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彼霸者则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
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
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
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矣;
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是知霸道者也。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
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
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析愿禁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於家而取赏於朝也;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王者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
是王者之法也
〔译文〕
那些奉行霸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改进设备器
用,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然后加重奖赏来诱导
他们,加重刑罚来督责他们;他使灭亡的国家能存在下去,使已经断绝了的
后代继承关系能继续下去,保护弱小的国家,禁止残暴的国家,但是并没有
吞并别国的野心,那么各国诸侯就会亲近他了。他遵行与力量匹敌的国家相
友好的原则去恭敬地接待各国诸侯,那么各国诸侯就喜欢他了。各国诸侯之
所以亲近他,是因为他不吞并别国;如果吞并别国的野心暴露出来,那么各
国诸侯就会疏远他了。各国诸侯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和力量匹敌的国家
相友好;如果要使各国诸侯臣服的意图暴露出来,那么各国诸侯就会背离他
了。所以,表明自己不会有吞并别国的行为,信守自己和匹敌的国家相友好
的原则,天下如果没有成就王业的君主,这奉行霸道的君主就能常常取胜了。
这是懂得称霸之道的君主。
齐闵王被五国联军摧毁,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劫持,这没有其他的缘
故,就是因为他们实行的不是王道却想靠它来称王。
那些奉行王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的仁爱高于天下各国,道义高于天
下各国,威势高于天下各国。仁爱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亲近他。
道义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尊重他。威势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
下没有谁敢与他为敌。拿不可抵挡的威势去辅助使人心悦诚服的仁义之道,
所以不战而胜,不攻而得,不费一兵一甲天下就归服了,这是懂得称王之道
的君主。
懂得了上述或王、或霸、或强的条件的君主,想要称王就能称王,想要
称霸就能称霸,想要致强就能致强。
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制度: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
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帝王。政治原则古得超过了三代便叫做荒诞,法度
背离了当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不同等级的人衣服各有规格,住房各有标准,
随从人员各有一定的数目,丧葬祭祀用的器具各有相称的规定。音乐,凡是
不合乎正声雅乐的全部废除;色彩,凡是不合乎原色文彩的全部禁止;器具,
凡是不同于原来器具的全部毁掉。这叫做复古。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
行的制度。
奉行王道的君 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没有德行的不让他显贵,没有才能
的不让他当官,没有功劳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加处罚。朝廷上没有无
德无功而侥幸获得官位的,百姓中没有游手好闲而侥幸获得生存的。崇尚贤
德,任用才能,授予的等级地位各与德才相当而没有疏失;制裁狡诈,禁止
凶暴,施加的刑罚各与罪行相当而不过分。老百姓都明明白白地知道:即使
在家里行善修德,也能在朝廷上取得奖赏;即使在暗地里为非作歹,也会在
光天化日之下受到惩处。这叫做确定不变的审处。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对
臣民的审察处理。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
物,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对于农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对于关
卡和集市,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
考察土地的肥瘠来分别征税,区别道路的远近来收取贡品。使财物、粮米流
通,没有滞留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
所以近处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处的人不厌恶奔走的劳苦,即使是幽远
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百听从役使。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
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2014年01月13日 15点01分
1
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
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
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矣;
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是知霸道者也。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
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
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析愿禁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於家而取赏於朝也;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王者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
是王者之法也
〔译文〕
那些奉行霸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改进设备器
用,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然后加重奖赏来诱导
他们,加重刑罚来督责他们;他使灭亡的国家能存在下去,使已经断绝了的
后代继承关系能继续下去,保护弱小的国家,禁止残暴的国家,但是并没有
吞并别国的野心,那么各国诸侯就会亲近他了。他遵行与力量匹敌的国家相
友好的原则去恭敬地接待各国诸侯,那么各国诸侯就喜欢他了。各国诸侯之
所以亲近他,是因为他不吞并别国;如果吞并别国的野心暴露出来,那么各
国诸侯就会疏远他了。各国诸侯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和力量匹敌的国家
相友好;如果要使各国诸侯臣服的意图暴露出来,那么各国诸侯就会背离他
了。所以,表明自己不会有吞并别国的行为,信守自己和匹敌的国家相友好
的原则,天下如果没有成就王业的君主,这奉行霸道的君主就能常常取胜了。
这是懂得称霸之道的君主。
齐闵王被五国联军摧毁,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劫持,这没有其他的缘
故,就是因为他们实行的不是王道却想靠它来称王。
那些奉行王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的仁爱高于天下各国,道义高于天
下各国,威势高于天下各国。仁爱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亲近他。
道义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尊重他。威势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
下没有谁敢与他为敌。拿不可抵挡的威势去辅助使人心悦诚服的仁义之道,
所以不战而胜,不攻而得,不费一兵一甲天下就归服了,这是懂得称王之道
的君主。
懂得了上述或王、或霸、或强的条件的君主,想要称王就能称王,想要
称霸就能称霸,想要致强就能致强。
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制度: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
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帝王。政治原则古得超过了三代便叫做荒诞,法度
背离了当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不同等级的人衣服各有规格,住房各有标准,
随从人员各有一定的数目,丧葬祭祀用的器具各有相称的规定。音乐,凡是
不合乎正声雅乐的全部废除;色彩,凡是不合乎原色文彩的全部禁止;器具,
凡是不同于原来器具的全部毁掉。这叫做复古。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
行的制度。
奉行王道的君 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没有德行的不让他显贵,没有才能
的不让他当官,没有功劳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加处罚。朝廷上没有无
德无功而侥幸获得官位的,百姓中没有游手好闲而侥幸获得生存的。崇尚贤
德,任用才能,授予的等级地位各与德才相当而没有疏失;制裁狡诈,禁止
凶暴,施加的刑罚各与罪行相当而不过分。老百姓都明明白白地知道:即使
在家里行善修德,也能在朝廷上取得奖赏;即使在暗地里为非作歹,也会在
光天化日之下受到惩处。这叫做确定不变的审处。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对
臣民的审察处理。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
物,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对于农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对于关
卡和集市,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
考察土地的肥瘠来分别征税,区别道路的远近来收取贡品。使财物、粮米流
通,没有滞留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
所以近处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处的人不厌恶奔走的劳苦,即使是幽远
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百听从役使。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
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