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诗人——屈原
天下之心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2
袁惟仁 楼主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楚国贵族。他在楚怀王初期官任“左徒”,积极主张改革政治,曾作《宪令》,要求变法图强。但是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等贵族的迫害,遂被怀王疏远,多次被流放。 屈原之失败与楚国之失败,在于张仪。 张仪,魏国人氏,早期曾苏秦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有极其高明的辩才。一次,张仪在楚相令尹那里赴宴饮酒。酒后,令尹发现自己身上佩戴的玉璧不见了,相府的幕客们都认为是张仪做的。他们说:“张仪此人,贫穷,品德也未必有多好。偷相国之玉璧的,必定是他!”于是众人捉住张仪,狠揍几百板。张仪硬是死活都不承认,大家无法,只好把他给放了。回到家里,张仪妻子叹气道:“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会遭到这般屈辱?”张仪对妻子说:“你看我舌头还在否?”妻子禁不住笑着回答:“舌头自然还在。”张仪道:“足矣。”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件事情,使得楚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得安生。 公元前333年,张仪入秦为客卿,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前322年他回到魏国做相,向魏王发表了如同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如同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的“卓越见解”。说服了魏哀公背弃“从约”与秦结盟,接着他又回秦为相。公元前313年,张仪使楚,诈楚怀王600里地,使楚与齐绝交。公元311年,张仪再次使楚,他收买靳尚和郑袖,使楚秦结盟。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怀着无限的悲愤,继而产生绝望,他写下《离骚》后,愤慨投入汨罗江(今湖南省东北部)而死。终其一生,与国共亡。 《离骚》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回顾了屈原的一生。 在文中,他先言明自己的世系、天赋、修养和抱负,回顾了自己辅佐怀王的革除弊政的过程以及受谗被逐的遭遇,表明自己绝对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他借与女须,重华的对话,总结历史国家盛衰的的经验教训,主张“举贤授能”,他以一种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来表明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后他因苦闷而求神问占卜,寻求出路倾诉了远游他放而眷恋故国的内心冲突,并以死来殉志。 屈原是真的诗人,诗人的感情特点他全部拥有,冲动、沮丧、泄气。诗人的政治也是注定没有好结果的,所以屈原被流放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事实,然而,屈原对于灭国却是有着无法言状的悲哀。绝望中,他用他整个生命熔铸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人生追求融汇成激越的精神力量,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闪耀伟大的人格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屈原用曲折传奇的一生来传承文化,使得《楚辞》成为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屈原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二十多篇,是用楚国方言和民间歌谣形式创作的新诗体,这类作品全部编入了《楚辞》。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005年08月13日 01点08分 1
level 2
袁惟仁 楼主
参考资料:史记,楚辞,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史大事记年
2005年08月13日 01点08分 2
level 7
此篇资料性很强,很详实。但是直到看到倒数第三段,“屈原是真的诗人,诗人的感情特点他全部拥有,冲动、沮丧、泄气。……”才感受到属于惟仁独特的流动的气韵。相比全文来说,有些情感张力不足。惟仁能这样冷静下来默默写帖,感觉是很少的。借问一下:当时的情感酝酿是不是不足?所以导致缺乏流动的气韵呢?
2005年08月13日 05点08分 3
level 1
千秋兄的咄咄逼人影响了惟仁君的才思,惟仁君心理上输了一回。洒泪两行......
2005年08月16日 14点08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