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摸的猫窝 摸摸的猫窝
关注数: 0 粉丝数: 41 发帖数: 727 关注贴吧数: 7
旧书的底蕴 作者:陈辽 来源:文学报 中国人淘书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已无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市场上印刷体书籍种类十分繁多;一部分读书人因经济条件限制,买不起新书,因此到旧书摊选买旧书;而收购和出售旧书又有利可图; 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会出现淘书这一文化现象。据一些书话家的记载,晚清民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旧书摊、旧书店在上海、北京(北平)十分兴盛。“文革”期间,旧书摊、旧书店被扫荡以尽;直到***复出整顿以后,旧书摊、旧书店才稍稍复苏。新时期到来,旧书摊、旧书店立时崛起。但进入二十一世纪数码时代后,旧书摊、旧书店又开始逐渐衰落,淘书人已日见其少。在此情况下,有书话家韦泱其人者,出面为旧书业、淘书者鼓与呼。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了一本书《旧书的底蕴》,其旨归则在于:彰显旧书底蕴,提升淘书品位。韦泱把旧书的意义和价值分为三个层次:   一、旧书是一大笔文化财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旧木简、旧竹简(也就是当时的书)、旧书出世以后,总要遭遇刀兵水火的命运,更不要说像秦始皇那样的全国性焚书了。所以,遗留至今的旧书,是一笔很大的文化财富。从古墓中出土的木简、竹简,如今已是价值连城。即使是旧书精装本彩印的《故纸堆》,皇皇十大册,各类故纸少说也有二三千种,地契、股票、信札、税单、广告等等,折射出明清以降的社会风貌。其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以人民币估价的。抗战爆发后,由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会创办的“木刻用品供应社”所制作的木刻刀,一盒六把,经过半个世纪,刀刃稍有锈斑,但仍完好可用,刀柄已显浅黄色,手感依然清爽,仿佛还留着镌刻者的无数次摩挲的手温。它被韦泱淘得后,“让三位年逾九轶的木刻界前辈(按:指杨可扬、邵克萍、杨涵),对那段沧桑岁月有更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慨”。   二、旧书代表了某种文化传统。譬如,旧书中常夹有藏书票,鲁迅先生无疑是引路人,他总计收藏藏书票二十四种,至为珍贵。郁达夫、宋春舫、施蛰存,或介绍、收藏过藏书票; 或设计过自己的藏书票。诗人、翻译家孙大雨,赵萝蕤,作家温梓川也都喜欢选择合意的藏书票为己所用。藏书票文化无疑是一种传统。再如连环画,从晚清民国年间的连环画算起已有百年多的历史,连环画旧书也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至于旧书中的书信文本文化、日记文本文化、书衣文化,也都是可贵的文化传统。继承旧书内蕴的文化传统,十分必要。   三、旧书中保留有中华文化中的大量民主性精华。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有的民主性精华占优势;有的封建性糟粕为主导。经过时间和读者筛选留存下来的旧书,其中民主性精华是主要的。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刊》,鲁迅有不少文章刊于此报。韦泱淘得的《晨报副刊》第100期、第101期,即有何一公的剧本《谁的爱》、孙席珍的《寒食节夜过作家门外》等名文。冒舒湮的《愚昧比贫穷更可怕》,费在山的《缘缘录》,刘金的《笨拙的颂歌》,丁英(丁景唐)编写的《怎样收集民歌》等现已罕见的旧报、旧刊、旧书,虽然出自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都有民主性的精华在。   通过对旧书三个文化层次的介绍和评论,彰显了韦泱旧书的底蕴所在。由此可见,旧书摊、旧书铺、旧书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郑振铎、巴金、阿英、叶灵凤、施蛰存、王辛笛、黄裳、丁景唐等文化名人甘心情愿做淘书人,在旧书摊上弯腰屈背,在书铺、书店里踮脚伸手,淘书不倦,淘书不止,成为淘书者的楷模也绝不是偶然的。   旧书的意义和价值如此,因此,淘书人不同于一般的购物者。从《旧书的底蕴》看出,韦泱的淘书过程是他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的过程。起初,他只是作为书籍爱好者的读书人,为满足个人书癖而淘书。不少人对脏兮兮的旧书,避之唯恐不及。它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颠沛流离,纸页泛黄,书脊破损,封面上污渍斑斑,蓬头垢面,实难讨人喜欢。但在爱书成癖的淘书人韦泱看来,“这是旧书难得的旧气,留着时代的烙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真读书人徜徉在“一家家旧书店,摩挲着一本本旧书,当是一种幸福”。   而后,韦泱作为学者因写作和研究需要而淘书,进入淘书的中级阶段。这时,韦泱淘书的经验丰富了,眼界高了,什么书有价值,什么书并无多少价值,他一看便知。他淘旧书时,留个心眼,“在地摊的故纸堆中,看看有否值得收藏,或可供写作的参考资料”。杨之华编的《文坛史料》,三版出版于1944年3月,内容按关于鲁迅、作家评传及印象、文坛逸话、文艺社坛史料及附录分类。尤其是第二部分作家评传及印象,是作家眼中的作家,将五十余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几乎“一网打尽”。此书对韦泱的写作和研究很有助益,所以,尽管该书缺目录第一页,书尾亦缺七八页之多,品相不佳。少正式封面且缺页的破书,也许会被藏书家与书商不屑一顾,而韦泱却毅然以三十元拿下。为写作和研究而淘书,韦泱淘得孙过庭的《书谱》拓本、于右任著的《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等许多好书。再进一步,韦泱作为大写的“中国人”,为弘扬中华文化而淘书,上升到淘书的高级阶段。他在《旧书的底蕴·后记》中写道:“旧书有历史的沉淀,有岁月的印痕。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我希望这本书尽可能被更多爱书人喜欢。”
胡适与卖麻饼小贩的故事 〔我的朋友胡适之〕,是在胡适生前最流行的口头禅,笔者当然不 是胡适的朋友,但胡适却是我心目中最敬重的人物,个人平生向名人灵前上香祭拜者,唯胡适之一人而已. 胡适与卖麻饼小贩的故事 1959年胡适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有一天收到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写信人叫袁瓞.在《<?xml:namespace prefix="ST1">胡适之先生纪念集》中有一篇文章《博士与麻饼小贩》。文中说袁瓞乃是一个自制芝麻饼,沿街叫卖的小贩.但他在工作之余喜欢研究各国政治问题,一遇难题,便向胡适请教.第一次胡适回他的信中说:〔我细读了你的信,很诚恳地感谢你在辛苦做饼、烤饼、卖饼的生活之中,写这一两千字的长信,把</?xml:namespace> ‘ 积在心中多年的话,一直没有向旁人提起过 ’ 的话写出来寄给我 …… 我还可以说,我们这里,有一个每天背着铅皮桶,风雨无阻在街上叫卖芝麻饼的人,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 —— 单只这一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 收到胡大师的回函,喜出望外的袁瓞当即致信感谢。如此的书信往来,使大学者与小饼贩结成忘年交。胡适还热情邀请袁瓞到南港寓所做客.于是袁瓞便随愿的登门拜访了胡博士。胡适笑脸相迎,拉着袁瓞的手道:〔你这么年轻,出乎我的意料啊!〕 袁瓞把带来的一个手巾包打开,里面是十个芝麻饼,黄橙橙的,散发着新烤芝麻的清香。捧到胡适面前,胡适接过芝麻饼,笑眯眯地拿起一个便吃,嚼得支咯支咯地响,脸上现出近几年来难得的笑容. 然后两人在客厅里促膝畅谈,从人生、哲学谈到杜威,胡适鼓励袁瓞:〔你是身居茅屋而心怀天下,最难得是一片赤子之心。〕在轻松的气氛中,两人几乎无话不谈了,袁瓞的故事为胡适先生平易近人的君子之风添了浓重一笔。著名大学者不仅 “ 往来皆鸿儒 ” ,而且 “ 相交有白丁 ” ,身份卑微的卖饼郎也成他的朋友,胡适人格魅力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有一次这位袁姓小贩去拜访胡适,俩人正谈得兴高采烈之际,胡适秘书通报有两位院长及几位大学校长教授们,前来参访胡适,小贩即刻要告辞,胡适拉着小贩不要他离开,等这些高官学者来到,胡适便向他们介绍说:〔这位是我的朋友袁先生!〕,不久中午用餐,胡适亦留下小贩同桌共食.在胡适的眼中,高官学者与小贩地位有同样的份量! 从此,小贩袁瓞便成了博士胡适之的“我的朋友”了!
旧书收藏者的好老师《版本杂谈》 古旧书收藏与其他收藏门类一样,都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简单的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绝不可如一些初入行的朋友那样,只是抱着满腔热情,不加选择的收书,“揽进篮子就是菜”,但最终必然是浪费了大量精力、财力,还把家中搞得像个废品站一般------即便如此,却也比不上一家县级图书馆的规模。虽说书友收书自然每收一本都有收的理由,但是毕竟每名书友所处环境不同、见识不一,也难保不是“敝帚自珍”,所以做为一名有品味或藏品经得起考验的藏友,就必须要多了解旧书的实质,掌握旧书收藏的客观规律,才能收到精品,也才能长期对旧书收藏保持兴趣。要想如此,就该多看、多交流,尤其是学习一些藏书前辈的经验。但是现代市场上书话类书籍多如牛毛,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其实只是欣赏级,一本书中多放书影,再配上版权说明即凑出书,毫无实际意义。有的书则脱离市场,侃侃而谈一些对新手来说生涩的理论和拿普通书友终生难寻的书来举例等等。而山东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薛冰先生著作《版本杂谈》一书,阅读过的人均感受益匪浅,此书系统的讲述了近现代旧书的板本知识,将每一类现代书籍的特点归纳总结,点评其中优劣,并以作者收藏经历和藏品佐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将旧书收藏的规律说得非常清楚和准确,读完又感内涵丰富,非常值得给同好们推荐!
书籍“印数”的秘密 应该有很多书友已经发现,如今出版的书籍不再将印刷数量明确标出,想必,这一现象也成为了不少书友心中的疑问。    现象:“印数”的消失   除了书籍内容、品相、价格等,书友们在孔夫子旧书网淘旧书的时候,一定都对书籍的印量较为关心。同时,书籍的印量也成为不少旧书商们在宣传时的一大卖点,谁都知道“物以稀为贵”。   在孔夫子旧书网淘旧书时,书友们会发现事实上,民国时期的古旧书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等时期内发行的书籍,还是标明了书籍的印量,如近期上拍的1991年出版的《西藏民族政教史》就明确表明了“印数一至二OO”。   那么我国对于图书版权页上的印数是否有相关规定呢?它又是在何时逐渐消失了呢?   据资料显示,在1990年我国对图书书名页出台过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其中在第4项“主书名页”第4.2小项“主书名页背面”中,第4.2.3.1“印刷发行记录”中规定“印刷者、发行者均采用全称。列载第1版、本版、本次印刷的年月。列载印张数、字数、印数、定价。”   另据《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出版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载明作者、出版者、印刷者或者复制者、发行者的名称、地址,书号、刊号或者版号,在版编目数据,出版日期、刊期以及其他有关事项。”没有对书籍的印数做出强制性规定。   事实上,要想弄清“印数”是从何时开始消失的并不容易。不过从2006年、2007年之时,就曾经有媒体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关注。再往前追溯,在1996年《中国出版》第09期中,曾有文章提到“这两年来,我却看到有很多新出版的书不再在版权页上表明累计印数……”。到如今,不标明印数已经成为惯例。    图书印数的作用   为何要关注图书的印数?是因为从图书的策划、印刷到后期的销售,或者是收藏环节,都与印数有着不少关联。   首先,与作者相关。作者验收印数稿酬或者版税都要参照图书的印数。其次,图书的印数还与相关部门的征税相关。第三,图书印数是购书者了解该书销售情况的一个参考。第四,对书收藏爱好者来讲,图书的印数对于书籍的收藏价值以及升值潜力有着一定的影响。   不标明图书印数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便是“多报印数”,这也被看作是图书营销的一种手段,印数多是书籍畅销的表现。其二便是“少报印数”,多数则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    众说纷纭谈“印数”   对于不标明印数,出版方大多从商业需要和市场方面来考虑。   “印刷数量太少的、花钱出的书都不会标出来”、“学术著作包销的不会标出来”、“避免竞争,防止挖墙脚”、“印数并不是必要因素,具有商业情报性质”、“涉及版税的会标明”、“不标印数是一个国际惯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羞于启口”,当下畅销书的标准已经变成1万册左右的销量,与真正的“畅销”不可同日而语,这些都是出版方不得不顾及的因素。   而对于读者来讲,又是如何看待印数呢?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读者对于印数的态度也并不明朗。大多数普通读者选书的标准是书籍的内容及质量,对于印数他们并不关心。而也有一些读者除了考虑内容、质量,还会查看印数进行参考。而对于以收藏为目的的读者来讲,印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决定了书籍的收藏价值和以后的升值空间。   曾经就有书友写道,“如果印数极少(我看到过有只印二三百册的),而我又需要,就即使贵也赶快买下,不然可能再也见不到了;如果印数很多,而自己也不急需,则不如暂不买它,也许过若干时就会在‘特价书店’里看到。”   至于,是“标明印数”好,还是“不标明印数”好,似乎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对于藏书界来讲,“标明印数”仿佛更有利于各位藏家们进行价值判断以及出手揽货。不过,还是那句话,“有好书才有买书人”。大家也不必对于印数过于介怀,书好才是硬道理。
【转】碑帖收藏忌用樟脑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碑帖收藏是一种既陶冶情操又提高文化修养的爱好,练就火眼金睛买到好藏品固然重要,但是藏品买回家后的保存也有不少学问。如果碑帖保存不好,破损或发霉,不仅观赏性降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更会影响持有人的收藏热情。那么,碑帖该如何保存呢?连毅为碑帖收藏爱好者支了几招。   1、装裱。装裱是保存碑帖最省心的办法,但碑帖装裱后并非万事大吉,仍旧需要精心爱护,合理存放。对于名贵的碑帖,在收藏存放时更要加倍爱护和精心管理,最好根据碑帖的长度和直径量身定做纸盒、木盒、锦囊或布囊,在签条上注明作者、内容、存放日期及修复日期等。古旧碑帖在存放中应少打开、少舒卷,以延长其寿命。   2、放入樟木箱内。将碑帖细心卷好后放入樟木箱盖严即可。连毅不建议使用樟脑丸来防虫,因为樟脑挥发出的物质容易和纸张起反应,令纸张出现暗黄色的小霉点。   3、通风悬挂。长时间悬挂或密封存放,都会对碑帖产生一定的损害,最好是悬挂和存放两种方法交替进行。每年开春时节是书画保养的黄金时期,应利用这段时间选择晴朗干燥的天气挂在通风处,吹去潮气后再小心存放,通常两三天即可。   4、冬天远离暖气。冬天干燥的气候容易令纸张变脆,年头越长的纸,脆得越快,所以碑帖保存应该远离暖气,尽量放在背阴的屋子里。
【转】古籍善本的收藏原则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何为古籍善本   目前所说的古籍善本,主要包括刻本、墨迹本、碑帖、印谱、信札以及其他文献。刻本是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书籍,其顶峰期的宋元刻本在流通市场上已廖廖无几,继而由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引领风潮;墨迹本为文人稿本、手抄本等,一般存世量稀少,且多为孤本;碑帖、印谱、信札、文人墨迹等,是近年来古籍拍场上重要的品种,其中明清名家或现当代名人信札尤受欢迎。   ◆古籍善本收藏原则   古籍收藏的原则:除了看年代外,还要注意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随着印刷技术的日新月异,除了进入图书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保护外,流通于民间的线装古籍日益稀少,能称得上是“善本”的线装古籍更是屈指可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雕版线装古籍,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稀缺性可见一斑。收藏古籍善本,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还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鉴伪欣赏能力和市场分析能力。   ◆辨别伪籍善本   古籍善本收藏市场的赝品虽没有字画杂项多,但冒名人批校、加盖伪章、残本充全、挖改描补、撕去序跋的事也时有发生。制作古籍伪本必须将纸做旧,方法有两类:一是染纸,用各种方法将纸染成黄褐色,以求使纸显旧色。二是旧纸新作,如果作伪者存有古纸,就可在纸上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真假。一些重复刻印本上,除保留有原书的序跋外,又增刻新的序跋,序跋后还写有姓名、年月等。这些都表明了书籍的真实年代。作伪者往往裁掉对其作伪不利的序跋,或涂改其中的年代,也有重新伪造对其作伪有利的序跋。   ◆如何选择古籍善本   对于收藏者来说,主要选择好的拍卖行,并且寻找以往的拍卖成交,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赝品的风险。手工制版与原书总有差别,而扫描可以使伪书与原书分毫不差,一切细节都能很好得以体现,这无疑使得古籍善本拍卖更具挑战性,选择古籍善本,更要注重细节。
【原创】海南版《七龙珠》的收藏 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是中国大陆地区最早系统的将日本漫画家鸟山明先生的代表作《七龙珠》翻译介绍给中国的读者的出版机构,由于该书内容诙谐幽默,情节引人入胜,采用了当在中国大陆并不多见的“漫画”形式讲述故事,立刻吸引了大量读者,尤其对当时各大中城市里的中、小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可谓风靡一时,也正式在中国大陆刮起了一场日本漫画热。后来虽有大量出版商模仿跟进,但均因实力不足、不能及时更新完整的故事等原因,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在当时的“龙珠迷”们普遍选择和推崇的还是“海南版”。而随着这些当年的学生读者逐渐年长后,正如他们的上一辈人着迷于连环画、文革资料的收藏一样,收藏一套“海南版”的《七龙珠》重温一下当年的快乐,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 谈起海南版《七龙珠》,就不得不先说说出版发行它的海南摄影出版社的一些历史。也许当年着迷该书的朋友还都有记忆,这套书从1991年起开始在公开发行销售,陆陆续续到了1994年,期间经历了4年多的时间,可是故事到了《魔人布欧和他的伙伴卷(4)从异次元逃脱》之后,就再买不到海南版的续集了,很多朋友是借助了其他出版社(如“甘肃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等)补出的续集,才基本读到了故事的结局。导致目前不少朋友仍然以为海南版只有74集(本)。其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查询一下“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资料就会知道,当时的情况是,在1994年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的“出版经营许可证本”被政府吊销了!其余的4册《魔人布欧和他的伙伴卷(5)救世主出场》和 《告别龙珠卷(1)孙悟空的最后合体》、《告别龙珠卷(2)贝吉塔的主意》、《告别龙珠卷(3)分出胜负》该社已经印刷出来却没有来得及公开发行就被处理,所以后面这几集只通过一些个别渠道流入市场(当时仅在南方个别几个省内少量出现)。由此也造成这几本书在旧书收藏市场上奇缺,流传至今品相好的书更是凤毛麟角。 以下是一整套海南版《七龙珠》78册全(含未公开发行的4册)。
【转】我的旧书收藏保养方法 作者:泽尊 一、选购旧书时要仔细慎选,不要盲目购书。 1、要选择适合你作学问的书,非己所学一般不购。 2、优选品相好的旧书。藏书讲究书的品相。我收藏建国以后的图书,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有价值的史料,书品也要在8品以上,且无受潮或脏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旧书如果不是自己特别急需的,书品优选10品书,九品的一般都不要购入。保存完好的旧书为10品,每出现一处破损降一品。如,书皮有一处破损即为九品,或书脊有磨损亦为九品。如果书皮和书脊均有一处破损此书即为8品。 3、好书不便宜,便宜无好货;收藏达到一定规模时应采取宁可错过,不可错收的原则,同时应适当淘汰品相欠佳之重本。 二、旧书的保养收藏 1、从书店选购来的旧书不能直接插入书架。须把柔软的干净毛巾放进有点滴消毒液加适量洗涤灵液体中浸泡后,在洗衣机甩干后轻轻擦拭书脊(书背)和前后书衣(书皮)。然后用柔软的干毛巾擦净。用软硬适中的小板刷轻轻刷去书头(亦称书首)上的尘土,再用柔软干净的毛巾擦一擦书头及书口和书根。然后要曝书。春秋季节购的书选择风和日丽之日,将书放在阳光下曝晒2个小时即可。夏日所购在阳光下曝晒30分钟即可。冬季可曝晒2至3个小时。经过这样程序处理的旧书就可以放心插入书架了。 2、书柜最好选择封闭性较严密的木制带玻璃门的书柜,以防灰尘侵入。 3、存入书柜里的图书书脑上部再用画报纸覆盖为佳。 4、存入书柜的旧书,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最好在冬季阳光充足之日曝晒2小时。 5、书房室内应经常通风。
【转】旧书的修复 喜欢在旧书市场淘金的人,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看中的旧书又脏又旧,书页有破损。如果是一般的看看,取其中的一部分利用,那么破了就破了,脏了就脏了,无所谓的。可是遇到一本好书,就想把它整理好,插在书架上,自己看着也好看,同时,修补好的旧书,看起来还有成就感。 其实,对爱书的人来说,看到书受到损伤,是很难受的。所以每个喜欢书的人,应该学习一点装裱知识。当然了,不用成为专家,只要知道怎么修复到自己满意就可以了。不过,修复是有条件的,就是花费不能大,如果花费太大,不如买一本新的。 以下是笔者的经验,适合那些旧书市场上淘来的一般的书籍,那些贵重的书籍不在此列,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如果你用这个方法修补贵重的书籍,出现问题,责任自负,特此声明,莫谓言之不预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补旧书也是这样,必备的材料是:毛笔,裁纸刀,各种纸张,细砂纸,浆糊,胶水,苦参,锥子,针,棉线,棉布,搪瓷茶缸,胶带。其他得根据需要自备。 毛笔用来做小刷子,最好用狼毫,硬一些,比较顺手,如果你练过书法就会对修补有很大的帮助。在修补旧书需要用毛笔涂浆糊或胶水的时候,如果你练过书法,因为腕力好,就会涂得很漂亮,不会因为手发抖弄得那里都是,最后把整个书粘成一块砖头。当然啦,没练过书法的也不要着急,用小毛笔,一点点的涂抹,就不会因为失误气得把气撒到毛笔身上。 裁纸刀用来修整书页,对那些不整齐的,烂边的,可以用裁纸刀来修整。有人用绘图用的单面刀片,我不推荐用这个,容易伤手的。用裁纸刀要注意安全,刀刃不要露出太长,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过犹不及,折断刀刃伤到了自己。用裁纸刀修整的时候,要用一把直尺作为导向工具,切割的时候用力要均匀,分步骤来,不要急于求成。 再就是要准备好各种纸张,一般来说,宣纸和透明纸是必备的。宣纸用来修补封面和封底,也有人用道林纸,我觉得看着没有味道,推荐用宣纸,手感好。透明纸用来修补里面破损的部分。如果书页残缺过多,建议先用和书页相近的纸修补好,然后蒙上一层透明纸。 浆糊和胶水使修补的必用工具。推荐使用浆糊,没有胶水的怪味道。浆糊要自己做,方法是用一个小瓢之类的容器,记住,要是金属的,也别完全按照我说的准备,随便找个金属容器就可以,加入水,稍微放一点盐,水快要沸腾时加入适量的面粉,边加边搅拌,颜色变透明后就可以了,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不要做得太多了,虽然现在粮食便宜,可以不能糟蹋。 苦参用来消毒。大家都知道,旧书最大的不好就是不卫生。有用杀虫剂的,不过对人体也不好,有些人看书习惯舔指头翻书,这样危害更大,书没看完人先翻倒了。苦参是重要里常用的杀虫剂,可以用适量的苦参放锅里煮沸腾,把书放在笼屉里蒸几分钟,不过蒸之前要记住用干布包裹,要不会把书蒸烂的,不要拼着命蒸,五分钟左右就差不多啦。这个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握火候,一般来说是根据外面包裹的布的厚薄来决定的。 细砂纸用三百号的,要用水砂纸,记住不是砂布是砂纸。对那些脏地方可以用砂纸慢慢磨擦掉,要适可而止,不要来了兴趣一直磨擦下去把书给磨没了。 锥子、针、棉线是用来装订书用的,不推荐用书钉,太难看。 有的书上面有油和蜡,搪瓷茶缸就有用啦,里面装上开水,在有油和蜡的书页上下垫上吸水的纸张,方上装满开水的搪瓷茶缸,就可以啦。稍微用一点酒精也是可以的,四氯化碳也可以用,只不过用完后书有些焦黄。 胶带是用来粘那些破损不是很大,又想偷懒的书页用的,不过不推荐。 好啦,也就这么多啦,经验是慢慢积累的,可以先用一本不重要的书做些试验,多试验几次,积攒一些经验,等你的经验丰富了,有什么新的经验,不要忘了拿出来交流一下。
比较版本的几种方法(古籍) 比较版本的几种方法 1、文字 版本文字是比较版本优劣最基本、最有代表性的方面,通常对善本的解释就是校勘精良、错字较少的版本。比较版本文字的方法就是校勘,它与校勘学中的版本对校法从方法上讲是一回事,不同的是,前者用校勘的方法比较版本文字优劣,后者是用版本的异同来校勘文字。换句话说,比较版本文字是校勘学在版本学中的应用,而版本对校是版本学在校勘学中的应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版本学与校勘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另外,两者在程度上也有差别。比较版本文字,只是对古籍版本的内容文字作局部的、初步的校勘,以为优劣比较的典型分析。而版本对校是校勘古籍的一种方法,要求用各种版本对古籍作全面深入的校勘订正。 比较版本文字,先要校出异同,然后才能分辨优劣。文字优劣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正误,二是优劣。如果一个本子的误字较另一个本子少,那么两本的优劣是很容易分辨的。问题在于判断版本文字的是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2、篇幅 版本差异还表现在全书的篇幅结构上。因为古籍版本在传刻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增加、减少、改变其篇幅结构,以致出现不同版本的篇幅结构异同,其中自然存在着优劣之分。 版本篇幅以正文部分的差异最为重要,最能显示版本的优劣。正文的差异大多出现在集部图书里,像经、史、子类的大部分书记籍,正文内容早已定局,差异多在个别文字、局段上。而古人诗文集的编篡刊印,大多有一个艰苦费日的过程,才渐趋完善。余嘉锡《四库总目提要辩证》说:" 凡宋人文集,往往有前后数本,多寡互异,大抵编辑愈后,卷数愈多"。历代文集基本如是。以杜甫诗集为例,最初有唐人编辑的《杜甫集》六卷本、樊晃《小集》六卷本、卷数不详的顾陶刻本和后晋开运二年官书本,以及二十卷的孙光宪序本和郑文宝序本。后有宋人孙仅编集的一卷本和苏舜钦编集的《老杜别集》二十卷本。北宋仁宗宝地二年(1039),王洙"搜裒中外书凡九十九卷,除其重复,定千四百有五篇,凡古诗三百九十有九、近体千有六。起太平时,...............视居行之次,与岁时为行铂,分十八卷,又别录赋笔杂著二十九篇为二卷,合二十卷"。这是宋代最完善的一次杜诗编集。 另外,重刻古籍常有节录之本。节本与原刻足本想比,很容易看出两者的优劣。节本大都是丛书中的版本。比如北魏羊衔之《洛阳伽蓝记》,历朝翻刻,传本极多,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种是五卷的足本,如《西今逸史》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真意堂三种》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等等。另一种是一卷或不分卷的节录本,如《说郛》本、《五朝小说》本、《旧小说》本等等。虽然节本中也有个别文字较胜的可胜之处,但从篇幅的完整性来说,毕竟不如足本为优。 比较版本篇幅内容的差异优劣,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图书,采取多种相适应的方法。比如宋代著名目录著作《郡斋读书志》的袁州刻本和衢州刻本,孰优孰劣。自清以来一直从说纷纭,莫衷一是。孙猛《论(郡斋读书志)的成书、版本源流及衢袁二本优劣》一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目录书的特点,把《郡斋读书志》的篇幅内容分成收录书量、序文、分类、归类、编排、书名的著录、卷数的著录、编纂者或注释者的著录、解题等九个方面,来对衢本、袁本作比较。经比较,发现衢本收录书量较袁本实际多出十九部,小序多十三篇,类目多设两个。两本归类不同的有四十六例,大多衢本较优。类目编次虽两本都有鼠乱之处,但衢本仍比袁本稍微整齐可观。
【转】活字印本的鉴定 来源: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网 活字印书,无论是泥活字、铜活字、木活字或其他活字,尽管制作活字的原料不同,方法不同,但刷印前的排字排版大致是相同的,因此,凡属活字印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 1 栏线四角横线竖线拐角连接不甚严丝合缝,有时隔离一分左右。界格行线两头余栏线互不衔接。刻版印本无此现象。因为刻版栏线行格是在上版稿纸上预先画好的。 2 排字行气不整齐,有时倾斜不直,有些字排得歪歪扭扭,甚至个别字倒置,如《诗经质疑》卷九的“质”字就排倒了。 3 字体大小不一律。活字是每字一刻,不能将所有的字全面照顾,版刻系写稿上版,字体大小一律。刊工一气呵成,因而大小匀正。 4 笔画粗细不相同。一行字内,不但个头有大小,而且笔画粗细有时也不一致。 5 墨色轻重不一致,牌子又是凹凸不平,印出书来墨色就轻重不一致。 6 字画绝不交叉。写稿上版,为了行气整齐,字体结构美观,在书写时,上下字之间,撇、钩、竖、捺有时交叉,但活字本则不然,每字一刻,各自独立,故字与字间笔画绝无交叉者。 7 书口上下栏线整齐。版刻印书,由于书版涨缩或版心大小不一,致使栏线(上拦)不齐,装订时只齐下栏不管上栏。活字印本,拼版时上下栏线距离有一定尺寸,装订成册,从书口看来上下栏线均整齐。 8 活字本无断版裂版。版刻印书,有的书版刊成年久,风吹日晒,版子断裂;活字印书,印完即拆版,再印再排,所以不会断裂。 9 版心鱼尾与两旁行线有隔离痕迹,活版鱼尾,因系拼排成版,故与左右行线,十之九有些隔离迹象。 10 行格界线时有时无。活字本行格界线为拼排,拼排不平,则着墨不均,即出现行线时有时无情况。 鉴别古籍是否活字印本,按照上述十条特征,一般是可以区分出来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