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墨攻 year墨攻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申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39 发帖数: 3,420 关注贴吧数: 25
对越自卫反击战图片集锦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国官方称为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或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在民间被习惯称作对越自卫反击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则又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是指于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布胜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进入八十年代后两国继续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 通过十年边境战争,中国打击了越南自越战胜利后膨胀的信心,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同时促进了东南亚的和平局面,并为柬埔寨问题的最终解决打开了道路。对越南方面来说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国力遭到了长期消耗和破坏,最终不得不改弦更张。1979年,中国军队在撤退回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并沿途破坏了越北地区的军政设施、公路、铁路、矿山。
法兰西最后的荣光——奠边府之战 奠边府战役Dien Bien Phu,Battle of,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1953 年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12月,越军解放莱州后,先后集结4 个步兵师(欠1团),1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4万余人,从南、北合围奠边府,然后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攻击。战役从1954年3月19日~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俘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 ,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作战方式是对集团据点群的阵地攻坚战,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作战地区是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很差,运输补给困难。虽然人民军经历多年作战,但攻打敌坚固设防的集团据点群还是第一次。作战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战斗激烈,伤亡较大,生活艰苦,对部队士气影响较大。但由于进行了强有力的战役政治工作,因而保证了作战决心的贯彻和战役的彻底胜利。
北伐檄文 北伐檄 朱升(朱元璋发布)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征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丐,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德国轨道炮发展小史 铁道炮的兴起   铁道炮是指由铁道机车运输、在轨道上发射的火炮。据美国人说,在美国国内战争期间,尤其是在 夺取彼得斯堡时,动用过铁道炮。但那时的铁道炮不是专门制造的,只不过是将普通的野战火炮装在铁道平板车上而已,谈不上是真正的铁道炮。   19世纪末,法国人最先提出了铁道炮的设想,而丹麦则将铁道炮作为机动的海岸炮使用。直到一战,铁道炮才盛行开来。在一战期间,火炮是主要的武器装备,有50%的战斗有火炮参与,作战双方往往又以阵地战和沟堑战为主。当时欧洲的铁路已很发达,各国将铁道铺到了前线,这样一来,军队就可以将重型火炮通过铁道运送至前线,甚至运到敌人的纵深地带。况且各国有不少现成的口径达406毫米的老式舰炮,可以较容易地改造成铁道炮。   此外,法国还有不少要塞炮,这些要塞炮没有反后坐装置,不能吸收后坐力,要将它们进行现代化改装需费很大功夫,于是将其直接装在简单的箱形钢结构上,然后一起安装在铁道车上。运抵发射阵地后,再将火炮从铁道车上卸下,靠在铁轨上。发射时,整个后坐力通过炮架并沿铁轨将火炮向后推动几英尺。发射几发后,再将火炮装在轮式车上,向前移到原来的发射位置上。以后的铁道炮则有了专用炮架,身管和炮架一起装载在火车上。
埃本-埃美尔要塞战役 埃本-埃美尔要塞战役是发生在1940年5月10日至11日比利时和德国之间的一场战役,是荷兰战役、比利时战役和黄色方案等德国入侵低地国家和法国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德军空降猎兵的任务是攻击和占领埃本-埃美尔要塞,这是比利时一座负责守卫阿尔伯特运河重要桥梁的要塞,德军意图利用这些桥梁以攻入比利时。当一部分空降猎兵攻击该要塞和使其守军和内里的大炮丧失作战能力,同时其它部队攻占在运河上的3座桥梁。由于要塞失守,空降部队被命令保护这些桥梁以应付比利时的反击,直到他们与德国第18军团的地面部队会合。 该战役对德军来说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空降部队通过使用滑翔机降落在要塞顶部和使用炸药和火焰喷射器瘫痪在要塞外的守军。德军空降部队然后进入要塞,杀死了一定数量的守军和控制要塞在低层的其余部分。同时,其余的德军突击队降落在运河附近的3座桥梁、摧毁了数座碉堡和防御阵地,并击败了守卫桥梁的比利时部队,俘虏守军,并控制要塞和桥梁。在行动中空降部队伤亡惨重,但成功坚守桥梁至德军地面部队抵达,以协助空降部队再度攻击及迫使其余守军投降。随后,德军能够利用在运河上的这3座桥梁绕过比利时军的防御阵地向比利时内陆推进,以便支援主力部队对该国的入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