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知行合一”是怎么回事?(erwb263师兄原创)
清静家园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3
张波起 楼主
杨学思
在本体上知行本是合一的,只不过为私欲所隔断。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知行合一”的理论根源,并非现代人所解释理论联系实际。
中国古代是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西方认知学的,因为古代中国的哲学的认知是通过观像的整体观来认识世界的。
私欲是什么?本体是什么?这个要从十六字真传说起!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载《尚书--大禹谟》,是我国上古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早于老子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
十六字真传的翻译:人心对声色货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念头,极大地危害着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渐微小,如乌云蔽日,暗淡无光,从而丧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引用)
私欲就是人心,天理就是道心,何为仁?孔夫子作了解释——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用道心来控制人心,而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于道;宋明理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现的,天理就是道心。
王阳明立言的宗旨就是要我们通过,把“知”和“行”合起来,克制私欲达到——人心与道心的合一,俗称“天人合一”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
人心道心合一就是诚。
以人心合天心工夫天人合一为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王阳明“知行合一”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克制私欲以人应天,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和“知行合一”是互为表里的,不可分割的,王阳明的立志的解释也体现了这一点(《传习录》中说:念念存天理就是立志)。
立志就是立一个道心,立一个道心就要天人感应,《中庸》解释说这是和内外之道也!
与佛老静坐比较,儒家更在道德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言行合一道,这个功夫叫致中和。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是在合本体这个问题上说的,良知其实就是本体的发用,已经是第二义了。
而本体既是道,是哪个生生灭灭的不变背后的总动力,强以名之孔夫子称为太极。
从修身来看就是要体道而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推而广之王阳明知行合一也有这样的意思,因为良知是道的发用,是人天然的言行的一个准则。良知发用则头头是道,远离良知的既要通过格物,而能致其良知,于是正心、诚意直到明明德,发明自己光明的本性,于是止于至善,天人合一、尽善尽美,大美神圣。儒家之道如此!I
2013年10月31日 03点10分 1
level 11
简单的说就是认为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2013年10月31日 09点10分 4
level 9
知行合一:知识和行动合在一起。只强调了知识要实践的重要性质。
2013年10月31日 12点10分 5
level 9
纸上得来终觉浅。东西方哲学无差距。杨某不学无术,不知所谓。
2013年10月31日 12点10分 6
level 9
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宅家浮想联翩,也可以作四字的理解
2013年10月31日 12点10分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