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的典故——
品茶论史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傲古清云 楼主
乌龙茶又称“青茶”,与绿茶、红茶并列世界三大茶类;福建是乌龙茶的起源地,与福建茶叶生产有着历史渊源。福建乌龙产区河谷盆地和山地丘陵相互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气候。因此,许多乌龙龙茶中原场地和名茶产地均荟萃于此。福建乌龙有闽南乌龙与闽北乌龙之分,闽北乌龙既是武夷岩茶,产在群山环抱的武夷山中。闽南乌龙长在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名茶之乡安溪县一带。乌龙茶具有香气浓郁、浓而不涩、滋味醇厚、鲜爽、有回甘味。乌龙茶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饮料,已是“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五洲,香逸飘四海”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乌龙茶具有降压去脂、抗癌防癌、防老抗病的保健饮料,同时品饮茶叶也是人们陶冶性情的一种修身养性之道。闽北乌龙-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产于福建崇安武夷山一带茶叶的总称,因长于山岩中而得名“岩茶”。武夷名品号称“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还有人们喜爱的水仙、肉桂等有数百种之多。  武夷茶是我国青茶类中的主要代表,其采制方法独特:要求外形粗壮、紧实,色泽油润,红点明显,净度高。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制法计有十三道工序,享有“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之誉。  武夷岩茶的极品——“大红袍”,其茶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龙窠最后一窠岩脚下。九龙窠为一幽深峡谷,九座嶙峋岩峰犹如九条腾空而起的游龙。峡谷中巨石错落,细泉潺流,布满丛丛簇簇的茶树。“大红袍”即是生长在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再加精工细作,使其品质更加卓越。茶师评定,其它名茶冲泡至七次时,味即极淡,而大红袍冲至九次时仍不脱茶之真味,有“茶中王”之称。  大红泡茶叶芽叶细厚,稍泛紫色,萌芽轮次少。一般茶树结出的茶果呈绿色,而大红泡茶树结成的茶果像红玛璃一样胭红,质厚。叶大,冲泡后舒展开的芽叶,可见绿叶上镶着一圈朱砂红,恰似披上一件“大红袍”,故名。  但在美好的民间传说中,是说明代时有一上京赶考的举人路过九龙窠,因得急病借宿“天心永乐禅寺”。该寺方丈用当地九龙窠神茶给举人泡饮,病即愈,且神清体健。后进京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时特赶赴寺庙,为谢神茶救命之恩,脱下身上大红施披于茶树之上,作揖道谢,遂得“大红饱”之名。  岩茶冲泡后,茶汤金黄明亮,有兰香,入口甘醇爽口,颇有回味。冲泡后所留叶片,边缘微红,中间色绿,号称“绿叶红镶边”。这是因为乌龙茶鲜叶采制加工后,留存颇多叶绿素,故呈绿叶,其红茶色素与蛋白质相结合,又形成红镶边。  武夷岩茶含咖啡碱、儿茶酸钠,是福建漳泉地区和广东汕头地区的传统发汗退热药。闽南乌龙 闽南乌龙的当家品种有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以及永春的佛手、平和的奇兰、还有闽南的肉桂、水仙、梅占、桃仁、八仙茶、大叶乌龙等等。  铁观音为闽南乌龙茶中之极品。主要产于福建安溪。该茶采自铁观音茶种,叶色暗绿,叶面光洁,叶质柔软肥厚,且叶片边缘略呈铁红色,故“沉重如铁”,经十道工序精制而成。  该条特点是:条条肥壮,身骨重实,清洌涵香,滋味浓郁,人口微苦,回味甘醇。叶片边缘呈朱红色,中间呈墨绿色,有‘清蒂、绿腹、红镶边、三节色”之说,称为“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又因“美如观音重似铁”,有“铁观音”之称。  品质好的铁观有条,叶面上有一层“沙绿”,即叶面起一层薄薄的白霜。因铁观音茶焙制方法与武夷岩茶有所不同,其萎凋程度减轻,“做青”延长,发酵程度也相应减轻,能保持较多的茶多酚和香味。为使条索紧结,“杀青”后要用白布包裹茶叶。一边揉捻,一边收缩茶包,几烘几揉再烘干后用低温慢烤,使叶内咖啡碱升华、凝聚于叶面,而形成“白霜”。此为优质铁观音的标志。  该茶泡饮方法别具一格:先将小巧玲珑的陶瓷小壶(大小如墨水瓶)和小盅烫热,装进约占茶壶十分之七的茶叶,然后冲入沸水,随泡随饮,可连续冲泡三、四次。饮时先闻香,再品茶,慢啜慢饮。上等铁观音极耐冲泡,其茶香独特,具天然兰花香,香味足且持久。
2005年07月04日 23点07分 1
level 6
傲古清云 楼主
二是“王说”。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乡南岩村)仕人王士让,清雍正十年(1732)中副贡,乾隆十年(1745)出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清乾隆元年(1736)春,王与诸友经常会文于南轩,每于夕阳西坠,徘徊于南轩之旁。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他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年年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奉召赴京,晋谒礼部侍郎方望溪,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献内廷。乾隆帝饮后,甚喜,召见士让询问尧阳茶史,以其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为“铁观音”。 黄旦传说有两种版本:其一,相传,清咸丰古年(1860)安溪罗岩灶坑村(今虎邱乡美庄村),有个青年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女子王淡为妻。当地风俗,结婚一个月,新娘回娘家“对月换花”,返回婆家时,新娘带回的礼物中要有一种东西“带青”(即植物幼苗),以象征世代相传,子孙兴旺。王氏“带青”之物,即为两株小茶苗,种在祖祠旁园地里。经夫妻双双培育,长得枝繁叶茂。采制成茶,色如“黄金”,奇香似“桂”,左邻右舍争相品尝,啧啧称赞,特以王淡名字谐音命名为黄旦。后来,茶商林金泰将黄旦运销东南亚各国,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提高黄旦的身价,并根据黄旦的特征,取名黄旦。 其二,十九世纪中叶,安溪罗岩村茶农魏珍,外出路过北溪天边岭,见一株茶树呈金黄色,因好奇心驱使而将它移植家中盆里。后经压枝繁殖,精心培育,茁壮成长。采制成茶,冲泡之时,未揭杯盖,茶香扑鼻;揭开杯盖,芬芳迷人,因而传扬。后人根据其叶色、汤色特征,取名黄旦。  梅占的传说:其由来有两种传说:一种是,清道光元(1821)前后,芦田有一株茶树,树高叶长,但不知其名。有一天,西坪尧阳王氏前往芦田拜祖,芦田人特意考问王氏那株茶叫名?王氏不知,一时答不上来,抬头偶见门上有“梅占百花魁”联句,遂巧取“梅占”为其茶名。另一种是,清嘉庆十五年(1810)前后,安溪三洋农民杨奕糖在百丈坪田里干活,有位挑茶苗的老人路过此地,向杨讨饭,杨尽情款待,老人以三株茶苗赠送。杨把它种在“玉树厝”旁,精心培育,长得十分茂盛。采制成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甘香可口。消息一传开,大家争相品评,甚为赞赏,但叫不出茶名来。村里有个举人根据该茶开花似腊梅的特征,将其命名为梅占。此后三村五里广植扩种,就逐渐驰名各地。
2005年07月04日 23点07分 3
level 0
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在江南一小镇茶馆歇脚,偶品乌龙,即夸之,问小二,名曰:乌龙.乾隆听后觉不妥,龙乃帝王之称,这茶为乌龙大有犯禁,当即提笔改名曰:铁观音.呵呵,这些都是在一些关于茶的民间故事中看到的,不知是真是假.现在来看,乌龙于铁观音为两种茶.
2005年07月05日 10点07分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