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太极_行者
楼主
作者 魏坤梁
【提示】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我对太极拳不用力的认识》发表于《精武》2010年第4期。本文从多角度论述证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的正确性,对现代太极拳界有成为主流趋势的对于“不用力”的质疑和否定进行了批驳,并论述了“不用力”是学练太极拳入门的标志和根本性的基础。
(一)太极拳“不用力”之提法与概念的历史
太极拳“不用力”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925年北平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微明先生所著的《太极拳术》一书的一篇题注为“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之《太极拳术十要》中。《太极拳术十要》中的大多数“要”的提法在当时的出版物与传抄本中都是首次出现的。近代此后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几乎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与留有这本书的痕迹。反映该书出版对当时太极拳向全国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书中的“十要”此后也一直被全国的太极拳传承者奉为座右经典,尤其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更是从当时开始就被当作是太极拳特征性、标志性的要领。
虽然太极拳之“不用力”是杨澄甫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但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的“柔而无刚”、“极柔软”,《杨氏老谱》中的“决不可失其绵软”、“外终柔软而迎敌”等等显然都已经包含了“不用力”;1935年首次公开的《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所载的李亦畲先生写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五字诀》中也有“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之言,反映“不用力”的概念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就已经出现并一直传承下来。当然,《五字诀》中所谓的“劲”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之“力”是同一个概念的。
“不用力”从1925年开始被当作是太极拳特征性、标志性要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近代所有太极拳家对“不用力”的一致推崇。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一书开篇在“张真人传”与“太极拳术源流”之后的第五页,就是《太极拳术十要》,可见陈微明先生对包括“不用力”之“十要”的推崇;尽管中国近代的太极拳家们没有与人生死搏斗的记载,但从一些老前辈的回忆文章中,杨澄甫、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等先生都有与人较技显露出令人耳目一新高超技艺的轶事,尤其是孙禄堂先生一生经历过上百次的较技实战,他们对“不用力”都是没有丝毫疑义的,他们的无数传人对“不用力”也都是没有丝毫疑义的。可见“不用力”是受到了近代众多太极拳家的实践检验与认同的。然而,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用意不用力”中的“不用力”开始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与批评,从已经出版的有的太极拳书籍和各类武术杂志中可以了解到质疑与批评“不用力”的不仅有练外家拳者,还有练太极拳者。
由于近代抗战前全国各地提倡国术强国期间,太极拳就以其他任何武术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全国走红,是全国各国术馆的必修之课;现代约六十年代开始,太极拳又是被国家尤其提倡作为健身运动项目的唯一的武术而一直受到优先的推广传播,因此,许多练外家拳者也学过某些太极拳套路,并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为所有武术的规律都是相同的出发,约于本世纪初,很多练外家拳者开始按照其自己的观点与经验审视评论太极拳,有些外家拳名家在著书立说与杂志文章中也热衷于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加以解释评述;由于太极拳的许多经典理论是一般武术所绝对不能接受与容忍的,于是在这些外家拳名家的著作中,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要么是被用外家拳的观点牵强附会地进行违反太极拳原理的解释,要么就是被诽谤批驳,如一本叫《拳经洞微》的书直言不讳地认为被所有太极拳传承者奉为经典的《王宗岳太极拳谱》是“由于对于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编造出来的”,因而是被不少人“至今对之不屑一顾”的。这些抨击首当其冲遭到嘲笑、挖苦、批评与否定的就是“不用力”,被认为是既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操作,是犯了武术的大忌。
对于练外家拳者否定“不用力”应该说是并不奇怪,也是不令人感到遗憾的。因为所谓“隔行如隔山”,许多事物虽然具有共性,然又是各具有特殊性的,往往共性还是存在于各自特殊性之中的。所谓没有吃过梨子怎么能够知道梨子的甜味与苹果的甜味不同呢?仅仅看到了画饼怎么就能够知道烧饼的滋味呢?太极拳的内涵属于本质,套路属于现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但现象又是不一定能够真实表现本质的。练外家拳者学了某些太极拳外在的套路就能够读懂古代太极拳的经典拳谱了,那就如同没有学过英语的中国人模仿了几句英语就能够听懂和解释全部英语了。然而,令人感到奇怪与遗憾的是现在也有数量很多的太极拳锻炼者与传承者对于太极拳的“不用力”不理解。约上世纪末开始,从一些武术书籍与杂志中可以经常见到有的太极拳锻炼者与传承者提出要对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进行重新的疏理与认识,尤其是对于“不用力”,不断有太极拳锻炼者提出质疑与批评;甚至其中还有当代的太极拳名家、名师,比如名家、名师中有说:“‘不用力’这句话是有语病的,是不符合力学的,如果不用力,站立也是不可能的”;有说:“‘不用力’是矫枉过正;‘不用力’不是说一点不用力,是指尽量少用力,是指不用多余的力、不用过头的力、不用无谓的力而已”;有说:“‘不用力’是对高境界而言的,初学者未必适合”等等。显然,其说“有语病”与“不符合力学”的意思就是“不用力”是“不可能”的,其实就是否定“不用力”;其说“并不是说一点不用力”与“矫枉过正”等的意思就是“不用过头的力”,也是将“不用力”否定了;其说“‘不用力’是对高境界而言”的意思就是初、中阶段的学练者是无需“不用力”的,这不过是认为绝大多数太极拳锻炼者无需“不用力”的遁词而已。虽然上述各种措词不同,弦外之音都是否定“不用力”。这种既称为太极拳的锻炼者、传承者和名家、名师,又否定“不用力”这一太极拳特征性、标志性的要领这种情况,不仅令人感到奇怪与遗憾,而且由于现代的信息畅通与交通便利,书刊发行可以遍及国内外、一些名家的讲课、授拳也遍及国内外,其影响恐怕不会亚于近代陈微明先生之《太极拳术》对于当时之太极拳。事实也确实如此,练外家拳者对“不用力”的直言批驳、一些太极拳名家对“不用力”的隐晦否定,使得许多太极拳锻炼者对“不用力”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太极拳界清一色地奉“不用力”为无可怀疑之经典的现象已经消失,许多练太极拳者和太极拳传承者不再信奉“不用力”了。如现在公园里随处可见的、目的在于健身、播放着伴奏音乐的太极拳锻炼者绝大多数对于所谓“不用力”是不以为然的;热衷于竞技推手、讲究技击的太极拳锻炼者中也有许多人认为太极拳“不用力”是不可能的。
2014年05月25日 09点05分
1
【提示】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我对太极拳不用力的认识》发表于《精武》2010年第4期。本文从多角度论述证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的正确性,对现代太极拳界有成为主流趋势的对于“不用力”的质疑和否定进行了批驳,并论述了“不用力”是学练太极拳入门的标志和根本性的基础。
(一)太极拳“不用力”之提法与概念的历史
太极拳“不用力”的说法,最早出现于1925年北平中华书局出版的陈微明先生所著的《太极拳术》一书的一篇题注为“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之《太极拳术十要》中。《太极拳术十要》中的大多数“要”的提法在当时的出版物与传抄本中都是首次出现的。近代此后出版的太极拳著作几乎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与留有这本书的痕迹。反映该书出版对当时太极拳向全国的传播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书中的“十要”此后也一直被全国的太极拳传承者奉为座右经典,尤其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更是从当时开始就被当作是太极拳特征性、标志性的要领。
虽然太极拳之“不用力”是杨澄甫先生最早提出来的。但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的“柔而无刚”、“极柔软”,《杨氏老谱》中的“决不可失其绵软”、“外终柔软而迎敌”等等显然都已经包含了“不用力”;1935年首次公开的《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所载的李亦畲先生写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五字诀》中也有“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之言,反映“不用力”的概念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就已经出现并一直传承下来。当然,《五字诀》中所谓的“劲”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用力”之“力”是同一个概念的。
“不用力”从1925年开始被当作是太极拳特征性、标志性要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近代所有太极拳家对“不用力”的一致推崇。陈微明先生的《太极拳术》一书开篇在“张真人传”与“太极拳术源流”之后的第五页,就是《太极拳术十要》,可见陈微明先生对包括“不用力”之“十要”的推崇;尽管中国近代的太极拳家们没有与人生死搏斗的记载,但从一些老前辈的回忆文章中,杨澄甫、牛春明、田兆麟、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等先生都有与人较技显露出令人耳目一新高超技艺的轶事,尤其是孙禄堂先生一生经历过上百次的较技实战,他们对“不用力”都是没有丝毫疑义的,他们的无数传人对“不用力”也都是没有丝毫疑义的。可见“不用力”是受到了近代众多太极拳家的实践检验与认同的。然而,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用意不用力”中的“不用力”开始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与批评,从已经出版的有的太极拳书籍和各类武术杂志中可以了解到质疑与批评“不用力”的不仅有练外家拳者,还有练太极拳者。
由于近代抗战前全国各地提倡国术强国期间,太极拳就以其他任何武术都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全国走红,是全国各国术馆的必修之课;现代约六十年代开始,太极拳又是被国家尤其提倡作为健身运动项目的唯一的武术而一直受到优先的推广传播,因此,许多练外家拳者也学过某些太极拳套路,并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为所有武术的规律都是相同的出发,约于本世纪初,很多练外家拳者开始按照其自己的观点与经验审视评论太极拳,有些外家拳名家在著书立说与杂志文章中也热衷于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加以解释评述;由于太极拳的许多经典理论是一般武术所绝对不能接受与容忍的,于是在这些外家拳名家的著作中,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要么是被用外家拳的观点牵强附会地进行违反太极拳原理的解释,要么就是被诽谤批驳,如一本叫《拳经洞微》的书直言不讳地认为被所有太极拳传承者奉为经典的《王宗岳太极拳谱》是“由于对于武术知识的欠缺与无知,故而编造出来的”,因而是被不少人“至今对之不屑一顾”的。这些抨击首当其冲遭到嘲笑、挖苦、批评与否定的就是“不用力”,被认为是既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操作,是犯了武术的大忌。
对于练外家拳者否定“不用力”应该说是并不奇怪,也是不令人感到遗憾的。因为所谓“隔行如隔山”,许多事物虽然具有共性,然又是各具有特殊性的,往往共性还是存在于各自特殊性之中的。所谓没有吃过梨子怎么能够知道梨子的甜味与苹果的甜味不同呢?仅仅看到了画饼怎么就能够知道烧饼的滋味呢?太极拳的内涵属于本质,套路属于现象,本质通过现象表现,但现象又是不一定能够真实表现本质的。练外家拳者学了某些太极拳外在的套路就能够读懂古代太极拳的经典拳谱了,那就如同没有学过英语的中国人模仿了几句英语就能够听懂和解释全部英语了。然而,令人感到奇怪与遗憾的是现在也有数量很多的太极拳锻炼者与传承者对于太极拳的“不用力”不理解。约上世纪末开始,从一些武术书籍与杂志中可以经常见到有的太极拳锻炼者与传承者提出要对太极拳的传统理论进行重新的疏理与认识,尤其是对于“不用力”,不断有太极拳锻炼者提出质疑与批评;甚至其中还有当代的太极拳名家、名师,比如名家、名师中有说:“‘不用力’这句话是有语病的,是不符合力学的,如果不用力,站立也是不可能的”;有说:“‘不用力’是矫枉过正;‘不用力’不是说一点不用力,是指尽量少用力,是指不用多余的力、不用过头的力、不用无谓的力而已”;有说:“‘不用力’是对高境界而言的,初学者未必适合”等等。显然,其说“有语病”与“不符合力学”的意思就是“不用力”是“不可能”的,其实就是否定“不用力”;其说“并不是说一点不用力”与“矫枉过正”等的意思就是“不用过头的力”,也是将“不用力”否定了;其说“‘不用力’是对高境界而言”的意思就是初、中阶段的学练者是无需“不用力”的,这不过是认为绝大多数太极拳锻炼者无需“不用力”的遁词而已。虽然上述各种措词不同,弦外之音都是否定“不用力”。这种既称为太极拳的锻炼者、传承者和名家、名师,又否定“不用力”这一太极拳特征性、标志性的要领这种情况,不仅令人感到奇怪与遗憾,而且由于现代的信息畅通与交通便利,书刊发行可以遍及国内外、一些名家的讲课、授拳也遍及国内外,其影响恐怕不会亚于近代陈微明先生之《太极拳术》对于当时之太极拳。事实也确实如此,练外家拳者对“不用力”的直言批驳、一些太极拳名家对“不用力”的隐晦否定,使得许多太极拳锻炼者对“不用力”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太极拳界清一色地奉“不用力”为无可怀疑之经典的现象已经消失,许多练太极拳者和太极拳传承者不再信奉“不用力”了。如现在公园里随处可见的、目的在于健身、播放着伴奏音乐的太极拳锻炼者绝大多数对于所谓“不用力”是不以为然的;热衷于竞技推手、讲究技击的太极拳锻炼者中也有许多人认为太极拳“不用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