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直臣小史
明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2
year墨攻 楼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坠凌云之志。明季诸帝,自太祖,成祖以降,虽有明主,然多昏庸无道,怠于政事者:纵情于声色者有之,痴迷于丹药方术者有之,沉湎于木匠活计者有之,数十载不上朝者有之。然国运纵横二百年,多赖忠臣志士之力者多也。今为诸君一一览之。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1
level 6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2
level 12
year墨攻 楼主
杨涟(1572—1625),字文孺,号大洪。明应山(今属湖北)人,1573年 - 1620年间( 万历年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神宗、光宗相继崩,他拥立熹宗,官至左都副御史。时宦官魏忠贤当权,杨涟上书弹劾,历数魏二十四条大罪。后为魏构陷,死于狱中。
狱中血书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1];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2]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3],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打问之时,枉处赃私[4],杀人献媚,五日一比[5],限限严旨。家倾路远,交绝途穷,身非铁石,有命而已。雷霆雨露,莫非天恩,仁义一生,死于诏狱[6],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7],曾受顾命[8]。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9]!”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10]于在天,对二祖十宗[11]与皇天后土[12]、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春风,于我何有哉?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3
level 12
year墨攻 楼主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明朝官员,也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南明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与杨涟同年进士,授中书舍人。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升浙江道监察御史。
天启元年(1621年) 领直隶屯田事,上“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淮行,奉委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 。后任左佥都御史。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魏忠贤乱政,杨涟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等七十余人大力支持他,草奏弹劾忠贤等三十二斩罪,但熹宗皆不信。
魏忠贤反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后左光斗等人被捕下狱,受酷刑折磨,史载“五日一审,裸体受拶、夹、棍等刑,不能跪起,平卧堂下受讯”。将死之前,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买通狱卒,前往探监,遭光斗怒斥离去。后死于狱中。史可法受光斗“忠义”感召,继其志业,忠君爱国,亦身殉社稷。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逝世,明思宗即位,惩办魏党,魏忠贤自杀。
南明福王弘光时,为左光斗平反,谥“忠毅”。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6
level 12
year墨攻 楼主
沈炼为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溧阳知县。入为锦衣卫经历,长官陆炳与严嵩友好。沈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每饮酒辄箕踞笑傲。以“十罪疏”弹劾严嵩,被处以杖刑,谪发居庸关守边。沈炼在塞外,却仍以詈骂严嵩父子为乐,严嵩得知大怒。嘉靖三十六年,严世蕃遣巡按御史路楷和宣大总督杨顺合计诛除沈炼。恰逢白莲教教徒阎浩等人被捕,招供多名嫌犯,于是列上沈炼的名字。终于被杀,两子同被害。隆庆初年,朝廷下诏,褒奖敢于言事者,特追赠沈炼光禄寺少卿,任用一子为官。天启初年,追谥忠愍。《明史》有传。
沈炼(1507年—1557年),字纯甫,号青霞,会稽(今绍兴)人。幼聪敏能攻古文,汪文盛以提学副使校浙士,得其文惊绝,谓为异人,拔居第一,始补府学生。
沈炼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历任溧阳、茌平、清丰县令,为官清廉,颇著政绩,为百姓所称道。但因其不阿谀奉迎,而秉性耿直,每每龇龉权贵,后被贬职为锦衣卫。沈炼任官期间,屡次弹劾严嵩、严世蕃父子,上疏历数严党专擅国事,排斥异己,遍引私人居要地,吞没军饷,战备废弛,致东南倭患猖獗,北方俺答寇掠京畿。要求严正典刑,借以纠正“人心纪纲,败坏难言”。沈炼以低微的职位与严嵩父子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他的慷慨正义却触怒了嘉靖皇帝。沈炼不但当场受到呵斥,还被廷杖数十,贬至保安州为民。
沈炼携妻挈子去保安(今河北涿鹿)五年多,虽沦落草野,而发愤抗疏之心犹耿耿不能忘焉。保安系边境地区,当时保安州所属的宣大(宣府镇、大同镇)总督为严嵩干儿子杨顺。他谎报战绩,放纵士兵杀良献首冒功请赏,沈炼获悉在杨顺的庆功宴上献诗一首:“杀良献首古来无,解道功成万骨枯。白草黄沙风雨狂,冤魂多少觅头颅”。杨顺忌恨不已。在保安,沈炼还以李林甫、秦桧、严嵩的像作靶,让人日日练射,这使严氏更加刻骨切齿,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遂密令杨顺等杀害沈炼。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党被劾,严嵩削职,严世蕃处死,沈炼一案才得以昭雪。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7
level 12
year墨攻 楼主
方孝孺(1357-1402年),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村人,明代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870余人全部遇害。方孝孺刚直不阿,孤忠赴难,不屈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方孝孺传节选
先是,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渠得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执笔愤而疾书“燕贼篡位”四字之后,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8
level 9
明朝姓杨的都很牛逼啊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12
前后三杨,外加杨继盛,杨涟
2014年08月13日 03点08分
回复 year墨攻 :不止吧。还有杨一清和其他的吧?
2014年08月13日 07点08分
回复 燕丿赤霞 :是是
2014年08月13日 09点08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