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5
据史志记载,蹇叔当年入秦为相,助秦强盛。其百年之后,子孙为纪念他就以祖名为姓称为蹇氏,分两支居住于两地,一支在秦国都城壅城附近,一支居住于“雍州蹇家沟”,即今五丈原蹇家沟,世代相传。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述,蹇叔是蹇姓氏族的始祖,这也是有关蹇姓的单纯而又惟一的源流。
2016年01月27日 13点01分
4
level 5
搜古索今的冲动和对古地的亲近向往使我们急于去寻访“蹇家沟”,一睹其容。
我们一行到了五丈原下的五星村,问于村人,皆不知有蹇家沟这个地名。村中虽有蹇姓分布,但不是很集中。急急查阅地图,在五丈原范围也未发现蹇家沟这个村子。
正在我们迷茫之时,途遇一老者 ,年龄约有70余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询问蹇家沟。老人思索良久,说“你们找的大概是蹇子沟吧”。一听蹇子沟,顿时来了精神,蹇子不就是对蹇叔的尊称吗!老人很耐心细致的给我们比划着前行的路线。
走了不远,来到了老人说的丁字路口,也看到了老人说的白色照壁。细看照壁上的文字,才知此沟曰“剪子沟”而不是“蹇子沟”。是我们寻沟心切,同音之下理解有误。
剪子沟狭窄、坡陡。沟中一溪清水欢流而出,靠沟左有水泥路直通而上,沟西面三孔张口欲诉似的废弃窑洞高挂于半崖,徒增了几分历史的沧桑之感。
朋友提议进沟中看看,“说不定就是蹇子沟呢”。
2016年01月27日 13点01分
5
level 5
查阅史志,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明朝史志中有“大沟”之名,而未有蹇家沟之称。而各代史志在名人介绍中均因循古记,有“雍州蹇家沟(即今五丈原蹇家沟)”之记。
经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认定:大沟就是史志中的蹇家沟。原因如下:其一,蹇家沟,必是蹇姓集聚;其二,必沿沟而居;其三,五丈原周边再无符合上边两条件的地方;其四,县志均记载蹇家沟“有蹇叔柌”,而大沟沟门口曾有蹇叔柌。70多岁的蹇应奎对此记忆犹新。可惜的是蹇叔柌在上世纪60年代被拆除,碑石等也不知所踪。
那为什么不叫蹇家沟了,而叫大沟呢?
据白老先生分析,早在明朝之前的某个时间,随着沟中其他姓氏人口增多,蹇家沟的名称已不能标示沟中居住及人口情况,再以蹇姓独名,可能引起其他姓氏的心理不悦,于是便商讨取沟大、可容居人口多、沟内多姓大同之意定名为大沟村。白老先生的分析不无道理。村名之争的此类情况在历史上也不鲜见。
2016年01月27日 13点01分
7
level 5
蹇家沟,这个古老的地名,在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尘埃风雨,渐渐浓缩成为了县志中“五丈原蹇家沟”的一句记载。
当我们寻访“蹇家沟”的时候,这个古地名几乎已无人知晓。如果不是那些珍藏着历史记忆的史志、口口相传和村贤们的热情,那承载着古老的历史的古地名也许会如蓝天下的缕缕白云,在人们欣然品赏之后悄然淡去。
我们很高兴,高兴的是我们通过寻访,还是找到了蹇氏后代居住了两千六七百年的古地-----骞家沟.
2016年01月27日 13点01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