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读后感感
jesca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2007年08月26日 08点08分 1
level 7
情迷《家》《春》《秋》 匆匆阅过一遍《激流》,不过是这十几天的事。我向来以懒惰著称,记得去年读一本薄薄的《茶花女》,花了半个月,还差点中道而废。刚刚从学校图书馆找来那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残破得可怜的《家》时,完全出于一时兴起,我没有想到会看得这么快。于是,立刻奔向图书大厦,我抱着《春》和《秋》满足地回家了。 就自己而言,我是怀着莫大的激动来看《激流》的。人物的嬉笑怒骂,无时无刻不牵摄着我的心魂。借书是一时兴起,最终却导致了欲罢不能。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后来怎样了?”——这是我脑海中最常出现的想法。 我兴奋,我看见觉民对抗者封建家族,觉慧不顾一切地冲破束缚;我哀叹,心地善良的觉新一步一步地走向命运的深渊,梅、珏和蕙也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我欣喜,淑英最终逃离灰暗,走向一片蓝天,淑华带着与生俱来的勇气,赢得了自己的人生;我悲伤,淑贞和倩儿两条鲜活的生命被冷漠与无情无声地湮没,就此不见踪影;我愤怒,周伯涛抱着《礼记》过活,道貌岸然,却亲手毁了一双儿女的一切!我可怜,偌大的家族却守着微薄的人情,无数的倾扎与争斗寄生在血亲之间……同时,我也是安慰的,至少,死了的鸣凤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爱情;饱受重压的觉新终于进行了小小的反抗;家族分离使人情脉络变得更加清晰;还有,觉民和琴,也用他们的努力换回拉幸福的蒙荫……悲欢离合,我把自己陷在故事中,和他们一起在园子里赏花、在听雨轩躲雨谈心、在皎皎的月色下划船游玩,也和他们一起,憎恶着长辈们种种有绝人常的恶行、怜悯着身世可怜的下人、哀伤着不知是谁捉弄的离别…… 故事以大家庭的崩溃为结束。恋恋不舍地,我不免有些意犹未尽,又嗔怪自己的心急,不该把如此精彩的故事一口气看完。从《秋》的序里,我知道,巴金老人一度曾想以灰色的格调结束高家的故事。看完三部曲,我松了口气,幸好,幸好。这是一个低调却令人欣慰的结局——我是不愿见压抑了一辈子的大哥觉新以死来结束毕生的悲哀;也不愿见觉民和琴这对有情人终逃不过命运与时代的作弄。 巴金老人在总序里提到了“征服生活”。这句话给我震动很大。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的,甚至在那个时代,新青年们想要拥有健全的生命,就必须要征服荆棘满布的生活。我以为,整个《激流》,就是在“征服”,从鸣凤的死,觉民的逃婚,觉慧的出逃,到淑英的离家,淑华的成长,淑贞的投井,乃至于觉民痛斥克定和克安,觉新小小反抗,都是在“征服”,求得一片崭新的世界。他们成功了。虽然,有些所谓“渺小”的生命仍旧随风飘逝——比如梅、珏、蕙,包括禁不起礼教摧残的枚和枉死的倩儿,但是他们不是白白死去的,他们的死,唤醒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快快认清这世道,让我们来征服生活!我想,这也许就是《激流》之所以叫《激流》的原因吧。他们的“征服”就像一股激流,永远前进,不会消退。 看完结尾,突然感谢巴金老人,没有让灰色笼罩着他们,每一个有激情、有责任的新青年。虽然,毁灭,常常是振奋人心的,旧的势力的坍塌,足以让人拍案,但终究,玉石俱焚的结尾不免死气。激流终于冲破了旧势力,但也被旧势力的废墟压倒,这让在黑夜里寻觅的人们看不见希望曙光,也是一件很泄气的事。“征服”有了最初的结果——不管今后高家诸位的命运如何,至少在那一刻,他们是成功的,也是快活的。可怕的旧家庭废墟中,尚有新的希望在酝酿,新的激流在涌动——就像《雷雨》的毁灭之夜,曹禺先生留下了大海一样。总之,夜正深,前面是希望,路,正很长。
2007年08月26日 08点08分 2
level 7
2
2007年08月26日 08点08分 3
level 7
3
2007年08月26日 08点08分 5
level 7
《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春》这本书我已阅读过多遍,每一次读完都怀着沉重的心,三个主人公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觉新:高家的长房子孙,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的确,他很需要别人的同情,但是社会同情他吗?没有。相反更多的是嘲笑,指责,正因为他的懦弱,不,是胆小,宁可让自己尊严被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勇气说点正义的话。所以,他无形中已经站在旧礼教那边,就算是心里是多么的憎恨,没有行动一样也拯救不了自己。书中觉新一直说到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当别人真诚地帮助你的时候,你却忍心丢开,固执地走向黑暗?不是没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觉民:觉新的二弟,他一面踏在二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上,一面踏在“五四”的新土地上。曾经的他也一样的迷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他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他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他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三妹觉英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挽回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让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那个社会里,做到这些都需要勇气的,但他做到了。这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佩服许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要的不是服从,而是挑战。   觉慧:觉新、觉民的三弟,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让觉民重新树立了信心,更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他是高家三兄弟中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实现了在当时社会很难实现的愿望,是巴金先生笔下的英雄,更是新思想的捍卫者。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高家三兄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有一句话很妙,春天是我们的。   的确,春天是我们的。
2007年08月26日 09点08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