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讲述《我们仨》*-)◆﹏
jesca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7
2007年08月09日 07点08分 1
level 7
杨绛在书里虽然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那些快乐中夹杂着的烦恼和忧虑在这样的叙述中,都被他们那种家的结构过滤掉了,真有一种单纯的亲情力量。我问,“你们通常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遇到不同的想法怎么办?”杨绛说,“我们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统一的,可以持不同政见。我爱整洁,搭毛巾都是边对边角对角,而他们两人都是随便一搭,我并不严格要求,他们也不公然反抗,我们都懂得相互妥协。在书里写到的那一次吵架之后,我们有一个约定:we agree to disagree。”这个约定持续了他们一生。例如,钱锺书遵父命离开西南联大,杨绛很不同意,可是她不该强迫他反抗父亲。她也就不干涉,而且合作了。   《我们仨》里的生活究竟以什么为基点,这是非常让人好奇的,在一个家里相互独立相互依赖是很容易理解的愿望,但并不是容易形成的关系,所以我请杨绛描述他们仨是怎么一种关系。   这时,她好像游离了我们两个来访者,独自说道:“我们是亲属关系,可是这亲属关系颠颠倒倒。有时候我女儿钱瑗也是教育我的,她是优秀共产党员,我对时事不了解,她会教育我。我也接受教育,她不就成了我的老师了吗?有时她也像我们的大姐姐,我一向不会打扮的,小时候是我妈妈打扮我,后来是姐姐,再后来就是女儿打扮我。有时候她又像妹妹陪我们玩。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是自己看自己的书,有问题从来不问钱锺书的,其实问一下就可以解决,但是都不问,都是自己查书,自己解决,钱瑗也是这样。我们都尊他如师。可是他呢,所有其他事情都非常幼稚,筷子不会拿,一把抓的。拿笔也是那样抓,我问他,你到底是怎么拿笔的呀,他跟我讲‘一个蜈蚣有一百只脚,有人问蜈蚣,走路是哪个脚先走,这个蜈蚣就不会走路了,所以你别问我,你问了我我就不会拿笔了’。我们仨有时候是游戏的伙伴,没大没小,钱瑗有时候比爸爸大,她笑他睡觉只会从被窝的筒口钻进去。我们就教他怎么从侧面进,他也会认真学。我们是亲人,也是朋友。我们的家就像是纸糊出来的一个万花筒,我们3个就像3块玻璃屑,被放在万花筒里,转动一下就幻出一个花样,可以转出一万种花样,非常热闹,所以我说不清我们有多少重的关系。”   可能得有特别的生活智慧才能让一个家保存这么多细致的趣味,让这样一个家庭真像一个保护伞,能抵挡外界所有不如愿的事情。这样温馨的家以它的质量令我们向往。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24期,施武文。)
2007年08月09日 07点08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