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一 好为《梁父吟》 据记载,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隆中,非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大地的歌谣,内容讲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的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具体的情节在此不叙) 一是认为诸葛亮在怀念一代贤相晏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他并不认为齐国三位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他认为这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 二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他领悟到政治是残酷的,三为勇士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被悲惨地牺牲,名相晏子几近残忍的智慧是身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论。 其实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是从诸葛亮的一生看来,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当然晏子并非是陷害忠良,三位勇士的死也并非是由于“一朝被谗言”,而是他们自己的性情使之然也)因为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蜀汉社稷鞠躬尽瘁,跟晏子那种生活节俭,责己修行,犯颜直谏,励精图治的品格是不谋而合的。而后来诸葛亮认为刘封刚而勇猛,名义上又是刘禅的大哥,如果将来刘备死了他要和刘禅争起权来,刘禅未必是他的对手。即使刘禅能争赢,也会使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为了能在刘备百年之后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而劝刘备趁刘封打败仗丢失城池的时候将他处死。这件事和“二桃杀三士”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诸葛亮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着想。所以,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表明了他立志于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同时也领会和觉悟到在政治那崇高美丽的口号下所隐藏的残酷面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1
level 7
二 茅庐三顾心相知 在诸葛亮27岁那年,他终于等来了他认为可以奉献一生的人——刘备。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策论文章——〈隆中对〉。〈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占据荆州,西取巴蜀,结好诸戎夷越,等待时机,兵分两路北伐曹魏。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处于弱势的刘备所规划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尽管它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远见实在是天下难得的。 首先,在当时, 天下三分的局势并不那么明显。然而〈隆中对〉从当前局势出发,指明天下大势,预见到孙曹两家乃是天下两极,不可与之争风。另外,虽然刘璋刘表等人也占据州郡,但是他们终究成不了大事,是会灭亡的。有人认为,尽管天下最后的确是实现了三分,但诸葛亮在当时的情况下规划三分其实只是一种臆测,并无任何根据,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指出了三分天下的途径以及建立霸业的战略和政略,并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他指出曹孙两家已成气候,并且有众多文臣武将相助,是不能够去谋取的。但是刘备既然以抗曹为目标,那么他就不能与曹操有任何的妥协。但是单靠一家的力量,是不可能抗拒他的,甚至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那么他就只能以江东孙权为盟友了。而刘璋暗弱,州内贤明之士早就有心另寻明主了因此刘备攻取益州并非不可能之事。但是要进入益州,荆州是当时唯一能通行的道路。而刘备始终在荆州境内,正所谓进水楼台先得月,要拿下荆州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只要据有这两个地方,天下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这种避实就虚的做法是当时最明智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方法。 在占有荆州益州之后,对外与孙权搞好关系,对内利用益州这样一个人力物力丰富的天府之国建立起经济军事实力,再安抚好荆益的少数民族,这样就可以对抗曹操,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曹魏,兴复汉室,建立一个像光武时期那样强大统一安定的国家。因此,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并非为一厢情愿的想法。然而,〈隆中对〉的确有它的缺陷,而且这个缺陷还是致命的。这就是占有荆州与东联孙权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早在孙权即位之初,鲁肃甘宁就曾经向孙权说过要占有荆州的事。而且从交通与经济上说荆州与扬州的联系远比其与益州之间的紧密得多。而且后来吕蒙一再向孙权强调荆州对于孙权国防及国力的增强具有深远意义,由此可见,孙权对于荆州是志在必得的。而刘备进驻益州之后,孙权眼看着刘备越来越强大,虽然刘备是他的盟友,但是在孙权看来刘备也像一把悬挂在头上的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所以孙权认为荆州还是由自己来掌握更好。所以他无时无刻都想着夺回荆州。 但是,〈隆中对〉始终以曹操为主要的敌人,而把孙权作为盟友的(至少在打败曹操之前不会去图谋他,至于后来刘备去攻打孙权那是因为他想夺回荆州,如无荆州之失,刘备集团应该不会在消灭曹操之前图谋孙权)。因此诸葛亮他们始终没有对孙权作出比较严密的防范。而且在经过三次重分荆州后,刘备诸葛亮认为自己已经对孙权做出很大的让步,所以对孙权比较放心的。再加上关羽的自大使得刘孙集团的摩擦越来越严重,孙权越来越觉得与刘备为邻不安全,再加上吕蒙一再强调荆州的重要性,所以孙权就必然要动手夺回荆州了。易个处心积虑,而另一个却疏于防范,荆州的丢失就是必然的了。荆州丢失,破坏了〈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的目标,所以刘备必然会领兵夺回荆州。结果却遭遇了惨败,使得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造成日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所以〈隆中对〉这个缺陷是致命的。 不过,虽然〈隆中对〉有此致命缺陷,但它仍不失为一篇具有深刻预见性科学性的佳作。因为在当时,孙刘之间的矛盾只是一个隐性存在。诸葛亮察觉不出来并不为怪。而〈隆中对〉既有长远目标,又有近期任务,既有战略规划,又有实施步骤,既有内政外交,又有民族政策。对于这样一个全面系统的计划,纵然有这样的缺陷也是瑕不掩瑜的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2
level 7
五 蜀科重典理弛世 公元214年,刘备攻下成都。按照,《隆中对》的计划,下一步必须要占领汉中。而攻打汉中的军队以刘备作为主帅,法正作为谋主。而诸葛亮则在成都负责后勤工作。在成都和汉中攻打下来后,诸葛亮就开始了治理蜀汉的工作。 据史书记载,蜀汉的法律是一本名叫蜀科的册子。由于蜀汉没有设置史官,所以蜀科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我们以不得而知。但是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当时是用重典来治蜀的。 在诸葛亮等人制定刑法的时候,法正请求诸葛亮把法律放宽些,不要太过严峻了。这样会得不到蜀中豪强的支持和拥护。他希望诸葛亮像刘邦那样对蜀中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但是诸葛亮认为现在蜀中的情形不同于当初刘邦入蜀时的情况。蜀中特权横行,地方豪强和贪官污吏专权自恣。恩典给的多了,他们反而不懂得珍惜。而受苦的却是黎民百姓。而现在他制定的法律显然是有利于百姓的。他制定严刑峻法来惩罚不法的官员,取缔官员的特权,对于赏赐诸葛亮也是很“吝啬”的。陈寿说他虽然用法严峻,但由于他公正严明,所以蜀汉境内的百姓莫不尊重他,即使受了处罚的人也没怨言。 诸葛亮之所以把蜀汉治理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他很清楚的分开了乱世和弛世的区别。刘邦的时候是公权力不被遵守,人们各唱各调,对公权力不认同,这就是乱世,所以刘邦只能用宽松的法律来约束人民,以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而刘璋治理下的成都是公权力不被尊重,法律虽有但是人们恣意违背。因为那时候刘璋经常实行大赦,所以人们便轻视法律,因为即使犯法了也很快就会被放出来。这就是弛世。所以诸葛亮要用严刑峻法来限制特权,以树立起公权力的威信。 其实弛世与乱世的区分是很难的,诸葛亮能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蜀汉是处于一个公权力不被尊重的境地,而使用严刑峻法来对治,从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政治才干。 另外,诸葛亮吸取刘璋时期所谓的东州人与益州本土人士的冲突以至造成蜀汉地方政治混乱的教训,对于荆州士人,益州名士以及新老部将做出了恰当的安排。许靖刘巴法正黄权李严等益州士人受到了重用,黄忠魏延马超等新归附的将领也被委以重任。而赵云这种旧部的名位却比上述的人低。虽然诸葛亮大权在握,但是他的名位也是在许靖之下的。 此外,诸葛亮也很注意经济的发展,他让益州的人民休养生息,因为他认为国库的钱再多,也不代表国家是富裕的,只有人民富裕起来了,国家才是真正的富裕。这应该就是儒家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吧。 另外,诸葛亮治蜀不仅仅是靠严刑峻法,他还运用教化使人民遵纪守法。他不仅要求官员要执政为民,厉行节约。而且他本人也以身作则,生活及其简朴节俭,所谓的淡薄明志给当时奢靡的社会生活注入了一股清风。诸葛亮治蜀,体现了他将儒家法家道家(静以修身中的静虽然与道家的静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提倡静却是道家思想中的主要内容)的思想融于一体。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5
level 7
六 遗恨失吞吴 蜀汉事业发展的顶峰是占有益州荆州打通汉水的时候。但是由于丢失荆州,关羽身亡,使得《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划遭到了破坏。关于关羽的北伐,有人说是关羽自己的行动,有人却认为那是诸葛亮刘备命令关羽这么六 遗恨失吞吴 蜀汉事业发展的顶峰是占有益州荆州打通汉水的时候。但是由于丢失荆州,关羽身亡,使得《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划遭到了破坏。关于关羽的北伐,有人说是关羽自己的行动,有人却认为那是诸葛亮刘备命令关羽这么做的,先将两种观点各自的理由列出: 认为那是关羽自己的行动的理由是:史书上没有记载刘备诸葛亮有任何行动致使关羽北伐,并且在关羽北伐期间刘备并未派任何兵将辅助他。而且关羽为人骄傲自大,而且刘备对他也十分信任,所以他擅自行动攻打襄阳是完全有可能的。 认为关羽是受了刘备的指示而行动的理由有:按照《隆中对》中的计划:里面说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领荆州之兵向宛洛,而刘备亲率大军出秦川。而当时刘备攻下汉中,曹操因为内政出现问题而回师,因此诸葛亮刘备等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即认为天下大势有变。因此命令关羽出师。而且当初诸葛亮入蜀时让关羽镇守荆州,显然是因为关羽国际声望高,而且和曹方有一定的交情,认为他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而且后来刘备成为汉中王后还赐给关羽斧钺(者是君主给予臣下的一种很高的荣誉,臣下遇事可以随机应变,不需要事事禀告君主),让他独自拥有生杀大权。这表明刘备是授意让关羽北伐的。 个人认为,上述两种奖罚虽然有矛盾之处,但实际上两种讲法都是成立的。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关羽个人的行动,因为如果按照上述第二种讲法,〈隆中对〉中所说的天下大势有变时便两路出兵攻打曹操的话,那么为什么关羽出兵的时候诸葛亮等人却却没有从汉中出兵呢?而且当时蜀国新立,内政还不稳定,诸葛亮怎么可能在内政未稳之际却对外用兵呢?而且史书的确没有记载刘备对关羽有什么指示,也不见关羽请示过刘备什么。至于说给他斧钺,那也不能作为刘备是在给关羽指示,因为关羽独自统兵在外,如果事事要请示刘备是会误了许多大事的。给予他斧钺,是让他能便宜行事,使关羽下的指令具有合法性。所以我认为在一开始的时候那是关羽的个人行动。但是到了后来,刘备诸葛亮在得知关羽攻打襄阳的时候却不阻止,那就是他们也默许了关羽这种行动。所以我认为事情的实质是:关羽开始北伐时是他自己的个人行动,但是发展到了后来,却是刘备集团所认可的事。 荆州的丢失,使得〈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计划遭到了重大挫折。很多人责怪关羽,说他狂妄自大,以至荆州丢失。而更有人认为诸葛亮在关羽北伐期间不派任何兵将援助他,认为这是诸葛亮假借外人之手除掉关羽,借刀杀人。 上述两种讲法中,第一种讲法有其道理,但是有不足之处,而第二种讲法根本就是小人别有用心的无稽之谈!!!关羽对于荆州的丢失固然是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刘备诸葛亮是否就不用负责任了呢?首先,关羽北伐肯定和〈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的计划有关。关羽北伐未必是为了攻灭曹魏,而是很可能是为了全占曹操的荆益盘地,从而增强荆州防务。即使真的是为了攻灭曹魏,那也是为了实现隆中对〉中的计划。虽然一开始关羽是擅自行动,但是作为蜀汉朝廷的一员核心管理人员,他对于跨有荆益的计划应该是铭记于心的。所以他的北伐行动一定是受到了诸葛亮的影响。再者,关羽北伐诸葛亮并未派任何人援助他。显然,诸葛亮虽然提醒关羽要注意后方的孙权,但是诸葛亮却未料到孙权会出手偷袭。原因有可能是他认为经过三次重分荆州,蜀汉作出了较大的让步,孙权应该满足了。而且蜀汉始终没有把孙权作为敌人。因此他对这个盟友比较放心。但是实际上孙权对荆州是志在必得。一个对盟友放心,而另一个却处心积虑地想夺回荆州。这场仗在未开始时,蜀汉已经是输方了。所以惯于的死诸葛亮要负上很大的责任。但是说诸葛亮意图谋杀关羽,那是不可能的。以诸葛亮的性格,他不会排挤比他有本事的人。虽然早期关羽和诸葛亮不和,但是从日后诸葛亮对李藐的态度来看(李藐经常发表言论,认为诸葛亮会谋朝篡位,但是诸葛亮却从未打击报复他),诸葛亮根本不会是这种小人。而且诸葛亮一生奉献给了蜀汉,为蜀汉政权提拔了不少人才,对于关羽这种能独当一面的大将又怎么会去陷害他?稍有远见的政治家都不会做出这种损害国家的事,何况是诸葛亮?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6
level 7
八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不到一年后便决定北伐,在进行北伐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表明了自己为国尽忠誓要兴复中原的决心,要求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多听臣下意见,有什么事情要向费文伟等人咨询之后再施行。好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北伐。 有些人觉得诸葛亮在这封奏章里虽然称刘禅为陛下,但是语气却完全不像是臣下对君主说话,反而像是长辈在教训晚辈。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刘禅也就二十岁左右,他不像曹丕那样从小跟着曹操南征北伐,对于军国大政的处理必然是不成熟的。诸葛亮要他多向臣下咨询,以免行事出错,这并无不妥。况且诸葛亮虽是臣下,但是却受刘备托孤之重,等于具有了家长身份。所以《出师表》中语气用词并无不妥。至于说,诸葛亮这样做会扼杀刘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缺乏独立处事能力,从而造成了蜀汉日后的灭亡,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诸葛亮这么做是可以原谅的。如果这时候刘禅独立处事的话,会给诸葛亮带来很多麻烦,那样他根本不可能进行北伐。而且如果刘禅是一个有心学习处理国家大事的人那么他可以在向臣下咨询问题的时候学习怎么去处事。而不是别人要你怎么做你才怎么做,仿佛自己完全没有主见一样。 诸葛亮这次北伐走的是祁山之道。但是他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于是派赵云领一支偏军进入箕谷,扬言从斜谷进攻眉县,以吸引曹魏主力。结果曹魏派曹真都督关右,驻扎在眉县,专门对付赵云军。 曹魏军队根本没想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在长安而在陇右。由于曹魏军队把主力瞄准赵云军,因此陇右地区并未多做防备,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夺得了陇右三郡,还得到了姜维,这个蜀汉后期的朝廷支柱。 本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很成功的,可惜由于他用人不当,让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要道,结果由于马谡在军事部署上犯了重大错误而被张郃打败。郭淮占领了柳城,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真的是最最可惜的一次了。这次北伐对于蜀汉的有利条件是很多的。曹丕新逝,新旧主交替之际正是各种矛盾激发之时。而且赵云的疑兵成功地把曹真的主力牵制在箕谷,使得诸葛亮能够一举打下陇右三郡。陇右地区为之动荡不安。当时蜀军刚刚经历了南中战役的大捷,士气正是高涨之时。在以后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中都没有再遇到过这么好的时机。 对于马谡是否该杀,不但当时的人有很大的争议,而且后世的人也对此事争论不休。我认为虽然杀马谡是可惜了,但是军法无情,诸葛亮也是不得不为之。客观地说,马谡真的是一个人才,他在南征时能提出攻心为上的政策就充分说明了他的才智。可惜的是他的实战经验太少,难免会犯本本主义的错误。能运筹帷幄的人未必能临阵决胜。人才用得失当也会变成蠢材,马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如果诸葛亮不是那么急于要提拔马谡,而是让他更多地积累实战经验,(例如他可以让他参加街亭之战,但是不要让他作为统帅),将来马谡是必成大器的。但是马谡本身也做得很不好,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马谡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逃跑,那么也许诸葛亮不会杀他。但是他打败仗却又不主动承担责任,或者尽力减少军队损失,而是当逃兵,古时对逃兵——特别是一个将军来说处罚是特别严的,基本上都是处死。即使诸葛亮想放他一条生路,恐怕也是很难的了。 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还曾经提过一个大胆的建议,那就是由他自己带领5000精兵和5000背粮兵从子午道袭击长安。他认为夏侯楙会弃城而走,而曹魏方面集结兵马大概需要20来天的时间。这样他可以利用城中留下的粮草作为军用,等待诸葛亮的到来。 有的人认为如果诸葛亮执行这个计划,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了。也有的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过于冒险,虽有可能成功,但失败的可能性却更大。我作为一个比较保守的人,自然也认为魏延的计划不妥。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9
level 7
首先,魏延走的是子午道。虽然子午道是离长安最近的一条路,但是子午道崎岖难行,而且如果遇到栈道破坏的地方还得花时间去修复。后来曹真伐蜀走的就是这条路。但是走了一个月才走完他的一半。而魏延要在10天之内走出子午谷是相当难的。如果魏延在子午谷的时间太长,那么魏兵很可能就发现魏延在子悟谷内,达不到奇袭的效果。 其次,夏侯小子虽然无谋,但是他一定会逃跑吗?如果他们据城死守呢?夏侯小子无谋,难道他身边的人也无一定是无谋之人吗?即使他真会逃跑,难保他在逃跑时不会一把火将长安城烧了,给魏延来个坚壁清野,那么魏延他们吃什么?况且郭淮已经是雍挣刺史,那家伙的才能在汉中之役可是有目共睹的。他绝对不会和夏侯小子一起逃跑。那么魏延前有坚城后无退路,怎么办? 即使魏延侥幸能够打下长安,谁又能保证诸葛亮一定会在魏兵到来之前到达长安?魏兵从关东赶到长安一路都是平坦大道,而诸葛亮却要走栈道。如果诸葛亮不能在魏兵到达之前来到长安,那么魏延是死路一条,诸葛亮也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如果蜀汉是一个大国,那么魏延的计谋不妨一试,但很可惜蜀汉经过失荆州,败夷陵之后已元气大伤,虽然经过诸葛亮数年努力,但是要蜀汉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不肯采纳魏延的策略并非是胆小怕事,而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从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出发去思考问题。在三国中,相比较之下,蜀汉国力如此之弱,再也经不起任何的大败,否则别说是北伐,恐怕连在三国中立足都难。诸葛亮苦心经营那么多年才有10万大军,他是再也不能采取冒险主义了。 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再次出兵,这次出兵的主要是走陈仓之路。但是很可惜曹真早已料到诸葛亮会这么做,因此早就派了能征惯战的郝昭来守卫陈仓要道。因此尽管诸葛亮出尽办法也不能夺取陈仓。由于诸葛亮所带粮食不多,只得退兵。谁知魏国这群人居然去追赶诸葛亮,想趁机捞一把,这可真是傻到了极点。诸葛亮的撤退不是溃退,而是战略撤退,是为了避免攻坚所带来的巨大伤亡而进行的撤退。而且即使是败退,例如街亭之战的败退,诸葛亮也是十分有秩序的。王双舍弃坚城,在同等条件下和诸葛亮作战,哪里是他的敌手,自然只有被杀了。 关于这次北伐,我认为没有什么好说的。主要是《后出师表》的真伪问题值得探究一下。我个人认为《后出师表》是假的。理由无非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条:把赵云的死亡年月搞错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过于低沉,不像前《出师表》那样高昂。而且《三国志》中也并未收录进去。最先见于东吴诸葛恪之手,而非蜀汉朝廷。 不过,《武侯春秋》的作者却认为后出师表是真的。理由如下:1,情绪与前《出师表》不一致,这个是因为第一次北伐在有利的条件下遭到失败,使诸葛亮自己也会对北伐出现一定程度的忧心,但这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内子蜀汉朝廷内部。因为有些人对北伐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诸葛亮的忧心正是由于这些思想会对北伐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而起的。2,《后出师表》虽然把赵云的死亡年份搞错,但是那只是《后出师表》伪造的一种可能性,还有的可能是也许是陈寿把赵云的死亡年份搞错,也许是后人抄错了名字,那个人并非是赵云。 3,《后出师表》在《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都有收录,可见此表不虚。 对于《武侯春秋》中所列出的理由中,我是无可辩驳的。但是我始终觉得《后出师表》并非诸葛亮所作。希望大家能够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明〈后出师表〉到底是真是假。也让小女子开开眼界。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10
level 7
然而诸葛亮最讨厌欺上瞒下之人,怎么可能不追究。他把李严前后的书信拿出来,结果李严遭到了免职处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曾想过,李严怎么这么愚蠢?难道他不了解诸葛亮的性格吗?这里推荐大家看看燕京晓林先生的文章,相信定必得益不少,大开眼界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70178 ) 公元233 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也许是诸葛亮自己年纪大了,想尽快占领凉州地区。这次北伐的规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大,汉中10万大军全部出动。而且联合孙权共同夹攻曹魏。显示了他对凉州的必得之心。 此次北伐,诸葛亮走的是褒斜道,目标直指眉县。目的是:寻找司马的主力决战。如果司马不出,则自己就在眉县一带屯驻,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这样时日一久,夺取陇右就容易多了。 明帝此次抗蜀,命令司马不得出战。司马认为诸葛亮如果西出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然而郭淮却认为如果诸葛亮西出五丈原,魏军才是真正的危险。因为如果诸葛亮那样做,就会攻占北原,切断了陇右与关中的联系,这样魏军就会处于不利之地,不得不与诸葛亮决战了。经过郭淮的提醒,司马恍然大悟,抢先占领有利地形,使诸葛亮占领北原的计划失败。 虽然司马继续坚守,但诸葛亮早已料到这一招。所以他早就已经做好了长期相持的准备。他命令兵士在渭水屯田,用木牛流马运来大批军粮,以解决以往由于粮食问题造成的失败。 但是毕竟诸葛亮年纪已大,又日夜为蜀汉操劳,日食不过数升,岂能长久呢?难怪司马在听到诸葛亮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后说:亮将死矣”。 司马真是料事如神!!!果然在当年的八月,诸葛亮就病倒了。诸葛亮选了蒋琬,文伟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为了保持蜀汉的军事实力,诸葛亮作出了退兵的安排。然而诸葛亮却并没有想到在自己死后,居然会发生南谷口伙拼事件!!! 很多批评诸葛亮的人说诸葛亮公报私仇,借杨仪之手除掉魏延。这根本就不可能!!!首先,诸葛亮在安排退兵事宜时魏延在前线,离诸葛亮很远,诸葛亮也许是来不及将他招回。其次,魏延与诸葛亮向来对于北伐意见不同,难保他不会认为展现自己才华时机已到,当时诸葛亮哪有多余精力来慢慢对魏延说教?再次,如果魏延与杨仪在这时候吵起来,诸葛亮哪有精力来平息二人的纷争?因此诸葛亮不招魏延讨论退兵事宜,一是时间有所不及,二是为了退兵部署可以顺利进行,并非背着魏延搞小动作。 再说,诸葛亮如果要除掉魏延也不必选在退兵之时。失去主帅的军心极度不稳,诸葛亮是为了保存军事实力才做出退兵安排的。如果在这时候军队内部火拼,不正给了司马一个将蜀军全军歼灭的好时机吗?诸葛亮用了半生的心血来治理蜀国,怎么可能舍得让蜀汉悔于一旦!!!而且当时诸葛亮早已说了如果魏延不听的话,军便自发,丝毫没有要处斩魏延的意思。如果杨仪真是为了大局着想,那么就很可能再上演一出将相和。可惜文长违背军令,正好给了杨仪小人一个绝好的借口,他不但杀了魏延,还灭了他三族,公报私仇,这种小人,怎么可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可谓识人矣!!! 后来也有人说诸葛亮在杨魏二人争吵时篇帮杨仪,压制魏延。这怎么可能。史载诸葛亮“常恨二人之不平,不认有所偏废也”此二人一个善战,一个对于军粮问题斯须便可解决,都是北伐不可或缺的人才。诸葛亮不认有所偏废,证明了诸葛亮用人并不求全责备。况且诸葛亮在世时,二人只是意气之争,对于北伐事业还是尽心尽力的。如果诸葛亮罢黜不用,才是求全责备的表现呢!!!还是陈寿说得好:魏延杨仪“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12
level 7
十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当初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留下了这么一句话。然而,真正能做到这句话的,不是刘禅,而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事实上,诸葛亮内心的抱负却是非常远大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诸葛亮很虚伪,自己明明是想在乱世中建立一番功业的,但却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事实上,这根本就不矛盾。诸葛亮的叔父和父亲都是清流党人,诸葛亮自然也受到他父辈的影响。综观诸葛亮的一生,都是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因此他在择主上非常谨慎。他要选择一个仁义之人作为自己终身效忠的君主。而这个人除了能对他有足够的信任,能够让他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仁义之心,并且要致力于兴复汉室。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曹操刘表等人都不是为汉室尽忠之人,都是乱臣贼子。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诸葛亮是怎么也不会屈身事之的。因此诸葛亮才会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事实上这更体现了诸葛亮谨慎的择主观以及他的个人品德修养。而刘备“仁德播于天下”,因此虽然刘备在当时只是一个落魄之人,但当刘备来请诸葛亮出山时,诸葛亮却欣然应允,这就体现了诸葛亮一种“天下归仁”的思想。而诸葛亮在选择了刘备之后,无论情况是多么的险恶,他也不曾另投他人。当刘备遭遇长坂大败时,诸葛亮奉命过江东联盟时,张昭就曾经想留下诸葛亮。而诸葛亮却坚决不肯留下。刘备东征大败而归,诸葛亮再一次“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稳定蜀汉内政,诸葛亮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来发展蜀汉经济,并且亲自出征平定南蛮。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表明了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其忠贞之志可谓跃然纸上。或许在今天看来,诸葛亮有点愚忠。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忠心与否乃是评定一个人品德高下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标准。而诸葛亮的忠诚,不仅感动着历代的明君贤相,而且还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即使是现在,也还是大多肯定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皇朝的一片忠诚的。诸葛亮的品德也体现在他治理国家的工作上。从陈寿的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赏罚严明,立信于民的好丞相。陈寿以前在蜀时,诸葛亮曾经处罚过他的父亲,后来陈寿又在晋朝为官,现实的条件没必要也不容许陈寿可以拔高诸葛亮。而且,诸葛亮曾经在一次战役中对祝贺他获得胜利的人说道:“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口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在诸葛亮看来,用兵的目的是使国家统一安定,让人民过上安乐的日子,不再因战乱而颠沛流离。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人纂文批判诸葛亮穷兵黩武是不成立的。而且诸葛亮在生命垂危之际,首先想到的是保存国家的军事力量,安排了周密的退兵计划。这除了体现他公忠体国的品质外,也体现了他仁者爱人的品德。诸葛亮曾经称赞蒋琬“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体现了诸葛亮循名责实,不沽名叼誉的品格。而且诸葛亮本身非常节俭。他要求他的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对于普通人来说,节俭只对个人和家庭有意义,但是对于一国之相来说,意义就远不止于此了。在诸葛亮的影响下,蜀汉一改当年刘焉年父子统治时的奢靡之风,蜀汉前期和中期官员基本上都清廉持家,很多人比诸葛亮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诸葛亮虽然身居高位,却并非是闭目塞听之人。他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虽然律己以严,但是待人却很宽厚。他杀刘封,是为了使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他杀马谡,是因为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而且还畏罪潜逃。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株连其家人。而对于李严廖立等人,诸葛亮只是将他们罢官,但是对于他们的家人却宽厚有加,不搞株连。他甚至还让李丰的儿子继续担任官职。难怪李廖二人在听到诸葛亮逝世后会如此悲伤。当然,诸葛亮不是神,他是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当然也有不是之处。但是那些只是诸葛亮的错误,而不是他的缺点。首先,诸葛亮对于工作,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身为丞相,应该抓方针大计,若多过地过问琐事,则会分散精力。而且还会严重损害自己的健康。其次,他对待刘禅的方法也是错误的。诚然,当年他出征的时候刘禅还小,诸葛亮要他多向臣下问政是应该的。但是与此同时,诸葛亮也该让臣下教他怎样去处理政事,而不是一味地告诉他该怎么怎么做。因此当蜀汉第二第三代精英去世后,蜀汉就只有亡国一途了。再次,诸葛亮在街亭战役中错用马谡。前面已经说过,马谡是个很好的谋略家,但是行军非其所长。诸葛亮应当好好培养他的实战经验才是。然而他却迫不及待地想染马谡立功,到最后不仅害了国家,还害了马谡本人。然而综合来说,诸葛亮一生功自然大于过。他以他那小心谨慎而不优柔寡断,英明果断而不刚愎自用,位高权重而不欺下凌上,知错能改而不文过饰非,处事严明而又爱护人民,足智多谋而又善纳雅言,克己奉公,廉洁素俭,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负责任的品格使得蜀国“上不生疑心,下不生流言”,保持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和睦与稳定,也使后世千千万万的人对他的怀念历久不衰。
2005年09月14日 10点09分
15
level 7
倒……原来维弟弟你也在这里啊……你怎么猜出来的?我是紫钗恨
2005年09月16日 05点09分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