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小徐在贵阳😷
楼主
一些男生对电子产品的痴迷,就好像一些女生对化妆品, 对衣服, 对韩剧的痴迷.电子产品日新月异,以其时尚精致的设计, 人性化的界面和外型, 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赢得了一大批粉丝的追捧, 尤其是现在以苹果公司的手机, 平板电脑, 亚马逊的电纸书阅读器以及以外星人电脑为代表的高端电子产品, 在市场上获得了大批消费者的追捧和抢购.
我的电子产品追寻之路, 却是从磁带播放器开始的.
我的第一台磁带播放机, 是家里从爸爸工作的单位拿过来的抵债机器. 外型硕大,性能差强人意, 好在可以收音, 可以播放磁带,可以录音, 那时家里有电视机,所以这台机器就成了我的财产, 成为了我第一台音乐播放器.那时候家里有一些磁带, 好听的被我反复听, 不好听的、小时候的幼教磁带,全部被我录音, 不是喜爱电视节目里的相声小品动画片,就是我和好友说相声搞怪的个人表演。 多年以后翻出来一些磁带,放进残存的一台随身听里, 还能感受到那时的稚嫩和童趣。
几年之后,我上初中,因为学英语的关系,买了一台复读机。现在的孩子肯定不知道复读机是什么东西,但那时的我们却在书房里挑灯夜战,有时会学习英语,而更多的时候却是在听流行音乐。 周杰伦,言承旭, 还有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轻音乐, 红色歌曲等,都成为了我现在宝贵的回忆。
复读机比起台式磁带播放器, 要轻便许多,但还是比不上随身听。过年之后,手里有些余钱,于是在随身听和收音机两个东西前面犹豫。终于还是下决心买了自己的第一个便携式随声听。那时候流行索尼,但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毕竟消费不起几百大洋的进口随声听,于是花了近100元,买了一台国产雷登牌随声听。至今我仍然记忆深刻,因为那台机器有着重低音的功能,很多我喜欢的轻音乐,在里面播放时有着很不错的表现。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小儿科,而当时的我却痴迷不已,每天上学的路上,放学的路上,课堂的间歇,都会拿出来欣赏一番。不仅是音乐,更多的是欣赏这台簇新的机器,摩挲表面,按动按键,擦拭耳机,然后闭上眼睛陶醉在音乐中。记得当时还花16块买了一副耳机,而那时候16块甚至都可以买一台杂牌的随身听了。
时间终于到了高中。那时候MP3渐渐流行起来,我也用300块压岁钱买了一个128M的MP3。 别看它容量这么小,那时候却是主流配置。渐渐地,我在土豪同学的影响下,知道了wma格式可以节省空间但牺牲音质,花128块钱买了128M的U盘,买了256M的MP4(只能播放特定格式的视频,需要转格式)。高中时代,可以说是我的电子产品的萌芽期,毕竟那时候移动便携的数码产品还在初期发展阶段。
终于,我迎来了我的大学生时光。家里的老旧台式机搬来了学校,年代久远设备老化,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死机,于是我一咬牙把自己收藏的外币全数兑换,买了一台上网本。那时的我头脑发热,不明白花这么多钱的电脑,几年之后,只能当垃圾处理,而那些外币如果留到了现在,收藏价值会很高。不管怎样,我拥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虽然是上网本),再也不用因为看毛片借同学的笔记本了。上网本买了,还经过了几次质量故障和波折,跑电脑城连看门的大爷都认识我了。好在后来一一解决,皆大欢喜。
在大学阶段,我还在当时兴起的电纸书和平板电脑的流行风下,陆续购入几台电子书和平板电脑。那时候的国产平板还大多数是电阻屏的屏幕,不是靠指腹的静电来接触,而是靠手指的物理按压来操作。也因为是初期发展,质量都有很大问题,我甚至还因自己的宝贝平板的质量问题和销售店家闹过矛盾。我也得出自己涉足电子产品界的最金玉良言:便宜无好货。
工作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相对较充裕的可支配收入,加上办了信用卡,New iPad, iPhone 5, iPad Air, iPhone 6, Macbook Pro Retina等苹果产品陆续收入囊中,渐渐也感觉到,这与我的极简主义信仰不相符合。首先,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功能重复,可以舍弃。其次,备用手机实际上也是在加重一个人的无效信息来源和压力。终于,我又得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结论:电子产品,一定要追求功能完善,设计一流,不容易被淘汰的版本。一台看上去便宜的手机,如果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另外购买一部的价格,会高于你当初直接买一个高级型号的花费的。
而现今,我用着iPad, MacBook, iPhone(大家也知道我是脑残苹果粉啦)和一台华为的电信3G手机,自己暗暗下定决心:在平板电脑退役之后,绝不再买平板电脑,用最合适的苹果手机,用适合自己的笔记本电脑(Retina Macbook Pro 虽好,但固态硬盘容量小,不适合我这种喜欢存电影的人,加之操作系统我使用不惯,无奈现在还有2年保修,就物尽其用呗)。毕竟,水太深,自己又不善游泳,还是带个泳圈(极简主义)安全点。
2015年03月31日 07点03分
1
我的电子产品追寻之路, 却是从磁带播放器开始的.
我的第一台磁带播放机, 是家里从爸爸工作的单位拿过来的抵债机器. 外型硕大,性能差强人意, 好在可以收音, 可以播放磁带,可以录音, 那时家里有电视机,所以这台机器就成了我的财产, 成为了我第一台音乐播放器.那时候家里有一些磁带, 好听的被我反复听, 不好听的、小时候的幼教磁带,全部被我录音, 不是喜爱电视节目里的相声小品动画片,就是我和好友说相声搞怪的个人表演。 多年以后翻出来一些磁带,放进残存的一台随身听里, 还能感受到那时的稚嫩和童趣。
几年之后,我上初中,因为学英语的关系,买了一台复读机。现在的孩子肯定不知道复读机是什么东西,但那时的我们却在书房里挑灯夜战,有时会学习英语,而更多的时候却是在听流行音乐。 周杰伦,言承旭, 还有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轻音乐, 红色歌曲等,都成为了我现在宝贵的回忆。
复读机比起台式磁带播放器, 要轻便许多,但还是比不上随身听。过年之后,手里有些余钱,于是在随身听和收音机两个东西前面犹豫。终于还是下决心买了自己的第一个便携式随声听。那时候流行索尼,但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毕竟消费不起几百大洋的进口随声听,于是花了近100元,买了一台国产雷登牌随声听。至今我仍然记忆深刻,因为那台机器有着重低音的功能,很多我喜欢的轻音乐,在里面播放时有着很不错的表现。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小儿科,而当时的我却痴迷不已,每天上学的路上,放学的路上,课堂的间歇,都会拿出来欣赏一番。不仅是音乐,更多的是欣赏这台簇新的机器,摩挲表面,按动按键,擦拭耳机,然后闭上眼睛陶醉在音乐中。记得当时还花16块买了一副耳机,而那时候16块甚至都可以买一台杂牌的随身听了。
时间终于到了高中。那时候MP3渐渐流行起来,我也用300块压岁钱买了一个128M的MP3。 别看它容量这么小,那时候却是主流配置。渐渐地,我在土豪同学的影响下,知道了wma格式可以节省空间但牺牲音质,花128块钱买了128M的U盘,买了256M的MP4(只能播放特定格式的视频,需要转格式)。高中时代,可以说是我的电子产品的萌芽期,毕竟那时候移动便携的数码产品还在初期发展阶段。
终于,我迎来了我的大学生时光。家里的老旧台式机搬来了学校,年代久远设备老化,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死机,于是我一咬牙把自己收藏的外币全数兑换,买了一台上网本。那时的我头脑发热,不明白花这么多钱的电脑,几年之后,只能当垃圾处理,而那些外币如果留到了现在,收藏价值会很高。不管怎样,我拥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虽然是上网本),再也不用因为看毛片借同学的笔记本了。上网本买了,还经过了几次质量故障和波折,跑电脑城连看门的大爷都认识我了。好在后来一一解决,皆大欢喜。
在大学阶段,我还在当时兴起的电纸书和平板电脑的流行风下,陆续购入几台电子书和平板电脑。那时候的国产平板还大多数是电阻屏的屏幕,不是靠指腹的静电来接触,而是靠手指的物理按压来操作。也因为是初期发展,质量都有很大问题,我甚至还因自己的宝贝平板的质量问题和销售店家闹过矛盾。我也得出自己涉足电子产品界的最金玉良言:便宜无好货。
工作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相对较充裕的可支配收入,加上办了信用卡,New iPad, iPhone 5, iPad Air, iPhone 6, Macbook Pro Retina等苹果产品陆续收入囊中,渐渐也感觉到,这与我的极简主义信仰不相符合。首先,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的功能重复,可以舍弃。其次,备用手机实际上也是在加重一个人的无效信息来源和压力。终于,我又得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结论:电子产品,一定要追求功能完善,设计一流,不容易被淘汰的版本。一台看上去便宜的手机,如果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另外购买一部的价格,会高于你当初直接买一个高级型号的花费的。
而现今,我用着iPad, MacBook, iPhone(大家也知道我是脑残苹果粉啦)和一台华为的电信3G手机,自己暗暗下定决心:在平板电脑退役之后,绝不再买平板电脑,用最合适的苹果手机,用适合自己的笔记本电脑(Retina Macbook Pro 虽好,但固态硬盘容量小,不适合我这种喜欢存电影的人,加之操作系统我使用不惯,无奈现在还有2年保修,就物尽其用呗)。毕竟,水太深,自己又不善游泳,还是带个泳圈(极简主义)安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