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义(爱情诗)
诗经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诗经原始 楼主
凡例
1、这是语文老师要求我在课前讲《诗经》我个人编写的讲义。
2、这里选取了五首《诗经》中的经典爱情诗篇,经文就是一般的通行本。
3、注释参考各种《诗经》研究的书籍得到了基本平实可靠的简单释义。
4、今译是选用余冠英先生《诗经选》中的翻译,个别文字有改动。
5、讲义是我上课时的提纲。
6、参考书目:
汉 毛苌、毛亨传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
宋 朱熹《诗集传》
宋 袁燮《御制题絜斋毛诗经筵讲义》
明 王夫之《诗经稗疏》
清 多隆阿《毛诗多识》
清 姚际恒《诗经通论》
闻一多《诗经新义》
闻一多《诗经通义》
余冠英《诗经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
流沙河《诗经现场》
2014年02月23日 03点02分 1
level 6
诗经原始 楼主
子衿
《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同移)音?
1、 青青:《礼》说:“父母在,衣纯以青”。纯是一种黑色的丝料。
2、 子,代指作者的情人。
3、 衿,“襟”的借字,衣领。又有说法是读为“(纟今)“,是佩玉的带子。
4、 思,形容绵长的思恋。
5、 宁不,就是“何不“。嗣,《韩诗》作“诒”,也就是寄。音,消息。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音同离)?
1、佩:佩玉的绶带。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 挑、达,往来的样子。朱熹《诗集传》以为挑是轻佻,达是放恣。
2、 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常常是男女幽会的地方。
余冠英今译:
青青的是你的长领襟,
悠悠的是想念你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
难道你从此断音信?
青黝黝是你的佩玉带,
心悠悠是我把相思害。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
难道你不能自己来?
走去走来多少趟啊,
在这高城望楼上啊。
一天不见哥的面,
好像三个月儿那么长啊!
讲义:
这是一首《郑风》里的诗歌,对于《郑风》的特点,自孔丘以来都认为“郑声淫”,班固说:“土陋国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则说明了这一个特点。
朱熹《诗集传》中,带着道学的眼镜辄呼之曰:“淫奔之诗!”在几年前我其实还是对此很愤怒的,但是后来想了想,郑国民风开放,这些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啦。而说好听如《红楼梦》就叫“风流韵事”,说得不好听如《诗集传》就是“淫奔之诗”,只不过是一个名词罢了,而我们不管怎么抬出人性的不可泯灭,也必须承认他们在干那种事。
但是我们回想过来,殷周时代,去尚古不远,这时的人很单纯,最重要的事不过是战争与繁殖,所以这些是健康的。你如果戴着道学的眼镜去规范古人,那你就输了,人家早已化为黄土逍遥自在了,你却为了人家的几句低俗歌曲烦恼不已,倒是人家什么都满足了。所以说这是很搞笑的。于是乎我们甚至可以说“《诗经》是淫诗,《左传》是秽史”都无不可。
但这种赤裸裸的描写,写出的是古人真挚的情感,他们去幽会能够如此有文化吟诗作赋,如果在现在恐怕啥想法都没有,完事就完事了呗。
但是不论如何,《子衿》的情感是千古不朽的绵绵长恨,是千古不朽的浪漫传奇。一般以为是城中的女子在等候她约定的情人,而流沙河《诗经现场》中结合毛公的旧注“刺学校废”就认为这个女子爱上了一位太学生——殷周时代的文艺青年,也多么浪漫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起兴是多么雅致动人,连绵词“悠悠”,写尽作者的长恨,多么令人遐想,诸公试想这种悠悠绵长、藕断丝连的情愫,在历史的长河中胶结,这缕情愫战胜了时间,我想,即使这个女子在现世中未能与情人结合,他们在天国也一定是幸福的。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好像是少女娇嗔的埋怨着男子的失约,多么可爱的伊人呵!我想girl friend大概都是这样子的吧。任性,可爱。最后夸张地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恋爱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
最后想说的是大家不要把“兮”字想得那么古奥可怕,读都读不懂,其实“兮”在上古时代读音类似于“啊”,就是我们经常用的语气而已。可见这些歌是多么的生活化。
2014年02月23日 03点02分 2
这样的解读很是公允有趣!
2014年08月12日 05点08分
level 6
诗经原始 楼主
伯兮
《卫风》
伯兮朅(音同洁)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音同殊),为王前驱。
1、 可能是男子的表字,或是女子对情人的亲昵爱称。朅,武壮高大。桀,通“杰”。
2、 殳,古代一种长一丈二尺的竹制武器。前驱,导引。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音同狄)为容!
1、 蓬,一种常在近根折断后随风飘荡的草,这句是形容作者的头发散乱。
2、 膏,润发的油,沐,洗头发。适,悦。本句是说情人行役作者修饰容貌取悦谁呢?
其雨其雨,杲(音同稿)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1、 其,希望将要发生的意思。杲,鲜明的样子。这两句是作者思念情人时心想:下雨罢!下雨罢!而太阳偏又出现,比喻盼望丈夫回家偏不回来。
2、 愿言,就是“愿然”,沉思的样子。疾,痛。本句言即使是头痛也是心甘情愿。
焉得谖(音同萱)草?言树之背(音同北)。愿言思伯,使我心痗(音同每)。
1、 谖草,谖,忘,直译就是忘忧草,后来就将这个名目附会到了“萱草”上。树,种植。背,通“北”,指北堂(由于中国北方房屋坐北朝南所以就是后庭)。这两句说那里有忘忧草能让我种在北堂呢?也就是说想要忘记是不可能的。
2、 痗,病。
余冠英今译:
我的哥儿多英勇,
在咱卫国数英雄。
哥儿手中持殳杖,
为王打仗当前锋。
打从哥儿东方去,
我的头发乱蓬蓬。
香膏沐发那缺少,
教我为谁来美容!
好像天天盼下雨,
天天太阳像火盆。
一心只把哥儿想,
那怕想得脑壳疼。
哪儿觅得忘忧草?
为我移到北堂栽。
一心只把哥儿想。
病在心结化不开。
讲义:
前几天逛空间看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说说,图片上有一瓶后悔药,一瓶忘情水还有一瓶什么乱七八糟的,文字上写着:“如果这些东西里有一样存在你想要什么?”
确实很无聊,但是我想大家的心中自有不同的答案。《伯兮》作者的答案是“忘忧草”,以此观之,古人与今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诗经》与我们日常哼哼的一些小调又有什么区别呢?我想低俗与高雅总是相对的。
我们为什么想要这些东西呢?因为人性是不完善的,而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有了所谓的“欲”,而人性的这种不完善无法被消灭,那么朱老夫子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一个伪命题。
郭沫若先生曾将《诗经》与《圣经》对比,二者都被宗教势力尊奉为“经典”,而《圣经》中大卫王的诗篇也就是古希伯来人的《诗经》。
大卫王的诗篇歌颂赞美着他们至神全能的天主,对于犹太教徒和基督徒来说,天主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在哲学概念上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试问“上帝能不能够造出一块他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头呢”?如果我们以“上帝全能”的公理则可以推出“可以”、“不可以”两个相反的却又合乎逻辑的结论。我想如果是在科学上,这条公理就立刻被宣判了死刑,但毕竟这只是神学,所以“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仍然被尊奉着。
但《诗经》却不同了,它所赞美的人性,这与天主的神性是不同的,人性是不完善的,这才是每个人是可贵之处。如果让我选,我才不会当上帝,我一定要当一个人。而所谓的神性也就是基于人性的不完善将人性完美造出的漏洞百出的拙劣自我安慰的精神慰藉。但是也同样是由于人性的不完善无从消灭,所以对“神”的尊奉是不会削减的。
毕竟在物质主义的资本市场背后,我们还是需要一些精神的东西。
2014年02月23日 03点02分 6
level 14
[真棒]不错不错~是楼主整理的吗?
2014年02月23日 09点02分 7
嗯嗯
2014年02月28日 12点02分
level 13
楼主好久不见啊~收藏放学细看~
2014年02月23日 10点02分 8
主要是高中太忙了。。。
2014年02月28日 12点02分
level 13
支持!
2014年02月23日 14点02分 9
level 13
看看
2014年02月23日 15点02分 10
level 7
多谢楼主无私分享!
2014年08月12日 05点08分 11
level 5
楼楼渊博!
2014年08月12日 08点08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