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不愿培养后备人才,怎么办?
猎头帮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1
szzuoshang 楼主

公司人才成长和引进渠道有内培和空降两种形式,应当以内培为主、空降为辅,然而,部分管理者不愿培养后备人才,或者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要改变这对矛盾,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通道和基础,非采用综合而系统的方法不可,我认为应当如下对应:
1、 完善管理者岗位JD。
HR部门请示公司领导后,于每年固定时间组织各部门完善各岗位JD,将“每年设法至少培养1名合格继任者,否则当年绩效考核为不合格”写进其职责,凡是其下属有1人以上的管理岗位都需要增加或完善该内容。如果职责里没有写明,要靠各管理者革命自觉性或自主自动行为,从而保质按时培养合格后备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也不是长久之计。
2、 提供必要政策支持。
公司领导、各部门领导、HR部门等要积极主动的为相应管理者完成该培养人才的职责想办法,帮助他们完成。如培训课程设计、后备人才衡量指标、培养期间实际表现跟踪与评价、培养建议、提供能力培养的实际场所机会、后备人才考核等。如果只靠管理者们自己单打独斗式的对拟选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也是难以培养出合格继任者的。
3、 回报培养者的付出。
这种回报,我认为既要有物质的,也需有精神的。比如:对后备人才优秀的培养者每年颁发“优秀导师”奖状,奖励500-2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金,同时在参与公司管理、外派受训、评优等方面给予加分或照顾。此类回报类惠民政策,相信能够激发培养者的积极性。
4、 对后备人才的要求。
能够通过选拔而入选后备人才的,原本也比较出色,公司想通过选拔后,给予他们更多的希望、提供更多的资源、给予更多的压力、激发深层的欲望,以此来推动他们尽快成长,成为某岗位的后备人才。如果任由他们自己成长,可能也难以达到公司在时间上、能力素质上的要求。所以,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其培养者、HR部门要对他们提出清楚、量化、可达到、量化的培养目标,对其培养情况要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对他们出现的思想、情绪、学习力、他们的意见等要妥善对待,以帮助他们克服、解决培养过程中的一切问题,要让他们在压力中成长,在成长中见到未来的希望。
5、 克服培养者的短板。
一些管理者不想培养后备人才,可能因为自己“汤圆装茶壶—有货倒不出”,属于表达、指导、动手能力不强型,对于这样的管理者,要对其进行短板的针对性提高,如果其实在不愿意做培养者,建议其暂离管理岗位,一心从事技术或其擅长的工作;也有的管理者可能因为害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怕徒弟成长起来是顶替自己,而自己失去威望或岗位,对于这样的思想,公司从大局上要经常宣导人才梯队建设的重要性,时常给各位管理者灌输人才成长、发展、衰亡的规律,更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而让他们自觉认识到离开人才历史舞台是迟早的事;还有的管理者可能自身工作比较忙,而无时间来耐心、潜心、细致的培养后备人才,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上级、HR部门共同把把他工作任务的脉,是任务确实太多、还是计划性不好、还是难度大的工作过多,不管什么情况,共同想办法优化后,既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按时保持完成,也不影响后备人才的精心培养,二者必须兼顾。
若能采取以上综合对策对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个系统工程不太容易维持好,需要各方面坚持、再坚持。我觉得这项最为关键的是:
纠正、理顺管理者们自私的想法,从而激励他们与公司一起踏上后备人才培养的康庄大道。
2013年07月18日 08点07分 1
level 11
szzuoshang 楼主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
(1)坚持战略导向
我始终
坚持企业发展阶段论和战略导向论。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人才梯队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
盲目模仿与移植先进管理模式的冲动,本身就是企业管理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必须按照企业
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战略目标,从实际需求角度去考虑人才储备问题。管理是为战略服务的。
具体到后备人才培养,也应该
明确企业未来愿景和发展战略,在企业发展中解决问题。如公司将打造中国知名百强民企作为发展目标,通过多元化经营和产业整合,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必然需要大量的
管理人才支撑。这样,就解决了
职业晋升空间的问题。
(2)坚持文化塑造
公司以“成就自我 功泽天下”为企业使命感,在企业文化中注入
追求自我成功与反馈奉献和谐统一的基因,同时倡导感恩情怀,致力于建设高效、规范、诚信、透明的“
阳光下的管理体制”。
在这样的企业文化召唤下,必要要求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先进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传帮带,以实现团队的整体进步与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从
思想上解决后备人才的培养矛盾。
(3)坚持情感维系
如前所述,企业倡导“感恩社会、感恩客户、感恩企业、感恩员工、感恩家人”的感恩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塑造等方式,建立管理人员与后备人才之间浓浓的师
徒感情。
对于管理者,
以爱的原则(拥有一定将对方培养成长的心情),将企业作为家来经营,将后备人才视为家人进行培养;对于员工,
视管理培养人为师长,尊师重道,怀抱感恩之心。这从
心态上解决了后备人才培养的矛盾。
(4)倡导换位思考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一个
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中,每一个管理者都有可能是一个待培养的后备人才。下属的成长,也有利于支撑管理者自身的职业发展。我们倡导换位思考,“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生态,符合每一个员工的整体利益。
(5)坚持绩效结合
将后备人才的培养
纳入管理者的绩效范畴。后备人才的培养,必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与精力,决
不能成为管理者的义务劳动或单方付出。既要有对主动承担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并出色完成的管理人员给予正激励,也要有对拒绝承担后备人才培养任务,不负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负激励。
大棒加萝卜的组合,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
制度性的保障。
(6)打破管理沟通层级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司领导层乃至老板
对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HR对该项
工作的推动力度,都决定了后备人才培训工作的实效。建立一种
扁平化的沟通体系,企业老板时不时地关心一下各个岗位的后备人才培养情况,HR做好后备人才培养的持续督导,将非常有利于化解管理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错误心态。
(7)注重长短效措施结合
以上六种措施中,(1)-(3)属于企业管理的内在机理的调节,见效慢,但却十分重要,属于
固本培元;(4)-(6)属于
治标不治本的应对措施,但见效快,能快速取得实效。使用短期措施,可以迅速改善企业后备人才培养的环境,但是,我们始终应该记得那些
重要而未必紧急的事情,从短效机制逐步过渡到长效机制。惟其如此,才能对管理者不愿培养后备人才这一问题进行
标本兼治。
2013年07月18日 08点07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