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觉得,国学要学好,就是要努力去研读经典,参加了2015北京
《弟子规》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师姐来了 楼主
我以前觉得,国学要学好,就是要努力去研读经典,参加了2015北京公益国学论坛之后,我发现经典重要,但能把经典读透并落实在行动中更重要。 “国学”经典来缘于先贤的实践 《道德经》怎么来的?是老子博览群书结合治国修身的实践而来的。《论语》怎么来的?是孔子带弟子在周游列国的实践中来的。 《诗》《书》《礼》《乐》《春秋》怎么来的?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与先人社会、生活的实践密不可分。 “三、千、百、弟”之类怎样来的?是祖先们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国学的东西,不是凭空想象而来,来自于先贤的实践、观察、体悟,和对社会、国家、人民、个人的热切关怀。这些东西,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早己渗透到了了我们的血液中,只不过是由于某些原因,一时出现暂时的“断层”而已。在中华的土地上产生的精神之花,必然会世代传种下去。 别把存在的问题,盲目归罪于“国学”的“封建” 为什么我们曾让国学失落了那么久?历史上的大原因似乎可以举出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我们(这是个纵穿历史的“我们”,不仅仅是现时代的“我们”)的不仅从思想上放弃了它,而且更重的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实践也抛弃了它。我们不再把父母的叮咛放在耳边,我们不再把师长的教导放在心上……拾起一本《弟子规》,我们觉得“封建”、“僵化”、“不符合人性”、“对孩子不公平”……可是,你能否踏下心来,切实地看看里面的内容?我们看看,我们本身作为成年人,自己做到了几条?“父母呼,应勿缓”,我是绝对没有百分百做到。更不用说其他了。 我们可以参照西方教育理念,比如“平等”地对待孩子,但是西方这个“平等”不等于可以任意地不尊重父母,父母说东你偏往西(甚至顶撞父母),而且父母也出于“尊重”,任你跑偏,不加引导。我们并非不对孩子“平等”。尊重孩子的的天性,这就是一种平等相待,但父母是长辈,这个基本的人伦,你怎样做到“平等”?西方人再平等,也很少有天天对父母直呼其名的吧。“平等”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胡为的。 我们不应该只把西方“先进”的只言片语拿来,不讲其存在的条件,便“追慕”不已,从而因此盲目地废弃了祖宗的谆谆教诲!更不能忽略了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处世方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比如,韩国、日本,人家的在长辈面前的一举一动,不比《弟子规》还《弟子规》吗,可是,人家的国民素质、国家发达程度整体上不是比我们强出好多吗?不要盲目把一些问题怪罪到国学头上,说因为它的束缚导致我们个人生活、家庭,甚至是社会、国家出了种种问题。这不是客观、公正的态度。而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发自内心”地全面忽视了、抛弃了的老祖宗的东西,才导致了我们的迷失,盲目跟别人的风,失去了自己!所以我们恰恰应该好好“认祖归宗”!

小小“圣人训”的一篇《弟子规》都让我们如此“反感”,难以接受更遑论其他!无论如何,国学的瑰宝,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并非是它存在“历史局限性”的理由,或许反倒是它有价值得以存在数千年的原因,因为人类伟大的文明是可以穿透任何世代的。 平心静气“实”践,让国学重泛光芒 若想弘扬好这些瑰宝,我们需要平心静气地去读懂,读透,然后心平静气地对它进行修习,阐发。另外,读懂,学明白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要重拾国学瑰宝,不是坐在书斋里“修炼”然后练成“武林高手”,“闯荡江湖,打遍天下无敌手”。而是要实践,要“实”践。 而真正在“实践”或“实”践,不是看别人是否做到,而是从自己做起。 切实地从一言一行去做,我们会有切身的体悟,知道为啥老祖宗会这样说,而不是反向说;为啥这样认识,而不是有所偏颇。我们需要的不是学了多少,会背诵了多少国学经典。我们需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自己真正领悟透了多少真知灼见。哪怕一句经典,只要悟透,并践行到实处,也足以有益于我们的人生了。 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带着对它的思考,切实去行动,才能体悟到老祖宗言之有理的一面,也才能体悟到我们今天该如何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因子,而不被其表面的浮华所诱,迷失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化为己用,推陈出新,做好我们自己。只要人人都如此努力,我们何愁不“须仰视才看得见”?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辛苦而且系统性很强的工程,至少需要两代人的努力。 个人一点思考,不当处请诸位朋友多批评、指正。期待我们大家都在砥砺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2015年05月05日 00点05分 1
level 12
你不会不知道吧,西方还真是对着父母直呼其名…………
2015年05月05日 20点05分 2
哪个国家你告诉我。
2015年05月08日 00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