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千古传承
楼主
江苏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方案已完成,昨日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厅印发了《江苏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指南(试行)》,并成立全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全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的技术指导。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目前西医尚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据中医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理论里“温病”的范畴,被称为湿热疫毒,而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该《指南》认为本病与中医学中的“风温”、“湿温”等病有关。主张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清热、解毒、化湿为主的辨证施治办法。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治药物。 中医专家介绍,中医讲究辨证治疗手足口病,对急性期出现低热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咽红疼痛,或纳差恶心,可用“银翘散”方剂;高热持续,口腔、手足、臀部、四肢疱疹分布稠密,可用“清瘟败毒饮”方剂;对出现高热不退,频咳气急等并发症,可用“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方剂。在疾病康复期,对于口干咽痛的孩子可在沙参麦冬汤方剂里,加生地黄、芦根养阴生津,清热润咽。如果孩子口腔出现疱疹,则可采用西瓜霜、冰硼散、锡类散,任选1种,涂搽口腔患处,1日3次;手足疱疹严重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青黛散,任选1种,麻油调,敷于疱疹患处,1日3次。 专家提醒,在孩子饮食方面,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软食,温度适宜,多饮温开水。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对皮肤疱疹切勿挠抓,以防破溃感染。对已有破溃感染者,可用金黄散或青黛散麻油调后涂敷患处,以收敛燥湿,助其痊愈。 专家还提供了预防手足口病的药方:1.双花防毒饮:金银花10g,野菊花10g,蚤休15g,茯苓10g,甘草3g。上药加水300ml,浸泡30分钟,以武火(大火)煎煮沸腾,改用文火(小火)煎煮15分钟,煎成药液150ml。每日1剂,药液分2~3次服,连续服用7~10天。3岁以下婴幼儿可减量服用。2.玉屏风口服液合板蓝根冲剂,连续服用7~10天。 (毕晓红) 预防肠道传染病遇到10种情况要马上洗手。 分别是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抱孩子之前。接触过传染物品,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手。 昨日,安徽省卫生厅公布《安徽省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据悉,我省中医药专家分析研究相关病例资料后,已经初步确定了手足口病的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和治法方药,提出了中医药预防性措施。 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局长董明培表示,中医药参与防治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省中医药专家组已经赴阜阳市指导中医定点收治机构医疗救治工作。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预防篇: 在社区、公共场所、学校及普通健康人群,尤其是婴幼儿中,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建议参考使用以下中药预防措施: 组方:金银花6g 芦根10g 淡竹叶3g 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一日两次。 适用对象:3岁以内婴幼儿可减量服用;3~6岁可服用本剂量;6岁以上者可加量服用。 服用时间:连续服用7~10天。 本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之功能,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 手足口病在发病初表现为发热、咽痛等外感症状,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症候,少数甚至可见心悸、气促、胸闷,或高热、神昏、抽搐等危象,恢复期表现为疱疹渐消、身热渐退、口唇干燥等一系列气阴两虚,余邪未尽症候,因此治疗时宜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辨证用药,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还要根据病情变化,尤其对于危重变证,适时调整治法治则,随症加减。
2008年05月10日 06点05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