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8
       
      
	
	
	  大悲咒 汉语意思:
南无(皈依)
喝啰怛那哆啰夜(三宝)
耶(礼).
南无(皈依)
阿唎耶(圣),
婆卢羯帝(观)
烁钵啰耶(自在).
菩提萨埵婆耶(觉有情).
摩诃萨埵婆耶(大觉有情).
摩诃迦卢尼迦耶(有大悲者).
唵(皈命),
萨皤啰罚曳(一切尊).
数怛那怛写(为救济于一切恐怖者).
南无(皈命)
悉吉栗埵(于彼)
伊蒙阿唎耶(我圣).
婆卢吉帝室佛啰楞驮婆(观自在香山).
南无(皈命)
那啰谨墀(言圣观自在贤爱.慈悲之心).
醯利摩诃皤哆沙咩(我今宣说).
萨婆阿他豆输朋(一切希望圆满而有光辉者).
阿逝孕(无比).
萨婆萨哆(一切鬼神不能打胜者)
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童真).
摩罚特豆(有道即令迷界清挣者).
怛侄他(谓).
唵(皈命).
阿婆卢醯(有光明智慧者).
卢迦帝(观自在).
迦罗帝(超越世间者).
夷醯唎(吁狮子王).
摩诃菩提萨埵(大菩萨).
萨婆萨婆(一切一切).
摩啰摩啰(忆念忆念),
摩醯摩醯唎驮孕(心真言).
俱卢俱卢羯蒙(作作事业).
度卢度卢(保持保持)
罚阇耶帝(游空者).
摩诃罚阇耶帝(大游空者).
陀啰陀啰(保持).
地唎尼(持者).
室佛啰耶(帝王自在).
遮啰遮啰(行动).
摩么罚摩啰(无垢者).
穆帝隶(无垢体).
伊醯伊醯(教语).
室那室那(弘誓).
阿啰参(王)
佛啰舍利(觉坚固).
罚沙罚参(欢喜).
佛啰舍耶(除灭由贪瞋痴行动之毒害者).
呼嚧呼嚧摩啰(作法无垢).
呼嚧呼嚧醯利(速疾速疾,有花鬃者).
娑啰娑啰(坚固者),
悉唎悉唎(或莲花).
苏嚧苏嚧(莲花颈).
菩提夜菩提夜(悟悟).
菩驮夜菩驮夜(教悟).
弥帝唎夜(有慈爱者).
那啰谨墀(青颈).
地利瑟尼那(坚利).
波夜摩那(名闻).
娑婆诃(欲见者,令影现,生欢喜圆满成就涅盘之意).
悉陀夜(义).
娑婆诃(有成就者).
摩诃悉陀夜(大义).
娑婆诃(有大成就者).
悉陀喻艺(无为).
室皤啰耶(得大自在).
娑婆诃(于悉地与瑜伽有自在者).
那啰谨墀(贤爱).
娑婆诃(为青颈圆满成就).
摩啰那啰(有猪面).
娑婆诃(成就).
悉啰僧阿穆佉耶(爱语第一义),
娑婆诃(手执莲花者).
娑婆摩诃(大成就)
阿悉陀夜(无比).
娑婆诃(成就).
者吉啰阿悉陀夜(无比).
娑婆诃(成就).
波陀摩羯悉陀夜(大义).
娑婆诃(于法螺之声,令开悟者).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贤首圣尊).
娑婆诃(成就).
摩婆利胜羯啰夜(英雄威德生性).
娑婆诃(征于住左肩方面之黑色魔者).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皈依佛法僧三宝),
南无(皈命)
阿唎耶(圣).
婆嚧吉帝(观).
烁皤啰夜(自在).
娑婆诃(成就).
唵(皈命),
悉殿都(令我成就).
漫多啰(真言).
跋陀耶(句),
娑婆诃(成就).
	
	2013年03月24日 07点03分
	7
	
       
     
    
    
      
	
	
	level 8
       
      
	
	
	  咒语:第二句:南无‧阿唎耶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一)南无(二)阿唎(三)耶,三个字、词组合而成为一句咒语,分别的涵义为:
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在首句中已作说明。阿唎是能远离一切恶法的圣者。耶为礼敬。
全句的意思就是礼敬净心修持、远离诸恶的圣者。在这里所说的圣者就是皈依佛法,能自度度人、已证得佛果的人。
这句咒语是观世音菩萨为指点世间苦难的众生,要能远离尘世间的诸多烦恼,必须要皈依佛法、认真的修行,才能不为物欲所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而一切的修行都要先从内心的修持做起,因为佛法强调,十方世界、一切宇宙的现象,都是「唯心所现」,心才是修行要真正用功的地方。心不正,不能修习佛法;心不净,不能有所成就。每一个要想在修行上有所成就的人,都要先求得自己心境的光明和清净。
	
	2013年03月26日 13点03分
	9
	
       
     
    
    
      
	
	
	level 8
       
      
	
	
	  咒语:第三句: 婆卢羯帝 烁钵罗耶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一)婆卢羯帝(二)烁钵罗(三)耶,三个字、词组合而成为一句咒语,分别的涵义为:
婆卢羯帝是观的意思,烁钵罗是自在,耶为礼敬。
全句的意思就是礼敬观自在。在这里所说的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大悲心陀罗尼经》本文中,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尊者说:「此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亦名捻索,亦名千光眼。善男子!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於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称专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这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宣说和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无量成就与示知一切众生,均应礼敬供养此大菩萨,同时说明礼敬和供养观世音菩萨的功德,生时能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时能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国净土,超脱三界,不受轮回六道之苦。可知观世音菩萨度世的无量功德。同时佛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对阿难尊者说:「此观世音菩萨所说神咒(大悲咒),真实不虚。」相信大家在读诵释迦牟尼佛这段开示以后,对於观世音菩萨会有更真实的了解,当会更虔诚礼敬倒驾慈航的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不仅在中国社会为救苦救难、家喻户晓的圣者,即使在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年龄职业,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愿力,已经为举世众生所敬仰,皈依佛教徒的信仰如此,没有皈依的人,也是如此。所谓「家家观世音」,只要一念称名,便能有求必应。在古往今来的文字记载上,观世音菩萨的灵验,确实度化了不知多少苦难中的众生。我们有缘能在此研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经典,持诵菩萨所说的大悲神咒,这种无上的因缘,正如释迦牟尼佛所说「若不过去久远以来,广积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闻。」而这也正是本句大悲咒所涵蕴的真实意义。
在八十四句大悲咒开始的前三句中,第一句咒语是要众生在诵持咒语时要礼敬三宝,第二句则是礼敬庄严成就的圣者,第三句接著即是礼敬观世音自在菩萨,其根本的意义乃在示知一切众生,深入明白皈依和礼敬观世音菩萨,乃是诵持大悲咒最根本的素养,也只有在真正了解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大愿之后,我们才能无所懈怠、勇猛精进的修行,以渐次证入菩萨慈悲度世、救苦救难的大悲境界。
	
	2013年03月26日 13点03分
	10
	
       
     
    
    
      
	
	
	level 8
       
      
	
	
	  咒语:第四句 菩提萨埵婆耶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一)菩提(二)萨埵(三)婆耶,三个字词组合而成为一句咒语,分别的涵义为:
「菩提」的意思是觉、是悟;「萨埵」为有情;「婆耶」为礼。
全句的意思是礼敬大觉、大悟的有情圣者。这里所说的菩提萨埵或大觉有情的圣者,乃是为承袭前面三句咒语所涵蕴的意义而说,由於大悲咒原是千光王静住如来佛为怜念观世音菩萨,发愿救度世间众生的苦难而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并令其受持,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依照《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述,观世音菩萨当时还是初地菩萨,一听此咒,立超至八地,可知大悲咒的神奇威力。而此句咒语仍是像前三句所说,一切众生要对所有已觉悟佛法的有情圣者均需虔诚礼敬。
在了解这句咒语所说的「菩提萨埵」是大觉有情的圣者之后,也要更进一步的体认觉和有情的另一层意义。通常觉是指觉悟而言,但是究竟觉的是什麼呢?那就是宇宙运行的真理,以及生命流转的法则。释迦牟尼佛的苦行修道,在菩提树下所觉悟的,也就是在这宇宙人生,因缘生灭间的道理。
而这里所说的「觉」,严格的说,并不是宇宙一切众生都能具有的,通常是指有情众生,所谓有情众生乃是对一切有生命、有感情、有意识的生物而言,其他如山河大地、草木岩石只能算是众生,而不是有情众生,因为要能觉就要能有感、有应,能知所辨别、知所究竟,也许有时我们也会相信草木有情,虽然《华严经》记载佛在说法时,有「有情无情,同圆种智」之说,那是佛的境界,但人实在很难从花木土石之中,探知其所「觉」的意识活动,可见做一个有情的众生,实是不易。
照理说,既然众生有情,也应该都能觉悟这宇宙人生的道理了,可是事实却又不然,古往今来芸芸的世间众生之中,除了极少数的圣者之外,很难见到几个真能自己觉悟的人,这也就是为什麼大悲咒开始的几句,都是告知世人要礼敬三宝、礼敬圣者、礼敬大觉有情的原因。众生为什麼不能觉悟呢?照佛菩萨的说法是烦恼太多,使自己与生俱来的那一点灵明自性,被无明所染,为烦恼所掩盖,以致找不到原来的自己,就这样随著世俗的逆流浮沉不止,吃尽了苦、受尽了罪,却又难以理解、难以自救,甚至有情也变成了无情。基於众生如此的容易受烦恼所迷,所以菩萨要以大慈大悲来救度众生,希望众生能脱离苦海,清净自在。
由於众生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成长的过程也各异其趣,所以要能顺利的救度众生离苦得乐,除了要有无上的愿力还要有实用而有效的方法,才能使众生了悟生命存在的究竟道理,在这句咒语中,观世音菩萨为了要众生能转迷成悟,除了大悲的愿力之外,更化身为不空羂索菩萨,希望能普应群机、随缘化度,达到心愿不空、众生得度的目的。「不空羂索」从字面上看,不空就是具有的意思,而羂索是指一种丝质的绳索,观世音菩萨为使众生能脱离烦恼的苦海,而以慈悲的羂索来系住众生原有的自性,不让其堕入苦海之中,而已经落入逆流之中的受难者,也要以慈悲的羂索系住烦恼的众生,将其救度上岸,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不空羂索菩萨的意义。
	
	2013年03月26日 13点03分
	11
	
       
     
    
    
      
	
	
	level 8
       
      
	
	
	  第五句:摩诃萨埵婆耶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一)摩诃(二)萨埵(三)婆耶,三个词组合而成为一句咒语,分别的涵义为:
「摩诃」的意思是大、是多、是胜;「萨埵」为勇猛、为有情;「婆耶」为礼。
「摩诃萨埵婆耶」全句的意思是礼敬大勇有情的圣者。前一句讲的是大觉有情的圣者,这句再讲大勇的有情圣者,在句子的排列上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就修行的意义上看,觉是以知是尚,而勇却是以行为要,也就是众生在觉悟到佛法的殊胜之后,更要能即知即行,而且要勇猛的破除一切烦恼、障碍,认真的修持,不要有一丝的疑惑和懈怠。如果以为自己对佛法的深义已能了解,而不思在修行上多下功夫,这样的知不能算是真知,这种行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修行,本来在知与行的问题上,一直是学术思想上常起争论的话题,中国在商朝的时候,上大夫傅说曾提出「知易行难」的说法,认为任何事知道很容易,做起来很难,这种风气影响到人在生活中误以为只有追求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最高价值,而忽视了在行为上的实践精神,此一思想一直影响著中国社会的发展,宋代更是将人生的终究意义形塑在格物致知之上,到了明代王阳明对格物有了新的看法,而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而近代孙中山先生又提出「知难行易」的观念,但不管是如何演变,知与行都是一体两面的功夫。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要宣说这句咒语的大勇精神,就是要众生能在佛法的修持上,将知与行同时列为重要的修行法门。能知不能行,等於不知,能行不能知,也是得不到圆满的究竟,一定要知行合一,两者并重才是佛法最完善的修持方法。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中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可见解行一体的重要。
一般人在修行上未得成就时,常会有一些辩解,不怨自己修行不力,却将一切挫败推说由其他原因所造成。这在心理学上叫移植作用,在佛法来说,就是「世智聪辩」,也就是以世间的智慧来为自己的言行举止文过饰非,而这种情形,最能阻滞修行的进益。认真的说,参予佛法的行持,本来是一种无上的因缘,修行本就是一点一滴的功夫,没有侥幸、没有速成,历史上那一位高僧大德、成功立业的人,不是兢兢业业、努力不懈的坚持到底,才能获有成就。任何人在修行上,总会有很多的挫折,也必有很多的魔障和诱惑,如果不能以百折不挠、坚毅勇猛的决心去面对,常常就会心生退转,世间修持佛法的人,可说难以胜数,但是真能有所成就的人,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缺少那一份破除万难的大勇精神,观世音菩萨在本句咒语中,特现本身法相,并自诵此句咒语,以化导众生勇猛精进,我们应以无上礼敬的虔诚赞叹菩萨对众生的无量慈悲。
尘缘万端,要能有所自在就要在修行功夫上,能从虚心省思开始,进而将内心潜在的妄念,用真知真行去化解,因为妄念一生贪欲即起,对修行必会有所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常自反省、常自体悟,从一切事务中去历练自己的心性,「勤习堪验,历事炼心」,这是佛菩萨示现给众生的根本修行法门。佛法不重外求,只在内省,但愿我们能对此句咒语有真正深切的体悟。
	
	2013年03月26日 13点03分
	13
	
       
     
    
    
      
	
	
	level 8
       
      
	
	
	  咒语:第九句:数怛那怛写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一)数怛那(二)怛写,两词语组合而成。「数怛那」意为圣者;「怛写」为念咒真诚。
「数怛那怛写」全句的意思是真诚念咒,礼敬圣者。
这句咒语是观世音菩萨度化众生在修行时,要真诚不断的念诵大悲咒,以示礼敬圣者的真言。
圣,是一种修行的至高境界,要达到此一境界,在佛法来说,有八万四千法门,而这里菩萨为著使初学佛法的众生,能够很快的进入佛的世界,乃以「数怛那怛写」这句咒语,要众生真诚诵持,除了在持咒时不断坚定对佛菩萨的信仰之外,还会为自己的福慧持续增长。佛有千万,圣明则一,每一位成佛成圣的人,都不是一蹴而得,而是经过千修万炼、无尽劫难,才能有所成就。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说,也许这只是一个崇高的理想,很难想像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因此菩萨乃示现给众生一个最方便的法门,就是真诚念诵大悲咒。从形式上看,念咒并不艰难,但在实质上要能念到一心不乱,并不容易,因此菩萨才化现圣者法相,使众生在念咒时,不只口中念诵,而且心存礼敬,如此长期持诵的结果,就能心中清净,与佛菩萨同在。一个人能心中有佛菩萨,则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言行举止,自然就会表现出慈悲的佛菩萨形象,再经长期薰习佛法,当能得到圆满的成就。
这句咒语观世音菩萨特别示现四大天王部落相,乃是承接前一句咒语化现「四大天王降魔相」的延续,也具有菩萨度化众生修行要持续增长的涵义。这里所说的「部落」,就是指四大天王的眷属而言,也就是菩萨要以圣相显化和咒语持诵,来度化各种根器不同的人,只要真诚诵念大悲咒,即使天王的部落,菩萨也会化身护持每一真心持咒的众生。
也许有人觉得学佛很难,但是古人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向佛,佛就自在眼前,正如念诵大悲咒一样,只要有心去念,就会自然的朗朗成诵。这里绝大多数的同学,当初看到大悲咒时,都会觉得很困难,不仅咒语的意思不了解,甚至连字都不会读,至於背诵更是不敢想像。可是没有多久的功夫,这些当初以为难解的问题,都已轻易的化解了。而在熟记全部咒语之后,佛法的种子,也就自然而然的深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待人接物、行善积德的根源。而每个星期三晚上,大家不倦不怠的来此研习大悲咒,除了宿世的因缘与久远以来所广积的善根之外,更希望大家能深自理解,共此斗室习神咒,不负菩萨大悲心的无上因缘。每次研习之前,大家能到楼上佛堂礼拜观世音菩萨法相,也是要秉此心愿,才能体悟其中所具有的深意。佛度有缘人,能礼敬菩萨、能习大悲咒,这因缘是何等的深厚,在当前纷扰不安的社会中,能有此一室清净,又是何等的难得,但愿我们能放下心中的一些杂念,一心修习,一旦因缘成熟,自会得佛菩萨指引护持,进入清净光明、自在安乐的佛菩萨境界。
学佛虽非一朝一夕即能见其成就的善业,若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将佛法融入生活之中,则必能渐渐体悟出学佛的真实情境,特别是真诚诵念大悲咒,必得大利益。释迦牟尼佛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此陀罗尼能大利益三界众生,一切患苦萦身者,以此陀罗尼治之,无有不差者。」我们今天有缘在此研习大悲咒,实为人生中一件无比的大事,愿我们能深自了悟、深自珍惜,以不负佛菩萨的慈悲。
	
	2013年03月26日 14点03分
	17
	
       
     
    
    
      
	
	
	level 8
       
      
	
	
	  咒语:第十二句:南无‧那罗谨墀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一)南无(二)那罗(三)谨墀,三个语词组合而成。「南无」意为皈依;「那罗」意为贤;「谨墀」意为爱。全句的意思为:皈依慈悲的贤者。
贤在佛法的涵义上,乃指凡夫之位修行有所成就的人而言,虽已证得果位,但还未能证得真理法身,尚未达圣的境界,如声闻、缘觉、初地菩萨以前的修行人,都可称之为贤者。佛法上所谓「三贤」,即是指修得十住、十行、十回向,能断见、思惑而得果位者。
在上句「婆卢吉帝室佛罗楞驮婆」咒语中,观世音菩萨教化学佛的众生,要在清净的道场中持戒修行,必能得到所愿的成就,并以示现卢舍那佛的圆满报身,为众生指引修行的法门。此句复以皈依慈悲的贤者,来勉励众生用功修行,即是在示知修习佛法的人,要真心做到身有所归、心有所依,身心一如的持志修学,并从日常生活中不断行持、体悟,才能得到贤者的果位成就。所言十住,即是指信心已立,能住佛的善地而发心修行。十行乃是自利满足,仍须随顺众生,长养利他功行。而十回向即是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此三者均为菩萨修行的必要果位,众生若要誓愿修行,当以此三贤之位,作为用功行持的必要次第。虽然要得到此项成就,并非一蹴可得,但观世音菩萨仍以无量的慈悲,作此教化、作此示现,其意即在度化一切有情众生,能体悟佛法的修学,本非一世之功即能成就,只有诚心皈依贤者,以之为典范,终此一生,修善积德,当能於今世得到安乐,未来之世,广积善根,仍能善得人身,续此善缘,一旦因生果熟,成贤成圣乃自然之事。这一句咒语,意虽简明,但菩萨特示现毘卢遮那佛的清净法身,自有其深长的涵义。
毘卢遮那佛通常是对究竟佛的尊称。毘这个字就是最高、最显的意思,卢遮那则是广大无碍,合起来就是光明遍照尽虚空、遍法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清净法身佛。观世音菩萨化现此法身像,即是在度化众生修行佛法要以清净为主要法门,要清净则要能解脱一切烦恼,要解脱烦恼就要从生活上远离妄想、执著的贪、嗔、痴三欲障,能少一分欲求,就会多一分清净,多一分清净,就会多一分自在,佛菩萨如此示现,也只在引导众生在生命的旅程上,能少一些欲念,多一点清净,而持诵大悲咒就可以使欲求减少,能得一份清净,能清净即无烦恼,无烦无恼即能诸行无碍,能得一切自在,人生能得一点自在,也就是到达贤者的境界了。
	
	2013年03月27日 06点03分
	20
	
       
     
    
    
      
	
	
	level 8
       
      
	
	
	  咒语:第十五句:阿逝孕
讲述:
这句咒语由「阿逝孕」一词而成,意为:「无杂染心」。阿逝孕虽只有一个语词,但所涵蕴的意义,在佛法修行上,却最为根本。上一句咒语「萨婆阿他豆输朋」是在强调佛法一切平等、清净和心无所住的精神,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要从心的修持上才能得见。菩萨说此句「阿逝孕」的咒语,意思即在强调佛法对心的修持,要能纯一不染,才不会生妄想、分别、执著的烦恼。但是世间众生受五欲、六尘的不停诱惑,这个心总是念头不断、无法静止下来,而且念念相生,很难有一点断绝,尤其心念变动之快、之多,一如《仁王经》所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可见人的心念是如何的难以修持,菩萨用此简单的语句,度化众生修持此心,要从不杂不染开始,因为心无杂染,就不会为妄念和事物所执,而招烦恼之苦果,如此心净神安,依此修行,就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心无所修、意无所止,这是芸芸众生共有的烦恼,菩萨誓愿度化众生解脱此一烦恼,所以示现慈悲法门,引导众生以持诵大悲咒来修心养性,除此病根,众生若能返观内照、认真反省,放下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早晚诵持大悲咒,必能断除一切障碍,使心无杂染、清净自在。
为使众生在修持大悲咒时,能广受法益,菩萨特现飞天夜叉天王相,以护持众生免受一切外境侵扰。这里所现的飞天夜叉,乃是一种巡行世间的鬼王,虽然鬼王有善有恶,但对诵持大悲咒的人来说,恶鬼不可能前来干扰,菩萨之所以现此飞天夜叉天王相,而不称之为鬼王,就是在示知诵持大悲咒的众生,可以安心诵持,一心不乱的自在修行。这是菩萨的慈悲,只要诵持大悲咒就能得诸天善神护持,而菩萨化现夜叉天王的另一意义,则在惩恶扬善,众生若造作恶业,应即悔改,否则鬼王即现,若有善行,则莫使断绝,如此夜叉亦会变为天王前来护卫。
持这句咒语也须了解要达到「无杂染心」的境界,必须要经历一段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这就是前面所说的修行要修心的功夫,这样的修持,本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但是只要能「素其位而行」,也就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默默的奉行,不去妄想有没有成就,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慢慢的就会渐有所得,就像登山一样,山虽高,但是只要能坚毅的一步一步的向山爬行,终会有一天能到达山顶,纵览眼下一切风光。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佛法也是如此,只要有心,就能得度。这里所说的心就是无杂染的清净心,初学佛法的人,一时心难清净,最好的方法就是心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再能早晚持诵大悲咒,那些世尘杂染也就会逐渐的消除,而心也就能渐渐的清净了。
	
	2013年03月27日 06点03分
	23
	
       
     
    
    
      
	
	
	level 8
       
      
	
	
	  咒语:第十八句:怛侄他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怛侄他」一个语词而成。意思是「所谓」、「说咒」,因为「所谓」是一个覆语词,其后尚须有其他语词,才能成句,所以引申其义而有菩萨、阿罗汉以及智慧、慈悲、看破、放下等佛法修行的涵义;而「说咒」即在说明咒语的涵义。如果将此句咒语与前一句「摩罚特豆」合并起来看,就能更清楚的了解此句咒语所含的意义,所谓一切证得佛果的菩萨、圣者,都是要对佛法能有正信、正见,而且依法修行才能解脱烦恼,证得清净佛果。
观世音菩萨用此覆说和说咒的语句来重覆前面所宣说的咒语,意思即在示知众生,佛法的修行要连续不断、长期薰修,才能有所成就。至於所谓果报的大小、快慢,完全要看修行人用功的程度而定:善根深重而又老实行持,果报一定好;善根虽好,但不用功,所得当然有限。一个俗世凡夫要修到证得果位的圣者,在佛法上绝对可能,因为众生本具佛性,只是尘缘太深、杂染不断,遮掩了原有佛性的光明,如何能从生活中去除这些贪、嗔、痴等尘垢,化杂染为清净,就要在所谓修行上下功夫。很多人常常以为修行就是苦行,其实只要能不预设目标,一切随缘尽份、自在圆满,凡事不去强求,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劳累辛苦。
此句咒语还含有另一项意义,就是菩萨赐给大家的福报,因为「怛侄他」是前面十七句咒语的一个小结,能够继续来此礼敬菩萨、继续研习以下的咒语,对大家来说,就已经是善根生长、由解生信,而且居所能安、自在清净。这种情境也许大家并不觉得,但是只要能静心的细细思索,这就是福报现前。虽然修行证果,非一蹴可成,但是只要真心不退,功德自会圆满。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了自己所得的这份善缘,在这句咒语中所谓的一切菩萨、圣者,也都是由众生修行而成,也许大家会说,那些得证佛果的圣者,都是经过多世累劫,才能有所成就,而自己只是一介凡夫,如何能得佛果?话虽说得有理,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能够来此听闻佛法、研习大悲咒,也是经过多世累劫、善根深种,才能有此佛缘,而且这其间还有很多因缘,都不是人力所能安排、所能解说,大家都是凡夫异生,只要能深信不疑的诵持大悲咒,果报自会随机应现。
观世音菩萨为使众生能真心修持此一慈悲法门,特现阿罗汉尊者法相,为众生示现修行的真实境界。阿罗汉在佛教来说,是指修证四果的人,已断见、思二惑的烦恼,脱离轮回,进入四圣法界,而且常在世间救度众生。在大乘佛教中,常被提到的有十八罗汉,据传唐朝的布袋和尚,就是其中的一位罗汉。菩萨在宣说此句咒语时,所以要化现阿罗汉,意在示知众生,阿罗汉是经过初果、二果、三果严格的修行次第,才能证得四果,众生修行也要学习此种坚忍不退的精神,依法修行,也就一定能得证此一佛果。所谓佛法自在,修持在人,能尽一份心,就会现一份果,这是此句咒语的真义。
这句咒语虽然涵义广泛,但菩萨对众生的慈悲却极为深重,只要众生能真心修持慈悲法门,广行善业,诵持大悲咒能净心不断,则不只能离苦、得乐、消灾、长寿,而且能深植未来多世的善根,种善因得善果,就像阿罗汉尊者一样,能解脱烦恼,不受轮回之苦。佛法慈悲广大,除了要从信、解上深信不疑、精勤修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去体悟,以持咒消除业障,以慈悲开启智慧,随缘尽份、常行不变,时日一久自能灵明应现、安乐自在了。
	
	2013年03月27日 14点03分
	26
	
       
     
    
    
      
	
	
	level 8
       
      
	
	
	  咒语:第十九句:唵阿婆卢醯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唵」和「阿婆卢醯」一字及一词组成。「唵」是起始句,被称为一切陀罗尼之母,具有皈命、供养、三身、惊觉、行愿与摄伏等多种意涵。「阿婆卢醯」意为光明法身(观世音)。全句为礼敬大悲观世音,皈命修真的意思。
在上句咒语中曾说明,一切众生欲思证得圆满佛果,一定要先能对佛法有所皈依,才能摒除我见,修养正知、正见,进而信心充满、依法修行证得佛果。而此句咒语更明示皈依观世音菩萨,即能进入佛法修行的光明境界,可说是菩萨对众生的无量慈悲。
修行就字义简单的说: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至於要从何处开始修行,佛在经教上说得很清楚,就是从心修起。大乘佛法强调「摄境从心」,说明世间的一切事象,都是「唯心所现」,所以要使修行能见实效,修心是入门的根本功夫,心能调伏、不生妄念,才能不受外境所染,佛法唯心,此心常多变化,也就是唯识学所说的「唯识所变」,只是变得再多、再快,还是要由心所现,才能得见因果。所谓修行,就是要将此所现的杂染之心,能够使其归於清净。神秀和尚说:「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这拂拭的功夫,就是返观自照,也是菩萨示现众生最重要的修行方式。所谓返观自照,明白的说,就是自我反省。不过自省要能像照见一样,才能有用,否则还是不能精进。从另一方面来看,自省就是忏悔,能真心的知过、改过,依佛法来说,才能消除业障,而业障一除,心自清净,心清能明,智慧即开,智慧一开,即能照见五蕴皆空,此际如拨云见日,光明遍照,修行才见功夫。
这句咒语,看似简单,实则蕴涵甚深奥义,从「唵」字开始,就已将修行的一切次第明示清楚,若能依此悟解,即能知一切法门;加上「阿婆卢醯」一句,更使此句咒语的真义立即呈现,那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法门,而观世音菩萨所以要化现慈悲法相,也正是要度化众生皈依佛法,由慈悲心开始,因为佛法基本的目的,就是在救度众生,使众生能拔苦得乐、清净安乐,如果要能实现此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法门。佛门广大、法门无限,众生虽各有因缘,但总以方便为上,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之法,度化众生离苦得乐,在普陀落迦会上为十方诸佛、天、人、非人、天龙八部、各界众生,宣说大悲心陀罗尼经和神奇妙用的大悲神咒,即在教化及引导众生能依此修行,用以消灾除难,并得大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等诸大利益,这是菩萨赐予众生最直接的教化、最方便的法门,只要众生能净念不断,不只能福报现前、智慧增长,而且能深植善根,来世必得人天福报。
观世音菩萨现慈悲法相,亦在示知众生,修行之要在於清净行持,不限劫数、尽於未来,而慈悲之道,尤在先能慈悲自己,自己一旦了解慈悲的应行之道,就要立即去慈悲别人,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真义,此义亦在说明,慈悲别人也是慈悲自己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扩大心量,广结善缘,使菩萨的慈悲法门,真实的广行於举世之间。
诵持大悲咒的殊胜,就在简单方便,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也没有任何仪轨,无论何时、何地,任何人都可自在修行,只要发大悲心,一心专向,时间一久,即可有所体悟。佛法广大、菩萨慈悲,只要真心做到「心奉观世音,口诵大悲咒」,则必身心清净、劫运自转,消一切不善,得一切福报、善果。
	
	2013年03月27日 14点03分
	27
	
       
     
    
    
      
	
	
	level 8
       
      
	
	
	  咒语:第二十句:卢迦帝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卢迦帝」一词而成。象徵世尊、观自在等佛菩萨清净光明、与天地同体之意。
佛法修行本在清净。此句咒语观世音菩萨在宣说时,特以「世尊」为喻,说明佛的清净光明法身与十方诸佛菩萨,都是依此修行,才能证得不生不灭与天地同体的涅盘境界。世间众生虽知佛法的慈悲广大,但「世尊」在修行中究竟如何觉知此一无上甚深的妙法,并无真正深入的理解。所以菩萨要以「世尊」和诸佛菩萨的行持来度化众生,从典范中去学习、去了悟佛法的精义。「世尊」以太子的尊贵,正值青年时期,竟能舍弃一切人间的豪华生活,进入山林修道,实为古今稀有,而在六年苦行的岁月中,虽然历尽艰苦、专一心志,但终未能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大道,直到身形消瘦难以支撑时,才领悟到肉体受苦也是一种「执著」的道理,因为修行如果只重形式,而忽视心地的清净、光明,绝难达到修行真正的目的。只有在
正确的
见解、不屈不挠的精进体悟中,才能觉悟出宇宙人生的真理,开放出清净平等的智慧之光。由於此一觉知,「世尊」乃毅然改变以苦行为本的修行方式,并且在尼连禅河沐浴之后,改以静坐澄虑的思维之法,并誓言「我若不能了脱生死,到达正觉涅盘,决不离座」的决心,在禅定中探索宇宙人生生灭变异的法则,於此可见「世尊」在修行中的智慧与态度。此时的「世尊」结跏趺坐,而色平静,内心寂光充满,虽然遭受天魔的侵扰,但任何魔法在一心不乱的「世尊」座前,均是徒劳无功。而「世尊」在誓愿解脱众生苦难的禅定境界中,终能睹明星而悟道,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而其中最重要的乃是「世尊」觉知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在生死的轮回中,时而为人父母、时而为人子女,有时为友、有时为敌,有时…,这些连绵不断相生相灭的情境,总在冤亲牵连中呈现著一次又一次的因缘生灭的景象。而今「世尊」最为悲叹的是这些众生常为现实所迷,并不知道彼此曾为眷属,只在六道轮回中承受著善恶交替和苦乐互见的果报,这种缘起缘灭的现象,使「世尊」觉悟出生命的流转,是基於十二因缘生的结果,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而六入、而触、而受、而爱、而取、而有、而生,直到老死,这一序列的流转现象,都是由业而起,而这些业都是在世间时一切造作所产生的结果,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果的产生是由於其前世的因所带来,而今生的业又会造来世的果,如此生生世世、因果循环、无有了时。「世尊」为解脱此一惑业所生的轮回之苦,又悟出四圣谛和八正道的两项正法,希望众生在了悟之后,能脱离轮回之苦。以上是简单说明「世尊」的悟道因缘,至於尔后的四十九年传法,却又是一次次无比的因缘,篇幅所限,以后随缘再说。
观世音菩萨在此句咒语中之所以现大梵天王相,乃是与「世尊」的传法有一些因缘,原来「世尊」在悟道之后,仍在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如何将所悟得解脱众生烦恼的正法,传布於世,因为考虑到生在五浊恶世的众生,常会被贪、嗔、痴、慢、疑等恶业所障,缺乏应有的智慧去信受修行,甚至因无知而生诽谤,反而为众生招致堕入恶道的苦果,实非「世尊」之所愿,受此种种考量,「世尊」乃有不如默然静坐、入於涅盘之想。而在此时,大梵天王得知「世尊」成道之后,仍在定中禅坐,尚无为众生传法之意,乃从梵天降落人间,前往「世尊」禅坐的树下,顶礼合掌,向「世尊」禀告说:往昔「世尊」为了解脱众生的痛苦烦恼,忍受极大的苦行,甚至在修菩萨行时,忍受头、目、肢体断裂之苦,如今终於成就无上的正觉,为何要弃众生於不顾、而不去传法呢?「世尊」乃告以担心众生难以接受此甚深妙法,甚而於未来堕入恶道的危险。但是大梵天王仍极力劝请,甚至以「世尊」一日不应、一日不离的决心,跪在「世尊」座前,如此到了第七日,「世尊」终於受请,决心开始弘法,这就是大梵天王与佛的一次因缘。观世音菩萨现大梵天王相,一者是示知大梵天王亦是清净无染的象徵,而且与佛有殊胜的因缘,诵此咒语,除得清净的教化之外,还能对「世尊」的悟道、传法,有较多的了解,这对於修行者会有很大的助益。
我们要学习佛菩萨博施济众的精神,也要了悟如果今世没有善行,来生就不能获有幸福,现在的幸与不幸,都是过去的业力所致,为了未来久远的幸福,今生就要努力修善,自己造业自己担,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道理,所以众生只要有心修善,则必得福报善果。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虽然只有一句咒语,却含有千万般深意,这是大家的机缘,一定要善自珍惜。
	
	2013年03月27日 14点03分
	28
	
       
     
    
    
      
	
	
	level 8
       
      
	
	
	  咒语:第二十一句:迦罗帝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迦罗帝」一词而成。意为慈悲救苦难的圣者。此句乃因应上句「卢迦帝」的涵义,延伸为凡是得证佛菩萨的圣者必须要有慈悲救世的愿行,才能得大成就。
观世音菩萨宣说此句咒语,主要是在示知众生,学佛修行要以慈悲为本愿,先学舍得,再习放下,然后才能苦行持志,弃绝外境物欲的烦恼,才能学得一心清净,开启明心见性的智慧,有了这样澈悟一切的智能慧见,就可以学得佛菩萨自度度人的慈悲法门。所以清净、智慧、慈悲这三种修行的境界,就是每一位学佛修行的人,所必须要了悟的情境,舍一即很难有所成就,而要修习这样的境界,最方便的法门就是从恭敬开始,除了对佛菩萨的恭敬之外,对众生也要心存恭敬,甚至对自己也要能存有一份恭敬之心,才能慎言、慎行,在十善业上表现出根本的成就。修十善业虽是入门的功夫,但无此功夫,就不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一个对自己都不恭敬的人,又如何能对别人恭敬、对佛菩萨恭敬呢?不能心存恭敬,做任何事都不会认真实行、都不会有始有终。恭敬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种礼貌,但实际上是一种高尚谦和的人格修养,古今中外不管在任何方面有大成就的人,仔细研究他们的成功之道,都脱离不了那份恭谨的敬业之心,因为恭敬不是言说,而是力行,所以学佛在修行上先要学得一份恭敬,才能得到自在安乐,身心能得安乐,才能在佛法学习上有所精进,进而对广大的佛法有真正的体悟,一朝了义,对佛法的修行也就能水到渠成,一如佛在六年苦行之后,在静思中睹明星而能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
从古以来,世间之人都奉行「出家修道」的说法,总认为修学佛法要能澈底了悟,只有出家人才能做到,但近世以来,「在家弘教」而得成就者也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在佛法广大无边,只要心存恭敬、有心修习,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学得佛法的慈悲和清净,虽然众生的修行,所得的常是福报现前,如果众生能将此所得福报,布施於众,力行不懈,那就是佛法的恭敬奉行,而这种真诚的表现,也会使得世间众生产生教化的作用,教化一行,就是菩萨。
观世音菩萨为使众生在佛法上能心存恭敬,特化现双手合掌帝神相,藉以引导众生在修习佛法上,一定要一心清净,以无上恭敬之心学习和奉行佛菩萨的智慧、慈悲。菩萨以「迦罗帝」这句咒语来来教化众生,也就是要众生能常常持诵大悲咒,只要依此修行,就能成为今世慈悲的善知识,来世六道中的天、人道,虽不能脱离三界,但是亦会如六祖所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可见只要能对佛法心存恭敬、信受奉行,自然就能转迷成悟,由凡入圣。我们有缘在此研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咒,也是在修此一法门,即使是一次偶然的机缘来此学习,也是多世以来深植的善根所致。佛法修习本非一蹴可得,在诸多的顺境和逆境中,若能面对一切的因缘,就能随顺而安。一般人总以为处逆境不易,殊不知处顺境更难,虽然有人以为逆来顺受需要修行,其实更要行持的是顺来逆受。但不管顺境、逆境,只要能朝夕做到「心奉观世音,口诵大悲咒」,则再多的顺逆也会安然度过。这是菩萨的慈悲,也是大家的佛缘,希望我们能真心珍惜此一难得的福报、善缘,为自己、为众生、为菩萨做一个心地清净、慈悲而又充满智慧和恭敬心的学佛弟子,做一个虔诚的佛法信众,果能如此,也就可不虚此生了。
	
	2013年03月27日 14点03分
	29
	
       
     
    
    
      
	
	
	level 8
       
      
	
	
	  咒语:第二十二句:夷醯唎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夷醯唎」一词而成。意为学佛要以平等随顺之心认真修行,必得果报。
观世音菩萨以无量慈悲,普度一切众生,不论有情、无情,都是随缘而生,就众生本性而言,实无贵贱贫富之别,只要是有心学佛,菩萨必以平等之心度化,即使犯有恶业之人,若能真心悔改,每日诵持大悲咒,不要怀疑退转,功夫一到,则一切宿世和今世的罪业,都会即时消灭。只是世间众生常受执著生死和不修善法两大问题所迷惑,既不知如何安身立命、也不知祸福无门的道理,经常只在妄想和疑惑中,烦恼不断,菩萨为救度世间众生,所以广开慈悲方便法门,接应有情众生,随缘教化,虽然学佛修行需要善根、善缘,但善根自在,而善缘的成就,也只在自己一念之间,一念向善即得善缘,即使善根、善缘非人人都有,但若有心向佛,菩萨慈悲绝不会舍弃有善缘之人。世间众生每多愚痴,以致累世以来,造作不断,恶业亦多,而今世之苦实为累世之因,如果今世不能好好修行,多为来世累积功德,则来世之苦当胜於今世之苦十倍、百倍,今世既有缘闻修正法,就要认真把握,不要将已经得到的这份善缘,轻易的流失。
菩萨的慈悲一如阳光雨露,对众生都是平等相待,无分贤愚贵贱、无分前世今生,只在众生自己的真心选择。学佛不难,难在对佛法的理解和行持,理解是学,行持是证,先要从学习中去明白佛法的道理,然后依法行持,才能证得佛果,千万不要以为学佛就是学念几声佛号而已,即使智慧如海的佛陀,也要以六年的苦行修道,才得成就,而成就之后,还要用四十九年的功夫,讲经说法,不厌其烦的到处行走,向众生宣说佛法的道理,用意即在度化众生能解脱生死,勤修善法。
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度世,也是秉持此一为众生拔苦得乐的誓愿,化身於尘世之中,此种以出世的清净,行度化众生的入世梵行,实为菩萨赐予众生之无量慈悲,而且菩萨为使众生能了悟「夷醯唎」此句咒语的真实涵义,特现「摩醯首罗」天神相,即是在教化众生学习此「大自在天王」离欲清净的境界,世间众生因为愚昧,不了悟宇宙的生灭变异、也不了悟生死流转的道理,乃致常受五欲六尘的感染,而失去原有的清净佛性,堕入轮回苦海之中。菩萨为此特现此**之顶的天王,使众生在诵持此句咒语时,能渐离欲求,转向清净,这是菩萨的大慈大悲,而授此方便之法,使有缘之人能离苦得乐,累积功德,虽不能即世成佛,但也能一生清净,远离物欲、烦恼。我们一定要珍惜此一善缘,确实用心奉行,则必能清净自在、受用一生。
	
	2013年03月27日 15点03分
	30
	
       
     
    
    
      
	
	
	level 8
       
      
	
	
	  咒语:第二十三句:摩诃菩提萨埵
讲述:
这句咒语是由(一)摩诃(二)菩提(三)萨埵,三个语词相合而成。「摩诃」意为大;「菩提」意为觉;「萨埵」意为有情。全句的意思是大觉有情。
这句咒语是观世音菩萨在宣说以上二十二句咒语之后,再宣说此句「摩诃菩提萨埵」,并示现清净无我慈悲法相,即在示知众生修习慈悲法门一定要以清净心为本,若要使自心清净无染,必须要先去我执,佛在说「三法印」时,特别提到「诸法无我」此一法印,最重要的意思即在示知众生佛法广大,在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均无我之实体存在,虽然众生有此色身,但都只是因缘和合而成,一旦因缘转化,此一色身即刻随缘流转,不复原有之形貌,这也就是「诸行无常」的道理,可见了悟「无常」、「无我」的境界,乃是修学佛法能够清净自在的重要条件。而众生修学佛法,常不能有所成就,即在对此无常变异、妄生我执的道理未能真正了悟。菩萨特别宣说此句咒语,就是要示知众生修学佛法,先要修清净心法的原因,所谓修清净心法就是要从息灭贪、嗔、痴三毒开始,而在此三毒中,贪欲又为三毒之首,众生常为烦恼所苦,此苦之因就是贪,能贪念不生,修行已见一半成就了。
大家若要却除此心中的贪念,最方便的法门,就是能老实奉行「心奉观世音,口诵大悲咒」的愿行,因为菩萨常在心中,则一切杂染之心,很难滋生,即使外境有所干扰,只要念诵大悲咒,则一切外魔即将消失不见,而且此心奉口诵的情境,时间一久,习成自然,则必能法喜充满、智慧现前,世间一切的烦恼都会随之消失。人生於天地之间,多世以来,因万缘而得苦乐,但是若能了悟此一苦乐之因缘,进而清净自在,则一切苦乐均是一翻受用,有时苦也是一种业力,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说:「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可见苦并不一定是一种恶业因缘;再就乐来说,乐极也会生悲,世间有乐不能享的人,比比皆是,权位、财富运用不当,常是烦恼之源。所以世间事,能够行之得宜,才能得到真正的安乐,而佛法所说的随缘,就有此意义在。其实苦乐之不生,只在「知足」二字,修习佛法要得清净、自在,简单的说,也是「知足」,所谓知足,就是不妄求、不偏执,能够言行举止不偏、不妄,亦即离佛道不远了。
佛法唯心,此心只在老实修行而已,持诵大悲咒,礼敬佛菩萨,所求也只是在老实持诵、老实为人、老实行事罢了,至於得失有无,应不是所要计较之事,经上说:「心净则佛土净」,常念大悲咒,确实能使身心清净、自在安乐,处处时时都在佛土之中。
	
	2013年03月27日 15点03分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