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wh198
txwh198
关注数: 18
粉丝数: 93
发帖数: 6,993
关注贴吧数: 6
充满电一晚上待机掉电4%, 还是低电模式,这种情况有可能电池质量问题。
大家有办理蒙都日租卡的吗? 前几天在联通官网上办理了蒙都日租卡,结果激活之后发现居然是米粉卡!
大家有办理蒙都日租卡的吗?怎么样?
亮屏可以达到50个小时? 有一部淘汰的荣耀畅玩3c(可以换电池),用来刷头条,结果电池鼓包了,一充就满一用就没。 最后没办法手机里甩出来两根线(正负极)接到一万毫安充电宝(引出正负极)上,昨天晚上到现在亮屏超过4个小时掉电8%
请教一下,最近发现充电时充电器吱吱响。 是不是坏了?充电器是jdy ic99
小心海航水军诱导大家弃卡或销户,一定要投诉到底。 工信部走起,电话,邮件,网页三种方式,一个都不能少。
qq浏览器,越来越流氓。 强制跳转已经设置好的个人主页,转换到qq的导航页面。 还有强制设为默认浏览器无法更改。 太 流氓。
看看谁没有笑过。 在这个吧里你笑过吗?都来晒一晒吧。
吉力牛是肢解宗宗徒 吉力牛的知见,本吧底一,全国底一,全球底一。三千大千世界底一。 厉害了,我的哥!
证明 不怕没有众生度, 只怕汝自不成佛。 总说佛法千般好, 无人能证莫奈何。
鹰眼3卖的太火了。 已经预定出去3部了。
马甲太多,鬼影重重。 都是免费惹的祸。
猜谜中大奖!!!!!!! 广大禅宗吧的吧友,考验你们的时刻到了!!!
请问90元买了一个p770,想刷个乐蛙的系统。 去哪里下载?官网找不着啊。谢谢。
请教老司机 在闲鱼卖家没有发货的情况下买家申请了退款,卖家会不会不退款继续发货? 如果卖家不退款继续发货怎么办?
道家养生长寿功
今天头条:英报:日本收买英国智库制造渲染“中国威胁论“ 日本不仅收买英国的智库,更收买中国和韩国的相关人等为“知日派”为日本说好话,说中国的坏话。想想看,包括英国前外交大臣都可以被收买,可想而知各种针对中国的负面舆论都是从哪里来的。对此,中国需要保持警惕,同时需要有反制措施。“新财迷”微信最新一期占豪对此进行了简评,有兴趣战友可查阅。 ——转帖
他妈的 他妈的, 都什么年代了, 难道那个字皇上用了,老百姓就不能用了嘛?
南师开示:圆明清静就是禅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摘自《习禅录影》一书) 般若是悟道的智慧,由什么地方悟?就在一动一静之间去悟。觉了能动静的那个,明明了了,就是这个。身体动乱,明明了了的这个,并没有动过,一切了然,一切不相干。 。。。。。。 妄念不执著,妄念亦不能留,美妙境界亦不能留,只有灵明之性要找出来。释迦诞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我?参! 。。。。。。 按心理学上说有正常的心理,变态的心理。真正正常的标准是什么?“正常”应是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心理,“睡起浑疑身不觉,一竿晓日半床风。”坦然而住,说不知道都知道,说知道都不清楚,慵慵然,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境界也,心里平静,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也。 。。。。。。 什么是禅呢?告诉你,圆明清净就是禅,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一切声音动作清清楚楚,而此心灵灵明明,了无挂碍,毫无执着,一片祥和,一味的慈悲。把心放开,不要在身上搞,把心放下。 。。。。。。 真正体会到清净圆明,就是我,不要求无相。所谓一念清净,如何清净?没有清净之相可取。(师击香板一下)你看多清净啊,鸡鸣狗吠,清清明明,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 虽然在走路,还是像打坐一样,轻轻松松,严严谨谨,不管前面有人,不管后面有人,心中无事,不要放逸,就照这样经行就对了,就是一动一静之间,走不是动吗?香板一敲,停下来不是静吗?这一动一静之间的“这个”,要看清楚。 。。。。。。 这是什么?清清净净的,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就是这个,把握住这个! 。。。。。。 佛法本来平常,就是这么一点,无边妙用百千法门,都从这一点发出来。但是见到这一点很难。无始以来在轮回中,被尘劳烦恼遮住,透不过这一点灵光。一切智慧、神通、山河大地,都从这一点发出来。易学说:一画未生以前。数学上称之为零,不是数了,只是一个概念,代表开始未知数,也是代表无穷数。佛经上很多数理的概念,佛菩萨能通一切智,他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事万物都从一而来,累积千千万万之一而成千千万万。见到了这个一,保养这个一,久而久之,神通具足。就是不容易信得过,信得过就是信自己,就是信我,就是信三世诸佛。后来习气太深,把这个一遮障了。没有见到这个一,一切学问都是假的。见到这个一以后,要发大心,发大愿,就是如此,其他皆不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一是个什么?什么都不是。 《华严经》第八十卷,入法界品。什么是法界?就是华严境界,也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一点。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奉命去参弥勒菩萨。一念专精,一念至诚,佛菩萨就和你光光相感。“信”――不是信佛,不是信他人,要你信你自己的心。本经经义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一个人修道缺少“信”字,心就狭隘,譬如你们都已经见到一点,因为对于佛法信心不足,虽然见到,却所得者少,所以也就“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着。”执着一个法门。“于少功德便已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境界。”“若周遍知(圆融),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体会进去),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把握住,是你的),皆悉不能。”见道以后,才修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为神。 (四点整) 截断众流固然对;不截断众流也对。不打妄想对了,打妄想也对。就怕你放也放不下,挑也挑不起。(师击香板一下)你看一切鸡鸣犬吠,清清明明的就是。这个时候啊,心中你空空洞洞的,清清楚楚,不要加上一点力,这就是佛境界。 。。。。。 华严境界,是一真法界。真者真心也,清净圆明之心也,见着真心以后要入一真法界。“出息不随外缘,入息不居蕴界。”灵明一点。 。。。。。。 此心静的时候,一念不生,充塞天地之间,与十方诸佛光光相接;此心动的时候,可以为恶为善,一念邪,则生阴气,便于鬼神相投。 一念不生全体现,空空洞洞,明明白白,道之根本在此一心。“放之则弥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怎么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道体也)。用的时候,此心一动,忠孝仁爱,用到济世度人,功德圆满,就可以神通具足,于宇宙合一,充塞于天地之间。 。。。。。。 杨管老问我“没有见道以前,知道这个是道,见道以后又发生疑情,以为这就是道吗?又有些信不过,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我要用禅家的风范回你一句:“这不是道?你把道拿来给我看!”参! 你在清净圆明以后,忽然变去,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净,魔既是佛。此心坦然平静,天人都不知道的乐处,何况是魔呢?不求静,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让他跑出去,你那个知道它跑出去的那个没有动过。 鲁居士啊!你住得远,又不好学深思,这次以后,要好好把持住,不要把它丢了。这些话都好好记着。见道以后 ,何以会变去呢,初见清净圆明,贵为黄金,过些时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点抓住它的心,就是后天的执著,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清净圆明本来没有离开过你嘛!何用你去用心抓它呢!俗语说:“没有问题,请放心好了。”这放心二字,虽不是佛经里的话,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 不要求清净,本自清净,何须更求清净。把清净也要放下,放下更放下,放到无可放处,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就是这个道理。 你们听!风声树声,一阵阵,一声声,清清静静,都在你的心内。肇法师说:“会万物于己者,其为圣人乎。” 当我初入道时,我的老师印证我,说我明白了。平时我最怕鬼,一夜,到坟场去坐,完全不怕鬼了。眼通,耳通也经验一番过来,马上被老师打破。到峨眉闭关,也时常发生杨居士一样的问题。七月十五夜里我在山上施食度鬼,普贤菩萨大放光明,为我证明。以后出关到各地参访,乃至遍学显密等教,经常起疑。深信不疑至今,不过十五六年耳。古人说,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也确有道理,谈何容易。得无所得,了无所了,就是要认清此心。认识了此心清净,还是要养它,会有种种变化。如何培养此心?修禅定。“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不是比喻,真的像看电影一样,如梦如幻的呀!凡夫境界都是向外跑的,一板子之下,向里跑了,放射的电能向内收回,全宇宙的电能一起向你射来,而你心性没有通达,不易接受,所以时时会有退心。 (节选自:《习禅录影》)
学佛要重视对佛经原典的参究 现今学佛要重视对佛经原典的参究, 看不懂没关系至少要先读熟。 不懂的地方可以查佛学词典,参考大德先贤们的注解。
请指教,辣椒算不算五辛 五辛,葱,蒜,韭,还有什么?辣椒算不算五辛
请指教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什么意思?
修道 古时有一个人修道有成,70多岁的年龄看起来只有30多岁。 一个王公贵族听说后,非常羡慕,就要去修道。 王公贵族问道士怎样才能长生不老, 道士说:我一生不近女色。 王公贵族说:那人活着还有啥意思。于是不修道就走了。
修行吧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佛法就是宇宙万有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性质。 总结成四个字:缘起性空。 ——个人学习理解的哈。
开悟成了烫手山芋 如题。
汝学了禅宗也不要吹牛 @o阳光小子z 禅宗不过是佛法之一宗,禅宗之宗旨即佛法之宗旨亦即佛教之宗旨。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万千法门,本无高下,契己者为上。 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无平等心而妄论此高彼低,无有是处!!!!
大浪淘沙 临江仙·滚滚长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明代诗人杨慎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六祖坛经
“应生无所住心”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引用自牧牛先生的顶置帖:金刚经 括弧处之“则”字在有的版本中为“即”
今天又是“九一八”了 缅怀先烈,勿忘国耻。
学佛要重视对佛经原经的学习 我觉得我们学佛要重视对佛经原经的学习。 当然我们的文言文水平有限有些地方可能看不太懂,我觉得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先读熟甚至背诵下来。 有时间也可以抄写抄写佛经这都是很好的。 我自己抄写过《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圆觉经》,应该讲从中受益是很多的。
请指教,为什么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请指教,为什么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酷派 cool1 桀骜银 移动联通电信4G手机 双卡双待 八核CPU型号骁龙652(MSM8976) 32GB,3GBRAM,支持MicroSD(TF) 5.5英寸分辨率1920*1080(FHD)屏幕材质类型IPS 电池容量(mAh)4060电池是否可拆卸否充电器9V/2A 后置摄像头摄像头数量2个后置摄像头1300万像素 前置摄像头前置摄像头800万像素
无妄而不立真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未得道,怎么说都错” “未得道,怎么说都错”——错的不是所说之话,错的是能说之人。 换句话说,话没错但是是说话的人不对,因为你没有悟道,依然在意识和概念层面转圈呢。 依然是有我有法,依然是住于法而行。
《心经》解构 《心经》解构 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二。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四。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六祖坛经。般若品。
联想Vibe P2新机配置曝光 "超长待机王" 联想Vibe P2采用5.5英寸的1080P AMOLED显示屏,搭载骁龙625处理器,4GB RAM和32GB ROM的内存组合,最高支持128GB的存储卡扩展,500万像素和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组合,该机配备5000mAh的超大容量的电池,预计在续航方面会有出色的表现,此外,联想Vibe P2支持802.11ac无线网络连接以及蓝牙4.1,预装Android 6.0系统。 ——转自中关村在线
请教吧主 坎震相生虽是吉象,但是阴多阳少如何补救?谢谢哈!
请指教 般若慧究竟是佛道与外道的不二法还是不共法。 与一位朋友发生分歧,请大家帮忙解决。谢谢。 那位朋友的原文:“般若慧是佛道与外道的不二特质”。 我的意见:般若慧是佛道与外道的不共法。 我觉得不二就是一,就是相同同一的意思。不共就是不同的意思。
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 顺则凡,逆则仙,只在其间颠倒颠。 普通人的生命模式是陷在无明之中纵心逐物,放纵欲望消耗能量。眼耳鼻舌身意时时处处都在漏。 修行人的生命模式是明悟大道含藏长养,心不外驰,神不外泄(精神内守),眼耳鼻舌身意逐渐不再泄漏, 能量不断的聚集,转化和升华最终圆满解脱。 如果不改变普通人的生命模式,眼耳鼻舌身意一边在不停的泄漏,一边又期冀成佛成仙,则吾不知其可! (个人看法)
请指教,能所俱泯是怎么回事? 请指教,能所俱泯是怎么回事?
独创18650智能充电器 用一个老人机改的,直接上图。
贾题韬先生《论开悟》节选
灵云禅师 《灵云禅师》 宗门之法直指心, 言下见性有几人。 灵云苦寻三十载, 睹见桃花方入门。 ——大家都很崇尚禅宗的顿悟,其实真正一闻即入的不多,另外南师讲禅宗几千年真正三身成就的也没几个。修行不容易!
发现一个新东西 说的挺好,挺强大,不知道真实情况,不如吧主作回小白鼠!
知——有关见地。——《如何修证佛法》节选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第七讲 第一步,腿一盘,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眼睛闭起来。这个时代的人,眼睛耳朵都用得太多了,闭起眼来,无所谓看,无所谓不看,记住:本空!这时眼睛一闭,觉得蛮好,一刹那间,马上又觉得自己思想好多,好讨厌。不要讨厌它!如果没有思想,也不叫作人了,你不理这个思想就是了。这时我们不是知道这个思想来来往往嘛?你那个知道思想来来往往的那个,没有被思想扰乱,那个是清净的,没有被思想、烦恼骗走,还求个什么呢?佛者觉也,你已经知道了自己有思想,这不是觉吗?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思想烦恼是客尘烦恼,如过客一样来来去去,你这个主人家,知道客人来来往往,不过当主人的不去殷勤招待,客人来了,不欢迎;客人走了,也不送。他爱来就来,爱走就走,让它自然,思想慢慢地会疲劳,懒得动了,你这主人家的那个正觉不要睡觉,看住它,如果你睡着了,客人就在里头翻天覆地了。这是第二秒钟。——第二十六讲。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同学说:初步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非究竟。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讲这一知非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讲这一知是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讲这一知即是无明,是对凡夫而言;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在,是对大觉、大正菩提而言。理论到此为止。——第二十七讲。 所以我们光想打坐达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守空,是“我”去守空,没有做到无我的空,假定无我,何必求空呢?无我就已经空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只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第二十八讲。
一归何处 《一归何处》 正说万法归一, 反言一归万法。 归己若语何似, 明明不离当下。
观心 观是何人心何物, 本来这个不需寻。 百花落尽春无尽, 山自高兮水自深。 ——摘自《禅话》
大家的电神贴膜了吗? 大家到手的电神是不是出厂就贴好膜了呀?
傅大士文录 《息而不灭》 若息而灭。见若断集。如趣涅盘。则有我所。亦无平等。不会大悲。既无大 悲。犹有放逸。修学无住。不趣涅槃。若趣涅槃。障于悉达。为有相人。令趣涅 槃。息而不灭。但息攀缘。不息本无。本无不生。今则不灭。不趣涅盘。不著世 间。名大慈悲。乃无我所。亦无彼我。遍一切色。而无色性。名不放逸。何不放 逸。一切众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常欲利安。云何能安。无过去有。无现在 有。无未来有。三世清净。饶益一切。共同解脱。又观一乘。入一切乘。观一切 乘。还入一乘。又观修行。无量道品。普济群生。而不取我。不缚不脱。尽于未 来。乃名精进。
中阴身为什么有五通 如题。
私家甜点——秘制炸糕 原料:黄米面或江米面(个人喜欢黄米的),馅料(豆沙或者土豆泥,香蕉,苹果,山药等等,随自己喜欢)豆沙要放糖(红白随意)山药要蒸熟去皮。 制作步骤; 一。把黄米面放到瓷器中用水活好加盖,要略微稀一些。然后放到微波炉中用中高火加热8-10分钟(世间长度视量而定)容器要放在微波炉转盘的正中心。然后拿出来用筷子搅一下看看是否熟透(没熟透继续加热一会)。如果熟透了用手沾凉水开始在容器内揉糕。 二。揉差不多了就开始包馅然后入锅炸(也可以少放些油半煎半炸)。通体金黄色后捞出。 吃时可沾糖,个人感觉放凉后好吃。放到冰箱里,随吃随拿,加热用微波炉口感更好(加热时间1-?分钟,主要看量)。 制作创新点在于蒸糕用微波炉而不是蒸锅。
请大家吃馒头
凡--修--圣——散--一--空。 凡--修--圣 散--一--空 什么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即外道。 讲的严格一点在没有悟道之前都是外道,因为都是在心外求法,都是住于法而行,都是有我有法,我法相执。那凡夫与修行到止到定的人区别在哪里呢?凡夫的我法相执抓完这个抓那个是处于散乱当中,而修行人的我法相执是心一境性处于专一当中。 从凡夫开始修行到出凡入圣(凡--修--圣)的过程就是心由散乱到专一再到打破专一而悟空。 悟道就是悟空。心空及第。 ——个人浅见,欢迎指正。
禅宗的宗旨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 来参一参@纸上烟华
十二因缘与一相三昧 请你给大家讲一讲 @纸上烟华
猜谜语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打一个成语。
定学(有关止于观)——《定慧初修》节录 定学 记曰:"知止而后有定。"佛曰:"奢摩他。"天台大小止观,定相千 差,定名菲一,曰定则不二。佛说无量法门,总摄止观。止者心一境性,观 者抉择法慧。心一境性缘无分别,抉择法慧缘有分别。无分别断烦恼现行, 有分别断烦恼随眠。二者相依,疾风扫叶。若曰偏废,必覆辅车。又止者定 也,观者慧也。今以观糅杂于定学,共立一节者,盖以遍言,无止非观,无 观非止,且欲于下文第四节,间彼参话头等四法也。黄叶止啼讵实义乎?是 皆路途之方便,非及奥之良规。若及奥也,则此戒定慧学皆为闲话,尚何所 谓糅杂非糅杂邪?然此止观亦开为二: 一、胜妙止观。先得止而后起观者; 二、随顺止观。依学人功行方便次序不定。 曰止观,曰胜妙,曰随顺,种种名,种种法,悉以实诠人无我、法无我 为其究竟。当人苟直下无我,无我则无心,无心则无法,无法则无人,而大 用繁兴也。曰止曰观,讵不悖乎?其或未然,刺股封衾,宁忘载道?既载道 也,而于此道起大障碍者,厥有多咎,今但及二: 一、昏沉 心身于所缘境,无堪能性者,昏沉也。如心缘无念而定 久,渐心昏身疲,继至睡眠等。修定行人最难辨者此耳。盖掉举易知,昏沉 难捡。古人于此乃开二门,一粗二细。粗固无论,细为如何?谓于所缘境稍 不明显,心无策励,皆昏沉也。比来同辈每印个似清净境界,或少许光影 者,即曰得某定、某三昧。以余勘之,皆昏沉也。去圣日遥,谬阳焰而曰清 波,可无惧乎? 二、掉举 贪彼前境,妄计过未,摇心异趣,随业散乱者,掉举 也。如心缘无念而定久,则放心不求,自意不牧,遂至朋从尔思。修定行人,人百其病,苟无昏沉掉举,无论何人,当时泊然在定,讵 有他哉?一切止观法,衍文也。 @纸上烟华
知——有关见地。——《如何修证佛法》节选 呼吸沉静到停止了,绝对找不出妄念来,你要起个妄念都起不来,可是这时知不知道?很清明,这是实际的功夫。这时做到了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至于知道的这个“知”,又是什么?那是另外一个问题。所谓灵灵明明,始终存在。——第七讲 第一步,腿一盘,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眼睛闭起来。这个时代的人,眼睛耳朵都用得太多了,闭起眼来,无所谓看,无所谓不看,记住:本空!这时眼睛一闭,觉得蛮好,一刹那间,马上又觉得自己思想好多,好讨厌。不要讨厌它!如果没有思想,也不叫作人了,你不理这个思想就是了。这时我们不是知道这个思想来来往往嘛?你那个知道思想来来往往的那个,没有被思想扰乱,那个是清净的,没有被思想、烦恼骗走,还求个什么呢?佛者觉也,你已经知道了自己有思想,这不是觉吗?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思想烦恼是客尘烦恼,如过客一样来来去去,你这个主人家,知道客人来来往往,不过当主人的不去殷勤招待,客人来了,不欢迎;客人走了,也不送。他爱来就来,爱走就走,让它自然,思想慢慢地会疲劳,懒得动了,你这主人家的那个正觉不要睡觉,看住它,如果你睡着了,客人就在里头翻天覆地了。这是第二秒钟。——第二十六讲。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那个同学说:初步这一知,是第六意识造成的,非究竟。我们也可以换句话说,知道这一知,而不执著这一知,就是究竟。讲这一知非究竟是对小乘而言;讲这一知是究竟,是对大乘菩萨而言。讲这一知即是无明,是对凡夫而言;讲知与不知都无所谓在,是对大觉、大正菩提而言。理论到此为止。——第二十七讲。 所以我们光想打坐达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守空,是“我”去守空,没有做到无我的空,假定无我,何必求空呢?无我就已经空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只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第二十八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