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5
─━文东
楼主
电影连接地址: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103866&mode=0#3841886 我看了《死亡诗社》的电影,好久没有体会过热泪盈眶的感觉了,在这以前。真的很感动,特别是尼尔自杀的那一段和影片最后基丁老师走的时候,很多学生爬上桌子,眼含热泪地望着他的时候……船长,我的船长 Oh, Captain! My Captain ........ 感谢《死亡诗社》,让我的日记得到了验证 我是先写了这篇日记,才在几个月后看到电影《死亡诗社》的,我觉得的自己像极了剧中的Todd ,渴望与传统分裂,挣脱现实的束缚,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却恐惧现实,恐惧与别人不一样,恐惧破坏了这个安静的、好像什么也不会发生的秩序,人性中渴望自由天性一直被某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压抑着,挣脱不出来,原以为是我自己太过敏感,为什么身边的同学不会有我这样的感受?现在才知道原来早在很久很久,就有很多渴望自由的人,至少美国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在另外的国度,有人和我想的是一样的。 日记原文: 我这是怎么了,这些天来,感觉自己膨胀的心快要溢出来了,胀得怪难受的。那种爱的欲望在胸口一阵阵地喷薄,好像满身无尽的才华无处伸展,说不清,道不明。 哎,应该是那篇文章,那段魔鬼的颤音,快让我分裂了。我知道自己该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不能延续现在的生活,却又斩不断固有观念的连接。那种观念太深刻,太持久了,二十多年挥之不去。所以才有了左右为难,欲罢不能的痛苦。不得不说那是篇引起我无限遐想和沉思的好文章,它让我重新批判和审视了现实的周遭,也批判了自己的内心和人生走过的弯路。回归了理性,也回归了至高至纯的人性。在没看到这篇文章前,我从未认识到生命和人性是这么的崇高和伟大,我原以为自己只是苟且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小生命。这种对自己做为人类自身价值的崇拜与珍视的激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哪一次何尝不是让我心潮澎湃,我以前从未认识到自己做为人是该活得这么有尊严,这么有价值。可能是精神上已经被奴役习惯了。 我想用文字去尽量还原这种感受,可是我想我做不到,文字有时也是苍白的。只有思想被启蒙了的人才能体会这种欲改造一切,却又无法行动的痛苦。我想:这不纯粹的是一种爱的欲望。它包含了关于对一切世俗、偏见的扬弃,以及重新回归到对人间至善至美的追求。哎,我也不知道自己写了些啥,只是些思想的碎片,一想到真善美的事物,就心砰砰直跳,是美丽来得太突然,还是周围的世界太过肮脏,现在大脑纯净得有些不习惯了?好像是该去改变什么的时候了。 是我有时太自闭了?也许吧,可是别人也不是和我想得一样吗?一样有面对面的为难,一样有青涩的爱情。多么想亲近那些可爱的人儿,建设自己全新的精神家园。可是我开不了口哦!那确实是在幻想,幻想你我都是原始森林里的快乐小鸟,穿过铺满鲜花、点缀音乐的金色大道,携手飞入梦中的圣殿。 没有分离时思念的愁苦,哪有相拥时动人的情怀?得不到的东西,才是世间最好的。我似乎在突破自己的信念和忍耐。信念突破时,恐惧就来了。这种恐惧不是子虚乌有,而是既定的事实。22年的习惯思维就这样被动摇了,所以会有快慰后的恐惧。如何解释这一心理现象?是该坚持这种崭新的,回归了理性和人性的信念。还是固守传统,让日子过得安稳踏实一些,但却毫无生趣,压抑人性?是该奋力击碎这笼罩在心头的真实谎言?还是继续畏畏缩缩,老老实实地苟活着?坚持这种新生活是在接近真理还是背离真理? 新理念下的生活太有激情,但也太具理想浪漫主义色彩,显然我还没有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去享受这样情趣盎然的生活。现在,每一个膨胀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为迎接新的生活而跳跃着,每一个细胞都在为脱去那张虚伪的面具挣扎着。不消问人为什么而活着,想想那些逝者遗照上年轻俊美的面容,只应好好地去追求和感受,那些能触动灵魂的东西:人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大自然、真善美,让生命像鲜花一样怒放。 总之,是该做选择的时候了。 可能我的用词不够准确,大概意思能明白就好了,只是文字的深度绝不能仅用字数的多少来衡量。 哎,探索生命的意义,有选择,即有迷茫。 XXXX大学 大四学生 2007年4月4日夜于寝室 I went to the woods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I wanted to live deep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To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And not, when I ca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2007年07月26日 01点07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