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5
这是前一段时间在 黑客帝国吧 看到的一片很有趣的文章 的确能够引发我们很多思考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
level 15
看过黑客帝国的朋友,印象应该十分深刻。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眼前的世界是虚拟的,其实只是电脑屏幕上闪动的程序代码而已,那种受控的感觉,让人不寒而栗。
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黑客帝国中说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真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造物主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我之所以这么有把握,是因为2000多年来,我是第一个读懂了《道德经》的人,完全悟出了佛经中的“空”,明白了《圣经》中“原罪”的含义,解开了科学家们解不开的“量子论”之谜,理解了“宇宙大爆炸理论”、“混沌学理论”真正意味着什么,完善了“进化论”中的致命缺陷,找到了“相对论”存在的原因。
要声明的是,这不是一张江湖骗贴,而是严肃的学术贴。在这张贴子中,我将用《道德经》、佛经、《圣经》、进化论、量子论、宇宙大爆炸理论、混沌学理论、相对论等大量的哲学、宗教、科学知识来证明我的观点。
我相信,我的发现对于人类的意义,将超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甚至不足以用诺贝尔奖来衡量。在这里,我要宣布,对《道德经》的真实含义,对“量子论”原理的真正意义,拥有发现权。相信对量子论困惑已久的物理学家们,一看这张贴子就会恍然大悟,读懂了这个理论真正的哲学和物理意义。
好了,少啰嗦,开始吧。为了追求简洁,对于涉及的哲学和科学知识,我不作详细阐述,请朋友们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为了让朋友们认识到这张贴子的重要性,以上讲话中不够谦虚之处,敬请谅解。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2
level 15
希望这张贴子能够印证“高手多在民间”的说法,希望有哲学、物理学基础的朋友们多参与讨论,谢谢!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3
level 15
第一部分 创世游戏
妈妈,
我觉得生命就象一场游戏,
人死了,
你的游戏就结束了。
一天,在小区里听到旁边一个看起来8、9岁的男孩,跟他妈妈说了以上这番话。这么小的孩子,对于世界就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让人汗颜啊!
小时候夏日的夜晚,在屋前晒谷坪坐着乘凉,看那繁星点缀着夜空,银河象缥缈的轻纱浮在苍穹之上,脑海里也曾朦胧地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天上有什么?
在同样的夜色下,仰望星空,古往今来不知曾有多少诗人哲人,感叹着天地的广袤与生命的卑微,感伤着人生的短暂与时间的绵长,心中思索着那个亘古的疑问:
世界是什么?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4
level 15
第一节 免费的午餐
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它是个什么东西?
相信很多人会对这样的问法感到吃惊:世界就是世界,它还能是什么呢?这种命题一看就是哲学问题,只有哲学家才会去研究,跟我们普通人能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想弄清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成因,就必须从源头开始,先搞清楚一个问题,世界是什么?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争议不断,第一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虚幻的,还是实在的?
佛教中有个故事。两个和尚看见一阵风吹动了高高挂起的幡,于是争论起来,一个和尚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不是风在动,是幡在动!”六祖慧能听到了,走上前去说:“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的心在动!”这个故事表达了一种观点:眼前的一切并不真实,世界只是你心中的影像而已。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经中的“色”指的不是女色,而相当于是物质的意思。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是组成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所以佛教中有“四大皆空”的说法,意思说世界是虚幻的。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5
level 15
17世纪西方的哲学家笛卡儿也认为,世界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是我们心中的幻影。但他又认为,“我思故我在”,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如果连你都不存在的话,那么你怎么还会懂得去怀疑呢?
对没有钻研过哲学或者佛学的人来说,要理解上述说法的意思,恐怕有点费劲,更别说赞同了。多数人会想,眼前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说它是虚幻的呢?在诸多认为世界是实在的观点中,比较典型的是“唯物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真实存在。
唯物论的思想由来已久。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之源,世界就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6
level 15
唯物论曾一度是最流行的世界观。1620年,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质量”的概念,用它来衡量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中证明,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虽然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但反应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从此“质量守恒定律”开始流行,它认为世间万物的总质量是恒定的,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
由此人们想,既然物质的总量是恒定的,永远不会少掉,那么它就应该永远都存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被称为“物质不灭定律”。有了这一定律的支持,唯物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直到19世纪在学术界占据了统治地位。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唯物论遭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它的重要基石“质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人们发现,这个定律虽然适用于化学反应,但并不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表明,物体的质量不是恒定的,高速运动的物体质量会明显增加。在粒子加速器中,电子和质子在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时,其质量甚至会增加几十倍。
这还不算什么,速度增加时质量跟着增加,不过是现有的物质增加了质量而已,并没有变出新的东西来。更让人吃惊的是,事实证明我们真的可以变出东西来,在实验室让2个质子以极快的速度相互碰撞,得到的不是一堆碎片,而是3个质子、1个反中子和若干个π介子,这些粒子的总质量会大于碰撞前质子的质量。就象魔术师把2个苹果放进空空的箱子里,用力摇晃了一阵之后打开箱盖,从里面拿出3个苹果、1个香蕉,还有一堆樱桃——东西确实变多了。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对此可以作出解释,它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看得见的物质,和看不见的能量竟然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形态。简单地说,能量是无形的物质,而物质是浓缩的能量。就像冰是固态的水,而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它们形态迥异,但本质上完全一样,都是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些粒子只有能量,没有质量,比如说“光子”。这从质量的定义来看是不可思议的。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从逻辑上看,没有质量就意味着没有物质。世间怎么可能会存在没有质量的粒子呢?
在此之前,人们很清楚物质指的是什么——它是实在之物,可以用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它的多少。但现在对于什么是物质,变得难以确定了。在科学上,物质的定义成了一本糊涂帐,除了原先的实体性物质,又多了能量性的场物质,有人还把意识产生的东西,也纳入物质的范畴,叫做“抽象物质”。近年来暗物质、暗能量的发现更是雪上加霜,把局面搅得更加混乱。在哲学上,物质概念被定义成“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按照这种说法,时间、空间、自然规律、意识、人类社会、历史事件,都是客观存在的,就都成了物质。物质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内涵,变成了“存在”的代名词,实在难以想象,这样的概念还有什么意义?
连物质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了,我们还凭什么认定世界是唯物的?
直观感受让我们相信世界是实在的,唯物论曾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但现在唯物论出大问题了,世界到底是虚幻还是实在的,还真说不定呢!水。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7
level 15
第二个大的分歧是:世界是永恒的,还是暂时的?
佛教的世界观认为,有很多的世界,它们有生有灭,只是暂时的存在。它们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也叫做四个中劫,四个阶段合起来是一个大劫,就是每个世界一生一灭的过程。
唯物论者倾向于相信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但它没办法合理地解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它自己是怎么来的。所以唯物论者希望看到的结果,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中,这样就不需要回答物质如何起源的问题了。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哪个更符合事实呢?现在看来,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佛教,其世界观相比流行于19世纪的唯物论来说,似乎要更高明一些,宇宙大爆炸理论证实了这一点。
1666年,牛顿发现白光在通过三角形棱镜时,能分解成彩虹一样的多种颜色,这叫“光谱”。后来人们将望远镜聚焦在一个单独的恒星或星系上,观察从那里射来的光线的光谱。根据多普勒效应,通过分析这些光谱,可以确定这些星体相对于我们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是在朝着我们而来,还是在离我们而去。假如它们在离去,那么我们接收到的光,波长将较长,光谱会向红端移动,这叫“红移”;反之则会向蓝端移动,叫“蓝移”。
20世纪20年代,当人们在观察那些遥远星系时,原本预料会发现同样多的红移和蓝移光谱,因为那时以为星系是随机运动的。然而事实出人意料,星系几乎都表现出红移来,它们都在离我们而去,而且离得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越快。
在观测结果的基础上,人们想到了这样一种可能——宇宙不仅是有限的,而且正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这一想法颠覆了之前对于宇宙的认识,人们以前或者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或者虽然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它会膨胀。
对这一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时,人们产生了一个更不可思议的想法:如果宇宙一直都处在膨胀之中,那么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看,岂不是说宇宙在最初的时候,是从一个无限小的点开始的吗?宇宙大爆炸理论就这样诞生了。
大爆炸理论认为,很久以前我们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之后始终保持着膨胀的趋势,就象一个从那时一直被吹到现在的气球。这一理论令人匪夷所思,当时没什么人相信,包括爱因斯坦。然而有证据表明它是
正确的
。大爆炸理论预言,宇宙诞生时大爆炸的余波,至今仍应在宇宙中回荡。结果1964年美国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偶然中发现了宇宙背景微波幅射,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个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了大爆炸理论,宇宙学家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逐渐接受了这个奇怪的观点。这一理论表明,宇宙大约诞生于137亿年前,世界有起始,极可能也有终结,并不是永恒的存在。不可思议的是,佛陀似乎早已清楚了这一点。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8
level 15
第三个大的分歧是:世界的生成需要原材料吗?还是完全在虚无中诞生?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原”的意思是“最初的来源”,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最基础的原材料”。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不管制造什么东西,都需要有原材料。生产面包要有面粉做原材料,生产水泥要有石灰石做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就不可能造出东西来。这种观念在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连孙悟空要变出一群猴子,也要先拨根毫毛来作原材料。唯物论认为世界的生成也不例外,物质就是构成世界的基础材料。
老子在《道德经》中发表的观点全然不同。他认为世界的诞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原材料。书中这样写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9
level 15
最初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始于“奇点”,这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认为,在奇点处是有物质的,只不过被无限压缩了,它并没有脱出唯物论“物质本原说”的范畴。
后来美国物理学家艾伦?古斯提出了“暴涨理论”,并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一理论认为,包括时间、空间、物质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在大爆炸之前,什么东西都不存在。这意味着,世界完全是在虚无中诞生的,“宇宙就是一份免费的午餐”。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不需要物质作原材料,也不可能用物质来作原材料,因为在世界生成之前,物质根本就不存在。
唯物论看来又一次输给了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哲学。
时至今日,大爆炸理论已经成为了多数宇宙学家们的共识,但人们对于世界成因的疑惑却丝毫没有减少。大爆炸理论本身存在一系列难以回答的问题:宇宙为什么能从虚无中诞生?宇宙是有限的,在它之外有什么东西?宇宙是137亿年前诞生的,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大爆炸理论自己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要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需要从哲学中汲取智慧,从科学中寻找证据,拿到一把关键的钥匙,打开一扇神秘之门,发现隐藏在世界背后的真相。
那把神奇的钥匙,就在这张帖子里等着你去发现呢!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0
level 15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神灵信仰主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到了欧洲的中世纪,教会不仅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还一度掌握了国家,神权由此达到了顶峰,但随后开始走下坡路。
宗教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往往声称自己的教义是神谕,因而是绝对正确的,容不得丝毫的怀疑和更改。这很要命,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早期传教者基于见识水平所限,对于世界的描述很难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原先的教义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后来看就显得十分可笑。历时越久,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越深入,对于宗教的怀疑就越深。
早在公元前6世纪,希腊的色诺芬尼就开始质疑神灵的真实性。他指出神完全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所以埃塞俄比亚的神是扁鼻子的黑人,而色雷斯的神却红头发蓝眼睛。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一大批的神学家,曾尝试完善基督教的教义,希望让它能在理性方面站得住脚,但他们的努力在科学新发现面前付之东流。哥白尼的日心说让人们对教会的理论体系产生了怀疑,而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打破了基督教“上帝造人”的说法,这对于信仰上帝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
从那以后,神灵的光环日渐衰退,科学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工具,专家代替主教掌握了世界的解释权。科学相信,是自然法则而不是神灵在主宰着这个世界,而科学家们的工作,就是分门别类地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性。
科学技术在应用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进一步摧毁了人们的宗教信念,宗教势力的思想阵地日渐萎缩,只能困守一隅,没有反击之力。但科学虽然占尽优势,却始终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完全终结人们的宗教信仰。这反映出科学自身也存在问题,并非完美无瑕,能够完全让人信服。
仔细推敲起来,科学在对创世问题的回答上,并没有领先于宗教。但就象喊狼来了的孩子,在说了两次谎之后,就再也没人相信了一样,宗教在其它方面透支了信用,导致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同样习惯性地排斥了它的说法。
严格地说,双方的观点都不能足够令人满意。世界的生成,实际上既不是神创造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还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2
level 15
达尔文在发表进化论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论并非无懈可击,但他的疑问集中在技术层面,而不是在逻辑上。书中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物种是逐渐演变的,那么为什么看不到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他试图用地质记录不完全来进行解释,但这种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下面用一个虚构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假如一只鸭子会进化成鸡的话,那么按照达尔文“变异+自然选择”的逻辑,其过程应该是这样的:这次的变异让鸭子头上长出了鸡冠,下次鸭子扁扁的嘴巴变成了尖尖的鸡嘴,再下次长着蹼的鸭脚变成了鸡瓜……鸭子和鸡之间要消除差异,需要经过许多次的变异才能实现,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渐变过程,不可能鸭头、鸭嘴、鸭脚等所有部位同时发生变化,一步到位。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4
level 15
这样一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必定会出现无数介于鸡和鸭之间的过渡物种,而且中间过渡物种的数量和种类,应该比鸡和鸭还要多得多。或者简单地说,半成品的种类和数量,应该要远远多于成品。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在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化石证据中,竟然没有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半成品,中间过渡物种的化石近乎空白,这实在是太奇怪了。从逻辑上说,半成品的化石不可能没有,而应该是随处可见才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漏洞,实在难以想象生物学家们为什么会视而不见,竟然轻易就相信了“地质资料不全”这样牵强的解释。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5
level 15
达尔文认为,是生存斗争背后的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进化。这对于动物而言说服力比较强,但是对于植物来说,生存斗争不那么明显,自然选择是否也能成为我们眼前多姿多彩的植物界生成的理由?恐怕很勉强。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植物学家中支持进化论的人数比例,要远远低于动物学家。
不管是从常识出发,还是深究其中的细节,认为生物多样性完全是自然形成的观点,都疑点重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物种演变的过程中,没有看到意识的主导作用,并不能证明它没有发挥作用。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潜规则,一些事情领导不方便出面时,只要向亲信的下属作出一点暗示,他就能心领神会,把事情妥善处理。在整个办理过程中,你都看不到领导的影子,但如果因此认定这件事与他无关,那你就幼稚了,因为事实上从头到尾都是在贯彻着领导意图。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6
level 15
也许生物的形成过程中并非没有意识的作用,只是至今尚未发现而已。仔细审视进化论的逻辑链条,人们似乎都疏忽了它的出发点——遗传和变异,这是达尔文没有研究过的领域。生物为什么会出现遗传和变异?达尔文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问题,通常人们也会认为这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好奇怪的。
你有没有想过,自然规律是否真象它的字面意思那样,完全是自然形成的?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7
在我看来,世界是平衡的,所有事物均有对立面,既有意识存在,那的对立面是什么
2013年05月09日 09点05分
level 15
悟空了?能悟了吗?
-----------------------------
这个可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就是悟空了。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8
level 15
你本身就存在与此那么虚实又有何意义?那也就是相对于我之外的至高智慧的造物主而言是虚幻的吧。你永远也不会像觉醒者那样醒来,因为你只是程序的一部分
-----------------------------
是的,相对于造物主而言,我们这个世界是虚幻的。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因为我们本身就存在于此,所以这个世界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醒来,因为造物主给了我们智慧。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19
level 15
继续。
对于空的。空就无,无以后的寂为何
关于灵光的事
-----------------------------
空不是没有,在佛经中,空指的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而已。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没有。
-----------------------------
不太认同兄台这一理解,空并不是物质的属性,佛陀所说的空,意思是我们这个世界确实是什么都没有,完全是虚拟的。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20
level 15
假如把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外力是什么?
-----------------------------
整个宇宙为一个系统,它正在高速扩张,熵在高速的增大,最终进入毫无生机的“热死寂”状态,即恒温状态,因此整个宇宙是符合热力二定律的,没有什么冲突矛盾的地方
当盘古拿着砍菜斧子子开了天地时,就是代码开始运行的开始。慢慢的各种程序更新就象是温斗斯操作系统一样,先最先的DOS到以后的可视操作平台。后来又有了网络。越来越完善,就象我们玩网络游戏一样,不同的级别开放不同的地图。认识的圆周越大,对外面的世界越了解,总到最后程序有坏的时候,就有天灾发生,当程序被消除的时候就有人遇到车,水,火,等事故,然后挂了。再到整个系统完蛋的时候也就是世界未日了,就象是千年虫一样。会导致整个系统大变化。虽然没有发生,可是真有人有一天走到了世界的尽头(有一个美国科幻电影)看到是七彩混沌,那时候才发现。我们都是玩具。圣之下皆蝼蚁,圣人就是创造程序的的注册信息。最多这个游戏没了可以再创一个。所以就有了上帝。七天创世也就是七天创造了游戏主角的职业。悲。。。。不能再想了。跟小说一样。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21
level 15
第三节 沙丘上的危房
庄子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时空局限对于井里的青蛙、夏天的昆虫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使它们的认识水平被限制在极为可怜的范围内。
人们常用“夏虫不可语冰”来讽刺一个人的见识浅薄。然而站在整个宇宙历史长河的跨度来看,人类讥笑井蛙夏虫其实毫无道理,和它们相比我们的处境好不到哪里去。
从地域上来看,人类被困在直径只有1.28万公里的一个小小星球上。宇宙的浩瀚出乎想象,即使以30万公里/秒的光速,要到达目前所知的离我们最远的天体,也要走120亿年。
从时间上来看,人类的存在堪称短暂。假如把宇宙的整个演化过程看作是1年,那么人类的文明史,要从新年钟声敲响前不到半分钟开始算起。所以人类在井蛙夏虫面前表现出来的骄傲,其实只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
井蛙一辈子呆在井里,所以认为世界就是一洼井水加上井口大小的一片天空;夏天的鸣蝉看到的都是流动的水,所以认为它永远如此,根本不会想到冬季冰封千里的模样,这些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形成的狭隘印象。
时空局限对于井蛙夏虫认识水平的影响如此巨大,对于人类来说,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作用呢?
许多在狭窄的视野、有限的经历中,凭着直觉形成的印象,我们以为很正常,其实并不正常。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对于世界的任何认识,都受到了时空局限的制约,随时都有可能因为视野的开阔而发生变化。
也许目前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想当然的成分,至少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是如此。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世界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安排着万物的运行秩序。昼夜更替,草木枯荣,抛石落地,水往低流,一切都有章可循。更为奇怪的是自然界不同事件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可以找到其中的规律性,乌云密布往往意味着下雨,蚂蚁搬家也能预示同样的结果。爱因斯坦曾对此表示吃惊:“这个世界最让人难以理解之处,就是它竟然可以被理解”。
我们通常把世界背后这种有秩序的表现称为自然规律,而在国外翻译过来的科普读物中,更多的表述为自然定律或者科学定律。
人们对自然规律第一个想当然的认识,是把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严格点说是自然规则,但为了凸显出它的森严,人们通常称之为自然法则)混为一谈。其实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
2013年05月07日 11点05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