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葫芦园 沧州葫芦园
关注数: 142 粉丝数: 158 发帖数: 779 关注贴吧数: 39
浅谈葫芦文化的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 中华优秀的葫芦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承载着历史赋予的重托,它给人类做了巨大贡献。 葫芦文化自古以来就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葫芦是一吉祥植物,又称“福禄”。我国古代因为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福禄”,加之其特殊的体质,美妙之色泽,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亚腰葫芦在外型上看是由两个球体组成,象征着和谐美满,寓意着夫妻互敬互爱。因此,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近代,(1973)在浙江余姚河姆度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葫芦子,从中可以断定我国种植葫芦的历史可以追述到七千年左右。而且,在古代早期甲骨文中的“壶”字就是依照葫芦的外形而创造的。 先民用葫芦作水浆容器之证,其后虽以陶、铜等各种物质为之,但一直是以葫芦形状体做依托,演变形成了各种器皿在人们的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各种用葫芦做成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比如:长柄者,可做喷壶,可做农耕播种器及香油作坊瓢油器等。亚腰者,可盛药饵,可做成水壶、酒具随身携带等。此外葫芦古时称匏,实为八音之一,自古即用作笙、芋、葫芦丝等乐器,至今苗族仍广泛使用。所谓:“裁匏成轮,车床旋转,为治玉、抛光不可或缺之工具;其功更莫大于系以涉水,所谓:’中河失船、一壶千金’”。 葫芦的使用价值也很高,食其有益民生,大者可煮作素羹,可与肉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苦者可治病,使人受益。 随着历史时间的推移至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宫廷研究出葫芦器,作品精美、工艺繁琐、技术含量之高、难度之大,实属史无前例,以致为皇家所喜爱之精品,作为国礼之器,流传存世。为我国工艺葫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清末以后宫廷葫芦文化艺术出现了文化断层,官模葫芦基本已失传,只有一些零散在民间的虫具葫芦。比如有代表性的“三河刘”等一直还在民间盛行。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富裕了,京、津、冀、鲁、甘等地区出现了一批有志青年和民间葫芦艺术爱好者,由业余研究转成正式管理。我就那时候开始将葫芦种植在自己的口粮地里,自搭窝棚,长期吃住在地里,从失败里摸索经验。有幸的是我得到了一本王世襄老师撰写的《中国葫芦》一书,王老师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葫芦文化的历史、发展、与传承,及大量珍贵的清代范制葫芦器的作品照片,使我从中汲取了大量知识,才感到前期投入的太无知,想法太幼稚。后来我历经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从种植入手在葫芦上研究烙画,压花,压烙结合艺术技法里有了一点点成绩,传承和发扬并且创新了葫芦烙画艺术,受到了艺术家们的肯定。 我有幸得到王世襄老师珍贵的书籍,如获至宝。曾立下誓言: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把葫芦文化传承下去。王世襄老师书中提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起来,宣传葫芦文化。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为我国葫芦文化增光添彩。”以后与海外的协会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能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学会固然好。但现在时机还不成熟。可以在某省、某市能先办地方学会。以后再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发展成全国性学会。也希望更多的葫芦艺术家和葫芦艺术爱好者支持和参与。创新出更多更好的葫芦工艺,和创作出更多的葫芦艺术品。使葫芦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进而升华到高雅的艺术殿堂。 通过大家的努力,葫芦文化一定会成为国粹艺术,而跨东海、越南洋、飞西欧、上俄疆!注 部分文字采用王世襄老师的中国葫芦一书的文字和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经历 2014年6月13日保秋草稿与悬匏书屋。
葫芦船的传说 葫芦,又名鲍、瓤、壶等。远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发掘出葫芦及其种子,这说明我国是葫芦的发源地。过去我曾在河南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一部明代《 琼州黎民图册》 中,看到有一幅过河图,图中在两山之间,流淌着一条大河,两岸树木林立,河水急湍而下,水域中有一位男子正撑竹筏过河,对面有一男子,腋下挟着一个凹腰葫芦,游水而来:图侧有一段文字说明:“黎中溪水最多,每遇大流急势艰徒涉,黎人往来山际辄用绝大壶芦,带于身间。至于溪流涨处,则双手抱之,浮水而过,虽然泅者不能如其跑捷,亦有于山中取竹来作一捆,藉其浮势夹掣而渡者。”这种过河方法,就是以葫芦为浮具的。葫芦是一种人工栽培植物,体积大小可由人调控,空心、轻巧、结实、防水,可以增加人体的浮力,只要稍加击水作用,就可渡江过河。做葫芦舟的这种葫芦,是有柄的圆型葫芦,每个很大,小者高为40厘米,大者高至60 厘米,腹径一般在30 至50 厘米之间,通常将顶端削去,留一开口,讲究的还要安置一盖,并在葫芦周身套编若干藤条,其作用有二:一是保护葫芦不受碰撞;二是便于在水中抱握。过河时,人们把衣服脱下后,通常是塞到葫芦的囊中,盖上盖,然后抱着葫芦游渡,抵达彼岸后,再取出衣服,着装后再背着葫芦赶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