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漂海录》流芳五百年,崔溥“登陆点”始在三门县
地理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被誉为“东方马可波罗”的韩国崔溥《漂海录》登陆点,近日成为38国驻华使节访问台州的一个热点,大韩民国驻沪总领事朴相起一行访问三门县,寻找明朝崔溥祖迹。据三门县政府外事办主任林海金介绍:“经中方考证韩方认定:崔溥‘登陆点’始在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牛头洋。”   崔溥(1454—1504)字渊渊,号锦南,明朝朝鲜全罗道罗州(即今韩国务安郡)人,24岁中进士第三名,29岁中文科乙科第一名,1487年任朝鲜弘文馆副校理(五品官员),奉王命赴济州岛执行公务。明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初三,因其父去世渡海返家奔丧,与同船的从吏、护军、仆人、水手等42人,不幸遭风暴袭击。崔溥等在海上漂流14天,依靠“或细嚼干米,掬其溲溺以饮”维持一线生命,最后漂至“大唐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界”(1940年三门建县前分别属于宁海、临海两市、县)。   崔溥一行登陆之初被疑为倭寇,后送“桃渚所”经审查排除嫌疑,即受到中国官员和老百姓的礼遇和护送,自台州走陆路至杭州,由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行水路至北京,再由北京走陆路至鸭绿江,返回故国。崔溥在中国经留4个半月,行程4000余公里,回国后用流畅的汉文、以日记体叙写这一南北经历,为朝鲜国王提供“内参报告”,全书约5.4万余字(不包括标点),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中韩友谊关系及中国明朝海防、政制、司法、运河、城市、地志、民俗的重要历史文献,被称:“摹写中原之巨笔”。   由于崔溥《漂海录》集中反映了生与死、忠与孝、公与私、情与义、利他与利已、人格与国格等人生重大问题,引起历代读者思考与共鸣,在朝鲜朝一代曾先后于1571年、1573年、1676年、1724年、1896年多次重版再印。1769年日本清田君锦把《漂海录》译成日文,改名《唐土行程记》。1965年美国John Meskill将《漂海录》译成英文《锦南漂海录译注》。1979年,崔溥后裔崔基泓将汉文《漂海录》译成本国文字。由于《漂海录》批评了当时宦官制度、嘲讽皇帝祭孔的虚伪,被明皇朝视为“异化”、难以进入中国,导致这本以汉文撰写的《漂海录》在中国却长期鲜为人知。1992年经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比勘点注,崔溥《漂海录》点评本才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崔溥《漂海录》成为传递中韩友谊的历史媒介。1993年11月20日,韩国全罗南道与浙江省建立友好关系。1994年6月韩国务安郡议长奇老玉一行13人访问三门。2002年7月,崔溥后裔108名代表来三门湾寻找祖迹。2002年9月务安郡与台州市缔结友好关系。   由于《漂海录》所记叙的一些地名,历经500年的沧海桑田,崔溥的登陆点及线路曾引起三门湾的三门、宁海、临海等县、市外事及地志研究人员探索。三门县外事办及县志办金贤德等研究人员,首先根据《漂海录》中正月十六日至二十四日记载,对书中崔溥登陆之初所提到的东“泊于牛头外洋”、南递送 “到桃渚所”、后北返“至健跳所”这段线路进行多次实地踏勘,发现“西里堂”、“仙岩”、“浦峰”、“山场”等地名至今三门仍在延用,书中提到的“晓,过穿岩里。里西有山,戴石壁屹立,穹隆有大窦洞,望如虹门,” 至今仍然巍然屹立在穿岩山上。   “谈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中国,而可与此媲美的《漂海录》在中国却知之甚少,这一点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与马克波罗的‘东方见闻录’相比,韩国人用汉字写成的《漂海录》更加丰富而出色地介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 12月1日在台州“与世界握手”论坛上,哈佛大学毕业的韩国驻上海总领事朴相起讲述崔溥故事时,这样评论《漂海录》,引起了与会的38国驻华使节的共鸣。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也曾这样评论道:“立身行事无不依从儒家思想的崔溥,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仅饱学而且精通。这是马可波罗等人所难望其项背的。   12月2日,在三门县副县长王大林和县政府外事办主任林海金全程陪同下,朴相起总领事一行沿着崔溥的祖迹,经过桃渚、山场、仙岩、西里、沿赤,登上牛头山,眺望牛头洋,为《漂海录》详细精湛的记录而感叹不已,也为台州三门壮丽秀美的山川而陶醉,在仙岩、穿岩、健跳大桥等标志性地点留下合影,在崔溥漂流事迹碑前认真探究崔溥在三门的足迹。在琴江山庄他对三门县崔溥“登陆点”研究成果表示满意,说:“韩国学术界也认定:崔溥‘登陆点’始在浙江省三门县沿赤乡牛头洋!”并愉快接受三门县县长谢再兴赠送的象征着中韩友谊的水晶“漂流船” . 
2008年01月23日 03点01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