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1
龍門1991
楼主
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 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 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 难之一部分工作。 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使须 使身体均整,筋内空灵, 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 互为,初愈微而神愈全, 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 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 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 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 感觉之后渐渐呼应, 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 试以手得之,逐渐以全体得之, 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有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 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 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 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 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 (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 (知)。形则微矣。表面客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 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
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 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 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 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者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 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
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 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
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 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
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 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
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 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 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 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 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 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 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 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 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为纯,方可 逐渐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及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 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 能得其妙。
2014年05月03日 03点05分
1
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 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 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 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者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 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
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 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
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 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
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 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
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 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 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 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 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 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 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 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 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为纯,方可 逐渐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及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 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 能得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