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2
Raziel000
楼主
两军交战,无奇谋,奇谋有这个词就代表存在的意义。
至于胜败都是以强胜弱也太过绝对。
如,敌军领袖因为一些原因,病危,或者旧伤复发死了。战局僵持不起撤军,那么这胜的可有“强弱之别”?
如,《无尽武装》说的战例。二战里,德军为了加强火力,把炮弹的库存都迁移到前线附近,但放的地点很隐秘。
结果被流弹打中,导致德军溃败。这“强弱”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德军的行为,有风险,但实际上,风险相当的低。敌人没有对应的信息,双方炮击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虽然有“意外”但炮筒的对的位置一般是不会改动,而且就算有意外,那么大面积可能只有不到20%的概率。
那么这又怎么算?
————————————————
诸葛亮空城计,奇谋中的特例,虽然真正成功的不多,也不去说,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
但确实有狐假虎威成功的例子。
那么成功的又是依赖什么?你想说自己的“信息”掌握的更好吗?如果真的“更好”那么就不至于闹出空城计了。
————————————————
在比如夜袭,夜袭是相对困难的。虽然你可以说,夜袭成功,是信息战和精兵的胜利。
但实际的问题就是。
很多夜袭的计划,兵没有换,只是某些人带着一些嫡系配合现有的精锐,偷袭敌人粮草为前提吧?
那么为什么兵没有换,换个领袖,加上领袖带来的人手。直接战斗力没有增加,夜袭成功而之前的将领不感使用,为什么?
————————————————
说都是以强胜弱。
那是因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弱”
但实际上,奇谋都是成人所不能成之事。
项羽“破釜沉舟”
这前提是项羽有自己的精锐子弟兵,以这些人带头,将其他人的士气打上来了。
但在项羽这之间。
连续交战了多少次?不断的将援军打败,实际上这些援军很多都比项羽的人数多。
项羽唯一的优势就是“攻其不备”而且这“攻其不备”也有限。因为他的存在敌人已经知道!
唯一不清楚的是他敢反打。
当时秦军大约三十万人全部在城周围,联军总计20多万。但大多做壁上观!
项羽真正能带走的,大约也就是五万人左右。
而且是渡江而战。无论是什么地方的人,渡江后都会影响一定的战斗力。南方人也不代表水性都好的不得了。坐船一点都不难受!
项羽当时能带的兵里有一半左右是被逼的。杀了宋义然后逼去的人大约有一半以上。
项羽想赢,不死,就不能将那些人都当作炮灰。
所以实际上每次交战,对方的人数都不会太少,尤其是各路诸侯都要观望,不想出力。
这时候,可以说,就算项羽赢了。
他们不能“确确实实”的发现。都会疑心!都会怀疑有阴谋。
可以说,连续九场战斗,这些人,在前五场前连路过都不会,项羽没败之前,他们都是打酱油的。
因为那些人巴不得项羽死掉,少个争功的活人。
如此,基本上项羽的援军等于没有,撑破天只有牵制的作用。巨鹿之战几乎是项羽独立拿下的。友军有等于无。
虽然你可以说项羽的做法是扬长避短。如何如何,但请问连续九次作战,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有异心。如何能拉起士气?
所谓奇谋。
就是别人做不到,非天时地利人和不能为之事。
换了项羽还有谁能做到,扬此长避此短?
作者总说“没有奇谋”都一样如何如何。
但,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没有这个人或者将领,那么就不可能成事。
什么是奇谋?攻其必救,攻其不备,打敌人措手不及,就是奇谋。
只要你能极快的结束战斗,极快的突进,极快的行军,极快的收拾战场赶赴,那么敌人只要无法预料。
那么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如此,设计整个计划的人,就是奇谋。可能本来各个地方都是平淡无奇的策略。但因为有一只极为擅长速战的军队,就让整个设计变成了一个绞肉机。
以弱胜强,凝聚力更强,那么凝聚力如何做到的?往往可能只是这个领袖更勇敢,身先士卒但这本身又能影响什么呢?
如何将身先士卒和自己的武力间接的影响全局?
临战换将是大忌,但经常有行政级别更高的人,来指挥战斗的例子。胜利的有不少。
更有主将死了,副将代替,然后反败为胜的情况。
作者说,弱胜强,分割,包夹,等等。
但问题是,很多例子都是。敌人就是分割开了,你的兵力也只是半斤八两,你又凭什么反败的?
弱分割开就可以算,实力对等。以强敌弱。
那么武功呢?弱和强又如何分?见招拆招又怎么算?
如薛定谔的猫,本质就是停止对粒子衰变的研究。
如同对永动机的研究。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
粒子的衰变也不是人类可以观测的。
我感觉作者这里不是没道理。
但很是分裂。
一边“模糊”强弱之分,一遍坚持“强者就是强者”
用分割来证明“以弱胜强”然后呢。
就算分割了敌人,实际上敌人剩下的兵力很多战力都不逊色太多。那么剩下来你的优势呢?
甚至情况极端。
你这兵力根本谈不上“精锐”如项羽的破釜沉舟。
那么赢了是谁的功劳?强弱唯一突出的地方就剩下领袖了吧?
如果是换了别人不行,只有这个人行,那么这是不是“奇谋”
作者那些话的意思就是。没有“强者和奇谋”的概念罢了。
但奇谋实际上只是个代号。
突袭等能赢,是因为自己的人更擅长,我的手下更擅长。
但实际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本身不是攻击敌人的弱点。而是将敌人的优势抹消到均势,拉近双方差距。为前提!
那么你凭什么能做到,差距对等获胜?
虽然说人都是人,没有聪明太多如何如何。
但真有天生过目不忘的人。
说实话,我并不是相信“众生平等”的人。
我只相信“出现既有意义”
有了太阳,对星辰就不公平。至少地球上是这样的。
黑夜中,星辰总不如月亮显眼,流星总是比星辰更加夺目。
公平?开玩笑!
奇谋,不是多么神。而是很多,除了这个人,天下能做到的真不多。奇谋不是奇迹!
作者说“没有奇谋”
无非是“克敌制胜” 的确,是有道理。
但问题是。往往很多“克敌制胜”真的缺某个人不行。
作者抹杀“个人英雄”和“个人智慧”大多数是
正确的
。
但,往往很时候,那种“离开这个人”就解散了的情况。
古代,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某场战役离开某个人,不可能获胜。
实际上,弱胜强,本身就是,弱者转弱为强。本身就是“扬长避短”但无论怎么扬长避短。强弱对比是不会变的。
作者把这特意提出来,抹杀前者,感觉有些欠妥了。
无聊了,吃饭去。
2014年10月07日 05点10分
1
至于胜败都是以强胜弱也太过绝对。
如,敌军领袖因为一些原因,病危,或者旧伤复发死了。战局僵持不起撤军,那么这胜的可有“强弱之别”?
如,《无尽武装》说的战例。二战里,德军为了加强火力,把炮弹的库存都迁移到前线附近,但放的地点很隐秘。
结果被流弹打中,导致德军溃败。这“强弱”又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德军的行为,有风险,但实际上,风险相当的低。敌人没有对应的信息,双方炮击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虽然有“意外”但炮筒的对的位置一般是不会改动,而且就算有意外,那么大面积可能只有不到20%的概率。
那么这又怎么算?
————————————————
诸葛亮空城计,奇谋中的特例,虽然真正成功的不多,也不去说,历史上是否真正存在。
但确实有狐假虎威成功的例子。
那么成功的又是依赖什么?你想说自己的“信息”掌握的更好吗?如果真的“更好”那么就不至于闹出空城计了。
————————————————
在比如夜袭,夜袭是相对困难的。虽然你可以说,夜袭成功,是信息战和精兵的胜利。
但实际的问题就是。
很多夜袭的计划,兵没有换,只是某些人带着一些嫡系配合现有的精锐,偷袭敌人粮草为前提吧?
那么为什么兵没有换,换个领袖,加上领袖带来的人手。直接战斗力没有增加,夜袭成功而之前的将领不感使用,为什么?
————————————————
说都是以强胜弱。
那是因为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弱”
但实际上,奇谋都是成人所不能成之事。
项羽“破釜沉舟”
这前提是项羽有自己的精锐子弟兵,以这些人带头,将其他人的士气打上来了。
但在项羽这之间。
连续交战了多少次?不断的将援军打败,实际上这些援军很多都比项羽的人数多。
项羽唯一的优势就是“攻其不备”而且这“攻其不备”也有限。因为他的存在敌人已经知道!
唯一不清楚的是他敢反打。
当时秦军大约三十万人全部在城周围,联军总计20多万。但大多做壁上观!
项羽真正能带走的,大约也就是五万人左右。
而且是渡江而战。无论是什么地方的人,渡江后都会影响一定的战斗力。南方人也不代表水性都好的不得了。坐船一点都不难受!
项羽当时能带的兵里有一半左右是被逼的。杀了宋义然后逼去的人大约有一半以上。
项羽想赢,不死,就不能将那些人都当作炮灰。
所以实际上每次交战,对方的人数都不会太少,尤其是各路诸侯都要观望,不想出力。
这时候,可以说,就算项羽赢了。
他们不能“确确实实”的发现。都会疑心!都会怀疑有阴谋。
可以说,连续九场战斗,这些人,在前五场前连路过都不会,项羽没败之前,他们都是打酱油的。
因为那些人巴不得项羽死掉,少个争功的活人。
如此,基本上项羽的援军等于没有,撑破天只有牵制的作用。巨鹿之战几乎是项羽独立拿下的。友军有等于无。
虽然你可以说项羽的做法是扬长避短。如何如何,但请问连续九次作战,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有异心。如何能拉起士气?
所谓奇谋。
就是别人做不到,非天时地利人和不能为之事。
换了项羽还有谁能做到,扬此长避此短?
作者总说“没有奇谋”都一样如何如何。
但,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没有这个人或者将领,那么就不可能成事。
什么是奇谋?攻其必救,攻其不备,打敌人措手不及,就是奇谋。
只要你能极快的结束战斗,极快的突进,极快的行军,极快的收拾战场赶赴,那么敌人只要无法预料。
那么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如此,设计整个计划的人,就是奇谋。可能本来各个地方都是平淡无奇的策略。但因为有一只极为擅长速战的军队,就让整个设计变成了一个绞肉机。
以弱胜强,凝聚力更强,那么凝聚力如何做到的?往往可能只是这个领袖更勇敢,身先士卒但这本身又能影响什么呢?
如何将身先士卒和自己的武力间接的影响全局?
临战换将是大忌,但经常有行政级别更高的人,来指挥战斗的例子。胜利的有不少。
更有主将死了,副将代替,然后反败为胜的情况。
作者说,弱胜强,分割,包夹,等等。
但问题是,很多例子都是。敌人就是分割开了,你的兵力也只是半斤八两,你又凭什么反败的?
弱分割开就可以算,实力对等。以强敌弱。
那么武功呢?弱和强又如何分?见招拆招又怎么算?
如薛定谔的猫,本质就是停止对粒子衰变的研究。
如同对永动机的研究。基本是不可能出现的。
粒子的衰变也不是人类可以观测的。
我感觉作者这里不是没道理。
但很是分裂。
一边“模糊”强弱之分,一遍坚持“强者就是强者”
用分割来证明“以弱胜强”然后呢。
就算分割了敌人,实际上敌人剩下的兵力很多战力都不逊色太多。那么剩下来你的优势呢?
甚至情况极端。
你这兵力根本谈不上“精锐”如项羽的破釜沉舟。
那么赢了是谁的功劳?强弱唯一突出的地方就剩下领袖了吧?
如果是换了别人不行,只有这个人行,那么这是不是“奇谋”
作者那些话的意思就是。没有“强者和奇谋”的概念罢了。
但奇谋实际上只是个代号。
突袭等能赢,是因为自己的人更擅长,我的手下更擅长。
但实际上,以弱胜强的战例。
本身不是攻击敌人的弱点。而是将敌人的优势抹消到均势,拉近双方差距。为前提!
那么你凭什么能做到,差距对等获胜?
虽然说人都是人,没有聪明太多如何如何。
但真有天生过目不忘的人。
说实话,我并不是相信“众生平等”的人。
我只相信“出现既有意义”
有了太阳,对星辰就不公平。至少地球上是这样的。
黑夜中,星辰总不如月亮显眼,流星总是比星辰更加夺目。
公平?开玩笑!
奇谋,不是多么神。而是很多,除了这个人,天下能做到的真不多。奇谋不是奇迹!
作者说“没有奇谋”
无非是“克敌制胜” 的确,是有道理。
但问题是。往往很多“克敌制胜”真的缺某个人不行。
作者抹杀“个人英雄”和“个人智慧”大多数是
正确的
。
但,往往很时候,那种“离开这个人”就解散了的情况。
古代,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某场战役离开某个人,不可能获胜。
实际上,弱胜强,本身就是,弱者转弱为强。本身就是“扬长避短”但无论怎么扬长避短。强弱对比是不会变的。
作者把这特意提出来,抹杀前者,感觉有些欠妥了。
无聊了,吃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