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六. 后记与致谢
Watson用五部作品,阐述了她对乌托邦的立场。不管是少年乌托邦抑或反乌托邦,最终均表明她对这种理想社会的毫无幻想。我们在此没必要推测,Watson为什么持这么悲观的态度。我们只需感谢,Watson在为扩充精彩星战世界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机会反思人类社会何去何从。
即将结束本文之际,我想简单说一下个人对《绝地少年武士》整套作品的感受。看惯面向成年人的星战作品的读者,恐怕会认为青少年小说刺激性、话题性、生动性均有所不足。我在阅读本作时也一直具有这种感觉,因此无法一口气看完全系列。
18本小说,几乎千篇一律的Qui-Gon师徒“执行任务-遇险-完成任务”故事线,显得有点单调。与任何系列小说一样,每部作品彼此间的精彩程度也有参差。我从2010年10月左右开始阅读这个系列,至年底前早已看完13本,但实在感到腻味,剩下五本一直没心思再看,直到过去两三个星期才重新接着翻阅。另外两本特别版还没看,留待看完同为Watson执笔的另一系列《绝地求索》的相关故事后,再回头把所有《绝地少年武士》作品正式收尾。
不过,Watson对乌托邦主题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实震撼了我,也激起我写这篇书评的想法。我原意采用更加学术的手法,先枚举一系列乌托邦/反乌托邦作品,再分析乌托邦特征,才慢条斯理地进入主题。不过离开校园这么多年,有益的学术书籍基本再无接触,所以完全找不回奋笔写论文的酣畅感觉。于是书评成为目前这个样子,大抵围绕《绝地少年武士》本身,没有引用名家论述刻意卖弄,也没有丢所谓博览群书的书包——事实上我本人看过的乌托邦/反乌托邦主题文艺作品也十分有限。
文末感谢几位星战迷友对写作本文的帮助:
darthwesker:正是与他在“科洛桑的黄昏”群中聊天,才猛然醒悟到,Watson在数部作品中均留下乌托邦的痕迹。而不仅仅是最让我震撼的《真理之战》。他帮助到我找到从乌托邦角度切入写书评的灵感。
groundwalker:她的《<绝地少年武士>读后感》有大量对作品本身的回顾甚至文段摘抄,省去我不少重新总结阅览原文的工夫。
tianlairong: 她热心推荐向我推荐一些论述乌托邦与科幻文学之间关系的论文,也身体力行地搜索相关素材,可惜我水平未够难以消化。最终本文也基本没有利用这些有力素材,深感惭愧。
最后还要多谢科群中所有参加过《绝地少年武士》话题讨论的成员,人数众多,不一一具名了。
2013年12月28日 04点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