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鉴】西汉人物拾遗(转)
二十四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0
sun_shengming 楼主
泱泱大汉,人才辈出,不论是刚刚安定的初期,国势强盛的中期还是已显颓势的后期,总会有一批人物留名青史。西汉时期涌现出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看惯了他们的文韬武略或是炙手可热,再次回溯到历史长河中,有一些人物,并没有通天之功,也不是权倾一时,但是若细翻史料,我们会发现他们也有值得探究之处……
2014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1
level 10
sun_shengming 楼主
一.蒯通
通过查询“捷足先登”这个成语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蒯通的记录。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在被杀之前说,后悔当初没有听从蒯通的计策。原来,在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攻下齐地后,蒯通曾劝说韩信在齐地自立为王,不投靠项羽也不投靠刘邦,而是与项羽和刘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韩信并未听从这个计策。刘邦知道这个情况后要把蒯通扔到油锅里煮了,正当大家都以为蒯通死定了的时候,作为辩士的蒯通用自己的口才救了自己。他说:狗吠尧帝,不是尧帝不仁,而是不认识尧帝,当时大家逐鹿中原各为其主,有什么好怨恨的?
或许蒯通的一番话使刘邦作出了一下考量:当年与自己争天下的多了去了,如果因此杀掉那些人只会树敌更多,陈年旧账何必细究,眼下的安定才是最关键的。
于是,刘邦赦免了蒯通。
其实,细翻史册,我们可以看到,蒯通的口才与谋略,不只一次发挥作用。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蒯通出现,他说服了自己家乡的县令和起义军将领,使三十多城不战而降,这样使百姓免于刀兵,不能不说是大功一件。
不过蒯通更多的还是出现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在郦食其劝降齐国后,蒯通对韩信说: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众,岁余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韩信决定偷袭齐国。司马迁在《史记·田儋列传》中说: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指韩信和田横)!可见在楚汉之争时,蒯通在项羽、刘邦、韩信三人的利害关系及力量变化上起了很微妙的作用,值得细细梳理推敲。
太史公曾说: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见《史记·田儋列传》)。也说过: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见《史记·乐毅列传》)。蒯通或许也是个胸怀大志,渴望得遇明主,如纵横家一般在乱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才学。不过现实总是令人无奈,蒯通纵然有才,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舞台去展示,他就只能在历史的大潮中时而被淹没,时而浮出水面。
蒯通被刘邦赦免后,也曾在曹参那里受到礼遇,但他最后的情况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不过他在政府中任职的可能性非常小,估计他应该没啥不老实的,在某处普普通通的终此一生。
我已奈何不得世事,世事亦奈何不得我。
史书相关篇目:《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余列传》,《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
2014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2
蒯彻,汉史官避武帝讳,乃称通……
2014年02月16日 11点02分
level 10
sun_shengming 楼主
三.常惠
《汉书·苏武传》中的苏武,其大义凛然、不辱使命的形象让人肃然起敬,然纵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到放归的整个过程,里面有一个人物,他虽然不是很起眼,但是我认为,他在苏武等汉使最后被放回这一环节上,起了重大作用,他的名字,叫常惠。
公元前100年,西汉政府派苏武等一百多人出使匈奴。那年,苏武40岁。
常惠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在此次出使团队中,常惠的身份是假吏,即临时充当使臣的小吏,也就是个临时工,如果这次出使任务圆满完成,回来后能转正也说不定。
但当时他们谁都没想到,这一去,却是去了那么久才回来。
因为他们在匈奴那里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具体是摊上什么事,读过《苏武传》大家也都知道。在第一次逼苏武投降的时候,苏武自杀不成,被救活后,常惠等人哭着把苏武抬回营地。苏武始终不投降,于是被放到贝加尔湖边上去牧羊,苏武的下属也被隔离到其他地方。
常惠没有投降,或许有受到苏武的影响。
后来昭帝即位,匈奴与汉的关系有所缓和。西汉方面向匈奴讨要苏武等人,可是匈奴不老实,谎称苏武已经死了。还是常惠想出了办法,买通看守,悄悄去找汉使(看来常惠在匈奴那里和周围人处得不错),教给汉使那个鸿雁传书的说辞,使匈奴最终放了苏武等人,除去死了的和投降的,“凡随武还者九人”,这九人中,包括常惠。
坚持了那么久,终于等到了回家的那天。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常惠随苏武出使时,估计也就是个愣头青吧,如今归来,常惠的脸上可能也有风霜所刻下的沧桑。
苏武回来后,拜为典属国,受到的嘉奖自不必说,常惠、徐圣、赵终根皆拜为中郎,赐帛各二百匹。其余六人老归家,每人赐钱十万,终身免除徭役。
看来政府给的嘉奖待遇还是很不错的。
后来,常惠继续在西域这一块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从军队里的校尉到典属国到右将军,受封长罗侯,也算是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
西域的开拓,固然有张骞苏武这样坚强不屈的汉使,也有许许多多的“常惠”,一同支撑起对外的交流和对祖国边疆的保卫。
史书相关篇目:《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卷九十六下《西域传下》
2014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4
level 10
sun_shengming 楼主
六.刘德
高祖建立西汉后,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王,并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诸侯王群体,在西汉历史社会中也是比较特殊的存在。作为皇室成员,特权阶层,其中固然有不少不成器的,但也有一些有志于学的,除了比较出名的刘向、刘歆父子,河间献王刘德,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诸侯王。
刘德是汉景帝的儿子,栗姬所生(和景帝长子刘荣是同母兄弟),对于他的才学,史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从而游。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河间献王给人的形象是:文质彬彬,虚心好学,实事求是。身为皇室贵胄,却无高位者的飞扬跋扈,无怪乎有人愿意献书于他,山东诸儒愿意从游于他。
当然,大家也从上面那段史料中看到一个很熟悉的成语:实事求是。没错,这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成语的首次出现,不过当时班固意在赞扬刘德治学的认真,又哪里想到现在这个成语会被如此广泛的引用呢。
刘德的一个博士,名叫毛苌,《毛诗》系他所传。《诗经》原有韩、鲁、齐三家,是为官学,毛诗却非官学,然而最后流程下来的却是毛诗。汉朝前期,梁太傅贾谊(就是《过秦论》的作者)等人研习《春秋左氏传》。贾谊为《左氏传》做训诂,传授给赵人贯公。刘德立毛诗、左氏春秋博士,招毛苌、贯公为博士。这些事情足可以印证刘德对于文化典籍的保存和流传作出的巨大贡献。
刘德的一生,虽然有受到汉武帝的冷落和提防,但始终没有卷入诸侯王与朝廷的纷争之中。他的谥号是“献”, 聪明睿知曰“献”。在《史记·五宗世家》和《汉书·景十三王传》中都将河间献王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以年龄排序,由此可以看出史家对于真正坚持儒家仁义的人物的推崇与肯定,或许其中也有以其为日后皇室子弟学习榜样的用意。
史书相关篇目:《史记》卷五十八《五宗世家》,《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
2014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7
level 10
sun_shengming 楼主
七.季布
“季布为朱家钳奴。”
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提到的这个季布,其人生确实有几分传奇色彩。
季布,楚人,本是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楚汉相争之时,好几次围困住刘邦。刘邦在夺取最终胜利后,自然不会放过季布,出重金悬赏。不过季布为人侠义,在民间有群众基础,还就是有人愿意冒风险藏匿他,并为他出谋划策:剃发带钳,改变姓名,卖给鲁地的朱家为奴,暂时躲避风头。卖到朱家后,朱家知道这个奴隶的真实身份,吩咐家里人好好招待,然后通过汝阴侯夏侯婴劝说刘邦赦免季布。刘邦听从了劝说,召见季布,并授予季布官职。
通过这个事,当时的人们认为季布能“摧刚为柔”,帮助他的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惠帝时,匈奴单于冒顿在书信中对吕后无礼,吕后大怒,召集群臣商议讨伐匈奴,樊哙更是嚷嚷着要领兵十万踏平匈奴,那时大家都顺从吕后的意思唯唯诺诺,只有季布冷静地泼了一盆冷水并分析不能出兵的理由。估计吕后当时也是在气头上,沉下心来一想也觉得季布说得有理,就不再提用兵的事,日后似乎也没有因此难为季布。
后来季布当了河东太守,汉文帝时他还在,文帝召他入京本想任他为御史大夫,结果有人说季布喝多了就后难以管束,于是就把季布晾了一个月。季布当然能猜出来怎么回事,面见文帝后直截了当说出原因,弄得文帝有点下不来台,只好说:“河东郡很重要,所以特意召见您。”升迁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从上面两个事可以看出,季布终归是个直性子,虽然有才干,但是官做不到高位——或许他并不稀罕什么高位。
剃发带钳,卖身为奴,这本是非常耻辱的事情,但因为不肯放弃自己的志向,所以甘受一时之辱,等待日后的转机。季布的人生无疑也给予了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坚持的动力,所以在列传评语和《报任安书》中都可以看到司马迁对季布的赞许和肯定。在加上民间流传的那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有这样的评价,季布这辈子不白活,很值。
史书相关篇目:《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
2014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8
level 10
sun_shengming 楼主
九.隽不疑
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都城长安,有个男子,乘着黄牛车,打着黄旗,自称是武帝太子刘据。
此举引来大批围观群众,甚至昭帝都派级别为两千石的官员前去辨认,一时间京城的气氛有些微妙。
正在此时,来了一个人,他很淡定,他不围观,而是下令抓人。
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叫隽不疑,字曼倩,时任京兆尹。
虽然和东方朔的字一样,但隽不疑的工作可不轻松。
京兆尹,掌管京师长安及其下属十二县,相当于长安市市长兼公安局长。
虽然级别上是地方行政长官,但因为治理的是京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官难度自然也是很大的。
京城出现这种情况,隽不疑自然不会无动于衷,立刻下令抓人,有人担心:“万一真的是卫太子怎么办?”隽不疑以《春秋》里的道理回复:不怕,卫太子当时得罪先帝,即便没死,依旧是有罪的,今天回来也是自投罗网。
抓回去一审,果然是个冒牌货:本来是个算命的,家住湖县(也就是当时卫太子死的地方),因为有人说他长得像卫太子,于是起了歹念,想浑水摸鱼一把。
可惜他碰上的京兆尹是头脑清醒的隽不疑。
由于对此次事件的出色处理,隽不疑得到了皇帝及大臣的一致好评。
隽不疑在还是地方官的时候,除暴安良,甚有政绩。隽不疑学《春秋》,进退有礼,颇有儒雅之风。提拔为京兆尹后,也是尽职尽责,日后另一位能吏赵广汉担任京兆尹后,自愧不如隽不疑。
隽不疑为官时,他的母亲经常问他:“犯人中有没有得到平反的?”如果有,他的母亲会很高兴,如果没有,他的母亲会很生气,甚至不吃饭。所以隽不疑当官,“严而不残”。
我还是相信隽不疑能秉公执法,武帝一朝,刑罚比较严酷,隽不疑若是施以合适的刑罚而非重刑来安定社会,这样是史家比较赞同的。
有政绩,能应变,严而不残,做官能做到这些,足够在青史上留下一笔。
史书相关篇目:《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
2014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10
level 10
sun_shengming 楼主
十.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据说是诸葛亮的远祖。
我认为这个是可信的。
诸葛丰,在元帝时任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在西汉的官制中有些特殊,它设于武帝时期,本来目的是为了“捕巫蛊,督大奸猾”,校尉本人可率领一千二百名徒兵,拥有一定的兵权。后来武帝“罢其兵”,但司隶校尉仍保留有皇帝钦命使者的身份,可以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其地位、权限还是比较大的。
诸葛丰为人忠直,担任司隶校尉时,“刺举无所避”,那时京城流传这么一句话:“间何阔?逢诸葛。”意思是“为啥长时没见着?因为碰上了诸葛丰”。
估计这句话是在那些不怎么守法的权贵中流传的。
汉元帝的一个亲戚,叫许章(元帝母亲家族的人,属于外戚),很受汉元帝宠幸,经常违法乱纪,手下的人也经常犯事。诸葛丰不管你啥身份,只要犯法,一个字,抓,于是就拿着皇帝赐的符节去逮人。或许是诸葛丰慢了一步,或许是许章也比较机灵,竟逃到皇宫里去抱皇帝的大腿了。
尽管如此,诸葛丰还是奏请皇帝依法惩治许章。
皇帝的判决结果是:人,不许逮;符节,收回。
诸葛丰对这个判决不满,上书皇帝,里面有一句话说得很犀利:“夫以布衣之士,尚犹有刎颈之交,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之臣,率尽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
确实,西汉后期的官场,就是如此。
可是最后的结果是:维持原判。
不久,诸葛丰被降职,为城门校尉。
诸葛丰不改其直,即使身在卑位,依然上书揭露大臣周堪、张猛的不法行为。这回元帝耍了滑头,反而说诸葛丰诬陷大臣,可怜他老了,不忍加刑,免为庶人。
这话说得很宽仁,实际上说白了,元帝是想要听话的臣子,这种直颜犯上很较真的,他其实吃不消。
估计此时的诸葛丰,即使无奈,也看透元帝是什么样的人。回家就回家,至少不用再看你脸色,而我是无愧于心的。
虽然官场上诸葛丰属于失意者,但估计舆论对诸葛丰还是赞扬多的,班固记载这么一笔,还是肯定诸葛丰的忠直的,相信先辈的气节与秉性,有影响到诸葛亮的成长与价值取向。
史书相关篇目:《汉书》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西汉人物系列到此为止,至于还会不会继续,再说吧……
2014年02月15日 13点02分 11
level 15
哈哈,朋友对汉朝情有独钟,还望多多分享好文章啊![哈哈]
2014年02月15日 16点02分 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