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范蠡出生于淅川三户 三户 不是在现在的寺湾郭湾就是在已经淹没的李官桥镇 三户;两水交汇之地。
2013年05月18日 00点05分
4
level 13
转载网络上的
“三户”也叫“三户里”,属楚宛邑和后来的“宛县”、“南阳县”、“宛城区”管辖,即现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东汉时也曾叫过“三公城”。据《吴越春秋》记载,荆平王时,文种为宛令,“之三户之里,”拜会结识了范蠡。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范蠡所在的“三户里”,也算得上具有相当规模的村庄。《新内乡县志》的作者说,范蠡所在的“三户”是淅川(丹水县)“北三户亭”,《淅川厅志》说范蠡故里的“三户城”即城南淤村保,一个城东南,一个城西南,到底是哪个“三户”,说不清楚。
说怪也不怪,因为一查史书便会发现,淅川两个叫“三户”的地方,都与范蠡故里毫无瓜葛。北魏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丹水篇》中说:“丹水东南径一故城,名三户城(注昔汉高祖入关,王陵起兵丹水,归汉祖,此城疑陵所筑也)”。显然,西汉初年王陵筑的“三户城”与400多年前的范蠡不会有什么关系。另一个叫“三户”的地方是怎么回事呢?《水经注》载明:“丹水县故城西南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春秋之三户也。”按此说,淅川这个“三户”应与范蠡同代而生,但是否就是范蠡故里呢?文中却只字未提,而对楚申息之师在这里戍守一般的历史事件,尚且给予说明。可想而知,如果是范蠡故里,郦道元岂不让它大放异彩。
原来,按郦道元的《水经注》,淅川的两个“三户”都不是范蠡故里,宛县的“三户里”才是范蠡故里,不过那时叫“三公城”。《水经注·水篇》云:“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郦道元把范蠡故里注载得如此清楚,又用建庙立碑之事作佐证,其肯定的态度可想而知的。一个地方的地名有时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三户里”这个地方曾是东汉大司徒邓禹衣锦还乡,里人宴饯的地方,城东是名门显贵大将军何进的故宅,城西有南海太守孔嵩的旧居。所谓“三公”是因为邓禹为三公之首而得名。到汉以后叫“三公城”那是历史的嬗变,到后来可能因为这里驻扎过军队,也缘于这里在南阳城南三十里,所以就改为“三十里屯”了。可见“三户里”和“三户城”风马牛不相及,是个不同的地名,范蠡的故里“三户里”距淅川“三户城”相差300多里,作为宛令的文种,在当时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两次三番到“三户之里”去访范蠡。所以说,把淅川的“三户城”或“三户”说成了范蠡故里缺乏历史根据。
2013年05月18日 02点05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