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这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虽不是徐力弑母般的惨烈,却也让人扼腕叹息,因为这发生在一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孩子身上,“我就是要让妈妈伤心!”出自于一个孩童之口,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也值得我们去深思与反省。我不是什么心理专家,我只能谈谈我的直觉。首先,让我们闭上还没有开始指责的嘴巴,因为这是一颗受伤的心灵,也是一颗封闭的心灵。这样做或许也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表现。毕竟,他没有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哪怕干了,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他来自一个离异的家庭,这是他的不幸,而他又是“中国式离婚”的产物,这更是他的不幸。国外,离婚是一段痛苦生活的结束,而国内,则是另一段更加痛苦生活的开始,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而相互间的仇视便加倍地在子女身上体现,这样夹在感情旋涡中的孩子,他得到的不是双倍的爱,而是双倍的恨,双倍的痛。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了,已经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所以,我擅自以为,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这样做,或许,他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从内心的深处,他更渴望着别人对他的关注。这就叫“口是心非”吧,而这倨傲不逊的言语中也带着丝丝的酸楚。我也不是什么教育专家,所以我也只能谈谈我的感想。我们是老师,就是这样的孩子的老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有首歌唱道:“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对这样的小孩,我拿什么来振救你?我们应该庆幸,庆幸他还没有完全关上他的心门。因为至少他说“我就是要让妈妈伤心!”而不是说“那个女人”“那个人”,可见妈妈在他心目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而且,还应该庆幸他在对我们开口说话,有道是“哀莫过于心死。”如果他用沉默来对抗这个世界,那个时候,他已经完全关上了心门,而往往悲剧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所以,给予心灵上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一位母亲,在女儿失足犯罪入狱的时候,不是指责怒骂,而是毅然辞去了教师的工作,在监狱外苦守三年,每天写信给予女儿心灵上的支持。后来,她写下了与本文同名的一本书来讲述她们的故事。在一颗孤独的心灵没有归巢的感觉时,慢慢地陪着他走,无须更多的语言,陪伴他走过心灵的沼泽,或许,你的鼓励的目光,你默默陪伴的身影,会扶他度过这一段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而走过去,前面就是一片蓝天。老师要做的,仅此而已!我更不是什么社会学家,所以我也只能呼吁。而这既不是什么振臂高呼,也不是什么大声疾呼,这只是蜉蝣撼树般的尖细叫声,但是我呼吁!我呼吁:让我们关心这种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包括其他特殊家庭的孩子(很多人喜欢这么说),但是,千万不要把他们当作特殊的学生来看待。其实,你只要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来看待,而这也许是他最需要的。但往往是我们的不正常,不正常的眼光,不正常的言语,不正常的态度,让孩子感到了不正常。可笑的是,我们还堂而皇之冠以“怜悯、同情、关注”等等字眼。而这恰恰是他们不愿接受的。因为人最需要的平等,只有平等才让他感到自尊。而当你把他这最后的自尊的外衣剥下的时候,你还能要求他会说出什么理性的话来吗?我有一个朋友,她的婚姻也出现了类似的危机,但是在这场风雨之后,她却过得很好,儿子也成才了。她就曾这样说过:“在最艰难的时候,我告诉我的亲戚朋友,我们活得很好!我们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也不缺乏色彩,我们就是我们,千万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我们。”这个孩子应该庆幸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因为是她守侯着孩子的尊严与灵魂。但又有几个孩子有这样的幸运呢?孩子是脆弱的,心灵更是需要心的呵护,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够做一位守护幼小心灵的天使。
2005年08月15日 07点08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