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历史,柴翰琳教授
柴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2005年09月20日 08点09分 1
level 1
羌族--简 介 羌族,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羌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 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2005年09月20日 08点09分 2
level 1
羌族礼仪舞蹈《克西格拉》 今天生活在我国四川省北部岷山地区的羌族,是华夏56个民族大家庭中始终保存最初族源,具有最古老民族历史的唯一民族。 远古时代以游猎为生的氐羌部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在5000余年的民族变革中,它经历了中华大地各部族间的征战、吞并、分裂,以及在不断的迁徙中与多方地域的土著氏族或部落进行融合,由此出现了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民族具有羌族成分的事实;另一方面形成,变原来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氐羌部族,为如今只存于四川松潘以北岷山地区、人口稀少的羌族。 任何一个民族原有的古老文化和习俗,都会伴随着岁月的演变更替、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而日益丰富。羌族是一个具有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保留着许多古老习俗的民族。但由于居住区长期与藏族毗邻,使某些生活方式、歌舞称谓和祭祀崇拜等方面受到藏族风俗习惯与宗教的影响。但即使是这样,属于羌民族自身无论在建筑、祭祀形式、传说、民间工艺、歌舞等方面,仍然遗留下诸多闪耀历代辉煌,保留着充满古拙而浓厚羌风遗韵的人文景象,令人瞠目、赞叹而流连忘返。 四川是个山多、河流多,地形复杂的省份。若想深入川北羌族地区,去亲眼目睹充满异域风采的民俗歌舞活动,那必须从成都出发先到四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茂县,然后再奔赴岷山之中的各个羌族集聚地。要想考察羌族古老的礼仪舞蹈《克西格拉》,就必须花上将近一天时间,在高山叠嶂的重重包围中驶过漫长的柏油路、石子路、土路和用脚踩出来的羊肠小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座座矗立于高山之颠、朴实无华的羌寨“邛笼”时,那距离目的地岷山深处的西尔地区麻窝乡西尔瓜子寨就不远了。 出于古羌人之手,高耸挺拔和造型不一的“邛笼”建筑,不但在我国56个民族中是唯一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它作为古老羌族的文化符号,拥有着高度的建筑科技水平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早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就对古羌部族冉駹人的住所“邛笼”有“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匍匐于这些守卫山寨“邛笼”之下的,便是羌民的居所 — 依山而立、鳞次栉比、古朴而凝重的灰白色石头房子。一挂挂晾晒在不同高度屋顶上或垂落在石室窗下的火红辣椒和金光灿灿的玉米棒子,赋予了蔚蓝天空下每座石头房子无限的生机。而且别于他族的是,这里每座房子的屋角上,都叠放着大小不一的白色石块,但这绝非出于“装饰”而是来自在远古时期羌族祖先与外族交战,在寡不敌众、面临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得到白石神的搭救而使羌族绵延至今的传说。此后,羌族对白石神的崇拜和敬仰便留存至今,至使羌民们以通过在屋角堆放白石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白石神的崇拜,同时获得神灵的保佑。 羌族是个性情豪爽、喜爱歌舞的民族。羌族的歌舞主要分为两大类:祭祀舞蹈和自娱性舞蹈。羌族自古笃信万物有灵而崇拜多神,认为亡灵对生者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对丧葬礼仪尤为重视。这里要谈及的《铠甲舞》便是祭祀中的一种礼仪性舞蹈,是古代将士出征前或为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民族英雄举行追悼、超度亡灵时所举行的歌舞活动,羌语称之为《克西格拉》。 在羌族习俗中,举行任何祭祀仪式以及欢乐歌舞之前,都要先饮咂酒。在举行《铠甲舞》前,人们首先将大酒瓮摆在举行活动的麦场中央,然后有人还抬来了盛满开水的大木桶。当一切准备就绪,负责整个“仪式”的司酒,手拿长柄木勺用羌语向人们大声讲了一番话,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披挂牛皮铠甲、头戴插满雉鸡翎和牦牛尾鬃毛头盔的老年武士们,便高举火枪、刀戈,在麦场外成一列纵队静候仪式的开始。麦场旁一派藏族盛装打扮的老年妇女们,并肩而立组成“仪式”歌队, 在全场肃穆的气氛中开始了悠扬而悲切的合唱。随后严阵以待的武士们便从场外踏拍而来,开始了《铠甲舞》“序幕”的表演。他们围绕场地边以缓缓而行的蹉步前进,边挥舞刀戈、向天鸣枪,最后驻步于歌队妇女身边,等待着司酒宣布饮用咂酒的号令。 按照羌族传统,饮用咂酒的顺序由年龄最大、辈份最高的妇女开始,然后以辈份高低进入麦场用酒杆顺次吸饮。有意思的是,只见司酒在每个饮酒者吸吮咂酒后,都要用水瓢舀开水注满酒瓮。这是羌民们利用咂酒比重大于开水的道理,在毫不影响咂酒浓度下掌握瓮中酒量消耗情况的同时,还能为再次酿新酒做好了准备。 《铠甲舞》在饮完一巡咂酒后正式开始了。伴随着妇女们边摇动身躯边轻轻吟唱的歌声,武士们重新入场,在缓缓的绕行中他们继续举刀、鸣枪,还不断阵阵发出“嗷一呀,嗷呜!”的喊叫[图3],以营造森严、肃穆的气氛,来达到驱邪、镇魔和保护亡灵长存的目的。在绕行数圈后,武士们开始以不断变换队形,相互对打、拼杀的列队表演来体现古代将士英勇奋战状况的“征战舞蹈”,以此对后代进行不忘先辈为民族而战的传统教育。《铠甲舞》虽然没有特殊的舞蹈技巧、华丽的舞姿和场面,但它那庄严雄浑的气势却负载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礼俗文化。 在武士们退场后,歌队的妇女继续伴随着沉稳、缓慢的歌声,潇洒地表演着摇臂、转身、提腿、摆胯等舞蹈动作,使刚才激烈的厮杀场面重新回复到慰藉亲人和寄托哀思的气氛之中。中国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2005年09月20日 08点09分 3
level 1
拿什么拯救你羌族古歌?! 本报记者 孙燕 文/图 2004年1月10日至16日,首届“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上,来自四川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代表队的6位老人,以激昂悲怆的羌族古声部演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推出这一老人合唱组合的是四川九寨沟容中尔甲音乐中心。据该机构负责人汪斌介绍,目前只有四川松潘县小姓沟村的羌族村民会演唱古声部唱法,而能驾驭这种唱法的人也只有几十人。来参赛的这6位老人堪称他们中的“歌王歌后”,3男3女组成了演唱黄金组合,最年长者陈他(音译,男性)有75岁,最年轻的格让梅(音译,女性)也有60岁了。 如今,能够演唱多声部合唱和能够完整保存古声部音乐的民族,可谓凤毛麟角,除了以侗族大歌著称的侗族和以押调苗歌闻名的苗族,就要数羌族了。羌族历史上因连年征战而不断迁徙,在战争中产生的古声部合唱,作为鼓舞士气的战歌和边打仗边劳作的劳动号子,陪伴了羌族上千年。羌族古声部唱法,是一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唱腔。歌唱时,先由一人起调,随之有人和音、补音,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气势恢弘。古歌主旋律不变,随着人的情绪高低,补音与和音的旋律此起彼伏,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即兴之作。羌族的古声部有放牛歌、山歌、酒歌、喜庆歌和迎接远客歌等几百种,一句歌词多由4或7个音节组成,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 令人难以想像的是,羌族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村里的老人们既不识字,更谈不上识谱。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传承古声部唱法仅靠口传心授。因此,许多唱法由于记忆的原因在传承中自然流失。两位演唱组成员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我们俩人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唱古声部唱法,家里为我们请了5位老师来教,每一位老师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演唱风格也各不相同。我们先学音,后学词,全靠死记硬背。记性好,记得快些;记性不好,就记得慢;时间久了,记不牢的就渐渐淡忘了。”他们也曾想把这些绝技传给下一代,但受外界文化的影响,羌寨的年轻人对此并不感兴趣。在当地,仅能唱古歌是不能维持生计的。“逢年过节,或遇到大型的祭祀活动,大家聚在一块,有酒才能纵歌。” 此次6位老人的参赛曲目是《出征歌》和《酒歌》。羌族古歌老人在演唱时的表情,似在讲述一段不堪回首的沉重历史,旋律哀怨、悲怆。虽然外人听不懂他们的唱词,但都会被他们朴实的眼神,虔诚的声音所深深打动。羌族老人们说,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唱古歌,就是要让羌族后人永远勿忘祖先曾经征战迁徙的沧桑史。 据汪斌介绍,羌族人民千百年来用心灵创造出来的羌族古声部唱法,是第一次在全国性的大型活动中亮相。能把古老动听的羌族古歌唱给山外的人听,对于羌族同胞来说,是件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事情。他说,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他不知道羌族古歌这枚“活化石”还能支撑多久。他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羌族古歌和羌族民间文化。
2005年09月20日 08点09分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