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我取字?——韩信身世发微
韩信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3
sheisgogo 楼主
韩信字什么,正史史书中好像都没有记载。有人说,韩信字重言。但这个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由其名信而取字重言,无可信史实作为依据,很难让人采信。因此,韩信应该是没有字的。
《史记》说韩信“为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易中天《韩信身世之谜》)
古人的“字”除具有时代特征外,还带有阶层性。取“字”通常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在古代,人的“字”反映出个人、家庭社会地位。所以有人认为,韩信有名无字,因其出身低微,是无取字资格的。其出身旧贵族的说法就有问题了。
而据《古代人的姓名和字》:
自周而下,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而字。”
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
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而“字”与前面的“氏”一样,在先秦是有地位、有票票的人才讲究的。
也就是说,二十岁,才冠而字。韩母的去世,至少在韩信20岁以前。秦朝的兵役制度是成年男子自20 岁起服兵役两年,而韩信从军并非是去为秦王朝服兵役,所以韩信从军时应该未满20岁。另外司马迁又丝毫没有给出我们,关于他亲戚的任何信息,很有可能就是孤儿寡母,纵使有,也不大可能特意追去为其取一个字吧?在军中,你一个落魄的小子,恐怕也没谁对你“冠而字”有兴趣。
因而,韩信有名无字,不一定是他没有取字的资格。
2013年04月29日 14点04分 1
吧务
level 10
[顶]
2013年04月30日 04点04分 2
吧务
level 10
推论有一定说服力。
2013年04月30日 04点04分 3
吧务
level 11
确实,字应该是加冠时长辈取的,而号才是自己或别人取的。古代人际交往中,除了称名、字、号以外,还要称“官爵”、称“地望”。古人认为这是最能表示尊敬的。如称“官爵”:
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
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
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
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
如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
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
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
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
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
这样一来,“官爵”和“地望”又成了名、字、号以外的又一别称。
所以好多人都称信信是韩淮阴或者直接称淮阴。
2013年04月30日 04点04分 4
level 13
杜撰可能性极大,但又何必深究呢,信者重言,也并无大碍,就当给他上个谥号也好吧!如果要以正史论也没追究的必要,他确实没有字!
2013年04月30日 06点04分 5
他的字本来就是杜撰的,Lz的重点是论证无字跟身世的关系而已。认为不能因为无字就排除其出身没落贵族的可能。
2013年04月30日 06点04分
吧务
level 11
   从韩信的姓氏来看,不排除他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某个远房宗室。有一种说法认为韩信是韩襄王韩仓的曾孙,祖父是襄王之子虮虱,时在楚国做人质的虮虱没有当韩王,而是留在楚国。如果韩信真是韩国后裔的话,他极有可能是韩虮虱的后人。
虮虱留楚时,楚尚未迁都,而是在几十年后才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东迁寿春。韩信的祖上可能也随着人潮迁到淮河南岸的寿春,距离淮阴非常的近,韩信也是有可能流落淮阴的。
  关于“王孙”这个称呼,苏林说是漂母对韩信的尊称,就如同戏文小说里对年轻书生称为“公子”一样,不代表韩信就是王公子孙。但西汉人刘德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秦末多失国,显然是指秦灭六国后,六国王室子孙流落民间,也许淮阴人已经知道韩信的身世。韩信不认识别人,人家却认识他,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能证明韩信是破落王公贵族子孙的,也许只有韩信日夜不离手的那柄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剑是身份的象征,在等级森严的先秦年代,除了周天子,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及卿、大夫、士,才有资格佩剑。寻常百姓是不能够拥有,也买不起剑的,再说老百姓平时谁用得着那玩意?
   韩信的这柄剑,应该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不太可能是别人送给韩信的。如果韩信祖上不显的话,谁会凭白送给韩信这么贵重的物品?难道此人一早就看出韩信将来必能一飞冲天?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不知真相如何,反正信信身世比较神秘吧[乖]
2013年04月30日 12点04分 6
比较相信韩信是韩国破落贵族的说法。所谓“公子”,战国时,也不是个油头粉面有钱的,就可以称公子的。王子、王孙、公子、公孙,全有讲究。
2013年05月01日 15点05分
其实,从韩信的做派,不稼不穑,不商不贾,就是一幅贵族范儿。
2013年05月01日 15点05分
回复@春衫袖冷 :而且韩信从小习兵法,就算是自学,也要有兵书也要有人教识文断字的,所以韩母应该也并非乡野妇人而是一个有见识的女子,韩信葬母也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他的影响及他对母亲的敬重尊崇。还有韩信不事生产饥迫之时饿得连漂母都看不过去,却也没有鸡鸣狗盗的行为,若是换作刘季恐怕[乖]
2013年05月01日 15点05分
回复@春衫袖冷 :
2013年05月01日 16点05分
吧务
level 12
看起来他的早年生活相当神秘。换句话说也可能是比较无足轻重,所以不见记载。后来他功成名就也没宣扬一下身世么。
2013年05月01日 08点05分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