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创巴
修行正法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四圣谛中的第三谛为灭谛——无为。我们只要放下那为保全自己和巩固自己所作的努力,当下即是觉境。但我们不久便领悟到,迳行“放下”,不能持久。我们必须经由修行抵达“放下”。我们必须走修行之道。我们必须让“我”,像一只旧鞋,在从苦难到解脱之路上自行磨损。——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4月12日 09点04分 23
level 13
很多人误以为“我”既然是苦之根,修道的目的就一定是征服“我”和消灭“我”。他们力图除去“我”的压制;但如我们先前所发现的,这种努力只不过是“我”的另一种表现。我们转来转去,试图以奋斗来改善自己,直到我们觉悟这种改善自己的野心本身即是问题所在。——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4月16日 10点04分 24
level 13
如果一个人能够看出事物本然的单纯,那就等于全天候都在禅修了。——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5月03日 11点05分 25
level 13
因为只有与过去或与未来的期望有所联想,障碍才会产生。因此,“当下”是完全没有障碍的。然后,他才会发现自身蕴涵无限能量,使他有无穷的力量去行安忍,他变成了一名勇士。当有严重的冲突存在时,我们必须开发这种能量来与安忍结合,这就是所谓具有全视之眼的安忍——透著清明的安忍。~~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6月07日 12点06分 26
level 13
如果一个人能够直视当下,亦即他不受过去或对未来的期望所影响,而只看当下那一刻——那一刻对他而言就没有障碍存在。因为只有与过去或与未来的期望有所联想,障碍才会产生。【当下】是全无障碍的。~ 创巴仁波切
2016年07月10日 16点07分 27
level 13
就禅修而言,在禅修中,我们处于这个事物上工作,而不是从试图从外部清理解决问题,我们从事于投射者而不是投射物来工作。我们转向内,而不是试图去解决外部的ABC问题。我们作业于二元性的创造者而不是创造物来工作。那就是起始之起始。对于佛法、佛教的教导的追随者来说,需要有极其着重强调禅修练习。一个人必须看见简单直接的逻辑,心是迷惑的起因,以及经由超越迷惑,一个人成就证悟状态。而这只有经由禅修练习才会发生。佛陀本人通过于他自心的工作验证这个,他所习得的已经传递给我们。——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8月21日 04点08分 28
level 13
在讨论空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是把自己的成见、观念和对事物的看法加在现象上,而不是如实去看事物。一旦我们能看穿自己的成见之障,我们就会明白那是不必要的迷惑作法——在经验上加柄,却未考虑到合适与否。—— 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9月24日 12点09分 29
level 13
我们不断地焦虑着。为什么这样呢?天知道!只因为我们具有本初善,或天生本具的健全,我们方能感觉其对应部份,不舒适、焦虑、与困惑之痛苦。就如在摄影时,不仅光线是唯一的要素,阴影亦是必要的。——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9月24日 12点09分 30
level 13
法教强调心心相印,那是彼此的沟通。不是崇高的开悟者与不幸的糊涂人之间的主仆关系。在主仆关系下,崇高的开悟者甚至可能看来不是坐于其位,而是浮身于空,居高临下,向我们垂视。他的声音遍满虚空,他的一言、一咳、一动,也都成了智慧的表现。但这是梦想,不是事实。——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09月28日 01点09分 31
level 13
判别诸法实相需要觉知,这是基本的二元观念。但是如果我们看透这些二元的感觉——那种绝对的二元经验本身就是非二元的经验,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10月02日 09点10分 32
level 13
一个人应该永远留守在中心,不要对情境做任何反应。如果一个人觉得某件事不对,希望能加以改正,可能是个很良善的想法,不过中间却牵涉了“我”的因素;“我”希望他快乐,如果可以让他快乐,“我”也会快乐,其中包含了两个人同享快乐的意思。因此,这两种想法都属于对快乐的耽溺。——创巴仁波切
2016年10月02日 12点10分 33
level 13
对大多数人而言,安忍代表不同的意义——几乎是清教徒式的不动声色、天真、少开口;生命虽然痛苦,却必须带着假笑去承受。但那根本不是安忍,因为如果一个人不与情境融合而看到它有趣的一面,这种清教徒式的坚忍注定有崩溃的一天,注定会爆炸,到时安忍则无容身之地了。 —— 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10月05日 02点10分 34
level 3
讲的很好!
2016年10月06日 15点10分 35
level 13
道不仅是超越二元对立,不仅是了知不二。你可以说是能见“不二性”,或不二的“如是性”。你之所见超越空性的否定面——否定二元对立。因此,密续里不太使用“空性”这个名词。密教传统上是用“真如”,而不用“空性”。另一个取代“空性”的名词是“光明(prabhasvara)”,也用得很多。关于密教的此一传统,可在佛陀最后一次转轮中看到,那次佛没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而说色是光明。光明与大乐(mahasukha)或完全证悟“空即是空”有关。它不是空无,因为色亦是色。—— 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10月11日 13点10分 36
level 13
只要证悟戏码中有一位具某些特性的主角——我,成就正觉便成为缘木求鱼,因为证悟不是某个人的计划,那是个艰巨但无人推动的计划,没有人在监督或欣赏它的进展。我们不能把自己从龌龊的旧器皿倒入干净的新器皿,假如我们检查一下自己的旧器皿,会发现那根本不是实在的东西。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37
level 13
或许我们甚至能成就某种相对之定,修证到一种神秘境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看起来十分安详,有着传统所说的道貌。但我们会经常需要充电来维持我们的神秘境界,而且还会不断自我欣赏,一再检查和耽迷于自我的成就。此中毫无悲心和敞开,因为我们太专注自身的经验了。——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10月15日 06点10分 38
level 13
让自己感到失望是件好事,那代表“我”与“我之成就”的降服。我们但愿能看见自己得成正觉,看着弟子们为之庆祝、礼赞、向我们掷花,甚而天显异象、地动山摇、诸天欢唱等等——但这种事永不会发生。若从自我的观点来看,开悟是死亡之极致——自我之死亡、“我”与“我所”之死亡、观看者之死亡,而且那是绝对的、终极的失望。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在不断地剥除面具,一层又一层地剥开,其中也包含着一而再的侮辱。——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6年10月16日 17点10分 39
level 13
当你在禅修中不仅体验到宁静,而且体验到温暖时,即是慈悲开始参与了。那时你深感内心温暖,从而产生一种敞开和欢迎的态度。当此温暖之感生起时,你不再忧虑或害怕外在的因素会妨碍你的禅修。—— 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7年03月24日 14点03分 40
level 13
觉知的梵文 是smriti,意思是“认识”、“忆起”;此处“忆起”并非指记得过去,而是指认识正念的成果。正念提供了一些馀地、一些空间,使我们得以认出嗔恚、激情等等。正念提供的是主题、术语或文字,而觉知是文法,它贯通文意,并将术语安置于
正确的
位置。了解正念的精确无误之后,我们可能自问:“我该拿它怎么办?我下一步该做什么?……”此时,觉知再次向我们保证,我们其实什么也不必做,只管留它在原处就是了。那好像在丛林中发现一朵美丽的花,我们该摘它回家或让它继续留在丛林里?觉知说留它在丛林,因为那是它生长的自然环境。因此,觉知是不去攀缘正念之所发现,而正念即是精确性——直见事物的本貌。正念是觉知的前驱,我们对准情况打一下闪光灯,然后让那分专注摄入觉知。—— 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7年06月17日 02点06分 41
level 13
空性不是虚无主义的空和无。它是完全没有执取和固着——主体与客体全然无我。因此,空性是自他无有分隔。体验空性会带来广大的空间和视野。毫无障碍,所以空间无限延伸。自身与经验无隔,所以视野全然通透。没有任何过滤,我们清晰地觉观事物的本然。这无偏的觉观即是般若。 —— 秋阳创巴仁波切
2017年07月04日 06点07分 42
首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