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陵川人永远怀念的13位名宦》之——唐•崔琛
陵川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值得陵川人永远怀念的13位名宦》之——唐•崔琛陵川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建县,加上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300多年,近400年时间里,只留下一位县令的名字,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崔琛崔县令。不可否认,近400年的时间,其中一定还有值得去纪念和敬奉的县令,但由于诸多的原因,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知道了,这是个无尽的遗憾。即使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崔琛崔县令,在县志当中也不过寥寥数笔。兹以乾隆《陵川县新志》(以下称“乾隆新志”。因为乾隆时曾修过两次县志,故称)为据。乾隆新志卷十八之《宦迹》,为之作传云:崔琛 咸通间县令。勤恳爱民,期月而治,颂德者比之甘棠。当日有礼义村嘉禾瑞应事。祀名宦。唐咸通间(860~874)共有15年,崔县令来陵是在哪一年,做了几年县令,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他“勤恳爱民”的精神和作风,却使陵川能够得到“期月而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陵川治理的停停当当,也许有些夸张,但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明显的治理,其办事效率之高,可见一斑,也难怪陵川老百姓要把这位崔县令比之“甘棠”了。“甘棠”之典,源出《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遂以“甘棠”来称颂循吏的美政,和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和贡献等。陵川乾隆新志约40万字,其中有7个地方使用了“甘棠”两个字,而以“甘棠”之典直接称颂某一个人的,只有崔县令传里的一处。乾隆新志,包括陵川历修县志都记载说:崔县令来陵当年,由于其善政所感,“有礼义村嘉禾瑞应事”。嘉禾,指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祥瑞的征兆。嘉禾典出《书•微子之命》,曰:“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古代以为,为政者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究竟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我们且不必去理会它。崔县令来陵的当年,礼义村曾经生长出了奇异的庄稼,这应该是事实。也许只是巧合,但奇异的庄稼的确就是在崔县令来陵的当年生长出来了,老百姓就要以为是崔县令的善政所感,就会以为是崔县令的善政所感。崔县令为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喜欢他、爱戴他,想怎么以为就怎么以为,想怎么以为都可以!崔县令在陵几年,离陵后又去了哪里,我们无从查考。笔者为了寻找崔县令的资料,在搜索《四库全书》电子版时,发现了唐代(一说“唐五代”)时诗人赵嘏的一首题为《广陵答崔琛》诗。诗曰:棹倚隋家旧院墙,柳金梅雪扑檐香。朱楼映日重重晚,碧水含光滟滟长。八斗已闻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声名官职应前定,且把旌麾入醉乡。赵嘏在这里所指的崔琛,可是我们的崔县令吗?
2007年12月19日 13点12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