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傲雪青松老三届
楼主
【老三届练笔】——有朋友自远方来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马年的春季我的老同学和她的闺蜜结伴来云台山踏青游玩。自古道:“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按照古话所言我和老伴就筹划接风酒宴,提前去酒店定好座位,静等佳音。等待中我回想起了四十多年前那一幕幕
……
。
时光穿越来到上个世纪
60年代末,在河南省的息县的南部一块贫穷的土地上,来了一批郑州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当时我们六位男同学分到了周老楼村,我的同学
Q和
Z及其他四名女同学分到了邻村的张高头村。两村大概只有
500米的距离,在我们村就能清楚的听到她门村的鸡叫声,呼喊小孩的声音,真可谓鸡犬之声相闻啊!由于地理条件的优势我们两村知青的来往比其他村得要多一些。
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开始了分队、招工和招兵,几轮下来,我们村就剩下我个孤家寡人,她们村也仅剩她和
Q两个人。在那没有广播,没有时间计时的村子里寂寞是最大的恐惧,在寂寞的催生下,我和
Q、
Z三人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度过那一个个孤独、无助的日日夜夜、结伴往返于那千里之行的回家路,互相帮助、互相依存、在洁纯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每到春天散养在各家各户的耕牛就 要为全村的生计出力啦,可经过一个冬天的修养不但没健壮起来,反而弱不禁风,用村里人的话讲,此时的牛有三快:屁股比锥子快、脊背比刀子快、卧倒比站起来快,喂牛的草都喂了黑牛了(烧锅做饭),春耕大忙季节牲口都去犁地干活了,只好用人推磨磨面吃,以节省牛力。我也同村里人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推磨,可我天生的不能推磨,一转圈头就晕,抱着磨杆不敢松手,每次磨面就好像害了场大病
……
。
那是仲夏的一个晚上,朔月加阴天,天色格外的黑,
Q和
Z趁这夜幕背着磨好的面给我送,当走到接近我们村时
,Z掉进了水库刚挖好的放水沟里了,当村里人去喊我来,
Z的一条腿和身子在沟里,一条腿在沟沿上,我和
Q连忙用力小心的把他拉上来,
Z疼的坐在地上抱住脚,脚脖子很快肿的像面包,由于当时没有经验加上缺医少药,只能村上的土医生给针灸治疗,肿是消了,但给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现在的腿有些变形
……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时内心都会涌起难以忘怀的情感,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那个时期我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籍慰,更是有他们的帮助才使我渡过那个艰苦年代,令我终生难忘。
后来我们相继都参加了工作,天各一方,也都成家立业,一别就是
30多年
……
。
Z
是个成功的女人,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和一个和谐的家庭,虽然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曾遇到困难,但都被她得智慧所克服,有耕耘就有收获,在她老年的时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儿子创业成功、并且非常的孝顺,老两口生活无忧无虑,她成功了!是我们那一批知青中少有的成功者,令人羡慕和称赞。
滴滴——楼下的汽车喇叭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老伴打开窗户往下看,来啦!来啦!紧接着就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我赶忙把门打开迎接客人,随着上楼的脚步声只见几个肩背手提大包小包的人进来了,顿时桌子、地上放满了东西,肃然是“扶贫队”来了一样,寒暄之后认识了新朋友小
Z,她还给我带了礼物。
说笑声顿时充满了房间,盖住了电视的声音,增添了生机和阳光。···热闹一会儿,送走了老车夫两口子,就到了饭点儿,我和老伴儿要去饭店给她两人接风,但没有达到目的,在她两人的坚持下,一顿农家接风宴在说笑声中开始了,稀饭、构棒槌蒸菜加上几个时令小菜吃的津津有味,我和同学
Z还小酌了几杯。
虽然接风宴使我感到些许的“不舒服”,但听了我的建议她们俩住在了家里,这使我心里得到了一些平衡。第二天老伴陪他们去云台山游玩,我因伤病不能远行、在家担负起中午接送外孙女的任务。看到他们三人一连两天早出晚归的游玩和满脸笑容的照片,以及那种客如主归的样子,那么自然、随便,没有丝毫的拘束,买菜、做饭、洗涮如同在自己家一样,使我内疚的感觉释然了,仿佛回到了
40年前的情景
……
。
在老车夫的接送下,
Z和小
Z结束了踏青游玩之旅,相聚是短暂的,记忆是长久的,友谊是永存的,我们约定两年后再来相聚。
《相聚》
时光穿越四十年,
风雨历程友谊建。
新朋老友终生情,
相聚恨短来年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