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1991 龍門1991
关注数: 9 粉丝数: 62 发帖数: 580 关注贴吧数: 21
秦海印--简介 秦海印生于1967年,河北省魏县老君堂村,中国共产党员,中国武术六段,因自幼痴迷武术,自幼随查拳师父秦玉合叔叔学艺,1980年跟随著名查拳大师金希亭师爷习拳(金希亭(1913-1999)寿终86岁,河北大名县南关)学艺”十二路弹腿,炮拳、洪拳、鹰爪拳、螳螂拳、散打、少林棍、刀枪剑戟、双节棍等各种长短兵器,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这一切,为以后取得拳学上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开馆传艺培养武术人才,发扬中华武术精神,至今已培养弟子上千人。 1992年夏,经气功名家闫九印介绍,赴北京拜大成拳中兴之主,王选杰师父门下,开始学习大成拳并全面掌握大成拳的七妙法门。 学习大成拳后为验证自身所学,走访中国大江南北与武林同仁交流切磋实践大成拳真功夫,使技击功夫以达上乘,拳拳服膺。 秦海印先生习拳30多年,曾受到众多武术前辈的指导,加上其勤学好悟,专研拳学,力学、哲学、道、儒、禅,等并进行实践,在大成拳上又总结出了自己的习拳心得,形成了独有的作拳风格 。 2005年创建国际大成拳道功夫研究会,任会长。代表作有《大成拳枪法》《大成拳双手剑》《实战双节棍》《实战短棍》全部都是以养生技击出发,去繁为简,去伪存真,无套路,以神意气力法,游龙、惊蛇、白鹤、挥浪、引导形状产生健舞,自然而然、飘忽不定、松紧刚柔、整体发力、万法自然、虚实进退,形成本能。 2014年领队参加第十二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大赛秦海印先生荣获大成拳冠军(第一名)荣获查拳亚军。 2014年领队参加在第四届北京国际武术交流大会上荣获:大成拳、大成枪术、大成双手剑,三项金牌,个人全能冠军。 2015年领队参加第五届北京国际武术交流大会荣获,大成拳健舞、双手剑两项金牌,实战短棍亚军,荣获金杯团体第一名。 为弘扬中华武术,以武会友,欢迎各界武林同仁交流大成拳实作绝技,为弘扬中华武术功夫做出贡献。 电话18937243999关注我们---学习大成拳真功夫
王选杰先生谈练习大成拳的三个阶段 王选杰先生说:“中国传统武术练的不是耐力、肌肉之类人们通常所说的‘素质’。由于练功不得法,很多拳师到晚年别说是搭手放人,连自己都练得不得劲了。王选杰先生常讲练习大成拳没有什么明、暗、化劲之分,要得劲。在站桩、试力、走步、搭手时都应做到舒适、自然、得劲。这需要我们经过三个阶段的练习。 1.假疲劳状态:站桩开始阶段会明显感觉肌肉的酸麻与练功中的枯燥无味,很多人因开始难于坚持而放弃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只为了求得养生那只管放松地去站,累了就歇一会儿,或者那低或放下手来只保持腿部的姿势,浑身不准有任何吃劲的地方。但如果要求得技击大道,求得内家拳的真劲(真劲有别与常人动作中的拙力,一个优秀的武术家可以把比自身重得多的人抖放出去,但你让他推装着东西的小独轮车也许就不如一个农民推着得劲)。每次争取多站多体会一会儿,这样随着桩功的深入,肌肉逐渐地放松,酸麻痛感很快会过去,好的体感效应会慢慢的上身,从而逐步进入第二阶段。 2.舒适得力:这个阶段练功者体感回十分明显,如内部的胀麻感、温暖感、某个部位的跳动感,没有了疲劳不适枯燥无味的感觉等等。因此兴趣会成倍增加。为把体内的舒适之感多留一会儿,练功者会不自觉地延长站桩的时间。比如很多人身上站得很暖,这种感觉是很舒服的,但此时如没有适可而止,逐渐地浑身或局部会开始发冷,或拌有头痛或呕吐感,这样会极大地伤害身体,如果不马上调整过来,今后只要一站桩就会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3:自身厚实:此阶段站桩者不论在桩态中或日常的动作中都会感到自身肢体的沉重、浑圆、挡之即摧之感,体内气血流动感。自身亦有强烈的搏击冲动,此时与人搭手对方会明显感觉到你强烈的整体感、厚实感(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某人桩功磁实,练的和坦克一样不好弄动了),但此时又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别人搭起手来放不动你,你自身动起来也发不出力放不出别人,就是赢了也是靠拙力靠体重的份量赢的。遇到桩功也比较磁实的人,就出现了圈内人常说的“合雷子”、顶牛。所以我们要开始步入下一个环节的训练——试力(包括摩擦步与单操手),求得在肢体极为缓慢的动荡中各种劲力的掌握与变化,以及动荡过程中各点发力的虚实变化。 另外初期练大成拳无论站桩、试力、摩擦步、操拳,王先生要求架式都先要放大了去做(练拳要大方点,别小家子气),今后有了功夫再求那不动之动。也就是由大动到小动再到肢体不动的情况下也一样能够发得出力来。如果开始就学老先生们操拳的样子,没什么肢体的动荡或很小,那就什么也体会不出来,只是形似而已。所以练拳不要模仿来老师形体上的动作,学皮毛外相的东西是自欺欺人的,重要的是拳术内在的本质、神意上的东西! 王选杰先生经常说练拳路子一定要对,这会事半功倍,只要动脑筋用功很快就会练 3:自身厚实:此阶段站桩者不论在桩态中或日常的动作中都会感到自身肢体的沉重、浑圆、挡之即摧之感,体内气血流动感。自身亦有强烈的搏击冲动,此时与人搭手对方会明显感觉到你强烈的整体感、厚实感(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某人桩功磁实,练的和坦克一样不好弄动了),但此时又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别人搭起手来放不动你,你自身动起来也发不出力放不出别人,就是赢了也是靠拙力靠体重的份量赢的。遇到桩功也比较磁实的人,就出现了圈内人常说的“合雷子”、顶牛。所以我们要开始步入下一个环节的训练——试力(包括摩擦步与单操手),求得在肢体极为缓慢的动荡中各种劲力的掌握与变化,以及动荡过程中各点发力的虚实变化。 另外初期练大成拳无论站桩、试力、摩擦步、操拳,王先生要求架式都先要放大了去做(练拳要大方点,别小家子气),今后有了功夫再求那不动之动。也就是由大动到小动再到肢体不动的情况下也一样能够发得出力来。如果开始就学老先生们操拳的样子,没什么肢体的动荡或很小,那就什么也体会不出来,只是形似而已。所以练拳不要模仿来老师形体上的动作,学皮毛外相的东西是自欺欺人的,重要的是拳术内在的本质、神意上的东西! 王选杰先生经常说练拳路子一定要对,这会事半功倍,只要动脑筋用功很快就会练的很棒!
大成拳劲力特点 大成拳劲力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冷、脆、快、重(透)、无断续、无方向、具体、受阻才发等八点。   冷。指发力非常突然,但绝非偷打人。劲力冷,能使对方猝不及防。与这样的高人搭手,你根本就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如果他愿意,可陪你玩两下;如果他想施放,或许你一下就完了。有的人飞跌于地爬起来一个劲地埋怨对方,说“我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话,或者内心责怪自己“精神不够集中”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对方的劲太冷了。劲力冷,使对方把握不住节奏,往往造成对方无备(实际上就是准备了亦无效果)而受击,因此能造成对方心理恐惧。   脆。指发力干净利落,转瞬完成,绝无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的现象。   相比之下,快与重就较易理解了。但要知道,仅仅力量重、速度快就是大成拳的话,那大成拳也就豪无宝贵可言了。因为任何一种搏击运动,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摔跤,都讲究力量重,速度快。但反过来说,大成拳之劲力当然既重(透)又快无断续。王芗斋先生常说“一触即爆发,发力无断续”。目前来说,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坊间流传的假大成拳和假形意拳,其练习者所发之力都是断续力。但内家拳的宗旨和特点都是力无断续。如果内家拳练习者只能发断续力,那么,内家拳的技战术运用只能是空想而遭到迎头痛击。只有力无断续,才能做到“发力总在敌先”,才能充分发挥“变招不如变劲”的内家威力,才能真正做好“顺力逆行”,“借力打力”。断续力的特点及其与无断续力的区别,可以拿拳击的例子来说明。拳击手无论其水平多高,他发出一拳总是一松一紧而发力,一拳之后放松收回,才能发第二拳,其两次发力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大成拳高手因为做到了“松紧紧松勿过正”,所以其第一次发力结束的状态,正是第二次发力的蓄劲状态,其两次发力的时间间隔极短,因此称作“无断续力”。这就是社会上流传的“外家拳的招法再快也没有内家拳变劲快”的真实原因。无断续,不是指行云流水般之外形,真正的力无断续在外形上反而是断续的,行云流水般的大师可能连一个劲也发不出来,遑论力无断续了。   无方向。王芗斋先生多次谈到“含蓄”和“力不出尖”,“力有方向就是出尖”,即指此而言。未发力时处于含蓄状态,即含着劲,王芗斋先生称之“犹如翱鹰下鸡场”。发力时则“遍体皆挣力,无处不弹簧”,谓之“浑元爆炸”。因此,从某一角度讲,大成拳的劲力在发放前是无方向的,在发力时亦无方向。换言之,又是包含了任何方向。   具体。真正的大成拳劲力非常具体,发力出劲就像斧子刃似的,每一点都是清楚具体的,极其细微的。王芗斋先生谓之“持环而得枢”。在大成拳学里,力无方向和力具体是辩证统一的。   受阻才发。即“一触即发”。一触即发不是指刚一擦着人就被击出了,更不是什么“生物电击人”或“沾衣十八跌”。而是指发力者一瞬间接触磁实后受到真实的阻力,全身各关节互为根本,互为动力,浑元一争,力量马上就爆发出来。只有能一触即发,才能不抡拳头,甩胳膊,这才是拳击、外家拳与大成拳发力的根本区别。那种靠距离的惯性发力不是真大成拳。一触即发并不代表大成拳练习者在与人交手时不能大动了,而他们在未接触时是灵活多变的,一旦受力就应感而发。大成拳所谓“打实不打虚”,即指此而言。
1)伏虎桩身体间架的基本要求 以左式勾挂桩丁八步站好后,左脚向前迈出约两个脚掌的长度,足跟微虚,膝盖微屈,有前指之意,臀部下坐,大腿根部稍向后收,头微前俯,胸窝微收,目视左脚前部,左手提起放在左腿膝部内侧约一拳距离,手心向左,指尖向下,虎口撑圆,肘微屈稍上提,腋下涵虚,若能容球。臀部似坐在虎腰上,左手掐住虎颈,右手掐住虎腰,意念假借头与前脚,后胯与前膝之间似有弹簧微微上下前后相系,双臂内侧似撑抱一球。身体似与大树融为一体,身体重心分配为前三后七。 (2)伏虎桩的摸劲训练 【伏虎桩前后摸劲训练】身体呈伏虎桩基本间架,臀部似坐在虎腰上,左手掐住虎颈,右手掐住虎腰,意念假借,虎欲前窜,瞬间虎又向后逃,此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应随时警惕虎要伤人。伏虎桩前后摸劲的意念要求,与浑圆桩前后摸劲的原则要领相同。向前摸劲时,双掌五指间和双臂内侧以同时向前挤推的力为主,以内合、下按的力为辅;向后摸劲时,双掌五指间和双臂内侧以同时回拉的力为主,以外分、上提的力为辅。站桩时要用意不用力。左右式应交替练习。 【伏虎桩左右摸劲训练】身体呈伏虎桩基本间架,手形与伏虎桩起势相同。意念假借虎欲右逃,这时右腿微微向后下坐靠并向右微拧,左腿同时也向右微拧,有挤挡虎颈之意。前后腿内侧微微外分,前脚五趾微微扒地,前腿膝部力向前指。头与前脚,右胯与左膝似有弹簧微微上下、前后相争,身体同时微微后靠,似有挤动身后大树之意。双手、双臂之间微微向右,同时回拉、外分、上提,将欲向左逃的虎牢牢控制。 随即,虎欲向右逃,这时右后脚下踩前蹬,微微上站,右腿向左微拧,挤裹虎腰,同时前脚下踩,腿部向左后微拧,两腿内侧似有挤合之意,双手、双臂同时微向左挤合、下按、向前。头与前脚,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微微上下、前后挤合,身体微微向前,似有挤推大树之意,将欲向右逃的虎牢牢控制。 虎向左逃时,以双腿、双手、双臂向右拧的力为主,以回拉、外分,上提的力为辅;虎向右逃时,以双腿、双手、双臂向左拧的力为主,以向前,挤合、下按的力为辅。练习时,只可意想,不可用力。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伏虎桩左右摸劲训练与浑圆桩左右摸劲训练有所不同,在用意、用力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浑圆桩左右摸劲训练时以双手臂配合身体外分和挤合的开合力量为主;而伏虎桩左右摸劲训练时以周身整体同时向左或同时向右的力量为主。伏虎桩除了左右摸劲训练以外,其它摸劲形式都与浑圆桩相同。 【伏虎桩上下摸劲训练】身体呈伏虎桩基本间架,臀部似坐在虎腰上,左手掐住虎颈,右手掐住虎腰,意念假借,虎欲下坐,瞬间虎又向上窜,此时精神要高度集中,应随时警惕虎要伤人。伏虎桩上下摸劲的意念要求,与浑圆桩上下摸劲的原则要领相同。虎欲下坐时,其向上的摸劲,双手掌、双臂内侧以上提的力为主,以向后、外分的力为辅;虎欲上窜时其向下的摸劲,双手掌、双臂内下侧以下压的为主,以挤合、向前的力为辅。练习时只可意想,不可用力。 【伏虎桩打乱程序摸劲训练】身体呈伏虎桩基本间架,其打乱程序摸劲时意念活动(伏虎桩左右摸劲除外),身体各部争力的要求,与浑圆桩打乱程序摸劲的原则要领相同。 【伏虎桩六面力同时摸劲训练】 身体呈伏虎桩基本间架,其六面力同时摸劲时的精神假借、意念活动与浑圆桩六面力同时摸劲的原则要领相同。 (3)伏虎桩训练的目的和作用 伏虎桩训练姿势低,步子大,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刺激腿部神经,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二是为了应付技击中的特殊情况,即经过这种特殊的大式桩法练习,在技击中步子大,姿势低的情况下,同样能做到步法、身法轻盈灵活,发放自如。
养生桩的三大要领 站桩是身体外形在静止状态下的训练,其本意是参照树木虽然外表观之不动,但其内部却时刻在生长、发育而设立的 1、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在大成拳桩功的练习过程中,不论行走或坐卧,一般都要求自身保持一定的姿势或动作,因而肌肉要保持一定的紧张性,以维持其姿势或动作,因此站桩时不要求绝对的放松,而“松中有紧、紧中有松,时松时紧,紧而不僵,松紧紧松勿过正。”对于初学者来说,关键在于会放松,即做到“松静自然,不可露形”。 2、无为而修,取法自然 老子云:“无为无不为”,王芗斋先生加以变化曰:“无为而有为”,就是练功时应自然而助,不可拔苗助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困难之一是苦于不能放松和入静,有时越放松却越紧张,愈欲入静而杂念愈多,这由于精神上过于执着己身之故。王芗斋先生云:“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永无是处”,作为初学者应该把注意力放于自身之外,如可设想自己漫步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周围草色青青,炊烟缕缕,天苍苍、野茫茫,天高云淡,草深没牛羊。或设想只是来公园散步,自身随意摆了一个姿势,或休息一会或在花园里随便活动一下身体而已。与此同时欣赏着周围秀美的景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静听小鸟的鸣叫,嗅着松柏的幽香,于定则可达忘我之境,从而身心放松,杂念也不排自除,而此种状态也正是站桩的要求。 有些人认为,既然在学拳练功,就应该用力,这样可加快功力的增长,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王芗斋先生云:“形体愈松,血液循环愈畅,气力增大愈快,如用力则身心发紧,全身失灵,甚至有气血足赛之弊。”不论试力或发力,需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与此相反,还有人认为既然要求放松,那就越松越好,以至于头顶歪斜,脊椎偏倚,前倾后仰,痿软松懈。熟不知松紧只是相对的,过紧为僵僵咋不活,过松为懈懈则堕怠,精神也无法振作,同样不可取。上述认识均有偏激之处,应取法自然,不可刻意追求放松或用力僵硬。 真正放松是肌肉松而有弹力,便于身体挺拔向上,尾闾中正,舒适得力,同时自然做到头直目正,虚领顶颈,肩松肘横,身体有如云端之宝树,假树木之扶托,耸立云霄。 3、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入静是练功的基本要求,大成拳站桩更是如此,也就是说在练功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杂念,以达心如止水、妄念不生之境。但绝对的“入静”是不存在的,而心如死灰、了无生机的入静也是不可取的练拳者犹然,因练功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所以在练功过程中应有一些必要的意念活动,或假想自身处于某种状态之中,如养生桩中的抱球意念、水浴意念,技击中及试力等如临大敌的设想、毛发如戟的意念等等。在桩功中肢体也不像死木桩那样静止不动,而应像大树一样生机勃勃,这才是站桩的本意。故在桩功中有时可作些局部的调整动作,但动作不可露形,适可而止。在试力及走步诸动功中,要保持桩功的整劲,形成整体运动,亦即动中求静之法也
站桩之“形” 所谓站桩之“形”,形为条件,为神、意之表象。故“形正神意足,出形探本源,求得真原意,用时法无边”。具体而言,形有两层含意,身体和四肢五梢构成的整体的合理间架之配备谓之定型。而通过站桩使身体和心理均发生本质的变化后谓之出形。大成拳入门的基本桩法混元桩(撑抱桩),初习该桩法需有撑抱“六面力”的意识,即砸不动,挑不起,推不进、拉不开(前后左右)。 而通过身息调整,整体上方能达到“混元”,故该桩也有其抗击和技击之内涵。该桩法因其强度小,均平稳,易得力,这对初习(养生)者而言是练“神”、“意”的绝佳桩法。从相对意义讲,此桩法较类似于修文习武之“文”,文火炖煎之“文”,是内功修为之重要途径。因此有“入门三年养生桩”之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大成拳技击桩也分多种桩法,矛盾桩是其代表桩法,技击桩间架配备之定型,完全出于实战意义。各桩法稍有变形即成为意拳实战对恃式或双手械的实战式,这也体现了练与战实为一体、拳与械殊途同归之原意和操法技击桩锻炼强度远比养生桩为大。故初习技击桩时当以—种桩法为主,定型后再加练其它桩法。在出形阶段,则可根据本人的身体条件,较固定的选几种桩法深习之。站桩练形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入门、定型、出形、在入门阶段,通常要不断自我(和老师帮助)纠正和调整姿势。这个阶段是很痛苦的,有似在黑暗中独自寂寞苦行,其姿势或偏、或曲、或低、或昂,极易变形,不易持久,时间似有凝固之感。但调身、调息均是从这个阶段开始进行,因此这个阶段是对习练者的体力、毂力、耐力和定力的考验阶段。这个时期最好是采用分段突击式,分段逐步增大“剂量”过入门关。定型阶段,这个阶段练神已初步有成,兴趣也悠然而生生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站桩意境的个中三昧已有较深的体会、此时身体器质已略生变化,手足已有变粗、膨胀、灌铅、蚁行、发热、气血运行和得力之感。此时所发之力虽非整力,但已是非常沉重。出形阶段,是质的飞跃阶段,此时站桩已极为愉悦,身心如——,如醉如痴,站达数小时犹若不知。评价这一时期的训练者常赞谓之:“站出形了”。这是指身体的梢节、筋肉骨和皮肤层已发生了结构和本质的变化,如手(脚)背肌肤凸起,握之似尤骨,皮肤细腻有光泽。似婴儿之手状。面部天庭饱满,祥光四溢,太阳微凸,头皮发胀,眉宇鼻梁如物鼓胀,两目炯炯,神光威慑之深不可测。颈部有变粗之感,背脊、肾腰有圆凸膨胀之感,周身皮肉筋骨紧密无分融为一体,皮下层变厚,肌肉呈丝而均匀并有方向性,极富弹性并不易衰老。若以拳、械击之似绵里裹铁,能极柔软,也能极坚刚。出形阶段的发力已是出于根基,极为均整,发放人如击气球,轻易可将人作起或放出。应说明的是上述站桩中的心理的变化和生理上的反应均为过程,是自然之产物,不可追求和妄想。若心无取,取之自然,无欲无求,方得其真:笔者认为,大成拳学是一门孤独的学问,真正能成为金字塔之尖的拳学大乘者是少之又少。但对于少数习练者,只要有数力和恒心,拳学造诣达到中、上乘也并非难事。而对大多数习练者特别是职业工作者而言,站桩要拿出大段的时间也许非常之难,甚至无法接受,望而生畏。但站桩这门功夫的确又是从心理到生理都将发生质的变化的较漫长的过程,儿无捷径可寻。因此,合理的安排时间是最佳之法,明白拳理和科学的“精”练也许是景捷之径。即平时的点滴闲暇和日常的行、立、坐、卧皆可川于放松身心、凋“神”用“意”。温养在平时,神觉日常中,那么达到养生和拳学小乘也是轻而易举之事。
大成拳站桩之“神” 大成拳站桩之神、形、意、力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依而存。在这“四要素中”,神为首,为君,是人体精神和感应的总体概括。故神者,“神觉”是也。前辈们对“神”均有过精辟之描述。因较抽象,而多表达的是一种意境,所以习练者在站桩中如不从身体各部位上求得具体,则难以达到这样的意境,还易失之偏颇,甚至不知所得。而人体的这些“部位”,原始确有其各自之本能,恰恰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变得钝化、麻木,甚至其灵己尽失。站桩之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些固有本能,并使之更优化。站桩之“神”需从调身、调息做起。调身,是要求间架配备端正条件下,两目之神光内敛而不外溢,既不着物,使神不往,又有涵照之余。口鼻之呼吸在调息自然之态下,两耳方有内省之顾和外感之辨。周身肌、筋、肤要松而有度,百骨之节骨节相拄,涵脚宽腹,腰脊项头虚顶(即发有长伸竖直之意),周身气血脉始能通畅,神经末梢和周身之发肤才能有空灵感,产生体悟空气中精微变化之灵气,具有随机应物而发之本能。调息,是在身相既定条件下方可调。息有四相,即风、喘、气、息。风相出入有声;喘相滞而有结;气相出入无细;息相则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故前三者为不调和之相,后者为调和相。因此站桩时,口需微张,呼吸自然,鼻人口出,意想气遭毛孔出入,与大气连通,无阻无隘,周身自然轻爽。上述调身、调息,实际密不可分,互扶互拄,和融不二。身调息方顺,息调能无我。故身调是资神安稳的重要条件,息调身体方能放松自然,肢体之苦自能减轻。身、息调和后,枯燥、乏味、焦虑、心绪不宁自然可定。周身毛发肌肤、神经末梢和感官方能产生视、听、顾、辨之能。这些均属于“神觉”的锻炼范畴,切忌杜撰为练意而混淆之。功夫高深者可以视、听、顾、辨为触,达到“有感皆应”和“一触即发”的高深境界。正可谓:“神淡气血畅,觉灵始为敏,拳禅悟深意,返璞方归真”。
自卫 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才是 生生不已之动。比如机械之轮或儿童之捻转儿,快到 极外, 似乎不动。如观之以动,则是将不动,是无力之表现矣。所谓不动之动 速于动,极速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根为用。 其运用之妙,多在于神经支配、意念领导与呼吸之弹力、枢纽之稳固、 路线之转移、重心之变化。以上诸法,若能用之得机 适当, 则技击之基础备矣。亦须在平日养成随时随地一举手一抬足皆含有应机 而发之准备,要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 然在学者于打法一道,难无足深究,亦似有需要必经之过程,如对方呆 板紧滞,且时刻表现其重心路线部位之所在,则无足 论。 倘动作迅速身无定位而活若猿猴,更不必日各项力之具备者,就以其运 动之速,则亦非一般所能应付,故平日对于打法亦应 加以研究。 习时首先锻炼下腹,充实臀部有力稳头、手、肩、肘、胯、膝、足,各 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 搓打、 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摧打、拨打、滚力打、 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 退步打、 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 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 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 旋打、力断意不断,意断神又连,动静已发未发之机 和 一切暗示打法,虽系局部,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然终是下乘功夫, 如聪明智慧者则无须习此。
大成拳试力 有相当基础之后,一切良能之发展,当日益增强, 则应继续学试力工作, 体认各项力量之神情,以期真实效用。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 难之一部分工作。 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之,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习使须 使身体均整,筋内空灵, 思具体毛孔无根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然骨骼毛发都要支撑遒放,争敛 互为,初愈微而神愈全, 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 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以体认全体之意力圆满否,其意力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发否,全身能与 宇宙之力起感应合否, 假借之力果能成为事实否。欲与宇宙力起应合,须先与大气发生感觉, 感觉之后渐渐呼应, 再试气波之松紧与地心争力作用,于是所用之力自然无过亦无不及,初 试以手得之,逐渐以全体得之, 能认识此种力良能渐发,操之有恒,自有不可思议之妙,而各项力量亦不难入手而得,至于意不使断,灵有使散,浑噩一体,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达到 舒适得力,奇趣横生之境地不足曰得拳之妙也。所试各力,名称甚繁,如蓄力、弹力、惊力、开合力 以及重速、定中缠绵、撑抱惰性、三角螺旋,杠杆轴轮、滑车斜面等种切力量,亦自然由试力而得之(知)。 盖全体关节无微不含屈势,同时亦无节不含放纵与开展,所谓遒放互为,固无节不成钝三角形,且 无平面积,尤无固定之三角形 (不过与器械之名同而法异),盖拳中之力,都是精神方面体认而得之 (知)。形则微矣。表面客之,形似不动,而三角之螺旋实自轮旋不定,错综不已,要知有形则力散, 无形则神聚,非自身领略之后不能知也。 盖螺旋力,以余之体认观之,非由三角力不得产生者也。而所有一切力 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 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 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故不必详述也。 总之一切力量者是精神之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若单独而论, 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 非精神意义之拳也。余据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倍感各项力量都由 浑元扩大、空洞无我产生而来, 然浑元空洞亦都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吾又感天地间 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 统一矛盾,始能贯通,方可利用其分工合作,否则不易明理。至于用力 之法,浑噩之要,绝不在形式之好坏, 尤不在姿势之繁简,要精神支配之大意和意念之领导与全体内外之工作 如何。动作时,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浑身之节、点、面、线、 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亦无断续,更不许有轻重方向之感,不论试 力或发力,须保持身体松和,发力含蓄而有听力,以待其触。神宜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 内,似有一层罗网保护,而包包罗之内,尽如刀叉勾错并蓄,有万弓待发之势,然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拨转,全身 内外无微不有滚珠起棱之感, 他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言之太繁,故不具论,学者神而明之。以 上各力果身得后,切莫以为习拳之道已毕于此,不过仅得些资本而已,而始有学拳之可能性,若动则即能松紧紧松勿过 正,实虚虚实得中平,枢中诀要,则又非久经大敌,实作通家不易得也。然则须绝顶天资,过人气度,尤须功力为纯,方可 逐渐不加思索,不烦拟意,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具体及细微之点力,亦须切忌无的放 矢之动作。然又非做到全体无的放矢而不可,否则难 能得其妙。
用劲 拳术之妙,贵乎有劲,用劲之法,不外刚柔方圆,刚者直竖,柔者灵活,直竖长伸有攻守 力,柔者缩短有惊弹力。刚劲形似方,柔劲外方而内圆,伸缩抑扬,长短互用,刚柔相济,有左刚而右柔,有左柔而右刚,有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虚实变化之妙,半刚运使之精。更有柔退而刚进,刚退而柔进,周身光线不断为枢纽。横撑开放,光线茫茫谓之方。提抱含蓄,中藏生气谓之圆。所以筋出力而骨生棱。凡出手时,用提顿撑抱兜坠钻裹,顺力逆行,以方作圆。落手时,用含蓄缠绵滔滔不断,以圆作方。盖圆劲能抽提,方劲能转顿,开合若连环,若万缕柔丝百折千回,令人不可捉摸,其玲珑开朗,如骏驹跃涧,偏面矫嘶,神彩丽丽,壮气森森,精神内固, 如临大敌,虽剑戟如林,刀斧如山,亦若无人之境。 身如强弓硬弩,手如弓满即发之箭,出手恍同蛇吸食,打人犹如震地雷。夫用劲之道,不宜过刚,过刚易折,亦不宜过柔,过柔不进,须以竖劲而侧入,横劲吞吐而旋绕,此种用劲之法,非心领神悟,不易得也。若能操之纯熟,则劲自圆、体自方,气自恬,而神自能一。学者其勿惰。 求劲之法,慢优于快,缓胜于急,而尤以不用拙力为最妙。盖运动之时,须使全体之关节 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滞之处,骨须灵活,筋须伸展,肉须舒放,血须川流,如井之泉脉然。 如是方能有一身之法,一贯之力,而本力亦不外溢。若急急于拳套是舞,徒用暴力以求其迅 速之美观,如是则全体之气孔开塞,而于血系之流通亦大有阻碍。 观诸用急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闭其气,而后用其力,既毕,则又长吁一声,叹气一口,殊不知已大伤其元气也。往往有数十年之纯功,而终为门外汉者,目见皆然, 岂非用拙力之所致也?亦有用功百日而奏奇效者,可知谬途误人之甚。学者于此求力之法, 当细斟之,自能有天籁之机,然亦非庸夫所能得之道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风吹草动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 用互为一致。 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论,其势 如空中之旗, 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定 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 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 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 如作画,各以俏逸之笔, 孤行天壤,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成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 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 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之外七尺之 内四周如有大刀阔斧之 巨敌与猛兽毒蛇蜿蜒而来,其共存生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 付之,以求虚中之实也。 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周旋之,则为实中求虚。要在平 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 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而解 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 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 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 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本能),倘一求 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 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须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总之, 须有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 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 亦更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应, 各点力之松紧互为用, 庶乎可矣。离开已身无物可求,执着已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 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奥矣。 练习步骤 本拳之基础练习,即为站桩。其效用在能锻炼精神、调剂呼吸,通畅血 液舒和筋肉,诚养生强身 益智之学也。亦为优生运动,其次为试力、试声、假想体认各法则,再 次为自卫与大气之呼应和 波浪之松紧、良能之察觉,虚实互根之切要,兹将各阶段逐述于后。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 之毫不偏倚, 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 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 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 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 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 续,所谓力不亡者也。 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 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 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 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 愈久而愈淹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据本失当,况其作者尽是露 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 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去拳道之门径而远 甚。不着象而成死板, 一着象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 非弄到不自然,不舒服、 百骸失正而为止,是不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 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 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 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 利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 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 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又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机者也。
拳道中枢(大成拳论) 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 教育命派,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 抒发感情,改造人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 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命, 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习异拳如饮鸠毒,其害不可胜言也,余素 以已利人为怀,触目痛心,不忍坐视, 本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祛其敝 发其安徽密,舍短取长,去伪存真, 融会贯通,以发扬而光大之,令成一处特殊拳学,而友人多试之甜密, 习之愉快,因佥以大成二字为吾拳, 欲却之而无从也,听这而已,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 自然力之锻炼,统而言之, 使人自与大气相应合,分而言之,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养成神圆 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 锻成触觉活力之本能,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 以视彼一般拳学家尚形式, 重方法,讲蛮力者,故不可相提并论也。诚以一般拳家多因注重形式与 方法,而演成各种繁畸形怪状之拳套, 更因讲求蛮力之增进而操各项激烈运动,误传误受,自尚以为得意者, 殊不知尽是戕生运动,其神经肢体气管 筋肉已受其摧残而至颓废,安能望其完成拳道之使命乎?余虽不敢谓本 拳为无上之学,若从现代及过去而论, 信他所无而我独有也。学术本应一代高一代,否则当无存在之必要矣! 余深信拳学适于神经肢体之锻炼, 方因而益智,尤适于筋肉温养血液之滋荣,更使呼吸舒畅肺量加深,而 本能之力亦随之渐长,而实现一触 即发的功能,至于致力之要,用功之法,统于篇内述之,兹不赘述。但 此篇原为同志习拳较易而设, 非向世之文者比也,盖因余年已老,大家迫求,只得以留鹜鸿爪影于泥 雪之中寻之,仅将平日所学,拉杂记载, 留作参考,将来人手一篇,领会较易,但余素以求知为职志,果有海内 贤达,对本拳予以指教,或进而教之, 则尤感焉,以一得之愚,得籍他山之攻,而益有进益。日后望从学诸生 虚心博访,一方向尽量向唯一方面尽力 发挥,倘有心得,希随时共同研究,以求博得精奥,而期福利人群,提 高国民体育之水准,实为盼甚, 否则毫无价值也。如此提高而不果,是吾辈精神之不逮焉,或智力未符 故耳。夫学术本为人类所共有, 余亦何人,而敢自秘?所以不揣简陋,努力而成是篇。余不文,对本拳 之精微,不能阐发净尽,所望者, 仅不过笔录而已,实难形容其底蕴,以详吾胸中之事矣,一偶三反,是 在学者,余因授道之诚,情绪之热, 遂不免言论之激,失之狂放,知我罪我,笑骂由人。 河北博陵 芗斋王尼宝 志 于太液 万字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