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古籍书衣的更换问题
古旧书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8
最近经常收到一些经过原藏友修复的古籍,看到现在很多书友都是选择使用淘宝购买青瓷纸或者用宣纸做新书衣,但是这种现代化学制作的纸张非常不易和古书直接接触,长期存放必将导致古籍加快老化,所以建议喜欢给古籍换书衣的朋友,在书衣接触古籍的一面衬或裱上一层古纸。
古纸来源可以尝试买一些残破的清代坊刻散册残本,比如清坊刻的四书五经类的“教材”,最好此书是不没什么史料和版本价值,这样不仅买的便宜,毁坏了也不可惜。拆开找到合适的纸张后反折一下就可以当衬纸用了。
另外,个人偏好更换的书衣纸还是自制得好。用青瓷纸太过扎眼,缺少古旧感觉。所以大家可以尝试自己染纸,本人染过几次,效果尚可,用砖茶或栗壳煮水都可,经验是煮好的水最好放置一夜以上,稍微发酵变粘稠一点后效果更好,且一定要多染几遍。
最后上几张自己染纸的图片,可惜最近没时间,很久没染了,到书房看了一下,留下的几张都是染得不是很好的,用相机随手拍几张给大家看看吧,图上这个是用砖茶染的宣纸,不如用栗壳染的皮纸做古书封皮好用(栗壳染的纸我以前用完了,现在拍照暂时没材料),算是献丑啦~
2013年10月04日 17点10分 1
level 9
我保存书的书衣是用胶纸包起来,这样的话有防尘作用,太贵重的避免手直接接触。
2013年10月05日 01点10分 2
level 6
比较版本的几种方法
1、文字
版本文字是比较版本优劣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方面,通常对善本的解释就是校勘精良、错字较少的版本。比较版本文字的方法就是校勘,它与校勘学中的版本对校法从方法上讲是一回事,不同的是,前者用校勘的方法比较版本文字优劣,后者是用版本的异同来校勘文字。换句话说,比较版本文字是校勘学在版本学中的应用,而版本对校是版本学在校勘学中的应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版本学与校勘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另外,两者在程度上也有差别。比较版本文字,只是对古籍版本的内容文字作局部的、初步的校勘,以为优劣比较的典型分析。而版本对校是校勘古籍的一种方法,要求用各种版本对古籍作全面深入的校勘订正。
比较版本文字,先要校出异同,然后才能分辨优劣。文字优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正误,二是优劣。如果一个本子的误字较另一个本子少,那么两本的优劣是很容易分辨的。问题在于判断版本文字的是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2、篇幅
版本差异还表现在全书的篇幅结构上。因为古籍版本在传刻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增加、减少、改变其篇幅结构,以致出现不同版本的篇幅结构异同,其中自然存在着优劣之分。
版本篇幅以正文部分的差异最为重要,最能显示版本的优劣。正文的差异大多出现在集部图书里,像经、史、子类的大部分书记籍,正文内容早已定局,差异多在个别文字、局段上。而古人诗文集的编篡刊印,大多有一个艰苦费日的过程,才渐趋完善。余嘉锡《四库总目提要辩证》说:" 凡宋人文集,往往有前后数本,多寡互异,大抵编辑愈后,卷数愈多"。历代文集基本如是。以杜甫诗集为例,最初有唐人编辑的《杜甫集》六卷本、樊晃《小集》六卷本、卷数不详的顾陶刻本和后晋开运二年官书本,以及二十卷的孙光宪序本和郑文宝序本。后有宋人孙仅编集的一卷本和苏舜钦编集的《老杜别集》二十卷本。北宋仁宗宝地二年(1039),王洙"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视居行之次,与岁时为行铂,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这是宋代最完善的一次杜诗编集。
另外,重刻古籍常有节录之本。节本与原刻足本想比,很容易看出两者的优劣。节本大都是丛书中的版本。比如北魏羊衔之《洛阳伽蓝记》,历朝翻刻,传本极多,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种是五卷的足本,如《西今逸史》本、《津逮秘书》本、
2013年10月05日 14点10分 3
level 9
受益匪浅!!!!
2013年10月06日 03点10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