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1DbZ -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340 关注贴吧数: 0
【转帖】宇多田光Oricon销售资料 史上单曲.专辑首周最高出货量女歌手 ●单曲 「Addicted To You」 首周出货:196.2万枚 发行日期1999.11.22 (史上第一为 Mr.children无名的诗210.3万枚,宇多田光为女歌手第一史上第二)    ●专辑 「Distance」 首周出货:450万枚  发行日期2001.3.28 (史上第一第二都是她,第二的专辑为「Deep River」首周出货:350万枚 发行日期2002.6.18    史上蝉连KTV点播第一最久的歌手 ●歌曲 「First Love」 从1999.3.21以来连续17周冠军 後来又坐上冠军有3周 总计20周    史上唯一一个连续三张专辑首周销售突破200万的歌手 ●专辑 「First Love」首周:202.6万枚 发行日期1999.3.10 ●专辑 「Distance」 首周:300.8万枚  发行日期2001.3.28 ●专辑 「Deep River」首周:235.7万枚 发行日期2002.6.18 史上拥有最多百万单曲的女歌手 ●单曲 「Automatic」 最高名次:1 销售量:206.2万枚 发行日期1998.12.9 ●单曲 「Movin' on without you」 最高名次:1 销售量:128.3万枚 发行日期1999.2.17 ●单曲 「Addicted To You」 最高名次:1 销售量:178.4万枚 发行日期1999.11.12 ●单曲 「Wait&See~risk~」 最高名次:1 销售量:166.2万枚 发行日期2000.6.30 ●单曲 「Can You Keep A Secrect?」 最高名次:1 销售量:148.6万枚 发行日期2001.2.16 ●单曲 「traveling」  最高名次:1 销售量:102.3万枚 她是日本音乐史上女歌手出道单曲最高销售量保持人(同为史上第三名) ●单曲 「Automatic」 最高名次:1 销售量:206.2万枚 发行日期1998.12.9 也是日本音乐史上最年轻的百万女歌手 ●单曲 「Automatic」 最高名次:1 销售量:206.2万枚 发行日期1998.12.9 达成纪录时年龄17.4岁 达成纪录日期 1999.2.3 她也创下日本音乐史上最快达成专辑+单曲总销售突破1000万枚的女歌手(为史上第一) ●单曲 「Automatic」、「Movin' on without you」、「First Love」、专辑「First Love」 总销售1027.2万枚 达成纪录日期1999.9.18出道以来9个月 史上首张专辑+史上专辑最高销售最高销售 ●专辑 「First Love」 768.3万枚 发行日期1999.3.10 结算终止日期2002.5.12 史上音乐录影带女歌手(单人)最高销售  ●video 「Single Clip Collection Vol.1」 发行日期1999.12.16 销售28.2万枚 ●史上ORICON排行榜TOP 10中,便有3张是小光的,分别是排行, 第一:First Love 第四:DISTANCE 第十:DEEP RIVER (持续增加中)
【转帖】徐志摩与张幼仪情感揭秘(作者:韩石山)   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于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小 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张幼仪是天足,徐志摩后来 也很少穿西服,这个书名只是象征两 种文化的冲突)。   从1983年到1988年张幼仪去世,张邦梅和姑婆谈了五年。起初她 是怀着敬仰的心情探索徐志摩与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实却一次次引起 她的质疑与愤懑。   “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 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0年冬,张幼仪出国与丈夫团聚,过去都认为是徐志摩思念妻 子,而事实上是婆家送她去的,为的是提醒徐志摩对家里的责任。   在沙士顿时,张幼仪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疯追林徽因,一听 便说:“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 了吗?”   徐要离婚,见张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张一人撇在沙士顿。产 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张君劢写信求救,她先到了巴黎,后来在 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这些,却不予理睬。只在要办理离婚手续时, 才找到柏林。   产后,张幼仪很快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更为难能 可贵的是,张回国后仍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抚育她和徐 志摩的儿子,《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出版的。   每当提到“爱不爱徐志摩”这个问题,张幼仪总是说:“如果照 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 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文汇读书周报》第745期)
【转帖】徐志摩研究资料钩沉(作者:张彦林) 一、徐志摩与林长民父女在剑桥   徐志摩与林徽音是在英国伦敦相识相恋的,有人说徐林之恋是徐志摩单方的,我在《浪漫诗人徐志摩》一书中详陈史料以证实他们是相知相恋而非单恋。近日我又读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我想,是可以说明一定问题的。   1 920年12月1日林长民致信徐志摩:   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弟长民 十二月一日                                  徽音附候   徐志摩这封让林氏父女吃惊的长函,当与婚嫁有关,其具体内容已无从知晓,但我从“徽音附候”的字迹中发现这四个字是林徽音亲笔,当时林徽音的心境肯定是极其复杂的。   第二天林长民又致信志摩:   得昨夕手书,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也。明日午餐所约戚好皆是可人,□咸嘉宾一沾文采。务乞□□□云小聚,亦人生一大福,不当,希你垂察之。   从此友谊当宜加厚。       敬 致   志摩足下                                 长民 十二月二日   这就告诉我们,志摩得长民信后即于当天晚上回函,并阐释了自己执着、坚定的思想,因此才有长民信中“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也”之语。   此后,即1921年夏秋之际,徐志摩又与林长民虚拟成情人通情书。林长民致函志摩:   近得书一拟一真,甚(秀),拟制词藻极佳,尊意双方均作已婚,不如一已婚,一因得逢知己遂不娶,较之各怨所婚更有意趣,两边境遇不必尽同也。年月演后,即将来男女关系与现制绝不相仿,所拟不伦毫无意味,敬意溯往别感思,平生遭逢颇可记,欲现身说法耳。文字中英随便,英文于仆大有益,而吾才不逮即损真假,故欲驾轻车就熟路,盼足下多用英文,兹故拟就一篇纪实之作,十年前事于今一吐衷曲。书竟若鲠去喉,幸一读之,敬上。   志摩吾兄                                       长民                                 七月三十一日   从此,志摩与林长民便有了这一段假通情书的历史,徐志摩回国后,据林长民“十年前事”创作了一篇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1930年收入《轮盘》时改名《春痕》),登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报》上。8月30日,林长民告诉志摩“徽弱不可支,不日挣扎就道,盼呼吸海风能渐健耳”。10月林长民便携林徽音回国。林徽音好好地在伦敦上学,怎么就“弱不可支”了呢?这是值得探究的。    二、林徽因名字小考   林徵因原名林徽音,“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的第一节“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一节意思是:太任端庄又严谨,文王父母有美名。周姜美好有德行,大王贤妻居周京。太姒继承好遗风,多子多男王室兴。“徽音”是美誉的意思。徽音之名是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后为清朝翰林为她取的。她改名林徽因是在她用真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1931年10月5日,她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第3期又发表诗作,徐志摩在《诗刊·叙言》中说:附带声明一件事: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现在广州新月分店主任),他们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错认,排印亦常有错误,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为声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新闻】诗人徐志摩空难丧生(1931年11月19日)   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 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也是36岁。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尽。当晚,细雨霏霏,似乎是在哀悼天才诗人的早逝。  21日下午,徐志摩的灵柩暂厝于济南福缘庵,后由友人沈从文、梁思成,亲戚张嘉铸,儿子徐如孙等主持,将遗体运往上海,由万国殡仪馆重殓,在静安寺设奠,最后安葬在诗人的故乡浙江海宁硖石镇东山万石窝,墓碑系书法家张宗祥所题。  徐志摩遇难的噩耗传出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震动,就连一度跟他笔墨相讥的鲁迅也从11月21日的《时报》上剪下了关于这次空难事件的报道。胡适在徐志摩遇难次日的日记中感慨地写道:“朋友之中,如志摩天才之高,性情之厚。真无第二人!”周作人说:“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楔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梁实秋则认为:“志摩的天才在他的散文里表现最清楚最活动。”沈从文号召:纪念志摩的唯一方法,应当是扩大我们个人的人格,对世界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爱。”  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最为精妙:“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徐志摩(1897-1931),中国诗人、散文家。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回国,在报刊上发表诗文。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1925年 3-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年10月-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这一年,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这以前的诗作,大多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同年9-11月,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1930年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他的诗集除《志摩的诗》外,还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及身后陈梦家为之编辑的《云游》。小说集有《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作)、日记《爱眉小札》。译著有《死城》、《曼殊斐尔小说集》等。1991年出版《徐志摩全集》。诗作大都为抒情诗,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语言自然、纯熟,既是地道的口语,又经过艺术的提炼,独具清莹流丽的情致。创作的散文较少形式的束缚,更易表现奔放不羁的情感。
1 下一页