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清荷子 陵川·清荷子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600 关注贴吧数: 0
新刻《陵川文集》序 [明]刘龙      吾乡陵川郝先生,自少力学,博极群书,其为文丰蔚豪宕,诗奇崛俊逸,而卒泽于道德仁义,诚一代宗匠,非区区模写篆刻者比也。顾兵燹之余,其集失传。龙垂髫时,即慕先生名,仅闻其诗一二,求全集不得者,数年而未置也。迢承乏史职宪副沁水李公叔渊,笃学好古,凡先达制作有未显者,辄为表章,亦以是属,龙始获抄诸阁本。及公转湖广宪使,遂付诸梓,龙得校而序之。惟陵川学有渊源,不图文而已。     盖自明道令晋城,泽人遂知程氏之学。郝氏世以儒类,至先生盖务恢拓,故其学邃于理而精于易。自伊洛以遡邹鲁,而上窥羲文,期于有用,不为俗儒。聘起使宋,慨然以弭兵安民为任,不幸拘留十有六年,囚辱备至。方舍命不渝,从容著述,为书凡数百卷,皆阐精示微,穷高极远,扩前贤所未发,此吾儒之泽所以不斩,而生民卒免于左衽也。     呜呼!自有元得罪万世,后之议者往往以仕元病诸公,不知天生贤才为斯道计,贤才处世亦惟以道自任,不敢有负于天。天下虽乱,于是存吾道而生吾人,亦庶乎其可也。叛如公山,潜如楚子,而夫子皆欲往焉,况生其地,为之民将奚所逃哉!以夷狄之暴而君诸夏,非诸贤维持而救正之,则人道之灭久矣,岂能复待圣明之出乎?因序先生集而并及之。     正德二年丁卯秋八月朔,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国史编修、文林郎上党刘龙序。
元明书论:(4)郝经《论书》 郝经的书论   作为以儒学传家的郝经,言谈行止不离儒家圭臬是很自然的事。郝经精通书法,其书论在元代亦占有要津地位。《元史》和曾与郝经一同出使南宋、官至 国子祭酒的苟宗道等对郝经评价甚高:“才器非常”,“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元史》)“……字画天姿高古,取众人所长以为已有,故其笔画 俊逸遒劲,似其为人,无倾倒颇媚之态,为当代名笔。”(苟宗道《郝公行状》)。   郝经在“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始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为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移诸生论书法书》)为其思想脉络的书 论,是与儒家的王政德治、仁义忠恕、中庸之道,伦理教化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成为郝经书论的重要理论特色。如其承唐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 谓书法即心法”(柳公权)之说,以人品为本,其论书或即论人:  故古之篆法之存者,惟见秦丞相斯,斯刻薄寡恩人也,故其书如屈铁琢玉,瘦劲无情;其法粗尽,后世不可及。汉之隶法,蔡中郎不可得而见矣,存者惟 魏太傅繇,繇沈鸷威重人也,故其书劲利方重,如画剑累鼎,斩绝深险;又变而为楷,后世亦不可及。楷草之法,晋人所尚,然至右军将军羲之,则造其极。羲之正 直有识鉴,风度高远,观其遗殷浩及道子诸人书,不附桓温, 自放山水间,与物无竟,江左高人胜士,鲜能及之;故其书法韵胜遒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邈不可及,为古今第一。其后颜鲁公以忠义大节,极古今 之正,援篆入楷;苏东坡以雄文大笔,极古今之变,以楷用隶,于是书法备极无余蕴矣。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法即其心法也。故柳公权谓“心正则笔正”,则一时 讽谏,亦书法之本也。苟其人品凡下,颇僻侧媚,纵其书工,其中心蕴蓄者亦不能掩,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若二王、颜、坡之忠正高古,纵其书不工,亦无凡下 之笔矣,况于工乎!先叔祖谓二王书之经也,颜、坡书之传也,其余则诸子百家耳。  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  郝经书论中所显示的审美标准,是一种以中和为本,超越有限与法度,追求天真自然的价值尺度:  凡有所书,神妙不测,尽为自然造化,不复有笔墨,神在意存而已。则自高古闲瑕,恣睢徜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刚而不亢,柔而不恶;端庄而不 滞,妥娜而不欹;易而不俗,难而不生;轻而不浮,重而不浊;拙而不恶,巧而不烦;挥洒而不狂,顿掷而不妄;乔矫而不怪,宵眇而不僻;质朴而不野,简约而不 阙;增羡而不多;舒而不缓,疾而不速;沈著痛快,圆熟混成;万象生笔端,一画立太极;太虚之云也,大江之波也,悠悠然而来,浩浩然而逝,邈然无我于其间, 然后为得已。http://cache.baidu.com/c?m=9f65cb4a8c8507ed4fece763105392230e54f7286f9183492ac3933fc239045c063ca4ef743f4e5f8d82207a01ad4b56e8f72b73330737b7ec92ce1583afd7756fde2823006f913012c418dfdc3652d653e6&p=91759a4e88904eac42afde275a&user=baidu
御题郝经《续后汉书》 御题郝经《续后汉书》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奸计投。[元太祖既立,欲与宋修好。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请遣经。乃以经充国信使至宋,告即位,且徴前日请和之议。文统复隂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宿州,遣副使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三省枢密使及两淮制置使,亦不报。先是,贾似道为元兵围扵鄂州,惧而请和,且请称臣纳币,元人许之,鄂围始解。似道匿其事,以大捷闻。及还朝,使其客廖莹中等撰《福华编》,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恐经至泄其谋,因拘经於真州之忠勇军营。经上表请入见,又数上书极陈和战利害,皆不报。遂留真州十六年,因著此书。]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陈夀寜称史笔人?《续》之尊汉见诚醇。[陈夀《三国志》:帝魏冦蜀,论者非之。然司马光作《通鉴》,尚不能订其误。至朱子作《纲目》,始为改定。经所著《续后汉书》,独以蜀汉绍炎刘正统,其识甚正,彼固未见朱子之书也。]独嫌董卓仍列传,即未叛臣亦乱臣。[经此书,於叛臣、簒臣皆各为分类,而董卓则仍置寻常列传中。夫东汉之祸,实由董卓,其簒逆之谋久萌,特未及逞耳。縦不列为篡臣,独不当另列为乱臣乎?]褒贬从来不可诬,要公千载赏和诛。簒臣仲达只簒魏,簒汉宁非孟德乎?[经列司马懿为簒臣,而转不及曹操。夫㦤乃魏之篡臣,若曹操实簒汉之贼。贬懿而舎操,《春秋》之义,有未当矣。]《福华编》撰鄂功陈,羁绊真州十六春。未免南方君子笑,笑他不叛北方人。帛诗或者假前题,[《元史•经本传》载: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霜落风髙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於真州忠勇军营新馆。”盖经以久留,音问不通,不知中统之为至元也云云。此盖好事者因苏武事假为之。然经久羁宋地,仗节不屈,仅以著书自遣。视苏武之在匃奴,娶妇生子,不可同日语。奚藉雁书方表其忠乎?]学术忠诚孰可齐?设使子卿逢地下,著书差胜娶胡妻。
《值得陵川人永远怀念的13位名宦》之——唐•崔琛 《值得陵川人永远怀念的13位名宦》之——唐•崔琛陵川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建县,加上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300多年,近400年时间里,只留下一位县令的名字,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崔琛崔县令。不可否认,近400年的时间,其中一定还有值得去纪念和敬奉的县令,但由于诸多的原因,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知道了,这是个无尽的遗憾。即使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崔琛崔县令,在县志当中也不过寥寥数笔。兹以乾隆《陵川县新志》(以下称“乾隆新志”。因为乾隆时曾修过两次县志,故称)为据。乾隆新志卷十八之《宦迹》,为之作传云:崔琛 咸通间县令。勤恳爱民,期月而治,颂德者比之甘棠。当日有礼义村嘉禾瑞应事。祀名宦。唐咸通间(860~874)共有15年,崔县令来陵是在哪一年,做了几年县令,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他“勤恳爱民”的精神和作风,却使陵川能够得到“期月而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陵川治理的停停当当,也许有些夸张,但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明显的治理,其办事效率之高,可见一斑,也难怪陵川老百姓要把这位崔县令比之“甘棠”了。“甘棠”之典,源出《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遂以“甘棠”来称颂循吏的美政,和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和贡献等。陵川乾隆新志约40万字,其中有7个地方使用了“甘棠”两个字,而以“甘棠”之典直接称颂某一个人的,只有崔县令传里的一处。乾隆新志,包括陵川历修县志都记载说:崔县令来陵当年,由于其善政所感,“有礼义村嘉禾瑞应事”。嘉禾,指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祥瑞的征兆。嘉禾典出《书•微子之命》,曰:“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古代以为,为政者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究竟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我们且不必去理会它。崔县令来陵的当年,礼义村曾经生长出了奇异的庄稼,这应该是事实。也许只是巧合,但奇异的庄稼的确就是在崔县令来陵的当年生长出来了,老百姓就要以为是崔县令的善政所感,就会以为是崔县令的善政所感。崔县令为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喜欢他、爱戴他,想怎么以为就怎么以为,想怎么以为都可以!崔县令在陵几年,离陵后又去了哪里,我们无从查考。笔者为了寻找崔县令的资料,在搜索《四库全书》电子版时,发现了唐代(一说“唐五代”)时诗人赵嘏的一首题为《广陵答崔琛》诗。诗曰:棹倚隋家旧院墙,柳金梅雪扑檐香。朱楼映日重重晚,碧水含光滟滟长。八斗已闻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声名官职应前定,且把旌麾入醉乡。赵嘏在这里所指的崔琛,可是我们的崔县令吗?
左司都贶居士(北宋陵川人)悟道因缘 左司都贶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一日,都贶居士问圆通禅师:“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当如何凑泊?”圆通禅师道:“全身入火聚。”都贶居士又问:“毕竟如何晓会?”圆通禅师道:“蓦直去。”(世人遇境,不免分别,所以总是曲曲折折,粘粘糊糊的,不是被左边绊住了,就是被右边挂住了,最难得的是潇洒地蓦直去。真要做到蓦直去,须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始得。)都贶居士不明其旨,便沉吟。(一沉吟即是拐弯抹角,与蓦直去已是背道而驰。)圆通禅师道:“可更吃茶么?”都贶居士道:“不必。”(如响应声,真正是蓦直去!)圆通禅师于是便趁机点拨道:“何不恁么会?”都贶居士忽然契旨,欣喜道:“元来太近!”圆通禅师便道:“十万八千。”(明眼宗师接人,不会留一丝一毫的把柄给学人的。随说随扫,所谓不立一法,要在解粘去缚。)都贶居士于是口占一偈:“不可思议,是大火聚。便恁么去,不离当处。”圆通禅师听了,便道:“咦!犹有这个在。”(这一句真是试金石,心中若有半点疑滞,即脚不点地。)都贶居士道:“乞师再垂指示。”圆通禅师道:“便恁么去,铛是铁铸。”(铛是铁铸,还疑什么!)都贶居士于是便向圆通禅师顿首礼谢。
御题郝经《续后汉书》 [清]乾隆皇帝 御题郝经《续后汉书》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奸计投。[元太祖既立,欲与宋修好。王文统素忌郝经有重名,请遣经。乃以经充国信使至宋,告即位,且徴前日请和之议。文统复隂属李璮潜师侵宋,欲假手害经。经至宿州,遣副使请入国日期,不报。遗书三省枢密使及两淮制置使,亦不报。先是,贾似道为元兵围扵鄂州,惧而请和,且请称臣纳币,元人许之,鄂围始解。似道匿其事,以大捷闻。及还朝,使其客廖莹中等撰《福华编》,颂鄂功,通国皆不知所谓和也。恐经至泄其谋,因拘经於真州之忠勇军营。经上表请入见,又数上书极陈和战利害,皆不报。遂留真州十六年,因著此书。]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陈夀寜称史笔人?《续》之尊汉见诚醇。[陈夀《三国志》:帝魏冦蜀,论者非之。然司马光作《通鉴》,尚不能订其误。至朱子作《纲目》,始为改定。经所著《续后汉书》,独以蜀汉绍炎刘正统,其识甚正,彼固未见朱子之书也。]独嫌董卓仍列传,即未叛臣亦乱臣。[经此书,於叛臣、簒臣皆各为分类,而董卓则仍置寻常列传中。夫东汉之祸,实由董卓,其簒逆之谋久萌,特未及逞耳。縦不列为篡臣,独不当另列为乱臣乎?]褒贬从来不可诬,要公千载赏和诛。簒臣仲达只簒魏,簒汉宁非孟德乎?[经列司马懿为簒臣,而转不及曹操。夫㦤乃魏之篡臣,若曹操实簒汉之贼。贬懿而舎操,《春秋》之义,有未当矣。]《福华编》撰鄂功陈,羁绊真州十六春。未免南方君子笑,笑他不叛北方人。帛诗或者假前题,[《元史•经本传》载:汴中民射雁金明池,得系帛书,诗云:“霜落风髙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中统十五年九月一日放雁,获者勿杀。国信大使郝经书於真州忠勇军营新馆。”盖经以久留,音问不通,不知中统之为至元也云云。此盖好事者因苏武事假为之。然经久羁宋地,仗节不屈,仅以著书自遣。视苏武之在匃奴,娶妇生子,不可同日语。奚藉雁书方表其忠乎?]学术忠诚孰可齐?设使子卿逢地下,著书差胜娶胡妻。
落雁池赋 [清]武彭龄(邑令) 落雁池赋 武彭龄邑令维陵章之城南,实文忠之故第。因金明以立名,依棣华而创制。江头持节,思问信于中原;雁足系书,爰作亭于后世。诗亘古而常留,池于今而勿替。原夫充国信于一时,秉精忠于无两。身困锁闱,神驰鞅掌。怀天子兮莫归,怅穷海兮安往?仪真郁郁兮贾相之奸,书帛惓惓兮苏武之彷。尔乃徘徊江渚,击目天涯。望幽燕而不见,顾衡阳以情奢。恣所如于天高兮冒功难禁,念归期于春日兮使信弥赊。影既翔于千里,书自达于中华。爰是行人返旆,雁落金明。弋者已获,上之神京。对馆人以踟蹰,千秋昭大义;呼童子以细看,万古振英名。效解纷以排难,岂诬国而款兵!翳此落雁,聿昭臣忠。东观业留佳句,上林不必援弓。帛书永传,争夸云间之足;雁池不朽,堪羞湖上之翁。所以缅前徽之不再,而流连于冥鸿。乃有文苑名人,临流思慕。景先哲之高风,恨我生之迟暮。睹溶溶之层浪兮横斜连天,想朗朗之明亭兮遗址如故。爰搦管以抽思,遂挥毫而就赋。歌曰: 文忠义烈昭汴梁,仿佛金明别流芳。有亭翼翼临祠傍,几字帛书日月光。何幸生同君子乡,低徊清波忆伯常。池存落雁人云亡,杳杳忠魂映回塘。武彭龄 岁贡生。恂恂好读书。教授生徒,数十年娓娓不倦。论立品则曰当思“不朽”二字,论处世则曰须明“吃亏”二字,论读书则曰当体“吃苦”二字,恒以古之学者勖人。博闻多识。于邑之文献,留心授辑,裒集成帙。修志乘,方欲采取巧据,惜遗失无存矣。
落雁池赋 [清]武彭龄(邑令) 维陵章之城南,实文忠之故第。因金明以立名,依棣华而创制。江头持节,思问信于中原;雁足系书,爰作亭于后世。诗亘古而常留,池于今而勿替。原夫充国信于一时,秉精忠于无两。身困锁闱,神驰鞅掌。怀天子兮莫归,怅穷海兮安往?仪真郁郁兮贾相之奸,书帛惓惓兮苏武之彷。尔乃徘徊江渚,击目天涯。望幽燕而不见,顾衡阳以情奢。恣所如于天高兮冒功难禁,念归期于春日兮使信弥赊。影既翔于千里,书自达于中华。爰是行人返旆,雁落金明。弋者已获,上之神京。对馆人以踟蹰,千秋昭大义;呼童子以细看,万古振英名。效解纷以排难,岂诬国而款兵!翳此落雁,聿昭臣忠。东观业留佳句,上林不必援弓。帛书永传,争夸云间之足;雁池不朽,堪羞湖上之翁。所以缅前徽之不再,而流连于冥鸿。乃有文苑名人,临流思慕。景先哲之高风,恨我生之迟暮。睹溶溶之层浪兮横斜连天,想朗朗之明亭兮遗址如故。爰搦管以抽思,遂挥毫而就赋。歌曰: 文忠义烈昭汴梁,仿佛金明别流芳。有亭翼翼临祠傍,几字帛书日月光。何幸生同君子乡,低徊清波忆伯常。池存落雁人云亡,杳杳忠魂映回塘。武彭龄 岁贡生。恂恂好读书。教授生徒,数十年娓娓不倦。论立品则曰当思“不朽”二字,论处世则曰须明“吃亏”二字,论读书则曰当体“吃苦”二字,恒以古之学者勖人。博闻多识。于邑之文献,留心授辑,裒集成帙。修志乘,方欲采取巧据,惜遗失无存矣。
治泫略序 [清]毕振姬(高平人) 治泫略序为民父母治泫。何略乎泫?以忧故略也。子之爱亲命也,不以亲易泫也。公治泫数月,会报狱持公之忧,更数月,泫之父母乎公。所以亲仁,而公为民父母,终不胜其爱亲之心;所以仁亲,仁以孝为本,学其父以治泫之吏若民。治状具举,大故奉条例视事,不得与于哭泣之位。丧之剡不可犯,泫沐其仁,不终不以泫易其亲也。汉循吏依于孝,宋循吏依于仁,刺史守所辟举,无以不孝令者于何、陈、郭。法家决狱平,皆学其父,以经书传法为任职,故吏治茂焉。宋法详而治不尽,有明兴化、云岩、应城诸令近乎仁,言人人殊。程子不以爱言仁仁有置置邑,天下之细尝密矣。晋城不从众为应文逃责,人各得输其情,使者亦不乱人治,仁人哉?宋之晋城,汉之泫氏也。泫多建侯,以属相与长,各以其意为治。使者略县邑细微之过,人人自以得所,重生事,耻犯法。孔子曰:“公父氏之听狱,无罪者耻。”耻为不仁,相与颂说父母之令之仁,令亦资于事父而父。顺间者民颇言狱深,赋役不均,水旱厉疫不救,盗起捕不满品,细弱困而道经无之耳。相视为故常不问,仁者欲有所为,格于时之多口不行。多口本于多事,多事本于多求,多求本于多欲,多欲不仁。置不仁以滑其中廉、待其罪重,使丞、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岂独令之不仁哉?父教子贰,不以无本之治治也。读《治泫略》,多父母仁孝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命革赎锾、减租税、宽剩钱,约平直市用物,毋自用朘民以生,所疑使受裁于人父之命为令。为子不欺其死,父为民父母螫民乎?起监牧诸移狱,人命盗贼,谳鞫所轻重,次所理官书约束,要之以祝厘之所祈,行视水泉堤堰之所决。厮以为楗,终赴告哭诵所诔,及所示救缢方止。公之治泫,不曰公而曰从父治命。错父死而错逆命,彼盖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仁者置置邑,初军为子弟缢乎?曰次玉罪当竟矣;母子食兄弟田者悔乎?曰城南盗自缚首矣;减刬户赋县谱乎?曰豪猾轻游驵侩去远矣;渠成十里利乎?曰凿山通驿、置百里算粮、具数十万钱营广学舍百区矣。断狱三月而后举爵,父书也;堂上三人,父事也;不聚一绢一衣,父戒也。朴焉不改父之人与政,鞭焉不掩父之言。午也从令,鞅也敬官,奇也载父,老者之智而以少者决之,何略乎泫哉?上数诏执事省官,监牧不多于建侯,令得自治其邑。无欲何求,无求何事?事省而治略,非略乎泫也。公非略乎泫而略乎泫,治也。治无大于此者乎?泫故老边晋城,不惮增赀,减年征缮矣。乡校从令长受学,论秀无虑百数,敝民至断死无人,令当代不能去,数年而民服其教不衰,是程子之仁也。仁不易其哀乐之节,乐丧必哀生,胶胶治具之毕张,仁顾远于人情乎?孝子何其多忧也,往而不返者亲也。闻循吏悼丧其亲,受邑子以《孝经》,谓今大故不得莅丧乐乎哉?故曰略以忧也。兴平间丛祠父老许还旧令,灵宝民遮使者车,为言旧令于朝,今监牧者不郊行而邑远于行在。狱具观奏当之成,起而哭,退而不私。泫度不能久有公,《治泫略》也。行即异民而治,不以治命异治状,父一而已。治泫未可云略也。
中国名胜36个特称: 中国名胜36个特称:(1) 城中之城:北京城内的“紫禁城”(2) 园中之园:颐和园内“谐趣园”(3) 海上园中园:福建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4) 万园之园:北京清代“圆明园”(5) 高原上的高原:喀喇昆仑山(6) 塔中之塔:浙江湖州飞英塔,小塔内有石塔(7) 塔上之塔:河北正定广惠寺花塔,塔上再建塔(8) 人间天堂:杭州、苏州(9) 人家仙境:四川九寨沟、山东蓬莱阁(10) 地上天宫:杭州西湖(11) 都中之都:北京王府井(12) 小岛天堂:广东新会天马河中的小岛(13) 山第一字第一:武当山(14) 人间瑶池:四川松潘黄龙寺“五彩池”(15) 世外桃源:湖南桃源县的桃花园(16) 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17)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18) 世界奇观:广西兴安灵渠(19) 天中天:山西陵川县佛子顶峰古佛寺(20) 树中树:山东青岛清宫柏树中又生一树(21) 世界花园:云南西双版纳(22) 神州之源:黄河(23) 世界钟王:北部大钟寺大钟(24) 黄土大本营:北部黄土高原(25) 九省通衢:湖北武汉(26) 佳景绝处:山东微山湖微山岛(27) 春城:贵州贵阳(28) 八面来风:广西柳州市(29) 海上花园:福建厦门(30) 圣湖:西藏普兰县玛法木错(31) 天湖:西藏腾格湖(32) 无二景:重庆北温泉(33) 天河:西藏雅鲁藏布江(34) 天幅千里:江苏苏州秀山庄(35) 华山屋脊:山西五台山(36) 风库:新疆吐鲁番
大金故太原武公墓志并序 进士侄男武大用书 大金故太原武公墓志并序进士侄男武大用书公讳珪,字君璋,陵川罐泉村人也。祖讳德,父范,皆奕世积善,茂祉流后。是以世为洪族之家,久享熏天之富。公钟五行之秀气,挺上善之奇姿。幼奉二亲,尤加笃孝。事有所委,恒存守㮏之思;养有所施,惟洁采兰之意。一旦灵根凋殒,攀泣无已。惧负薪之弗克,图肯构以为能。逐与三昆,共开后利,愈大前基,及当分橐,取戒多求。公惟计口而分田,度用而取资,馀虽至伙,均让于兄。岂与夫不折钟庾之契,而取襜帷之质而已哉!厥后,公创业为心,乘时射利。钱惟日积,奚烦凿井之功?府无月虚,不待赐山之力。公遂庶浮云之志,缅分财之惠,见其贫者,则贷而与之,贫不振者,则惠而散之。故行之所践,则慕之者如归;言之所闻,则应之者如响。故能德为人表、行推众心者焉。加以忠恕行己,谦恭接人,公之门阑常设学校,教子慕籝金之戒,赠师嗤束脯之微。岂非智过众人、陂澄万顷者欤!公性惟嗜饮,未尝旷日,然亦朝不废事,暮不废夕,又全知秩之能,一无濡首之失。公先娶丁壁王氏,禀性至顺,奉嫔高族,恒敦女史之规,厚承君子之渥。所出一子一女,奈何年甫五十,遽然云亡。公悲半钗之独存,恨破镜之难复。再娶常氏,亦遵姆教,复著贤德,不期十载,复奄重泉。公之子曰璧,字天宝,克孝事父,鸣谦待人,每赞奇谋佐成家道,正如兰玉出于庭阶。一女,曰五娘,适于盖城冯宅。天且不佑,命惟夭亡。璧(娶本县李评事女七娘)所出二子一女,长曰瑗字君玉,季曰瑾,皆勤进德,后望成名。公享年六十有六,大定九年十月二十八日终于罐泉之私茅。宗族哀恸于内,乡闾咨叹于外,虽悲王生之玉折,忆贺相之金貂,不是过矣。于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安厝于村北之祖坟。悲夫!永况玉质,深郁佳城。名虽不焕于简编,德亦可明于金石。遂摭善行,式播斯铭。其词曰:有淑性兮惟君璋,德恭让兮又温良。采陔兰兮洁以养,承棣萼兮敬无志。惠能散兮德弥广,澄不清兮器难量。子可托兮无败事,孙可教兮有义方。了无营兮安以静,庶其寿兮久且长。何七旬兮犹未及,忽二竖兮居膏肓。郁奇意兮意无得,入脩夜兮夜不旸。风萧萧兮声异响,云惨惨兮色无光。去复去兮不复见,瞻脩垅兮永催殇。时己丑岁十二月壬寅日记。
《值得陵川人永远纪念的12位县令和1位县丞》之唐·崔琛 值得陵川人永远纪念的12位县令和1位县丞陵川史料,从有记载的陵川第一位县令——唐朝的崔琛开始,到清朝的最后一位县令——李锡金,共记载了185位县令(不含失载的)。其中唐1位,宋9位,金3位,元26位,明68位,清78位。然而,能够让陵川老百姓象神明一样把他们的名字请进明宦祠进行敬奉和祭祀的,却只有13位(含1位县丞)。他们为官一任,数年时间,却构成了陵川历史重要的一页。认识他们,就是认识陵川,就是认识陵川的历史。他们的政绩人望,还有道德品格,无疑是一面永不生锈的镜子。所以,我们应当对他们有所了解,不忘他们的政绩,更不忘他们为陵川发展做出的贡献。陵川名宦祠中敬奉的12位县令和1位县丞的名字,分别是:唐 崔琛宋 吕由庚 董沔金 田居敬 魏致隆元 张黼明 孙磐 袁淮 孙绍先 杨时盛 王肇生清 胡拱枢(县丞) 孙必振 下面,笔者将根据历修陵川县志、泽州府志、山西通志,以及四库全书中相关史料的记载,逐一厘清他们的生平事迹,尽最大可能地把他们介绍清楚。崔琛陵川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建县,加上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300多年,近400年时间里,只留下一位县令的名字,就是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的崔琛崔县令。不可否认,近400年的时间,其中一定还有值得去纪念和敬奉的县令,但由于诸多的原因,我们已经不可能再知道了,这是个无尽的遗憾。即使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崔琛崔县令,在县志当中也不过寥寥数笔。兹以乾隆《陵川县新志》(以下称“乾隆新志”。因为乾隆时曾修过两次县志,故称)为据。乾隆新志卷十八之《宦迹》,为之作传云:崔琛 咸通间县令。勤恳爱民,期月而治,颂德者比之甘棠。当日有礼义村嘉禾瑞应事。祀名宦。唐咸通间(860~874)共有15年,崔县令来陵是在哪一年,做了几年县令,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他“勤恳爱民”的精神和作风,却使陵川能够得到“期月而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陵川治理的停停当当,也许有些夸张,但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明显的治理,其办事效率之高,可见一斑,也难怪陵川老百姓要把这位崔县令比之“甘棠”了。“甘棠”之典,源出《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后遂以“甘棠”来称颂循吏的美政,和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和贡献等。陵川乾隆新志约40万字,其中有7个地方使用了“甘棠”两个字,而以“甘棠”之典直接称颂某一个人的,只有崔县令传里的一处。乾隆新志,包括陵川历修县志都记载说:崔县令来陵当年,由于其善政所感,“有礼义村嘉禾瑞应事”。嘉禾,指生长奇异的禾,古人以之为祥瑞的征兆。嘉禾典出《书•微子之命》,曰:“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古代以为,为政者修德,时世清平,天就降祥瑞以应之。究竟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道理,我们且不必去理会它。崔县令来陵的当年,礼义村曾经生长出了奇异的庄稼,这应该是事实。也许只是巧合,但奇异的庄稼的确就是在崔县令来陵的当年生长出来了,老百姓就要以为是崔县令的善政所感,就会以为是崔县令的善政所感。崔县令为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喜欢他、爱戴他,想怎么以为就怎么以为,想怎么以为都可以!崔县令在陵几年,离陵后又去了哪里,我们无从查考。笔者为了寻找崔县令的资料,在搜索《四库全书》电子版时,发现了唐代(一说“唐五代”)时诗人赵嘏的一首题为《广陵答崔琛》诗。诗曰:棹倚隋家旧院墙,柳金梅雪扑檐香。朱楼映日重重晚,碧水含光滟滟长。八斗已闻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声名官职应前定,且把旌麾入醉乡。赵嘏在这里所指的崔琛,可是我们的崔县令吗?
续後汉书自序 元·郝经 汉建安末,曹氏废汉自立称魏,孙氏据江左僭号称吴,昭烈以宗子继汉即位于蜀。讨贼恢复,卒莫能相一,而折入于晋。晋平阳侯相陈夀,故汉吏也,汉亡仕晋,作《三国志》,以曹氏继汉,而不与昭烈,称之曰蜀,鄙为偏霸僭伪。於是统体不正,大义不明,紊其纲维。故称号论议,皆失其正。哀帝时,荥阳太守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谓“三国蜀以宗室为正,魏虽受汉禅晋,尚为簒逆,蜀平而汉始亡”,上疏请越魏继汉,以正体统。不用。宋元嘉中,文帝诏中书侍郎裴松之,采三国异同,凡数十家,以注夀书。补其阙漏,辨其舛错,绩力虽勤,而亦不能更正统体。歴南北、隋、唐、五季,七百有馀岁,列诸三史之後,不复议为也。宋丞相司马光作《通鉴》,始更蜀曰汉,仍以魏纪事,而昭烈为僭伪。至晦菴先生朱熹,为《通鉴》作纲目,黜魏而以昭烈章武之元继汉,统体始正矣。然而本史正文犹用夀书。经尝闻搢绅先生馀论,谓夀书必当改作,窃有志焉。及先君临终,复有遗命。断欲为之,事梗不能。中统元年,诏经持节使宋,告登寳位,通好弭兵。宋人馆留仪真,不令进退。束臂抱节,无所营为,乃破藁发凡,起汉终晋,立限断条目,以更夀书。作表、纪、传、录、诸序、议、赞。十二年夏五月,令伴使西珪借书於两淮制使印应雷,得二汉、三国、晋书,遂作正史。以裴注之异同,《通鉴》之去取,纲目之义例,参校刋定,归於详实。以昭烈纂承汉统,魏、吴为僭伪。十三年冬十月书成,年表一卷,帝纪二卷,列传七十九卷,录八卷,共九十卷,别为一百三十卷,仍故号曰《三国志》。奋昭烈之幽光,掲孔明之盛心,祛操、丕之鬼蜮,破懿、昭之城府,明道术,辟异端,辨奸邪,表风节,甄义烈,核正伪,曲折隐奥,傅之义理,徴之典则,而原於道徳,推本六经之初,苴补三史之後,千载之蔽,一旦廓然矣。古之为书,大抵圣贤道否,发愤而作,屈平《离骚》、马迁《史记》皆是也。然皆曀昧一时,道流百世。故韩愈谓“以彼易此,孰得孰失”。今拘幽之极而集是,盖亦失中之得,古人之志也。呜呼!安得复於先君而告卒事乎?十有五日庚子,翰林侍读学士、行台宣抚使、使持节入宋国国信大使陵川郝经序。
《帝国如风》第二部分@被遗忘的“苏武”——郝经 被遗忘的“苏武”——郝经 雁啼月落扬子城,东风送潮江有声。乾坤汹汹欲浮动,窗户凛凛阴寒生……起来看雨天星稀,疑有万壑霜松鸣。又如暴雷郁未发,喑呜水底号鲲鲸……虚庭徙倚夜向晨,重门击柝无人行。三年江边不见江,听此感激尤伤情。…… 这首《江声行》,并非哪个幽怨的妇人所作,乃元朝汉人郝经出使南宋被拘时,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囚所感慨而发的诗作。 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今山西陵川),“家世业儒”,乃金朝大文豪元好问的弟子。金亡后,郝经一家迁于顺天府,“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后来,蒙国汉将张柔、贾辅知其名,请他到家里教子弟读书,“二家藏书万卷,(郝)经博览无不通”。这一来,真正的“教学相长”,他不仅教出了张弘范这样的“人才”,自己的儒业也有长足进步。蒙哥汗时代,忽必烈在金莲川以宗王身份开府,延请郝经当幕僚,“条上数十事,(忽必烈)大悦,遂留王府”。 后来,他跟从忽必烈攻鄂州。蒙哥汗在钓鱼城下受伤身死,忽必烈犹豫不决,正是郝经一席话,坚定了他北返争夺汗位的决心: “国家(指蒙古)自平金(国)以来,惟务进取,不遵养时晦,老师费财,卒无成功,三十年矣。蒙哥汗立,政当安静以图宁谧,忽无故大举,进而不退,畀王东师,则不当亦进也而遽进。以为有命,不敢自逸,至于汝南,既闻凶讣,即当遣使,遍告诸帅,各以次退,修好于宋,归定大事,不当复进也而遽进。以有师期,会于江滨,遣使喻宋,息兵安民,振旅而归,不当复进也而又进。既不宜渡淮,又岂宜渡江?既不宜妄进,又岂宜攻城?若以机不可失,敌不可纵,亦既渡江,不能中止,便当乘虚取鄂,分兵四出,直造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则宋亦可图。如其不可,知难而退,不失为金兀术也。师不当进而进,江不当渡而渡,城不当攻而攻,当速退而不退,当速进而不进,役成迁延,盘桓江渚,情见势屈,举天下兵力不能取一城,则我竭彼盈,又何俟乎?且诸军疾疫已十四五,又延引月日,冬春之交,疫必大作,恐欲还不能。 “彼既上流无虞,吕文德已并兵拒守,知我国疵(指蒙哥汗暴崩之事),斗气自倍。两淮之兵尽集白鹭,江西之兵尽集隆兴,岭广之兵尽集长沙,闽、越沿海巨舶大舰以次而至,伺隙而进。如遏截于江、黄津渡,邀遮于大城关口,塞汉东之石门,限郢、复之湖泺,则我将安归?无已则突入江、浙,捣其心腹。闻临安、海门已具龙舟,则已徒往;还抵金山,并命求出,岂无韩世忠之俦?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溯流而上,则入洞庭,保荆、襄,顺流而下,则精兵健橹突过浒、黄,未易遏也,则亦徒费人命,我安所得哉!区区一城,胜之不武,不胜则大损威望,复何俟乎! “宋人方惧大敌,自救之师虽则毕集,未暇谋我。第吾国内空虚,塔察国王与李行省肱髀相依,在于背胁;西域诸胡窥觇关陇,隔绝旭烈大王;病民诸奸各持两端,观望所立,莫不觊觎神器,染指垂涎。一有狡焉,或启戎心,先人举事,腹背受敌,大事去矣。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脱里赤为断事官、行尚书省,据燕都,按图籍,号令诸道,行皇帝事矣。虽大王(指忽必烈)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独不见金世宗、海陵(完颜亮)之事乎!若彼果决,称受遗诏,便正位号,下诏中原,行赦江上,欲归得乎?” 最后,郝经为忽必烈出主意: “先命劲兵把截江面,与宋议和,许割淮南、汉上、梓夔两路,定疆界岁币。置辎重,以轻骑归,渡淮乘驿,直造燕都,则从天而下,彼之奸谋僭志,冰释瓦解。遣一军逆蒙哥汗灵舆,收皇帝玺。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诸王驸马,会丧和林。差官于汴京、京兆、成都、西凉、东平、西京、北京,抚慰安辑,召真金太子镇燕都,示以形势。则大宝有归,而社稷安矣。” 忽必烈依计,一步一个脚印,果然以鱼化龙,由一个蒙古宗王变成了“元世祖”。郝经立马受重用,得授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带大批从人出使南宋,“告即位,且定和议”。
全国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陵川召开 全国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陵川召开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6-09-05 来源:山西大学中文系 田同旭 时逢元代名臣郝经忌辰(至元十二年,1275,农历七月十六日)七百三十一年纪念,由山西大学文学院、三晋文化研究会、晋城市委宣传部、陵川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的“全国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八日)至15日,在郝经故乡山西晋城陵川正式召开。六十余位来自全国三十五所高等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二十余位山西晋城、陵川的文史工作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胡世厚,中国辽金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晶,中国水浒学会会长、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佘大平,中国散曲学会秘书长、佛山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义山,北京元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佩伦等代表各自学会,以及中国西游记文化学会,中国首批民族文化保护十项试点工程之一甘肃环县道情皮影保护研究会,中国元好问学会,山西古典文学学会等学术团体,分别发来贺辞、贺信,对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全国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是关于郝经研究的首次学术盛会,郝经也是金元二代文人中受到当代学界普遍关注,并为其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第一位文化名人。郝经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整合郝经研究队伍,弘扬郝经人文精神,总结郝经研究成果,推动郝经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并促进学界关注金元文化及金元文人个案研究,都有积极的社会政治文化意义。“全国郝经暨金元文化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3篇,其中关于郝经的学术论文28篇,金元文化学术论文16篇,晋城、陵川地方历史文化学术论文9篇。郝经研究成为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流,与会的专家学者,就郝经的文学成就、理学思想、史学观点、政治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讨交流,重点讨论了郝经的人文精神,学术思想中的“内游”说,以及诗歌风格等问题。山西大学李正民在主题发言中,从“救民于水火的人道主义精神,用夏变夷的儒家汉法实践,道济天下的治国安邦学术”等方面,全面论述了郝经的历史地位、政治贡献和学术影响。山西省社科院降大任认为,郝经主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文化观和天下观,在《与宋国两淮制置使书》中,系统提出“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之论,形成了完整地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多元一体的大中华思想理论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吴凤霞《略论郝经的君主观》,天津师范大学马瑞江《天风海涛:郝经在历史大变动时代的感悟》,太原师范学院杜改俊《论郝经“变”与“常”的统一》,晋城史志办马甫平《试论郝经的儒学王道思想》,陵川秦鸿昌《郝经的汉统思想与用夏变夷观》等论文,呼应了李正民与降大任的观点,并作了诸多补充与深入探讨。山西大学田同旭《论郝经人文精神》,依据郝经提出的“天下有定理而无定势”之势理观,“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之夷夏观,以及劝赵复“传正脉于异俗,衍正学于异域”而使理学北传,使宋和谈以“解两国之斗,活亿万生灵”,真州被拘十六年诸事,从四个方面系统提出郝经的“大一统思想,历史责任感(挽救中原文化免予毁灭),爱民精神,民族气节”之人文精神。内蒙古大学马冀则将郝经的人文精神,概括为:“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政治家精神,致力于民族文化交流互补的思想家精神,忠贞如一、不辱使命、坚持原则的元代苏武精神。”河南大学张进德、曹炳建,山西大学景宏业等,对郝经真州十六年忠于蒙元王朝,是否可被称为“民族气节”,提出不同质疑。郝经的文学思想、文学成就,也是这次学术研讨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南开大学查洪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元代文学研究现状》的主题发言中,重点论述了元朝前期学承元好问的郝经、刘因,以及卢挚、王恽之北宗诗文的形成原因、学术思想与文学地位,并论及中州文流和东平文人群体与北宗诗文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秦志熙《试论郝经文学创作的渊源和造诣》,山西忻州师院狄宝心《元好问与郝氏祖孙的交往和影响》,山西师范大学李红日《郝经与元好问诗歌创作思想的比较》,进一步理清了郝经诗文创作多出自元好问,又有所发展的学承关系。在郝经的学术思想方面,许多学者共同选择了郝经的“内游”说,各抒己见。山西大学师振亚《郝经文学思想》,论述郝经文论中的文与实、义理与法度等关系,重点探讨郝经的“内游”理论对作家修养、诗文创作的影响。郑州师专刘玉娥《郝经文论断想》,探讨郝经“内游”理论与程朱理学重心性修养之关系。兰州大学赵建新、陈志《郝经“内游”说探析》,认为郝经“内游”说在理论内涵上,继承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又与宋代陆氏心学有相似之处。内蒙古赤峰学院董连祥《郝经的文学主张在“内游”中的体现》,则认为郝经“内游”说中读万卷书并重内心修养,与黄庭坚“点铁成金论”有相似之处。山西大学李豫、李雪梅《论郝经“内游说”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指出:郝经虽然批评司马迁重“外游”而轻“内游”,但他诗文中发泄的“郁闷”之气,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还是有一定联系的。
“陵川七状元”及其状元文化(1) 一直以来,我们陵川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外界人士,都认为陵川历史上的“七状元”是真实不虚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陵川的关注,“七状元”之说似乎有所动摇了。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自己的历史了,说明已经有许多的外界人士在关注陵川了。历史就是历史,历史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审视,去认真对待。同时,我们也是生活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正视自己的历史。或许(慎重起见,我只能用“或许”两个字)“陵川七状元”并不是历史的真实,但“七状元”之说至少从明嘉靖(1522~1619)县令杨时盛“奉文建”“七状元祠”(《陵川县志》,乾隆四十四,1779)时就已经开始了。500年了,“七状元”之说就一直说了500年,这是真实的,即使是个错误也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们没必要自己去打破这种美丽,也没必要象“探索和发现”一样把所有的美丽都撕得粉碎,那是自然科学家的事,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人文,关注人文的精神,因为这种人文精神就是我们的历史精神,同时也是我们的时代精神,是我的、是他的,同时也是你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陵川历史上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状元文化现象,也才成就了我们今天都一直引以为荣的独特文化,那就是我们的:状元文化。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