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ZS)!
猫猫526豹子913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又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能无所住而行布施,就才真是"生其心"了.你如果真"无住生心"又怎么样呢?那就是"如人有目"了."般若"就是目呀!有"般若"才有眼睛.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地在"眼睛"上用功夫!现在大家都是愿意"练腿",想跑本来是好事,但是先别光"练腿"呀!你跑得再快,如果眼睛看不清楚,是要摔交的.所以"眼睛"太重要了,若人不住于法而行布施,那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在日光明照之下,见种种色,也就是"无住生心". "般若"的重要,从经文中也可以看到.正如经文所说:"若是无量百千亿劫以身布施,"早晨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中午我以多少身多少身布施;晚上还是这么布施……这么布施了百千亿劫,而且还是拿生命来布施,一般人根本是做不到的!这福报大不大呢?这要看跟什么比了,如经所说:"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如若有个人听了《金刚经》能相信,心不矛盾,信心不逆,那他所得的福超过了这个百千亿劫以来能拿生命布施的人. 所以,《金刚经》的功德,般若的功德,不住相的功德……你拿这个去行一切功德,就如行人而有目,见种种色.你不如此,做不到这一点,那就"入暗无所见"了.总之,《金刚经》的功德就在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是什么人呢?根据蕅益大师的《破空论》所讲,这是"地上菩萨"的境界.他说:"罗汉能够无住,不能生心".所以只见到了"我空",真正没有"我相"了,但他证的是"有余涅盘",他证了"真谛",就入了"大般涅盘"了,也就生不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心了.所以他虽是"无住"了,但不能"生心"呀!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这些声闻乘的菩萨为"娇芽败种".其实,他们已经入圣人流了,但就是因他们发不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些事度的菩萨,他虽也发了大乘心,比如:拿些脑髓来施舍,拿种种修忍辱……这些事度的菩萨他虽是发起了这个大乘心,但是他不能"无住",而是"有所住".那么只有到了"地前"的"三贤"才成.(几十个圣位,'十信'之上有'十住';'十住'之上有'十行';'十行'之上有'十回向';'十回向'之上才是'十地'.)"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呢?"十住","十行","十回向",他们只能有时候是"无住",在"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而有时倒是"生心"了,但又不能"无住".相交换的,一段时间"无住",一段时间"生心".只有是登了地,破了"无明"的菩萨,才真能做到:生心时即无住,无住时即生心. 《金刚经》的殊胜,前面我们通过蕅益大师的《破空论》了解了:虽是如此殊胜,但要知道这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罗汉的境界;也不是事度菩萨的境界;也不是三贤菩萨的境界,而是登地菩萨的境界!虽然我们如此赞叹《金刚经》,大家是不是认为高不可攀呢? 刚才不是说过吗,在我二十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当你这么单单纯纯地,老老实实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句又一句,一句又一句……这时你心里没有想别的,所以,念佛的人应当万缘放下,什么功名富贵,什么考级,什么家庭纠纷……这一切都应当放下,你万缘放下了,不就是"无所住"了吗!于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声声不已,相续不断,这不就是"而生其心"了吗!你的妄心毕竟还没有断灭,所以佛经告诉我们:以凡夫的生灭心要入诸法实相,唯有以念佛是最容易的.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是不好的.但以我们这种生灭的妄心,就此水平要入诸法实相,那就只能是以持名或持咒才成,因为这种方法是最容易的!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念佛之法是"即事持达理持",也就是说:你就这样去事念,相信有阿弥陀佛,相信有极乐世界,这就是事持.不想别的,就这么念,就这样持名号,再从这个事持便可达到理持,也就变成了实相念佛.蕅益大师这样的大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就是因为这一句的佛号,而暗合道妙的.你虽然不懂得《金刚经》,但是在你念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你就合乎了"无住生心"这个无上的道妙,也可说是妙道了! 蕅益大师说过:"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一个人能够信愿持名,便完全可以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能从《金刚经》谈净土宗的《阿弥陀经》(即同《无量寿经》),就是全摄自己的功德!我们虽然知道了《金刚经》有如此的殊胜,但还要知道这并非是我们的境界所能达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净土法门所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下面就我们所念过的《阿弥陀经》的最后一段,结合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来向大家做一汇报. 
2005年09月03日 18点09分 1
level 1
刚才所说:从《金刚经》谈到《阿弥陀经》,其实《阿弥陀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所以也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最后部分有这样一句:"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部经,这也就是佛在赞叹一切诸佛."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这说明十方的佛都在劝大家一定要信这部经.同时也在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而作是言,"十方的佛都是这么说的.说什么呢?"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到非常难得,非常稀有,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在娑婆国土,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是什么呢?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就是在这样一个恶世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为这个世界的众生说一切世间人都太难相信的法.大家在赞叹释迦牟尼佛!大家为什么做这样的赞叹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原因告诉我们清楚了,下面就拿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的话来供养给大家听. 蕅益大师的这个《要解》是九天中写出来的,完全是三昧境界!完全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的文句!所以近代大德印光大师,咱们现在推崇他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就曾赞叹:"所有的注解之中,唯有蕅益大师的这本注解最好!而且这一本注解,即使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这话只有印光大师才敢说,正是他说这话,我们对于他,被称为现代中国三大高僧而深信不疑!确实是和虚云老,谛闲老并列.印老,过去我个人总觉得印老"弱"一点,当然这也是我的妄见.现在才觉得不是,可以并列的! 蕅益大师这些话说得太好了:"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籍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意,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弥陀要解》.虽然佛所施的教化是有难有易的,实际上佛之功德是没有不同的.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结合到具体情况,就可以比较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本药方书,里面的药方没有一个不是好的,都能够治好病的,收集起来都是经验的总结.你不能说某一个药方好,除非你有科学试验的证实,随便说是不成的.虽然都是好的,都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来说,那就可以说:你用这个药方最对,而用别的药方对于你是不对症的.就如人参是好的,但你患感冒发高烧,你吃人参这样就会死的,所以这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药好就什么病都能治.那个砒霜能治病,一结合到具体的病这个有比较了. 回过头来,结合咱们这个具体的修行实际,就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便可以说,称赞净土法门最得当!施化有难有易.为什么称赞释迦牟尼呢?是因为他给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出了这样殊胜的法.给五恶众生说一般的法容易,说些渐法也已经就很难了,但是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而他还要给众生说顿法,告诉大家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就可成佛.这话信起来可就太不容易了!《大乘起信论》就是讲"三大阿僧祗劫"才可成佛,这个还是渐法.但是众生信起来已经不容易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容易的.在这个五逆,十恶都有的世间,一个人于临终能十念,便能往生极乐世界,生了极乐世界,你就等着成佛,这是顿法!禅宗当下开悟就成佛,这也是顿法.这个不容易说呀!难呀!难有人信呀!佛说"三大阿僧祗劫最后才能成佛",他(泛指有些人)以为说得对,他还能慢慢修去,所以他能接受.而佛说到"当下就成佛",那他就不能接受了,佛给咱们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说其它的顿法,比如禅宗,密宗,天台……这些个还容易接受,而说净土法门,这种横超的法,就不容易说,不容易信了!佛给众生说一般的净土法门中的法,比如念法有四种念法: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要说前三种大家信起来还比较容易,可是你要是给他单说是"持名","说此无籍劬劳修证",告诉大家:不需要怎样闭关,不需要多少多少的修证,"但持名号"就成了,只要去念,你就"径登不退转",直接达到"阿鞞跋致"了.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退转直到成佛."奇特胜妙",出奇,特殊,殊胜,微妙的."超出思议",不是众生的思想,言论所能达到的."是第一方便",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这是难中之难.所以十方诸佛都称赞释迦牟尼佛"甚难稀有",能做这样的事情,给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说这样的殊胜之法,真是"难中之难"!"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所以,没有一位佛不推崇我释迦牟尼能做这样的殊胜的事情,真是太勇猛了!
2005年09月03日 18点09分 2
level 1
无生无灭!无乐无苦!不转了, 太长了!
2005年09月03日 18点09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