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有人认为刘邦无才无德无能,是个弱智,只知道说“为之奈何?”但古人有云:“汉高帝天性明达,好谋能断,是以知三杰之谋,用之而不疑;善陈平之计,从之而不吝;当食纳子房之策,挥洗听郦生之说。娄敬有定都之谋,则嘉纳不宠,赐以姓;陆贾有新语之献,则亲览而每称其善;谏易太子,周昌之言切矣,则爱之;论次萧何,鄂千秋之言当矣,则赏之。其用人之明断也,为何如。惩秦敛之苛,则约三章之法;殚项羽之恶,则发义帝之丧;监胡亥之死,则立太子于草昧之初;惨焚书之祸,则祀孔子于过鲁之日,立宗庙;尊太公封同姓,而孝悌之风行;申军法,定章程,起朝仪,而制度之美之一,政之因革当矣。丁公不忠,则戮之以徇军士;季布各为其主,则封之以表舆;论政之赏罚明矣,为政之明断也为何如。” 吴伯凡在《21世纪商业评论》中讲述了一件事: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享利.福特被人告上法庭。对方律师问他:“你觉得你的能力足以掌管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吗?”“当然。”“那我问你,你知道一辆T型车有多少个零件吗?” “不知道。”“可是这个连我都知道,4273个。”对方律师露出了一脸不屑。福特微笑着说道:“作为一个领导者,我需要知道的是,在我的企业中谁该知道这个数字。只有那些不知道经营一个企业该知道些什么,也不知道企业里谁该知道什么的人,才会整天记一些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数字。”对方律师哑然。 《孙子兵法》有言:“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刘邦的悟性极高,决策能力很强,能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因情制宜,动脑思考、权衡判断。而决策者的判断和对信息的把握、应用能否成功,应具有信息储备、识别能力、决断能力。刘邦在信息储备、识别过程中虚心听取高人意见,说说“为之奈何”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最稀少、最高境界是智慧。他在对大量的知识提炼、驾驭、运用后,能在不确定的环境里作出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由于刘邦具有人间最稀缺、最值钱、同时也最必要的、作为智慧的决策判断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将将之道”,所以宁斗智不斗力,因势利导,在短短几年里从平民到皇帝,统一全国,安定天下。
2008年04月20日 09点04分
1
level 0
楼上怎么把“顶”搞成“项”了哟。楼主虽然是在漫谈,但确实讲得好,一些极力贬低刘邦的人应该看看。顶!
2008年04月21日 14点04分
3
level 0
1读《史记》有感:刘邦的常用语 有人认为刘邦是弱智,面对任何事情都只能说:“为之奈何?”读《史记》后感觉并非如此。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经常与各种人物交谈,语言丰富,其中常用语有以下几类: ⒈征求意见时常说“何哉?”“何言?”“何以言之?”“得无难否?”等等。 ⒉回答别人提问时不虚伪,能实事求是,如“不能”、“未能也”、“莫及也”、“固不如也”、“未有”、不知也”。 ⒊想别人出谋划策时,态度诚恳,推心置腹,如“为之奈何?”“计将安出?”“何谓上计?” ⒋经反复探讨,认真思考,大胆作决定时常说“吾听公言”、“诺”、“然”、“善”。 仔细查阅《史记》,刘邦说的最多的常用语不是“为之奈何?”,是作判断时说的话“善”。 作者: 书剑和谐 2008-3-5 17:44 回复此发言
2008年04月25日 00点04分
4
level 15
[转]“为之奈何”话刘邦 作者:马国生
汉高祖刘邦缺点很多,做泗水亭长时“好酒及色”(《高祖本纪》);“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项羽本纪》);做沛公时,六十多岁的长者郦食其求见,“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陆贾列传》);做皇帝时,大臣周昌求见,“方拥戚姬”(《张丞相列传》);更匪夷所思的是“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郦生陆贾列传》)。然而他最大的嗜好恐怕是骂人了,他骂萧何,骂韩信,骂郦食其,骂黥布,骂刘敬,骂陆贾,骂赵王张敖,骂给他看病的医生,骂第一次和他见面的将军,“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魏豹彭越列传》),有来由骂,没来由也骂,骂人的口头禅是“竖儒”“竖子”“乃公”“而公”“齐虏”等等。
然而刘邦的优点也很多,《高祖本纪》里说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评价是:“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在他的诸多优点中比较突出的一条是有容人之量,具备察人之能,善于纳人之言,多用“为之奈何”向人求教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一篇《鸿门宴》有三处“为之奈何”,在《垓下之围》中也有一处,此外在《陈丞相世家》《留侯世家》《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等篇目中也屡有出现。“为之奈何”表明刘邦爱问,善问,既有海纳百川的度量,又有择善而从、果断决策的明智,这是他作为帝王之才的一个基本特点。
2010年02月09日 02点02分
11
level 15
三、刘邦善问,更善悟
刘邦常常是问来问去,似乎是胸无良策,智力平平,乏善可陈。这样真是小看了刘邦,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实际上刘邦对人情的体察,对事理的把握,绝非常人所能比。刘邦悟性之高,甚至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来形容也不过分。面对种种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对繁复纷纭的事态发展,面对云谲波诡的社会形势,刘邦能提出问题,这本身就说明他始终能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远非常人所能及。张良堪称帝王之师,而刘邦和老师的交流问答可谓风行水上,应对自如,刘邦能是智力平平吗?鸿门宴之前刘邦向张良连问两个“为之奈何”,张良说:“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句话如拨云雾见青天,使刘邦解除生死危机的思路豁然开朗,之后拉拢项伯、鸿门请罪,犹如水之就下,一气呵成。就在拉拢项伯之前刘邦还问了两个具体问题:“君安与项伯有故?”“孰与君少长?”可见他头脑之清醒,办事之沉着老道。在刘邦已经做了皇帝的第四年(前199年),丞相萧何建造了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未央宫,刘邦平叛归来知道后就发怒:“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从刘邦的发怒可以看出他颇有体恤苍生的情怀,强烈的自我约束意识,而一句“成败未可知”,不也是头脑清醒的明证吗?而后再看萧何给出的解释:“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本纪》)萧何一是讲出了时机问题,二是讲出了形式增加威仪的道理。孔子讲做人的原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与萧何之言实有相通之处:立身立人要兼顾形式和内容,立国立家何尝不是这样。这些道理一经点破,刘邦是欣然接受。可见,刘邦悟性不可谓不高。再看韩信、陈平,个个人中之杰,个个胸藏奇谋秘计,个个富有远见卓识,而刘邦是一点即明,对各色人等的驾驭雍容自如,得体有度。
2010年02月09日 02点02分
14
level 15
读《史记》有感:刘邦的常用语
有人认为刘邦是弱智,面对任何事情都只能说:“为之奈何?”
读《史记》后感觉并非如此。
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经常与各种人物交谈,语言丰富,其中常用语有以下几类:
⒈征求意见时常说“何哉?”“何言?”“何以言之?”“得无难否?”等等。
⒉回答别人提问时不虚伪,能实事求是,如“不能”、“未能也”、“莫及也”、“固不如也”、“未有”、不知也”。
⒊想别人出谋划策时,态度诚恳,推心置腹,如“为之奈何?”“计将安出?”“何谓上计?”
⒋经反复探讨,认真思考,大胆作决定时常说“吾听公言”、“诺”、“然”、“善”。
仔细查阅《史记》,刘邦说的最多的常用语不是“为之奈何?”,是作判断时说的话“善”。
作者: 书剑和谐 2008-3-5 17:44 回复此发言
重新编排,再次顶顶。
2013年10月02日 03点10分
22
吧务
level 12
我对史记上所谓的好酒及色的判定深深怀疑,在史记上从未见高帝因喝酒而误事,说明喝酒只是交际,好色就更好笑了,建汉以后高帝后宫人数有限的几个而己,比起秦始皇每灭一国都抢别国嫔妃到后宫可以说天壤之别,就说未起事前对曹姓女子也是很有感情,这可以从对待曹肥态度上可以看得出来
2015年12月26日 22点12分
24
尼瑪劉徹敢閹了俺 俺就寫書黑你祖宗
2015年12月28日 22点12分
@杨柳春风柳眉04 你也就是这样连个基本的人道理不懂的,
2015年12月29日 05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