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夫人 姜维夫人
关注数: 171 粉丝数: 175 发帖数: 1,799 关注贴吧数: 6
【流水帐】剑门咏古(2010年祭夫文)       时逢元月,岁在庚寅。临广元之故地,观剑门之重关。守锦城之门户,控蜀地之咽喉。鬼斧神技,神像成于天然;巧夺天工,栈道出自群雄。明月凌飞绝壁,擎柱直接重宵。收绝景于眼底,怀英义于心间 。        先帝明而识才,访卧龙于南阳;汉相慧而知杰,纳麒麟于天水。系出尚父,术奉武侯。敏于军事,深解兵意。情孝难存,忠义弥坚。心存汉室,身入刘氏。官拜将军,号是奉义;爵除亭侯,地乃当阳。随汉相而北伐,受武侯以绝学。怪天地之不仁,伤汉相之早逝。公琰忠雅而不寿,文伟疏失以凶终。        唔呼!萧御史直而含冤,诬以罪诛;晁舍人忠而衔屈,陷以法戮。阉竖当道,惑君王于宫闱;奸佞在位,乱政事于殿廷。桓灵之风浸盛,文景之治渐颓。 忠贤退位,废平襄于沓中;晋文秉政,知季汉之将终。遂发卒以伐蜀,便出兵而入川。将士沙场浴血战,歌舞皇室仍升平。空有壮志和热血,奈无明主与直臣。剑门纵有汉将守,阴平却已魏兵过。 思远轻敌死绵竹,公嗣无谋降洛阳。叹将军之神勇,恨嗣主之荒淫。终至宗庙不血食,总归社稷夷丘墟。痛反间之谋泄,惜功败于垂成。扬声名乎万古,同武侯于穹苍。何毁誉之参半,纵无愧于终生。斥孙生为狂士,喜裴公乃知音。愿乞三生之盟约,伴君暮暮与朝朝。当效流水倚高山,同笑痴人笑痴人。
东吴后期的权力更迭 一、     南鲁党争 南鲁党争是东吴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之间对于太子之位的争夺。 公元241年,东吴太子孙登病逝,孙权立王夫人之子孙和为太子。因孙权十分宠幸王夫人,因此连带着孙和也很被孙权喜欢。同时,孙权封孙和的弟弟孙霸为鲁王,对他也宠爱有加,其程度与孙和并没有差别。这使孙霸起了异心,打起了太子之位的主意。而此时由于孙霸得宠,攀附他的人也不少,其中不乏朝廷重臣。例如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便站在他那边,另外还有全公主、全琮之子全寄、杨竺等也依附于鲁王孙霸。孙和见孙霸危害到了自己的地位,也自觉不安,当然,孙和身边也不乏支持者。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便是支持太子的。 两宫之间的不和传到了孙权的耳朵里,孙权为了防止两宫的关系继续恶化,于是以学习为名,禁止两宫往来。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了这场恶性的斗争。全公主、全寄、杨竺等人依然不断在孙权面前进谗,诋毁孙和。 俗话说,谎言说一百遍也会成为真理,因此当谗言渐渐多起来的时候,孙权便开始相信孙和不好,渐渐地疏远了孙和和王夫人。而全公主一向与王夫人不和,连带着也不喜欢孙和。她不但在孙权面前百般诋毁王夫人和孙和,还派人跟踪二人。 孙权曾经病重,王夫人出于好心,于是往庙中祭祀祝祷,恰好太子妃的舅舅就住在庙附近,因此王夫人便顺道过其家叙叙,这被全公主知道了,于是全公主便歪曲事实,说王夫人见孙权病重,面有喜色,还去太子妃的舅舅家里密谋不轨,孙权不知道是不是病糊涂了,相信了全公主的话,于是大发雷霆,把王夫人叫来狠狠训斥了一顿。结果王夫人又忧又恐,不久便去世。而孙和也因此失了孙权的欢心。孙权渐渐地起了易储之心。当孙霸一党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更加卖力地攻击孙和。结果孙权便把孙和关起来。 孙和为人好学下士,大家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再加上孙和是一国储君,并无打过,孙权突然将他幽禁,当然惹来大臣们的猜测和反对,于是太子太傅吴粲便上书孙权,希望孙权明白嫡庶有别,不要过分宠爱孙霸。孙权不听,并且起了废黜孙和,改立最小的儿子孙亮的心思。群臣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纷纷进谏。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向孙权为孙和请命。孙权登上白爵观看到此情此景,竟然十分生气,于是命朱据和屈晃二人不要理事,虽然没有革除二人官职,当实际上也废黜在家也没有多大区别。一谏不成,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希望孙权以春秋时晋国废嫡立庶为鉴,不要废长立幼,否则东吴将有祸乱。同时朱据、屈晃也不管孙权的禁制令,依旧固谏不止。孙权大怒,将陈正陈象二人族诛,同时将屈晃、朱据二人托入大殿,杖责一百下。这时候,张昭之子张休、丞相陆逊、太子太傅吴粲和前丞相顾雍之子顾谭、顾承也向孙权进谏。但孙权一概不听。丞相陆逊当时镇守在外,听说朝廷如此混乱,不但上书劝说孙权,而且还请求孙权让他进京,陈说嫡庶之别。孙权不但不听,反而遣人指责陆逊。由于孙权不听规谏,并且接二连三派人谴责陆逊,结果陆逊忧愤而死,同时将张昭之子张休、太子太傅吴粲、顾谭、顾承也流放交州,途中又遣人杀了张休。同时废掉孙和。 不久之后,孙霸等人的阴谋败露,孙权便一不做二不休,杀了孙霸,将全寄、杨竺二人杀掉之后扔进长江,随水漂流。 南鲁党争对于孙吴的打击是极大的,他已经动摇了孙吴的统治根基。孙权的统治是建立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之上的,而江东大族又以顾、陆、张、朱为代表。这场党争,四大家族中的朱据、陆逊、张休、顾谭、顾承,或被杀,或以忧死,或被流放,从而动摇了东吴的统治基础,而之后的事情,恰如陆逊、顾谭等人所说,废长立幼为东吴带来了一系列的政变,最终导致了东吴的灭亡。
第一次来,献上拙作一篇(拿盾牌挡砖头中) 一 好为《梁父吟》   据记载,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隆中,非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大地的歌谣,内容讲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的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具体的情节在此不叙)  一是认为诸葛亮在怀念一代贤相晏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他并不认为齐国三位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他认为这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   二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他领悟到政治是残酷的,三为勇士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被悲惨地牺牲,名相晏子几近残忍的智慧是身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论。   其实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是从诸葛亮的一生看来,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当然晏子并非是陷害忠良,三位勇士的死也并非是由于“一朝被谗言”,而是他们自己的性情使之然也)因为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蜀汉社稷鞠躬尽瘁,跟晏子那种生活节俭,责己修行,犯颜直谏,励精图治的品格是不谋而合的。而后来诸葛亮认为刘封刚而勇猛,名义上又是刘禅的大哥,如果将来刘备死了他要和刘禅争起权来,刘禅未必是他的对手。即使刘禅能争赢,也会使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为了能在刘备百年之后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而劝刘备趁刘封打败仗丢失城池的时候将他处死。这件事和“二桃杀三士”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诸葛亮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着想。所以,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表明了他立志于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同时也领会和觉悟到在政治那崇高美丽的口号下所隐藏的残酷面
[原创]杨仪魏延与诸葛亮 很多人认为魏延之死诸葛亮该负主要责任,更有甚者认为魏延之死是诸葛亮一手策划的。但我认为诸葛亮是无辜的,文长也是无辜的,那么谁有罪呢,是杨仪! 历史记载:文长与关羽一样,都刚而自矜,恤小人而轻君子。脾气也不太好。因为魏延有战功,所以许多文臣武将都让着他。可是偏偏杨仪不卖他的帐,处处跟他对着干。史载杨仪对于行军划策,须臾便了,确实很了不起,但却心胸狭窄,早在刘巴在世时他就常跟他起冲突。刘备跟诸葛亮为此还责罚过他。可见这个人心胸是多么的狭窄。 有人说:诸葛亮对他二人的冲突充耳不闻,不加劝阻,而且常常偏帮杨仪,这是没有根据的。诸葛亮对于他二人的冲突是头痛不已,而且还派费文伟去调解。史载诸葛亮“常恨二人之不平,而不忍有所偏废也”。而杨仪认为文长不过是个武夫,因此总看不起他,这使得文长非常恼火。有时候居然能把文长气得拿出刀在他面前比画,而杨仪居然被吓的泪流满脸,这还象个男子汉大丈夫吗? 诸葛亮在临终吩咐退兵事宜之时,魏延远在数十里外的前线,也许是诸葛亮来不及召回魏延,也可能是诸葛亮不放心把退兵之事交给魏延去干。因为文长总想自己领一支偏师袭取长安,而由诸葛亮率领大军从大路来会合,就象当年的韩信一样。如果诸葛亮把退兵之事交给他,那么魏延会遵从吗?他很可能会以为自己的抱负将要实现而领大军与司马交战。可是主帅已死,军心必然混乱,怎能继续作战。而且司马是什么人,魏延能比的上他吗?要是失败了,蜀汉可就元气大伤。诸葛亮能冒这个险吗?因此他只能把任务交给杨仪,因为杨仪对于行军之事非常熟悉。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交给姜维呢?姜维当时是什么官职,不过是一个征西将军,而文长却是征西大将军,能听姜维的节制吗? 后来文长果然对于退兵之事不满,烧毁栈道,阻断了蜀军的退路。两人争相上奏对方造反。而由于文长这么做是违反了诸葛的调度,所以蜀汉的官员都一边倒的倾向杨仪。可是杨仪他干了什么事呢?他居然斩 了魏延,还灭了他三族!而且是未经上报而擅自行事,这不是公报私仇是什么?就算魏延该死,他的家人是没罪的,诸葛亮会这么滥杀无辜吗?显然不会!而且当时诸葛亮也说了,若是文长不从,军便自发,哪里说过要杀他了。分明是杨仪行公事之便,泄私愤之意! 而且文长根本没造反。如果文长造反,为什么他领兵南回而不北向呢?很显然,他只是不服杨仪而已,如果是造反,还向后主呈什么奏章呢?大家知道,刘备看人是多么的准确,他生前那么器重文长,这不说明了文长向来没有反心吗?陈寿的三国志上也说了,蜀汉很多人猜测文长南回而不北向,只是争夺兵权,并无反意,认为他是无辜的。 那么谁才是真正的造反者呢?是杨仪!那个家伙自以为领了全部蜀军归还就很了不起,认为该代丞相之职,没想到诸葛亮早就跟后主说了“臣若不行,后事宜付蒋琬”的话。这下可把他气死了,于是他开始口出狂言,文伟去安慰他,他居然说:如果他当初率全军投魏,就不会象现在这么寂寞了。很明显,他后悔了。结果文伟把此话上奏朝廷,杨仪被贬为庶民,赶出成都。他觉得没脸见人,于是自杀。试问这样的人要是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蜀汉早就被灭了! 也许是罗贯中对于魏延在诸葛亮尸骨未寒之时就违反诸葛亮的调度十分反感,所以一开始就给他冠上一个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的罪名。却没想到反而让后世的人认为诸葛亮害贤。其实诸葛亮哪有可能看出魏延有反骨呢?那是小说的无稽之言啊! 文长可以说是智勇双全的将军,却因为刚而自矜而落了个这样的下场,他实在是太可惜,太冤了。真是性格使之然也……
[原创]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一 好为《梁父吟》   据记载,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隆中,非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大地的歌谣,内容讲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的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具体的情节在此不叙)  一是认为诸葛亮在怀念一代贤相晏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他并不认为齐国三位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他认为这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   二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他领悟到政治是残酷的,三为勇士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被悲惨地牺牲,名相晏子几近残忍的智慧是身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论。   其实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是从诸葛亮的一生看来,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当然晏子并非是陷害忠良,三位勇士的死也并非是由于“一朝被谗言”,而是他们自己的性情使之然也)因为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蜀汉社稷鞠躬尽瘁,跟晏子那种生活节俭,责己修行,犯颜直谏,励精图治的品格是不谋而合的。而后来诸葛亮认为刘封刚而勇猛,名义上又是刘禅的大哥,如果将来刘备死了他要和刘禅争起权来,刘禅未必是他的对手。即使刘禅能争赢,也会使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为了能在刘备百年之后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而劝刘备趁刘封打败仗丢失城池的时候将他处死。这件事和“二桃杀三士”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诸葛亮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着想。所以,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表明了他立志于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同时也领会和觉悟到在政治那崇高美丽的口号下所隐藏的残酷面
[原创]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一 好为《梁父吟》 据记载,少年时代的诸葛亮躬耕隆中,非常喜欢吟诵《梁父吟》,梁父吟是齐鲁大地的歌谣,内容讲的是在春秋时期的的齐国国相晏子设计诛杀齐国勇士的故事,内容大致如下齐景公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他们勇猛无比,为国家立下很多功劳,只是他们个性高傲而且狂妄,如果他们联合起来,足以威胁齐国王室的安全,这使得齐景公和晏子都很担心,于是晏子就设计了一个陷阱除掉了他们三个,这就是梁父吟中所说的“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具体的情节在此不叙) 一是认为诸葛亮在怀念一代贤相晏子,认为他是一位善于治国,品德高尚的贤相。他并不认为齐国三位三位勇士之死是因为“一朝被谗言”,他认为这是晏子为国除乱,而非陷害忠良。 二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说明他领悟到政治是残酷的,三为勇士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被悲惨地牺牲,名相晏子几近残忍的智慧是身为政治人物不得不然的宿命论。 其实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是从诸葛亮的一生看来,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成立的。(当然晏子并非是陷害忠良,三位勇士的死也并非是由于“一朝被谗言”,而是他们自己的性情使之然也)因为诸葛亮的一生为了蜀汉社稷鞠躬尽瘁,跟晏子那种生活节俭,责己修行,犯颜直谏,励精图治的品格是不谋而合的。而后来诸葛亮认为刘封刚而勇猛,名义上又是刘禅的大哥,如果将来刘备死了他要和刘禅争起权来,刘禅未必是他的对手。即使刘禅能争赢,也会使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所以诸葛亮为了能在刘备百年之后蜀汉政权能够顺利更迭,而劝刘备趁刘封打败仗丢失城池的时候将他处死。这件事和“二桃杀三士”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诸葛亮并非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蜀汉政权着想。所以,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表明了他立志于做一个像晏子那样的贤相,同时也领会和觉悟到在政治那崇高美丽的口号下所隐藏的残酷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