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3
sheisgogo
楼主
韩信字什么,正史史书中好像都没有记载。有人说,韩信字重言。但这个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由其名信而取字重言,无可信史实作为依据,很难让人采信。因此,韩信应该是没有字的。
《史记》说韩信“为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易中天《韩信身世之谜》)
古人的“字”除具有时代特征外,还带有阶层性。取“字”通常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在古代,人的“字”反映出个人、家庭社会地位。所以有人认为,韩信有名无字,因其出身低微,是无取字资格的。其出身旧贵族的说法就有问题了。
而据《古代人的姓名和字》:
自周而下,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而字。”
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
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而“字”与前面的“氏”一样,在先秦是有地位、有票票的人才讲究的。
也就是说,二十岁,才冠而字。韩母的去世,至少在韩信20岁以前。秦朝的兵役制度是成年男子自20 岁起服兵役两年,而韩信从军并非是去为秦王朝服兵役,所以韩信从军时应该未满20岁。另外司马迁又丝毫没有给出我们,关于他亲戚的任何信息,很有可能就是孤儿寡母,纵使有,也不大可能特意追去为其取一个字吧?在军中,你一个落魄的小子,恐怕也没谁对你“冠而字”有兴趣。
因而,韩信有名无字,不一定是他没有取字的资格。
2013年04月29日 14点04分
1
《史记》说韩信“为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易中天《韩信身世之谜》)
古人的“字”除具有时代特征外,还带有阶层性。取“字”通常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在古代,人的“字”反映出个人、家庭社会地位。所以有人认为,韩信有名无字,因其出身低微,是无取字资格的。其出身旧贵族的说法就有问题了。
而据《古代人的姓名和字》:
自周而下,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而字。”
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
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而“字”与前面的“氏”一样,在先秦是有地位、有票票的人才讲究的。
也就是说,二十岁,才冠而字。韩母的去世,至少在韩信20岁以前。秦朝的兵役制度是成年男子自20 岁起服兵役两年,而韩信从军并非是去为秦王朝服兵役,所以韩信从军时应该未满20岁。另外司马迁又丝毫没有给出我们,关于他亲戚的任何信息,很有可能就是孤儿寡母,纵使有,也不大可能特意追去为其取一个字吧?在军中,你一个落魄的小子,恐怕也没谁对你“冠而字”有兴趣。
因而,韩信有名无字,不一定是他没有取字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