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道、、、方法论。。。
承道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彼霸者则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
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
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
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则诸侯疏矣;
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
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是知霸道者也。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
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
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
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
是知王道者也。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析愿禁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於家而取赏於朝也;为不善於幽而蒙刑於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王者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
是王者之法也
〔译文〕
    那些奉行霸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改进设备器
用,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然后加重奖赏来诱导
他们,加重刑罚来督责他们;他使灭亡的国家能存在下去,使已经断绝了的
后代继承关系能继续下去,保护弱小的国家,禁止残暴的国家,但是并没有
吞并别国的野心,那么各国诸侯就会亲近他了。他遵行与力量匹敌的国家相
友好的原则去恭敬地接待各国诸侯,那么各国诸侯就喜欢他了。各国诸侯之
所以亲近他,是因为他不吞并别国;如果吞并别国的野心暴露出来,那么各
国诸侯就会疏远他了。各国诸侯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和力量匹敌的国家
相友好;如果要使各国诸侯臣服的意图暴露出来,那么各国诸侯就会背离他
了。所以,表明自己不会有吞并别国的行为,信守自己和匹敌的国家相友好
的原则,天下如果没有成就王业的君主,这奉行霸道的君主就能常常取胜了。
这是懂得称霸之道的君主。
齐闵王被五国联军摧毁,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劫持,这没有其他的缘
故,就是因为他们实行的不是王道却想靠它来称王。
那些奉行王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的仁爱高于天下各国,道义高于天
下各国,威势高于天下各国。仁爱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亲近他。
道义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尊重他。威势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
下没有谁敢与他为敌。拿不可抵挡的威势去辅助使人心悦诚服的仁义之道,
所以不战而胜,不攻而得,不费一兵一甲天下就归服了,这是懂得称王之道
的君主。
 懂得了上述或王、或霸、或强的条件的君主,想要称王就能称王,想要
称霸就能称霸,想要致强就能致强。
 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制度: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
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帝王。政治原则古得超过了三代便叫做荒诞,法度
背离了当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不同等级的人衣服各有规格,住房各有标准,
随从人员各有一定的数目,丧葬祭祀用的器具各有相称的规定。音乐,凡是
不合乎正声雅乐的全部废除;色彩,凡是不合乎原色文彩的全部禁止;器具,
凡是不同于原来器具的全部毁掉。这叫做复古。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
行的制度。
奉行王道的君 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没有德行的不让他显贵,没有才能
的不让他当官,没有功劳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加处罚。朝廷上没有无
德无功而侥幸获得官位的,百姓中没有游手好闲而侥幸获得生存的。崇尚贤
德,任用才能,授予的等级地位各与德才相当而没有疏失;制裁狡诈,禁止
凶暴,施加的刑罚各与罪行相当而不过分。老百姓都明明白白地知道:即使
在家里行善修德,也能在朝廷上取得奖赏;即使在暗地里为非作歹,也会在
光天化日之下受到惩处。这叫做确定不变的审处。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对
臣民的审察处理。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
物,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对于农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对于关
卡和集市,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
考察土地的肥瘠来分别征税,区别道路的远近来收取贡品。使财物、粮米流
通,没有滞留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
所以近处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处的人不厌恶奔走的劳苦,即使是幽远
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百听从役使。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
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2014年01月13日 15点01分 1
level 12
好的。好的。
2014年01月13日 16点01分 2
知道你文言文不好。。。专门给你译的。。你什麼时候拿下易经吧?
2014年01月13日 16点01分
回复 性仁心 :囧!我在你眼中的印象这么差么?……
2014年01月13日 16点01分
吧务
level 11
老荀牛人
2014年01月14日 03点01分 3
吧务
level 11
故法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职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坠。故法而议,职而通,无隐谋,无遗善,而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法常有不至者,因此,法必须依靠议来解决社会争端。议或许就是给予为政者自由裁决的空间,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议的公正性客观来说很难得到保证。所以荀子将希望寄托于君子,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当然了,荀子的核心是礼制、法只是辅佐
2014年01月14日 03点01分 4
其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这是一种法治与人治的互补
2014年01月14日 03点01分
但是,预设君子的基础之上的礼,是不太可靠的,这同法家一样,理性决策不可能真正的实现
2014年01月14日 04点01分
儒家的终极目的是什麽?道家?
2014年01月14日 04点01分
回复 性仁心 :圣王之道。天下大同篇总结的就很好呀!道家就是无为之治的无为而无以为,百姓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自治
2014年01月14日 04点01分
吧务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立身则从佣俗,事行则遵佣故,进退贵贱则举佣士,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庸宽惠,如是者则安存。
立身则轻楛,事行则蠲疑,进退贵贱则举佞侻,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取侵夺,如是者危殆。
立身则憍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则好用其死力矣,而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
此五等者,不可不善择也,王、霸、安存、危殆、灭亡之具也。
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
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县也亦远矣。
伟大的国家肯定有伟大的君主。伟大的君主必然会如恒河沙粒一般的君子、这也是修齐治平的意义所在。未曾闻根噬而枝繁叶茂者也。其人亦然伟大的人必然有伟大的心性。伟大家庭必然有伟大的家长。
2014年01月20日 14点01分 7
level 4
出来。算了,我回家了
2014年01月21日 09点01分 8
吧务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下。。。看来孔子晚年对天道天命的思想愈发浓重
2014年01月22日 03点01分 10
吧务
level 11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忠君思想、以孝治维护宗法家天下、贪恋名声。既然将孝提升到天地本体的高度,却让人以孝忠君敬畏君长、而非追寻大道……这样天道必然会被封建君主代言,利用名声制约人造成死要面子的虚伪画皮、而非以道的理念激发人的觉悟。
综上,儒家孝治在本质上是以孝为手段维护封建宗法制
2014年01月22日 06点01分 11
孝,忠之始也。孝父母敬其君王者。余以为儒家始终要求整体。
2014年01月22日 06点01分
回复 性仁心 :自然是要求整体的了,百姓家要迁就君家,此所谓忠君与孝亲难得两全、所以,忠君父可以代替别的了
2014年01月22日 07点01分
回复 性仁心 :被利用被玩弄于鼓掌,这恰恰说明了法律还不够完善……做的还不够、需要继续完善努力消除。而不应该以此为借口而为其开脱
2014年01月22日 07点01分
回复 piaoyao521800 :或者说存在一个法种来治人?理论上都不存在吧
2014年01月22日 07点01分
吧务
level 11
回复 big2ben :big2ben:回复 piaoyao521800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封建专制,儒家不过是推波助澜。封建专制在古代可以适用,现代肯定不行。一定要找对因果,如果不找对因果,你打倒了儒家不打倒专制体系,是不是还是一样的太监文化?——————我从未说要打倒儒家,而是性仁心讲到孝治,就引起了对古代孝治的看法,而儒家一些思想是和专制一体的
——————
big2ben:回复 piaoyao521800 :没找对因果,就算打到孔家店,还会有新的孔家店。因为没打中靶子啊。就好像杀了太监不杀皇帝,杀太监的人最终还是当太监。或者建立新的太监制度。在落后的体制下,儒家才是腐朽的;在先进的体制下,儒家腐朽的无所藏身!如果我的论断成立,落后的体制才是关键,而不是儒家!————这种观点我是知道的、也是一贯坚持认同的,记得还是以前一位叫做当你lulu的告诉咱们的啊!你应该去告诉@道解天下事
2014年01月22日 13点01分 12
2014年01月22日 13点01分
就像哈耶克那句话: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
2014年01月22日 14点01分
回复 piaoyao521800:请问现在宣传尊师重教、与人谦和、孝敬父母也是和封建专制一体?为啥西方的小孩从小也要接受这种教育?我朋友刚入澳大利亚国籍,宣誓词一共三句:1忠诚澳大利亚2忠诚民主精神3忠诚法律。请问忠于澳大利亚,是不是也是儒家呢?
2014年01月22日 15点01分
回复 big2ben :请看清楚是儒家的一些思想。它只是个别而非全部,请不要混淆
2014年01月22日 16点01分
吧务
level 11
不过lulu当时运用诡辩于无形之中,他说:杀太监不杀皇帝,杀太监的人最终还是当太监。———实则是先将儒教和专治者略有区分,预设了杀太监而不杀皇帝做为前提,而实际上杀了太监未必不杀皇帝,先清除皇帝的帮凶后清除皇帝本人的可能还是有的,古代儒教的一些思想本就是专治者的遮羞布和合法代言人,扒光遮羞布则世人眼皆清、引入先进的机制有破有立亦未尝不可,否则按他的说法,网上那些宣扬民注揭露专治的语言岂不是成了太监文化吗? @big2ben
2014年01月22日 14点01分 13
杀太监(也就是隔靴挠痒)的多,敢杀皇帝的少。我有说预设杀太监一定不杀皇帝的么?自古以来王权更替,结果怎样?农民起义结果怎样?再看看西方资本主义革命结果怎样?
2014年01月22日 15点01分
不说社会制度的问题而一切都推给儒家,正是某些人故意诡辩无形啊。请问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哪个是主要因素呢?你也别@我了,要是讨论没诚意就讨论嘛。你写的我可是都仔细看完了。这是尊重别人观点的基本要素。不看完讨论个啥。
2014年01月22日 15点01分
回复 big2ben :那个论点是:杀太监而不杀皇帝……。
2014年01月22日 15点01分
儒家思想对于封建专制就是个维护的工具,偶尔再去当个替死鬼。请问,现在儒家思想得罪你了么?还是你觉得他维护封建专制了?请问,现在宣传孝敬父母、尊师重教等与古代一个意思么?还是你认为只要是儒家的,皆要否定?
2014年01月22日 15点01分
level 12
飘摇来看这个道解天下事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675464987
2014年01月22日 19点01分 14
@piaoyao521800 飘摇来看这个道解天下事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675464987
2014年01月22日 19点01分
回复 big2ben :以前看过。他所讲的儒毒并不仅仅是儒教弊端,在我看来乃似人类行为中具有的一些不良现象,儒毒这个词刺痛了一些人的心,或许这个词真的运用的不恰当
2014年01月23日 03点01分
回复 piaoyao521800 :既然是人类种种不良的普遍现象,何以儒毒啊。就好像我明知道人有伤口,不去救治,还要往上面撒盐一样。都是人,喜欢儒家宗教皆无错。都现代了,儒家宗教自身也割除了不少弊端。
2014年01月23日 07点01分
回复 piaoyao521800 :再说了,学习儒家,倒也是抵御外来宗教侵略的好玩艺。哈哈。儒家一些理念完全可以去伪存真,适合现代。而宗教的顽固性,远胜儒毒。孔子至少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宗教只要沾了,根本就是强迫的
2014年01月23日 07点01分
吧务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big2ben
@piaoyao521800
有什么看法
2014年02月10日 14点02分 17
2014年02月10日 14点02分
回复 性仁心 :[墙角]
2014年02月10日 15点02分
吧务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时臧馀,谓之称数。
故自天子通於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无幸位,民无幸生。此之谓也。经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
2014年02月10日 14点02分 18
[泪奔]
2014年02月10日 15点02分
level 12
[]
2014年02月10日 15点02分 19
吧务
level 13
性仁心 楼主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
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
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
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
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
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
古者先王分割而等异之也,故使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
2014年02月17日 14点02分 20
@piaoyao521800 小飘看见了吧,儒家认为人一定要分门别类,贵贱就是地位的区分,而区分他们的主要手段就是礼仪,而祭祀中君王与庶民地位显然意见
2014年02月17日 14点02分
回复 性仁心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能得,……明分使群,礼法都是人根据客观历史时代生产力情况制定的,然而人的一些欲求也是随时代发展而会变化的,制定在君在民也是需要随时代唯变所适的,在公民社会里,君与民的主客关系是需要转换
2014年02月22日 09点02分
level 12
[憧憬]
2014年02月22日 07点02分 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