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sgogo sheisgogo
关注数: 15 粉丝数: 23 发帖数: 4,489 关注贴吧数: 8
王立群谈霸王别姬 英达:这里边如果咱们假定这虞姬,或者没有虞姬,或者虞姬不是自己就军前就自刎了,而是穿上盔甲跟他一块打回去了,那是不是结局就不一样了呢? 王立群:第一,历史不能假设;第二虞姬一个弱妇子,恐怕一人也难以挽救楚霸王最后那个败局。 英达:那她自己这么就自刎了,她到底是暗示楚霸王,咱就这么着吧,是吧? 王立群:史书记载没有写她自刎,这个史说虞姬,最后的下场…… 英达:她是吃了耗子药? 王立群:最后的下场呢,是没有交代。 英达:死了。 王立群:没有交代。 英达:那肯定不能独活。 王立群:如果她活下来,那就落到刘邦手里了。因为她没有落到刘邦手里边,所以大家推测她就是死了。 英达:推测啊? 王立群:对。推测她死的最大的可能性主要还是自刎,都是推测,史书没有记载。霸王别姬完了以后霸王就走了,虞姬怎么办就撂那儿了。但是后来虞姬就没有记载了,没有记载所以大家推测她死了。 英达:这故事我听着就更不乐意听了,合着这楚霸王把她一甩跑了,霸王别姬…… 王立群:别姬以后,他就带领八百骑兵突围而走了,那么虞姬就没有跟他一块走,没有走, 英达:后人出于很善良的想像,想他为什么没跟她一块走呢?楚霸王怎么能把她扔了呢?已经死了!估计已经死了,是这么想像出来的,并没有真实的记载。 王立群:对,没有文献记载。有很多东西就是说,我们想知道的,人家司马迁不写。 英达:他也不知道。我们想知道,他也没看见。 王立群:那也有可能。 英达:就算有虞姬确实是自刎了,那会司马迁多大呢?还没有他!也是道听途说。 ——《楚汉群英会》第七集
沈志华教授关于历史课的看法   沈志华:都说我会讲故事,其实我觉得这是历史学研究和上课是连带非常紧密的,而且互相有所促进的两个环节。如果你没有深入研究的话,你怎么可能讲出真实的历史,如果你不对学生把真实的历史讲出来,这历史怎么传承下去,所以其实大学的历史老师和中学的历史老师是在完成历史教学当中不同层面的任务。但是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啊,如果你给他讲了半天,第一是不真实的,那很麻烦。我们现在上大学,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说你讲的怎么跟我们中学讲的都不一样啊。是,我们现在教材是有问题,现在也正在修改,也正在弄。我想,不管教材怎么样,教材是一个大纲,是引领性的,讲什么东西怎么讲其实还是我们老师自己的事,你们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听得进去,而且能听得进真实的东西,这样到了大学他就能接上,特别是搞历史系的,原来的一些知识,再加上比较深入的研究,慢慢就走上历史学的道路。有一次在武汉大学,给大学生讲朝鲜战争,讲完一个数学系的一个物理系的,说,要转历史系,这历史太有意思了。其实关键就在于我们老师怎么讲,你讲得好学生的兴趣就一下子吊起来,他回去就会想,就会去看,这样子慢慢地,就算他将来不做历史研究这个行当,在他的人生知识素养当中,历史的层面也会增加的,对培养人才总是有好处的。   东方历史评论:“朝鲜战争的起源”讲座
【转水浒吧】武松打不过西门庆〖三只孤雁〗   武松既然能打过西门庆,为什么还要拿把刀,这就证明了武松心里没底,都是阳谷县的西门庆的武功,武松能不知道吗,万一打不过西门庆,别介再让人家把自己打死,所以拿刀给自己壮壮胆子。   从西门庆踹武大郎那一脚,可以看出西门庆,腿上那个功夫十分了得,别看武大郎皮糙肉厚,大官人轻轻一脚,武大郎便大口吐血,就这一招恐怕武松也要自叹弗如啊。   武松在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下,提着潘金莲的人头来到狮子楼,掀开帘子直接拿人头去仍西门庆,这就是武松的不对了,你怎么能用恐怖的人头当暗器伤人呢。   西门庆跳到桌子上,武松一看机会来了,拿刀便去砍西门庆,被大官人一脚踢飞,就这一点就证明西门庆比武松高,他踢你的刀,你不会躲吗?你为什么不躲。我想说武松,不是你不躲,而是是你躲不开,大官人腿上功夫又有几个人能躲开呢。   西门庆把武松的刀踢飞后,刚要打死武松,原文中有这句话(那西门庆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勇力)被武大郎冤魂缠住,肯能被武大郎从后面抱住了动弹不得。武二一看机会来了,此时的西门庆被冤魂缠住动弹不得只能任人宰割了,就是十来岁的小孩子也能把他杀死。武二一看机会来了把西门庆从楼上推下,就这样西门庆屈死在武松手里了。原文再三强调-----冤魂缠身,天理难容,武松勇力。为什么作者不说,武松武艺高强,刀法绝伦。这几证明了,武松那两下子拿不出手。空有一身蛮力而已。
【转鲁吧】【三言两拍】说武松之衍生问题篇〖机械乐小乐〗   五.武松衍生问题篇:三字评语——花痴多   我不否认很多人喜欢武松,不过说实话,我见识过的喜欢武松的人里面,存在理性思维的人很少。   理性思维有时候比较抽象,如果简单点说就是辩证的考虑问题,并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很多人喜欢武松完全就是幼年时候的一个单纯印象,思维模式很简单化,往往过程是这样的:   我爸爸给我讲故事叫武松打虎→我擦,武松能打老虎,真厉害→我也要当武松→我也要会武功→我会武功就能跟武松那样了。   想想看,这种思维模式怎么样?   长大后步入社会了可能受到各种问题打击之后又回想起武松,就会升华为对于武松反抗精神的一种简单向往。比如说在公司无端端让老板扣了奖金,心中气恼又不能打,只好YY一下吧,这要是武松该多好。   其实大家放心,往往这样的人喜欢潘金莲比喜欢武松还要命呢。别看满嘴仁义道德的说着。   我从来不认为武松这个人有多少值得学习的地方,就算小时候也不认为,他故事精彩不假,但是小时候看的是紧张刺激,之后没什么可反思的。难道因为他能打虎我就一定要也学他喝上十八碗酒去偏向虎山行?这倒不是说我小时候就很理智,而是说我并不觉得武松够得上“英雄”二字。   这里还有必要说下英雄这个事儿。什么叫英雄?个人有个人的定义吧。有认为成就王霸宏图伟业的是英雄,那么成者王侯败者寇又怎么解释呢?也有认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英雄,那么站在全人类角度的话又怎么解释呢?   所以我觉得所谓武松判词里面的那个什么“水浒寨中最英雄”那纯粹就是个说评书的人随口来的定场诗,这里有懂诗歌格律的,可以说说,就这句,格调高雅吗?你要说在小剧场里听评书随口蹦出来这么一句,我倒是很相信。水浒故事本来就是市井评书攒出来,像这种评书艺人的痕迹留下来太正常不过了。至于说为啥不拿掉,看着行就行呗,谁还那么较真儿吗?真以为明清那时候的印书商和校稿人都那么仔细吗?那叫烛光油灯,可不是现在的大功率照明灯。   以上这些是针对那些上了年纪的超级迷恋武松的人说的,这算是一种花痴,虽然过了花痴的年纪,但还是没过那个花痴的心境。   后来又有一种花痴,是跟着电视成长起来的。这些花痴相比较之前的那些年龄大的,只能说是无脑儿了。   为啥呢?因为电视剧真是让他们这辈子都悲催了。   其实山东版的时候编导们心态还都很正,无非也就是因为武松故事本来长,所以多拍了几集,然后加上了一点民间故事,比如智斗李二僧什么的。但是那个年月吧电视剧匮乏,一个电视剧能在电视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分昼夜反复轮流不停的播,山东版水浒传那时候是分段落拍的,用的是长胶片呢,卖拷贝,有的电视台经费紧张就买个武松传一年播三百六十天,剩下五天过春节。   这绝对不是扯淡,我小时候就在我们当地的电视台一年之内最少看了二十遍武松传,比后来电视台机体上星的时候各家电视台轮流播一个电视剧还牛逼。没办法,这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国电视剧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调乏味空虚。   但是我不想批判既往的时代,因为我现在的批判如果成立的话只能说明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时代是在前进的,我曾经在九八年的时候很羡慕别人有手机,但是现在我更愿意用座机打电话。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对武松也是一样。祝延平确实是在演武松,无论外貌身材都很符合,就是个子矮上那么一点点,但是这很符合原着了,看看于守金,也是为了满足鲁智深身高八尺的形象找到的,那么我们苛求什么呢?   只是让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武松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居然变成了小白脸。   看看水浒书上对于武松的描写,谁能告诉我武松哪里看得出“帅气”二字?树上的评价那叫“太岁神”。什么事太岁神,那是一种怪兽,专门能吃各种猛兽,还有说他能吃老虎的。这样的相貌,什么时候跟小白脸混为一谈了呢?   所以九八版央视的武松形象在播出的时候就备受诟病,当时的媒体没有现在发达,网络的交流工具还是BBS留言板和各种聊天室,跟水浒有关的聊天内容里面多数男性对于丁海峰的武松形象颇不认同。倒不是都看过水浒原着(要是都看过也不能现在对于水浒的认识还跟当年一样),而是觉得丁海峰身高有余但是不够凶恶。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丁海峰实际上是一副笑面,他甚至还有酒窝。所以我严重怀疑九八版水浒的演员到底是怎么选的,难道虎面行者就这个屌样子?   但是我终于释然了,因为再往后,我看到了更娘的。   偏偏我们的时代喜好这口。用某些学者的话讲叫做照顾“女性受众群”。为什么要照顾女性受众群呢?就是因为现在女性观众的选择意识会决定男性群体的潜在购买能力。这看起来有些抽象是吧?解释一下就明白了。   比如说现在你们中间的谁谈女朋友了,你身为男的你再小气也得宠着她是吧?你的目标是为了把她弄上床,那么你就要想法设法的满足她的需要。比如说她拉你去逛街,相中了一件衣服,你敢不敢不给买?你当然可以不买,那么你想上床的事情就要无限期的延后了。   那么,如果她相中的衣服是个娘了娘气的什么帅哥小白脸做的,她相中的概率是不是会增加呢?如果是找个凶神恶煞一般的给这个衣服当代言,她会不会去挑选呢?   答案显而易见是不是?   不错,这就是女性群体的隐性购买力。她们确实不见得有多少社会财富,但是她们是拉动内需的良好群体。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请问你们谁能觉得武松还要坚守着“虎面行者”的样子不整容呢?   于是,新水浒传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于是有了那么一个半残版的武松。   说到这里,我觉得本期【三言两拍】倒是真的可以结束了。我不想对武松问题再做任何深刻层面上的解释,武松我是否对得起他我自己知道。至于那什么广大武迷,我没有半点对不起你们的地方。找麻烦我不怕,人生在世如果连个真理都不敢坚持活着真就没什么意思了。多数人不会有什么真理可言的,只是随波逐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早就说过,大众不过就是乌合之众,妄想用什么唾沫淹死谁而已吧。   想批判尽管来。
【转鲁吧】【三言两拍】说武松之性格篇〖机械乐小乐〗   二.武松性格篇:三字评语——走极端   说完武功就开始论人吧。武松一生其实是很失败的一生,本来可以平平安安度过的却偏偏因为自己的性格做错了很多事情导致惨剧发生。下面详细说说。故事我们都清楚,不赘述。   清河县的事情不做推断,只说他自己都承认的那次一拳打晕了一个本县的公务人员,以为出了人命所以逃亡在外让武大顶缸的事情。不说武大是否存在溺爱武松的问题,就说什么样的人能因为一件事随随便便的就动拳头?这人的性格成不成熟倒在其次了,终究还是平日里装逼装多了颐气迎使惯了养出来的臭毛病。到柴进庄上还是死性不改,被人玩了阴的,导致柴进都不待见他。有很多人说柴进偏听偏信,可是大家想想,如果你的一个什么没什么交情的朋友来你家做客连住一年,天天在你家撒酒疯打你儿子骂你媳妇,你还得好吃好喝的供着他,你什么心情?请记住,人多数情况下都是看眼前的事情的,既然表现的不好,那么没必要深入了解你。更何况武松并未表现出多讲义气。   武松偏偏还就是喜欢破罐子破摔,你对我不好我就对你越不好,他是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他只会怨恨那些仆人打小报告。瞧瞧他一见到宋江时候对柴进说的那句充满怨气的话:“‘客官’!‘客官’!我初来时也是客官也曾相待的厚。如今却听庄客搬口,正是人无千日好,花无摘下红。”武松是个直性汉子,想什么说什么没什么心机,但是确实很没有礼貌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他在很多事情上就是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做了错误的判断,然后使自己的人生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悲剧走向。   再比如,潘金莲对他的挑逗,潘金莲什么货色大家也都知道,武松不顺着她的路子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武松你就不能好好说个话吗?潘金莲未必觉得勾引你这个身体强悍的小叔子上床是什么错事,你又何必如此不给面子呢?武松也确实是为了家庭的安定团结,但是他的做法太糙,他不会哄女人,有人说这是英雄所为,错了,完全错了。英雄更应该怜香惜玉,而非咬牙齿切的跟女人较劲,说到底这是心胸气度小的原因,至于怎么形成的,后面告诉大家。   武松这个性格导致他后面办错了很多事情,他叮嘱武大晚出早归,确实细致入微,可是他却偏偏忘了武大就是个成事不足的怂货。我每次看到这里都恨不得把武松从书里拽出来问一句——“你丫的以前替你哥哥摆那么多的事儿,你就不知道你哥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吗?你就非要有什么事儿都要说出来吗?你做人真是太幼稚了了。”   同样,施恩给他一点好处他不上当,拿个正义的名头来求他他就中计。武松这种走极端的性格确实能做出很多仗义执言的事情,但是往往也就出现了他不分青红皂白随便出手然后把自己陷于不义的境地只能绝地反击拼命才能活下去的悲惨境遇。
【转鲁吧】武松没有一次和高手交战〖中国版巴尔扎克〗 不知道后人为什么对武松武力的评价那么高,但就本人看来武松的武力也就和李逵不相伯仲。这里跟他俩打虎没关系。且看下面分析 1.赤手空拳打老虎,这个在平常人看来很难,但在梁上三十六天罡里面能做到这一点的很多。 2.斗杀西门庆和醉打蒋门神。西门庆一脚给武松把刀踢飞,可见武松的拳脚功夫还有缺点。,也许力大无穷可以掩饰这个缺点吧。至于蒋门神也是武艺平平,不能说因为他把施恩打败就是高手,因为施恩本身武力太差。 3.大闹飞云浦和血溅鸳鸯楼,那些杀手太垃圾了,那些杀手武力也不用太牛逼,稍微有一个武力在燕顺,马麟,王英这等三流水平的武松就得死翘翘的了。 4。夜走蜈蚣岭所杀道人武力也就在崔道成和丘小乙的伯仲之间,鲁智深当年又累又饿,受他俩围攻败走,还算说得过去,但是武松要是在他俩的围攻下还真不好说。 5.也许征方腊的时候斩杀贝应夔听牛逼的,但是那几乎算是偷袭啊,人家败走的时候砍人战马马腿,人家落马之后给人家一刀,这和方杰杀秦明没什么两样。(其实还不如人家方杰,人家起码是真才实学先和秦明大战30多回合,然手在杜威飞刀的掩护下偷袭成功的) 6.至于单臂擒方腊这更不用说了。只要读过水浒原著(不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电视迷)都知道这和武松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7.当年武松从张青手下救过鲁智深。(算不上救命吧)这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鲁智深点背,张青知道鲁智深武艺高强,所以一定得先暗算鲁智深,把鲁智深放下,只所以没暗算武松可能有两个原因吧,一是武松运气好,二是武松的武艺他没放眼里,以为只要放倒大和尚就能成功。人家当时一味劫粮让武松逃走也在情理之中,当时就是活捉了鲁智深又能怎地?到最后肯定也得放,肯定不能直接杀掉,因为当时他已经捉了好几个梁上将领像刘唐什么的、 8征方腊的时候鲁智深在交战中确确实实的救过武松。前面武松即使不救鲁智深,鲁智深也无性命之忧,因为张青根本不会杀他,充其量也就活捉,但是征方腊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都是死战,武松当时被妖道斩伤手臂后要不是鲁智深拼死救回,武松及真的挂了。 我上次曾做过分析,然后有个文盲说:在本贴吧里武松单臂前方腊的帖子很多让我学习一下,我当时无语,我只能说贴吧里不学无术的电视迷(文盲)太多了
要命的他道——赵衍“献道”是什么时候?   要命的他道——赵衍“献道”是什么时候?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关于赵衍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话:“以谒者汉王元年初起汉中,雍军塞陈,谒上 ,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有类似的记载“…雍军塞渭上,上计欲还…” 。   无论“雍军塞陈”也好,“雍军塞渭上”也好,有一点是共通的,即雍军,也就是章邯的军队防守非常严密,甚至是让刘邦束手无策。幸好赵衍的及时出现解决了汉军进军道路的问题,他向刘邦指出了一条“他道”。可能由于年久失修或者其他原因,这条路已不为人知。而赵衍也许是地道的汉中人,熟悉汉中地情,对这条路比较了解,经过一番探险,终于走通了这条路。 那我们要问,赵衍“献道”是什么时候?   一般看法是在行军途中遇阻,刘邦一度产生退意,“欲还”汉中,这时候赵衍“雪中送炭”,献出“他道”, 成功挽救了刘邦,挽救了韩信,挽救了汉军,赵衍功莫大焉!正如《史记疑案》所说,若无赵衍献计“从他道”, 则韩信“暗度陈仓”之计不成。   对此郭荣章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雍军塞陈”,或“雍军塞渭上”云云,皆指章邯军的布防情状,“上计 欲还”,是谓汉王欲还定三秦,并不是路上遇阻而要返回汉中。〖1〗如此赵衍“献道”应该是在汉军出兵之前, 韩信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已经参考了这条“他道”。   个人感觉赵衍献道于出兵前更合乎情理。按《史记·高祖本纪》的说法,“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整个 非常地顺利。如果韩信计几近功败垂成,赵衍献他道就是挽狂澜于即倒,这么件大事,居然在各纪传中毫无反映,于理不通。   〖1〗见郭荣章《刘邦北定三秦用韩信之计考》。按,《史记·高祖本纪》称“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 。”这个“还”的目的地就是指向三秦。
当代人修当代史会遇到哪些问题? 〖高华〗当代人不修当代史,他是有一定道理的,你刚才也提到,我过去写过文章也提到,实际上十九世纪以后这个传统就 开始有所变化,本朝人就开始修本朝史。特别是我们到了二十一世纪,文明的开化的这样一个世纪,就可以修当代史了,但 是真的是有很多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是有关资料的问题,因为我们作历史研究,不是搞时事评论员,时事评论员一点点 资料,就可以辅张起来,历史资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确正的、经过考辩的史料的基础上,如果大批的材料,还在大内密 阁里面藏起来,真的是困难。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受制于我们人的主观性。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中间,我们自己有强烈的 情感好恶,我自己,比如说我要求我自己约束,但是我自己是不是能约束住,我自己要不断地提示自己。第三个,我们谈的 事和人,离今天太近,好多都是牵涉到利益关系,利害关系,比如说我刚才讲的这个,可能,我讲的这些,有些家属听了心 里可能就不太,那他听了就不高兴,对不对,我刚才提到的某些人哪,他们的后代还在啦,儿孙都还在啦,那么儿孙的感觉 ,他的立场,肯定跟我不一样,我就是把他看成历史人物,我对他不产生既定的热爱还是不喜欢,但是儿孙的态度是不一样 的,他们肯定不高兴,所以牵涉到利益的关系问题。总之,当代人修当代史,是有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毕竟现在是到二十一 世纪了,毕竟我们是有这样一个言说的,我们争取有这样一个空间,所以还是可以做的,主要是当代人我们修当代史也有便 利的方面,就是我们对这个历史啊,我们的感受特别深,所以我觉得修历史,有感受是特别重要的。
[转]萧何追韩信处初考 陈显远 与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同一年(前206),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并“立沛公(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汉中的首县)”。当时,项羽手下有个小将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到南郑来投靠刘邦。萧何多次推荐,但刘邦不为重用。韩信揣猜到刘邦不能重用他,便又私自逃走了。萧何听到韩信逃走了的消息,来不及报告刘邦,星夜将韩信追了回来,又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说重用韩信的利害。刘邦觉悟了,乃“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一军皆惊”。今汉中城南尚有韩信拜将坛的遗址。 关于韩信逃走,萧何追及的地点传说有三处,好些史志都有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人们口碑流传,以假乱真。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情况,愿就三处,加以考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作为一项历史学术的探讨,并就教于广大读者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 一、北上:今陕西省留坝县马道街(在南郑北一百三十里,原属褒城县)北,有一条河,人们盛传是“萧何追韩信处”。据清嘉庆《汉中府志》载:“马道河:(褒城)县北九十里,源发驿西山峡中,东流合褒水,古名‘寒溪’。昔韩信亡汉至此,水涨不能渡,萧何故追及之。谚曰:‘不是寒溪一夜涨,哪得刘朝(“刘朝”系“炎汉”之讹——引者)’四百年”。河边还有两通石碑。 (一)高110、宽58、厚20厘米,园额,直线边。正中楷书“寒溪夜涨”四个大字,字径20厘米。上款:“汉酂侯(萧何)追淮阴侯(韩信),因溪夜涨,至此,故及之”;下款:“嘉庆十年(1805)旃蒙赤奋(乙丑)暮春吉日,马道驿丞黄绶立”。 (二)高150、宽88、厚23厘米,园额,花边,右上角残。正中楷书“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字径11厘米。上款:“大清乾隆八年(1743年)知褒城县事万世谟立”;下款:“咸丰五年(1855)马道士庶人等重刊立”。 二、西走:今陕西省宁强县(原名宁羌州,宋代的大安军三泉县)有一条西流河,在南郑西约350里,也有记载说是“萧何追韩信处”。据《宁羌州志》载:“西流河:(宁羌)州南60里,流入西川。一名‘寒溪水’,又名‘韩溪’。俗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伪也”。 《舆地纪胜》载:“韩溪:源出昆山里鏊铜山下,以相国追淮阴侯至此得名。郡西40里有韩王庙,市中有桥曰‘归汉’。俗专萧何追韩信至此,因名曰‘韩溪’。文潞公(彦博)有留题,亦纪其事。若自南郑入三泉,正是西走,非东归耳”;“归汉桥:军市中有桥曰‘归汉桥’。《旧经》云:‘俗传萧何追韩信至此,因名曰韩溪’”。 三、东归:今四川省南江县上两溪区玉泉公社饮水坝附近,有较早而多的记载,说是萧何追韩信处。原来由陕西南郑到四川南江,中经米仓道,“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孤云、两角,二山名也”。山下的“截贤岭”,就是萧何追韩信的地址。 《地名大辞典》载:“孤云山:在陕西南郑县西南,接四川南江县界”。……其地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 《陕西通志》载:“截贤岭:在(南郑)县西南仙台山(属孤云山)萧何追韩信处,有淮阴侯祠”; 《南郑县志》载:“淮阴侯祠:《一统志》在县西南仙台山截贤岭。昔高皇(刘邦)不用韩信,遁归西楚,萧何追之,及于兹山。故岭以‘截贤’名”。 《南江县志》载:“两角山:在县北五十里。……西为孤云山,一名韩山。……旧有石刻云:‘汉萧何追韩信到此’”。 上面提到的截贤岭的石刻,究是何时何人所立?其变迁又如何?据《舆地纪胜》载:“难江(即南江)县北九十里,两角山下有石刻云:‘汉相国萧何追淮阴公韩信至此山;大唐集州(今南江)刺史杨师谋记’。……今(指南宋)碑在难江县学。……” 再据《南江县志》载:“集州两角山记:[碑目考]唐集州刺史杨师谋书。今佚”。 这说明唐代州刺史杨师谋在萧何追及韩信的截贤岭,刻立的石碑,在南宋以前迁移到南江县学。后来遗失了。上面谈到萧何追韩信的三处,到底哪一处正确?需要从韩信逃走的思想动机和环境情况来探讨。韩信是一个“不甘雌伏”的人物,他“亡楚归汉”,志在展才。发现自己不为重用,势难反顾,绝不可能再“亡汉归楚”,投靠项羽,自取其辱,必然要另谋出路,以展抱负。他当时如由南郑“北上”,那就是走今陕西留坝县的马道,经褒斜栈道越秦岭入关中。而当时关中正是项羽所布以防御刘邦的“三秦”势力范围,他是项羽的逃将,岂不成了自投罗网吗?他如“西走”,那就是走今陕西宁强县。而当时宁强以西,则为羌、氐等少数民族酋长的势力范围,非英雄用武之地,又怎能施展其抱负呢?而比较理想的还是“东归”荆楚,人熟地熟,易于活动。又是“逐鹿”场所,正好驰骋其才,且当时由南郑经米仓道南下,至孤云山折向今川东、鄂西,这正是他东归趋荆楚的通路,也正符合他的思想要求。 次从史料文物来考证。在宋代以前,讹萧何追韩信处,只有今宁强县寒溪。“谨案:《大安军图经》云:‘军境有韩溪,萧何追韩信至此得名’。谓有文潞公留题及孙仲远诗为据。……然孙仲远之诗云:‘小桥上有韩溪字,人道萧何追信时。英物只从东向去,区区西走欲何为’?观孙仲远诗亦有疑辞存乎其间,如‘人道萧何追信时’与‘区区西走欲何为’,皆疑辞也”。这说明早在宋代就有人不相信这里是萧何追韩信处?而清道光时重修的《宁羌州志》,更明确的斥为“伪也”——讹传的。至留坝县马道“萧何追韩信处”谣传的起始,就更晚了,乃起于明、清。因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批判大安军(今宁强)“萧何追韩信处”是附会谣传,就没有提及马道,说明它的附会谣传,在南宋还未产生。再就记载马道是“萧何追韩信处”的史料看,只有《汉中府志》一种孤证,不足凭信。更就现在的两块石碑看,又都是清代竖立的,显系好事者欲实其说的产物。那么真正的萧何追韩信处,是在今四川南江县两角山下的截贤岭,因为有与西汉较近的唐集州刺史杨师谋竖的石碑及淮阴侯庙为证。“今(指南宋)碑在难江县学,而两角山、米仓山间,有淮阴公庙,又有截贤岭,则其迹可考矣”。 再说,真正的萧何追韩信处,既然在四川南江截贤岭,为什么湮没无闻?陕西留坝马道附会讹传的萧何追韩信处,又怎能以假乱真,致使尽人皆知呢?盖因马道地处褒斜道连云栈道的通路,明清以来,行人频繁,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口碑流传,影响深广。而截贤岭地处大巴山中,山高林深,行人绝少,虽然唐“剌史杨师谋就其(韩信)所逃之处而刻石,两角山既非通衢,故碑亦不显”,而不为后世人所知。“今当以唐碑所记,(萧何追韩信处)以巴州(南江县两角山下截贤岭)者为是”。 (原载《陕西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9期)
定三秦战场地理形势 古往今来,进出汉中最大的难题是交通。由汉中进入关中地区,必须通过山间的谷道,穿越秦岭山脉。秦岭山脉,东西绵延八百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山势险峻难行。秦汉时代,自东而西,穿越秦岭有四条道路,分别称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都是蜿蜒穿行山谷间的险峻小道,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栈道,就集中在这些道路上。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沿西汉水迂回去陇西,再翻六盘山东去的道路,称作祁山道。   第一条:子午道。由咸阳南部的杜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出发,入子午谷(今长安区子午镇附近),沿山间河谷前行穿越,进入汉中平原,经成固县(今陕西城固),抵达汉中郡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子午道,道北入口处曰子,在今西安南百里,道南入口处曰午,在今洋县东160里,即今腰岭关附近,全长六百六十余里,是最早开通的官道,也是由汉中出秦岭后,距离咸阳最近的通道。   第二条:傥骆道。北口在骆谷(今陕西周至县),穿越入秦岭,沿傥水河谷(今洋县境内)进入汉中平原,西去抵达汉中。傥骆道,谷长420里,其中路屈曲80里,94盘,为连接咸阳和汉中的最短道路,也是最险峻的道路。不过,这条道路,在秦末汉初时期,或许只是民间的小道,尚未作为官道开通?   第三条:褒斜道。北口在斜水谷口(今陕西眉县),穿越入秦岭,沿褒水河谷(今留坝县和汉中市)通到南郑。这条道路,长四百七十余里,在秦岭栈道中最负盛名,著名的石门遗址,就在这条道上。不过,褒斜道的大规模修建,是在汉武帝时期,秦末汉初,这条道路,可能也是一条小道。   第四条:陈仓道,又称故道。由陈仓出发,进入故道县,过大散关,沿嘉陵江上游河谷西南穿越,大体走今宝成铁路的路线,经过今陕西凤县,甘肃徽县,陕西略阳县,然后,东去经过今勉县抵达汉中。 第五条:祁山道。是古代连通关中地区和汉中地区的另一条通道。这条道路,也由陈仓出发,西去走六盘山南段的祁山抵达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然后又沿西汉水顺流而下,经过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下辨 (今甘肃成县西北)地区进入今陕西略阳,沿汉水一直抵达汉中。 另,李开元还认为,秦汉初,今天的汉水与西汉水是一条河道,发源于今甘肃天水西南,南下流经陇南地区的西县,西南经由西和县、成县进入陕西略阳,一直向西流去,与今天的汉水一体连通,经过勉县、汉中地区、安康地区进入湖北,再流经十堰、襄樊、荆门、孝感等地区,在武汉汇入长江。汉水全程通航的情况,直到公元前186年春,今陕西略阳、宁强地区发生了一次武都大地震,使汉水被截断成为西汉水和汉水两条河,贯通的水路交通才被切断。 其实还有第六种走法,可以自汉中北入褒谷,走褒斜道南段,至今留坝县姜窝子,离开褒斜道,经回车道,向西北翻柴关岭、留风关、至凤县,越大散关至今宝鸡。不过,回车道修通于北魏永平二年(509),距刘邦“暗度陈仓”晚了715年,认为当时不可能走。不过话说回来,当时没修,不意味着不能走。
谁来给我取字?——韩信身世发微 韩信字什么,正史史书中好像都没有记载。有人说,韩信字重言。但这个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由其名信而取字重言,无可信史实作为依据,很难让人采信。因此,韩信应该是没有字的。 《史记》说韩信“为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易中天《韩信身世之谜》) 古人的“字”除具有时代特征外,还带有阶层性。取“字”通常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平民百姓则有名无字,所以在古代,人的“字”反映出个人、家庭社会地位。所以有人认为,韩信有名无字,因其出身低微,是无取字资格的。其出身旧贵族的说法就有问题了。 而据《古代人的姓名和字》: 自周而下,不论男女,普遍有字。男子成年,女子出嫁时,就会“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就是发卡,盘头发用的)而字。” 对于男子来说,二十岁就已是成年,从前用来被长辈称呼的名,就不能再不分场合地用下去了,只能另取个称呼,供平辈和将来的晚辈呼叫,这就是字所以用。 对于女子来说,因为取字就是出嫁,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待字闺中”就指的是尚未嫁人,中间这个“字”的来由,很要考些人的。 而“字”与前面的“氏”一样,在先秦是有地位、有票票的人才讲究的。 也就是说,二十岁,才冠而字。韩母的去世,至少在韩信20岁以前。秦朝的兵役制度是成年男子自20 岁起服兵役两年,而韩信从军并非是去为秦王朝服兵役,所以韩信从军时应该未满20岁。另外司马迁又丝毫没有给出我们,关于他亲戚的任何信息,很有可能就是孤儿寡母,纵使有,也不大可能特意追去为其取一个字吧?在军中,你一个落魄的小子,恐怕也没谁对你“冠而字”有兴趣。 因而,韩信有名无字,不一定是他没有取字的资格。
生我养我的地方——韩信身世发微 生我养我的地方——韩信身世发微 我的地理没学好,本来以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据说司马迁曾经亲自跑到韩信的故乡,追寻其年轻时的行踪,访问该地故老,并且凭吊了韩母墓。)那么韩信的出生地,应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可是有人提出来了,太史公是这样写的没错,问题是,汉朝时的淮阴和现在的淮阴不是同一个地方呀,准确的讲,古淮阴是今天的淮安市楚州区。 今淮阴区原为清河县,只有后来从山阳县(元至元二十年淮阴县并入山阳县)划得的古淮河南的一小块地方属古淮阴县,而区政府所在地王营镇及90%以上的地方实际位于淮北,历史上不属古淮阴县。 不得已,只好百度,却发现,这个问题,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粗略统计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 淮阴区码头镇——这里首先有地名优势,码头镇又曾是淮阴故城,不过其韩信文化遗址大多是现代建筑。 楚州区淮城镇——胯下桥、韩侯钩鱼台、漂母祠、韩侯祠等。 清浦区城南乡韩城村——韩母墓与韩信城遗址。 支持楚州区的认为,古淮阴就在楚州区,并且有胯下桥、韩侯钩鱼台、漂母祠、韩侯祠等多处韩信遗址,可作为依据。 但支持淮阴区的人却说,楚州区的胯下桥、韩信祠堂等古迹,是后来从码头镇迁过去的。因为南宋以后特别是明代中叶因黄河夺泗入淮,码头镇常受洪水肆虐,韩信祠堂等一批纪念韩信的建筑常被摧毁,不得已才迁到今天的楚州区的。 清浦区则依据韩母墓与韩信城遗址,提出韩信童年时期是在清浦区度过的,少年时期是在码头镇度过的。 反正大家都引用大量文献,以证实自己的合法地位。 这下免不得犯糊涂了,自己又没本事玩穿越,亲自向韩信查证,也没能耐引经据典来分析各种说法的对与错,只好存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