 ⑤。在水利灌溉工具上,也由过去经常使用的龙骨水车,进而采用单车、双车、牛车、风车等品种。普遍把畜力和风力用作水车的动力,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劳动效率。对于农作物的施肥,则依据前人的经验,总结出了根据农作物各成长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土壤条件,施用不同成分的肥料。农民普遍认识到了肥料对农业的重要性,在浙江嘉兴,就有 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 的谚语①。北方的农民,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总结并发展了东汉时氾胜的 区田法 ,农产品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后来雍正皇帝还将此法向全国推广。经过劳动人民的长期试验,总结出了区田法 深耕、早种、稀种、多收 的要点②。复种轮作制也有了新的进展,发展了一年三熟制,两季稻加种大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山东、河北、陕西的关中地区,乾隆以后也普遍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再加上一些新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使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有很大的增长。
① 《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七。
② 《清世宗实录》卷九十九。
③ 《清史稿?食货志》。
④ 《朱批奏折》,《工业类》。
⑤ 《嘉庆嘉兴府志》卷三十二,《农桑》。
① 《嘉庆嘉兴府志》卷三十二,《农桑》。
② 赵梦令:《区种五种》。
2016年03月22日 07点03分
40
level 13
由于耕作技术的提高,农田单位面积的产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浙江海盐、平湖地区,过去亩产高时达到二石,少时则为一石四五斗。雍乾时期,则一般亩产可达到二石五斗,多的还要增加一倍③。雍正末年,山东采用区田法,一亩之收,多常田二十斛 ④。
这一时期,人口和耕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长。雍正十二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8901千顷⑤,比康熙六十一年增加410千顷。乾隆时期由于缺乏统计资料,难于比较。雍正时期的人口,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到了乾隆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为143411559,到了乾隆五十六年,达到304354110①。50年的时间,人口数翻了一番还多。
人口的激增,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给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农作物品种和产量的增长,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批的商品粮,也为经济作物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手工业部门提供了更多的原料。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手工业部门的高速发展,又引起和加快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
雍、乾时期农产品的商品化,就是由手工业部门对原料需求的增加引起的。
它在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粮食贩运贸易的发展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经济作物的种植,这个时期以棉花、桑树、烟叶、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发展最快。
2016年03月22日 07点03分
41
level 13
烟草的种植是明中叶后传入中国的,福建是最早种植的省份。这时,烟草不仅继续在福建大面积种植,而且已发展到其他许多省份。福建汀州府所属 八邑之膏腴田土种烟者十居三、四 ③。陕西汉中、安康、南郑、城固等县 沃土腴田,尽植烟苗 ④。广西 种烟之家,十居其半。大家种植一二万株,小家不减二三千株 ⑤。由于吸烟人数日益增多,烟叶的需求量大增,而种烟的收益十分丰厚。因此,烟草大面积的种植,主要是为了运往他处贩运图利。
我国茶叶的种植历史悠久。到了雍、乾时期,由于拥有了广大的国内外市场,茶叶的生产更为发达。安徽的霍山、云南的普洱,福建的五夷山,浙江的于潜县等都是著名的产区。据乾隆年间编纂的《六安州志》记载,安徽霍山, 地瘠民贫,近县里里皆种茶,……民惟赖茶为生,自春徂夏,商贾辐辏。 由于茶叶的大量种植,吸引大批收购茶叶的商人涌来。
甘蔗的种植,也早已成为商业性的经营,并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和福建地区。清初广东大面积种植甘蔗主要在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一带,到雍、乾时期,逐渐扩展到雷州、廉州和潮州地区。此外,江西、四川、浙江、江苏等省,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也普遍种植了甘蔗。
除以上品种以外,蓝靛、苎麻、花生、蒲葵、水果等经济作物,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2016年03月22日 07点03分
43
level 13
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排挤了粮食作物的生产,一些专业经济作物种植地区,不得不依靠外地粮食供应。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镇的繁荣,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也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食。这些因素,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粮食的贩运贸易得到较大发展。
江、浙地区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最晚在宋代,就有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雍、乾时期,由于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和人口的激增,这个地区已不得不依靠外地的粮食来接济。如崇明县,乾隆二十年前,每年从外地运粮不过二十余万石 ,以后历年增加,乾隆四十年时,增至30多万石①。福建所需的米麦,也 仰食于江、浙、台湾 ②。杭州一城每年所需商品粮达三四百万石③。雍正时,广东由于大量种植烟草,粮食大量依赖广西、江西和湖广。
湖南、四川、江西、湖北等地,清初时由于战乱,土广人稀,物产并不丰富。经过恢复与发展,到雍、乾时期,这个地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步代替了江、浙地区,成为供应粮食的重要基地。过去的 苏湖熟天下足 ,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在这些产米区,形成了许多商品粮食的市场。汉口是长江中下游的粮食集散地,湖南的大米集散地在湘潭和衡阳,重庆则是四川的稻米集散地。雍正年间,汉口往长江下游运米的船只,每年不下1600多艘①。雍正九年,有十万石粮食经汉水运往陕西②。
② 《乾隆长兴县志》卷十,《物产》。
③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六,郭起元:《论闽省务本节用疏》。
④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六,岳振川:《安康府志食货论》。
⑤ 《清代文字狱档》卷五,吴英:《挡舆献策案》,附《策书》。
①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七,高晋:《请海疆禾棉兼种疏》。
② 《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七,郭起元:《论闽省务本节用疏》。
③ 李鼎:《李长卿集》卷十九,《借箸篇》。
2016年03月22日 07点03分
44
level 13
浙江桐乡县的濮院镇,明万历时以纱绸业兴起,清初,变成了 万家烟火的手工业市镇。到乾隆时, 日出万? ,号称 绸市.绸匹远销 两晋、山东、山西、湖广、陕西、江南、福建,以至硫球、日本,濮绸之名,几遍天下 ②。桐乡县的炉头镇,原为一小村落,乾隆年间,也发展成为 以冶铸为业 的市镇,其 釜甑鼎鼐之制,大江南北皆仰赖矣 ③。吴江的盛泽镇,嘉靖时,是有一百多户以绫绸为业的小 市,到乾隆年间,发展为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百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的名镇。其它像苏州的震泽镇,嘉兴的王江泾镇,湖州的双林镇、南浔镇,都是丝织业的名镇。松江的枫泾、洙泾、朱家角、新泾、安亭、硖石等镇,则是棉布业的名镇。而杭州的北新关镇、唐栖镇;苏州府属吴县的甫里镇、浒墅镇,常熟的福山镇、支矿镇,吴江的同里镇、黎里镇;嘉兴的新丰塘镇;湖州的乌青镇、菱湖镇,桐乡的皂林镇;松江的魏塘镇、三林塘镇、新塘镇等,都是商业性的市镇。
2016年03月25日 12点03分
52
level 13
康熙二十年,直隶巡抚于成龙也认为赋役不均在于 田与丁分 ,主张在乐亭县实行 均田均丁 方法①。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摊丁入亩 的推行。康熙五十二年,御史董之燧提出 统计丁粮,按亩均派 的建议,结果因 (户)部议不便更张而止.后经康熙默许,在 广东、四川两省先行之 ②,进行试点。直到康熙五十五年,广东省各州县才开始把丁银摊入地亩征收。接着四川也在康熙末年相继试行。
雍正继位后,针对康熙末年各省库项亏空的情况,加紧了对吏治和钱粮的整顿。雍正元年七月,清世宗根据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正式在全国颁发诏令,推行 摊丁入亩 政策。雍正二年开始至雍正七年,这一制度先后在河北、福建、山东、云南、河南、陕西、浙江、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等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陆续推行。山西省从乾隆元年才开始陆续实行,而贵州省则到乾隆四十二年才最后宣布实行 摊丁入亩.至此,除了奉天因 户籍无定 没有实行外,全部进行了这一赋役制度的改革。
摊丁入亩 ,又称 摊丁入地 , 地丁合一 , 丁随地起 ,是指废除单独征收人口税,将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按亩合并征收。征收的办法,大多数地区是以府或县为单位,把康熙五十年当年应征的丁银总额,按亩分摊到田中。摊丁入亩的具体办法,各地也不一致,大约有三种。一是按田赋银一两为单位,摊入丁银若干。一种是按税田一亩为单位,再根据土地肥沃程度,摊入丁银若干。第三种是以田赋粮一石为单位,摊入丁银若干。一般来讲,地多丁少的省份,地亩摊丁银率较低;人口密集地区,丁多地少,地亩摊丁银率较高。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比以前分别单独征收田赋和丁银合理得多。
① 嘉庆《乐亭县志》卷四《田赋》。
② 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一。
2017年04月22日 11点04分
63
level 13
摊丁入亩 制度的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的前进,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削弱,作为人头税的丁役必然要走向衰落。从汉代开始,我国就开始征收人头税,当时国家的赋税主要按人口征收。唐代实行租庸调,一部分税款依土地征收,但作为人口税的 庸 ,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实行两税法以后,土地税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但直到清以前,人口税一直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收入,国家征税始终依照土地和人丁双重标准。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的政策;停止了对新增的人丁收税。 摊丁入亩 则进一步将丁银摊入地亩,收税依照土地这一单一标准,从名义上废除了长达两千年的人头税。 摊丁入亩 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役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摊丁入亩 制度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的结果。一条鞭法是部分地把丁银摊入地亩中,而摊丁入亩则是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据地征收。
实行一条鞭法时,由于人丁和丁税不固定,只能把差役摊派到人丁和地亩两项上。施行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以后,丁数和丁税额已经固定,因而有可能把丁银摊入地亩,使地丁完全合一。
2017年04月22日 11点04分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