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转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一位叫 周其仁 的教授刚发表的文章:
发达国家有发达国家的麻烦,我们有我们的麻烦,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在一个全球化的框架中取其利、去其弊,增加未来的机会。
2015年01月22日 10点01分
1
level 13
我们虽然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受益里也会有挑战。为什么叫“新常态”?首先要认识大格局,这个局面并不是某一种力量或者偶然因素形成的。中国高速增长就是受益于全球化,而金融危机正是全球化的一次挫折,一定会让中国经济发生变化。这个影响在短期内还调不过来,但我们自己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
水落石出,可以放水没过石头,但石头还是存在的。有石头没关系,得消化它。短期看,怎样让货币更平稳,这些细节先不做讨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金融结构。这涉及到资本市场,涉及到公司治理,涉及到产权结构,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法治对私人财产的保护,非一日之功。
享受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上升,是不是新常态一来,大家就趴下了?
我们要在低潮的时候布未来的局。冬天是投资的好时候,五年以后一定见分晓。今天不努力,不把心态调过来是不行的。现在就两件事:包扎伤员、掩埋尸体是一部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看未来。
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难得的、把经济搞起来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消失,两个海平面还没有拉平,工人工资还差了十倍,我们还有很大的机会。
2015年01月22日 10点01分
6
level 13
二是,要开放市场。我们制造业强、商人弱,就要开放市场。我总是和北大的学生说,将来五到十年最厉害的是什么人?是小语种人才。比如俄罗斯市场还没有多少中国货,潜力还很大。但是我们的打法要变,不能现成的产品拿过来就发货。出口还会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新兴市场的打法,中国现在的比较优势不同了,积累了一些资本,也积累了一些技术,现在已经可以去国外推销我们的高铁了,在过去谁能相信呢?这就是学习曲线。
中国也面临着低海平面的竞争压力,虽然开放,但人工和土地比我们便宜的国家还有的是。中国的产业开始往外走,制造业和游牧业一样是走来走去的。我国到今天,农业收入占10%,农村户籍人口占65%,其中17%常年在城市工作,这是国内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怎么释放这个力量?城市化。这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解决问题后带来的机会,都是惊人的。
当一部分制造业走了,一部分制造业升级了,剩下的就是服务业。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一部分人口会甩到经济过程之外,这是下一步很大的问题,但也是很大的潜力。
2015年01月22日 10点01分
8
level 13
第三个问题是,很多的人说中国的土地贵了、人工贵了、税也高了,没有竞争优势了。这是错的,工资的上涨永远是和生产率在一起的。中国的产品存在什么问题呢?很多产品我们都会做,质量升得很快,但还是差那么一点,商品质量滞后于收入水平,滞后于消费市场的要求。去淘宝看一看,会发现进口商品卖得好,为什么,品质好!同样的东西我们会造,很便宜,但品质呢?中国正面临一场制造业的品质革命。质量差的东西过剩,质量好的东西方兴未艾。
最后一条,中国高速增长,社会矛盾很尖锐,收入分配问题也很大。不是不公平,主要是不公正,但很多经济学家不大注意这个。真实的世界中,让老百姓不高兴的不是不平等,而是不公正。权利歪了、官场的行为乱了、贪污腐败严重、利用公权力…… 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总量到全球第一大也是不行的,持久不了。人心是一杆秤。要通过深入的改革,通过法治,把权力放到笼子里。要解决公正的问题。
所以,全球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谁也没有料想到的新时代。我的看法是,全球化带来的主要是正面的效果,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当然也有挑战,发达国家有发达国家的麻烦,我们有我们的麻烦,需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在一个全球化的框架中取其利、去其弊,增加未来的机会。
2015年01月22日 10点01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