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徐志摩研究资料钩沉(作者:张彦林)
新月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一、徐志摩与林长民父女在剑桥   徐志摩与林徽音是在英国伦敦相识相恋的,有人说徐林之恋是徐志摩单方的,我在《浪漫诗人徐志摩》一书中详陈史料以证实他们是相知相恋而非单恋。近日我又读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我想,是可以说明一定问题的。   1 920年12月1日林长民致信徐志摩: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弟长民 十二月一日                                  徽音附候   徐志摩这封让林氏父女吃惊的长函,当与婚嫁有关,其具体内容已无从知晓,但我从“徽音附候”的字迹中发现这四个字是林徽音亲笔,当时林徽音的心境肯定是极其复杂的。   第二天林长民又致信志摩:   得昨夕手书,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也。明日午餐所约戚好皆是可人,□咸嘉宾一沾文采。务乞□□□云小聚,亦人生一大福,不当,希你垂察之。   从此友谊当宜加厚。       敬 致   志摩足下                                 长民 十二月二日   这就告诉我们,志摩得长民信后即于当天晚上回函,并阐释了自己执着、坚定的思想,因此才有长民信中“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也”之语。   此后,即1921年夏秋之际,徐志摩又与林长民虚拟成情人通情书。林长民致函志摩:   近得书一拟一真,甚(秀),拟制词藻极佳,尊意双方均作已婚,不如一已婚,一因得逢知己遂不娶,较之各怨所婚更有意趣,两边境遇不必尽同也。年月演后,即将来男女关系与现制绝不相仿,所拟不伦毫无意味,敬意溯往别感思,平生遭逢颇可记,欲现身说法耳。文字中英随便,英文于仆大有益,而吾才不逮即损真假,故欲驾轻车就熟路,盼足下多用英文,兹故拟就一篇纪实之作,十年前事于今一吐衷曲。书竟若鲠去喉,幸一读之,敬上。   志摩吾兄                                       长民                                 七月三十一日   从此,志摩与林长民便有了这一段假通情书的历史,徐志摩回国后,据林长民“十年前事”创作了一篇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1930年收入《轮盘》时改名《春痕》),登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报》上。8月30日,林长民告诉志摩“徽弱不可支,不日挣扎就道,盼呼吸海风能渐健耳”。10月林长民便携林徽音回国。林徽音好好地在伦敦上学,怎么就“弱不可支”了呢?这是值得探究的。    二、林徽因名字小考   林徵因原名林徽音,“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的第一节“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一节意思是:太任端庄又严谨,文王父母有美名。周姜美好有德行,大王贤妻居周京。太姒继承好遗风,多子多男王室兴。“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徽音之名是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后为清朝翰林为她取的。她改名林徽因是在她用真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1931年10月5日,她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3期又发表诗作,徐志摩在《诗刊·叙言》中说:附带声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现在广州新月分店主任),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2005年07月04日 02点07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