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vel 13
       
      
	
	
	  张曼菱(1948-),女,汉族。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代表作品《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涛声入梦》。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到天津作家协会做专业创作。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时轰动京华,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饮誉海内外,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成为一代人心灵的丰碑。
(本文是2014年3月29日张曼菱在北京大学的讲座实录,张曼菱先生犀利独到,观点极具穿透力,充满疑、断、舍、离、立的精神,值得您耐心读完。因篇幅所限,有所删节)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1
	
       
     
    
    
      
	 
	
	level 13
       
      
	
	
	  同学们,感谢你们来听讲座。今天天气好,又是周末,我想很多同学应该是外出了。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着和认真着。我忽然改变了主意,我不想讲那些故事啦,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离你们实在是太远了。
我说的远,不是时代和时间的远,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远。
你们坐在这里,号称是北大学子,然而,你们离当年的北大学子,西南联大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和远。所以,这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实际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穿越战火,悲歌向前,读书救国。他们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精英。而你们,虽然头顶名校桂冠,你们只是“被动成长”和“成功压抑”的产物。
我今天如果讲故事,对我很容易,可以煌煌万言,因为我已经写出了几本书,还做了纪录片。而听故事,对你们也不难。你们都是考试冠军,否则进不了北大。你们会把这些故事当作“知识”与历史一样,转眼就背得烂熟。
然而那又能怎么样?
你们又多了一种死的知识,如此而已。然后你们知道我是西南联大方面的专家。如此而已。
你们是我的师弟师妹,我们有血浓于水的一脉相承的校园情。我们,不该是一只大木桶和一只小木桶的关系。就是说,我把我的知识倒一些给你;而是我要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也想从我这儿明白一些迷茫的问题。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3
	
       
     
    
    
      
	 
	
	level 13
       
      
	
	
	  我们之间是生命的呼吸和延续,校园精神的传递的关系。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4
	
       
     
    
    
      
	 
	
	level 13
       
      
	
	
	  此来北大,我的初衷是要打动你们,打动你们的思想。而不是又增加一点你们的积累,你们的“知识包袱”。
所以我决定不讲故事啦,我要讲一点我的思想。这些思想并不系统,但是鲜活,现实,能够触动你们,能够触动社会。
我从来认为,那些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之类,是最没有用处的,有用的只是细节,具体的环节。这在哲学上是有一派的。
用几个观点,来传播我给你们讲的思想,我不管它能不能形成“系统理论”,我相信它能进入你们的灵魂。因为它是没有人对你们讲过的。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5
	
       
     
    
    
      
	 
	
	level 13
       
      
	
	
	  一 压抑的胜利
你们坐在这里,你们考入了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就是精英。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种因素,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那么有力量,那么有积极意义的。
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
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是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进了北大。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6
	
       
     
    
    
      
	 
	
	level 13
       
      
	
	
	  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你们赢了吗?
不,赢的是你们的老师和家长,而你们是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7
	
       
     
    
    
      
	 
	
	level 13
       
      
	
	
	  你们这些高分的宠儿,比起你们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美丽,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外的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恰恰是能够使你们的人生可能幸福和成功的要素。可是为了高分,你们都把它付出了,都把它牺牲了,你们屈从于老师和家长的苛刻要求,拼命压抑自己,才得到了这个结果,考上大学,并且是北大。
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也许他们更多地保留了自己,保留了选择,保留了活力与美丽,他们的人生会可能比你们更加成功和幸福。因为他们保留了更多的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热情,更多的个性。
我观察到,情商较高的孩子反抗这种压抑最多,而情商其实决定人的成功人生。
这就是为什么在北大这类的名校里近年来会发生所谓精英学生自杀的事件。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8
	
       
     
    
    
      
	 
	
	level 13
       
      
	
	
	  因为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是成功的必要,当作是人生正面的经验,误以为就这样被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这是一个太大的谬误。
这种对人生和事业理解和开始的谬误,必须停止!
你们必须重新评估自己考上北大这件事情,必须重新总结自己为什么能上北大这个消极的经验。
我们国家的教育制度正在改变中。你们曾经搭上的那班考试车高分车,也在发生变化,在发生一种宽容的合理的具有多种选择性的变化。
你们是过去消极考试的产物,如果不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调动生命的真正活力,那么一条路走下去,你们死定了!
有个叫坎贝尔的人说过:“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
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对我说过:西南联大的学生,不是一个模子出来的。每个人都像一粒种子一样,而教育是配合这个学生的个性来实施的。
可你们却是被压成了“一个模子出来的”,你们的样子不是你们所选择的。对于你们而言,选择太有限,可能是选择一个发夹,一件名牌衣服这样的无价值无意义的选择罢了。
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不”,更不敢说“我要”。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事情上撒娇,而却在大方向上完全服从的孩子。
这就是今天中国家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大失败。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10
	
       
     
    
    
      
	 
	
	level 13
       
      
	
	
	  你们没有真正自我的阅读,你们不知道天下与历史,你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和网络上的浮浅信息。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们一生没有选择和经历过真正的历险。
李政道中学毕业后,就遇上日本入侵。他一个人可以跋山涉水,从沦陷区来到云南,寻找他心目中的恩师,他一生学业的引路人。他曾经遭遇翻车,受伤,住院,然后他成功到达昆明。他在一个叫岗头村的昆明郊区,敲开了一间农家的房门。他未来的恩师吴大猷正在里面照料着自己生病的妻子。
李政道泰然经过了吴大猷的一道道物理题目,一次次地让吴大猷感到惊讶,最后震动和狂喜,第二天吴老师到西南联大的物理系就说:“各位,我发现了一个物理奇才。”
从此李政道受到吴老师和西南联大诸位名师的精心培养。
这样的道路,你们能走吗?
李政道正是在你们这样的年龄。无数的西南联大学子在战火中都进行了自我选择,他们选择了脱离沦陷区,为国读书,他们吃尽辛苦,长途跋涉,到达昆明去念书。
自我选择,经历艰辛危险去完成这个选择。
你们能做到吗?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12
	
	
	  
	  
	     
	    
	      
	      
		有朝一日战争始,又是一代好男儿
	      
	      2014年06月25日 20点06分
	     
	   
	  
	 
	
       
     
    
    
      
	 
	
	level 13
       
      
	
	
	  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年吴大猷并不是很满意朱光亚的,不像对李政道那样满意,吴自己在书中说,是勉强挑上的。朱光亚也明确对我说过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挑上了?没有讲。
我以为这是师徒之情。朱光亚说,当年他时常到吴老师家去,有时候买一点肉,在老师家听课,一起做了吃饭。师母病了,也是朱光亚背负着去医院。梅贻琦校长派了小车,可是那种村道小车进不去,必须背一段路。
我想是这个忠厚的学生打动了吴老师吧。
朱光亚后来在中国的核武器建设中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
再说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有一个著名的三人小团伙叫“三剑客”。这是物理系的三个最优质的学生,杨振宁、张守廉、黄昆。这三人后来都是世界物理学界的著名大师。黄昆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他们三人成天讨论不休。从茶馆,到马路上,深夜甚至几乎遇到“打闷棍”的拦路抢劫者。他们三人在昆华中学任教,分一个教师的职位,勤工俭学。所以一直争论到昆华中学给他们的宿舍里,
躺下了。又爬起来点蜡烛,照书,翻出来,那几条,那几句话,继续争论。
而别人在茶馆里可以谈恋爱,可以睡觉、聊天,也可以闹革命。总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剑客”的故事,杨振宁自己也反复讲,他的意思是说,和同学成为对手,争论中学习,所得甚至超过老师所给予的。
中国古人讲“同气相投”,讲“物以类聚”。我希望你们在大学里组建自己的“三剑客”,得到学习和追求的伙伴。培养自己的小环境。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17
	
       
     
    
    
      
	 
	
	level 13
       
      
	
	
	  而我父亲说过,从前他们班上的阔人子弟出去,回来后我父亲专门去看他,原来只学会了穿西装打领带吃西餐。于是我父亲说:“一头牛,游遍了五大洲,它还是一头牛。”
而现在中国大陆普遍的送孩子出去,往往是耗尽家中资产,进入欧美的一个野鸡学校,一去别无选择。这那叫留学?有点像是“偷渡”嘛。
如果是这个样子的留学,我劝你们不要去。有本事你们自己在网上找好的学校,报考,申请奖学金。
要上就上一所好大学。去野鸡大学,不如去打工。别坑父母,坑自己了。
五 让生命冲破牢笼
来之前师弟张颐武和我通了下电话。他说:“师姐,你已经成为北大的一个传说,你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个性,现在的学生没有了。”
在这本《北大回忆》中,我写了几个自己的小段子。跳楼,寸头,小皮帽,唱歌。
刚才远东提到我们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那一幕。
有位同学希望我讲一下当年北大校园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北大回忆》中我已经写了,就在第三章的最末一节: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请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看一看。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19
	
       
     
    
    
      
	 
	
	level 13
       
      
	
	
	  那天晚上,北大人自己救了自己,可以说是更新了一个时代。我有幸成为现场的指挥者,也是时势所造。
为什么当年北大能够发生那样宏伟的场面,提出那样打响一个时代的口号?为什么我会登场成为指挥?
我想,那是因为我们那一代人占有一个精神的优势,就是我们作为北大学子,是当然的先驱,我们必须要创造一点什么,贡献一点什么。
《北大回忆》中有一节叫“小段子”。里面讲的是我上大学时候的一些小事情,什么剪寸头啦,戴皮帽啦,从教室的楼上跳下,躺在草地上唱歌,等等。这些事情在当时被我同班同学很看不惯。恰恰我同班的同学与我的个性冲突最大。现在当然大家早就释然了。回忆这些小事,是想提醒人们,对个性的尊重与坚持,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
我坚持了,我认为自己是有一点精神的优势的。我们这一代人学过的语录中,有一条永远也不过时。这就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那代人是讲真理的,追求真理,为真理而斗争。虽然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理。但这种追求精神是可贵的。跌倒了又爬起来。所以,我们曲折的人生是不虚度的。
而你们缺乏个性,缺乏精神的优势,缺乏这种对真理的向往与追求。
不讲创造社会的格局,即使是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有这种优势和精神。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执著,要特立独行。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我看现在到处标榜的那些创新都不过是作秀。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请记住,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如果不能冲出中学时代划定的那种精神牢笼,赶快补救,那么你们要在人生中胜算很难,人生无趣,事业也不会丰收。
	
	2014年06月24日 11点06分
	20
	
       
     
    
    
      
	 
	
	level 11
       
      
	
	
	  学佛 吃素被我爸斥为 邪魔歪道,天天批斗, 说我不随大流
	
	2014年06月25日 00点06分
	25
	
	
	  
	  
	     
	    
	      
	      
		学佛不一定非得 吃素。心里清净了,吃什么都是大白菜。
	      
	      2014年06月25日 14点06分
	     
	   
	  
	  
	  
	 
	
       
     
    
    
      
	 
	
	level 11
       
      
	
	
	  和他谈谈 我的远大理想 谈谈我对人类的担忧 说我痴心妄想
	
	2014年06月25日 00点06分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