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船的传说
沧州葫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葫芦,又名鲍、瓤、壶等。远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发掘出葫芦及其种子,这说明我国是葫芦的发源地。过去我曾在河南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一部明代《 琼州黎民图册》 中,看到有一幅过河图,图中在两山之间,流淌着一条大河,两岸树木林立,河水急湍而下,水域中有一位男子正撑竹筏过河,对面有一男子,腋下挟着一个凹腰葫芦,游水而来:图侧有一段文字说明:“黎中溪水最多,每遇大流急势艰徒涉,黎人往来山际辄用绝大壶芦,带于身间。至于溪流涨处,则双手抱之,浮水而过,虽然泅者不能如其跑捷,亦有于山中取竹来作一捆,藉其浮势夹掣而渡者。”这种过河方法,就是以葫芦为浮具的。葫芦是一种人工栽培植物,体积大小可由人调控,空心、轻巧、结实、防水,可以增加人体的浮力,只要稍加击水作用,就可渡江过河。做葫芦舟的这种葫芦,是有柄的圆型葫芦,每个很大,小者高为40厘米,大者高至60 厘米,腹径一般在30 至50 厘米之间,通常将顶端削去,留一开口,讲究的还要安置一盖,并在葫芦周身套编若干藤条,其作用有二:一是保护葫芦不受碰撞;二是便于在水中抱握。过河时,人们把衣服脱下后,通常是塞到葫芦的囊中,盖上盖,然后抱着葫芦游渡,抵达彼岸后,再取出衣服,着装后再背着葫芦赶路。
2014年08月09日 03点08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