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抽丝剥茧,辗转反侧,不如当头一棒来的直接。理上顿悟,当下无我,无人,无众生相。但悟有深浅,不去除业力束缚,不得究竟解脱,自在。涅磐妙心,正是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有一切人我差别,寂静所在。
2015年10月14日 01点10分
3
正法眼是啥玩意
![[疑问]](/static/emoticons/u7591u95ee.png)
?
2015年10月14日 01点10分
@txwh198 你要去北京,可以当下就见到北京啥样。也可以全中国绕一圈,再说。
2015年10月14日 02点10分
@txwh198 藏,就是藏在一切现象背后的那个。
2015年10月14日 02点10分
level 10
谈谈我的看法(不一定对啊),正法眼就是涅槃妙心,眼-心,心-眼。实相无相就是性空的道理。总结成四个字:正觉性空。藏是言此心无形无相,了无一物,了无踪迹。妙是言此心虽体性空寂却了了常知,具足万德,能生万法。
《心。宗》
三句十二字,
说来只一事。
佛语心为宗,
能空方可至。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2015年10月16日 10点10分
4
老师就是老师
2015年10月16日 10点10分
惭愧啊
![[汗]](/static/emoticons/u6c57.png)
。
2015年10月16日 11点10分
level 11
我才看了五蕴解脱次第,觉得学佛就是这样,村长永远不明白国家主席啥滋味。看佛经大德说的话总觉得像隔了一层纱,似懂非懂。一切的一切都靠自己学习领悟了,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风光。
2015年10月16日 12点10分
5
看到行蕴和识蕴解脱境界,只能靠想象。
2015年10月16日 12点10分
是啊,说着容易,一步一步次第少不了啊。
2015年10月16日 13点10分
level 10
自心不明,
修法无益,
若明己心,
如是行去。
大而化之,尽性立命,性净命随。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个最初的就是最末的,最始的就是最终的,这个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是不变的。
你若悟了,时时处处背迷合觉。性净则命自随,色受想行识都会随之而转。正如祖师言:“王令已行天下遍,野老讴歌颂太平。”这个过程就是去染还净的过程,也是逐步解脱的过程,正所谓行需渐修!这个过程当然会有种种境界的变化。具体的修为参看六祖坛经的一相三昧于一行三昧。
由悟到证,由初净到彻净,由初觉到圆觉。(个人浅见)
一相三昧于一行三昧。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摘自《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括号处为不同版本的差异。
2015年10月17日 02点10分
6
level 8
好!【此评论虽然才1个字,但语法严谨,用词工整,结构巧妙,详略得当,读起来琅琅上口,可谓言简意赅,足见评论人不同寻常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
捏
来的写作技巧和超凡脱俗的创造能力,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评论以感叹号收尾,体现了评论人感情之强烈,加上了这个点睛之笔,评论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可见评论人拥有乐观豁达的胸襟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并有效地突出了评论人极高的思想觉悟,实在是高啊(≥▽≤)】
2015年10月17日 12点10分
8
level 10
一相三昧就是安住实相,与道相应。也就是在空性上得定。
我们平常会觉得有个实相或空的境界抓住就是安住实相。
但从六祖讲的来看,一相三昧为果,应用无染为因。换句话说我们能够时时处处应用无染自然就一相三昧了嘛!并没有让我们抓住个实相或守着一个空的境界啊!
也有祖师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其实说的就是无染即净的道理。
2015年10月21日 07点10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